3.1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教案 分栏式)

文档属性

名称 3.1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教案 分栏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2 11:2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一节 认识地球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 9.宇宙中的地球
9.1地球是一颗行星7~9年级:②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程。
科学观念:通过收集和解释证据,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程,初步形成宇宙空间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证据,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地是平面”的观点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逐步建构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模型。
探究实践:通过现象观察、方案设计、实验模拟,并结合科学史,分析证据得出相关结论;通过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态度责任:通过相关科学史的学习,初步养成敢于质疑、追求创新的科学态度,同时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不易;通过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贡献,感受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也了解生活中一些现象的产生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却不太清楚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程。此外,学生已具备现象观察、实验模拟等基本技能,但提出质疑、设计方案、寻求实证、表述观点等能力尚显不足。所以,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困难是如何基于证据,不断质疑创新,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逐步建构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模型。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也是初中科学教材中认识广袤浩瀚的宇宙的开端。教材从古人凭经验和直觉认为“地是平的”引入,再结合“地面上总是走不到边”“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等现象引发质疑。然后,介绍了毕达哥拉斯对地球形状的猜想、亚里士多德对月食的多次观察、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到的地球照片等科学史,揭示人类对“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认识经历了“猜想一推测一证实一确证”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材又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周长的几何学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测得的地球大小及其特征的科学表述,让学生感受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对人们认识地球大小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通过现象观察、实验模拟,质疑“地是平的”
学习活动 用棋盘模拟“地是平的” 教学活动 播放“广袤浩瀚的宇宙”视频
若地球的形状如棋盘那样是个平面,我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是浩瀚
们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活中哪些证据 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地球的形状是怎样
能说明大地不是平面 的 请说说2000多年前的古人对此会
有的组用棋盘、篮球和小人模型对比模 提出怎样的看法。
拟“人在地面上行走是否能走到边”; 请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利用提
有的组用篮球和两根竹签动态模拟“登 供的器材进行模拟实验。
高望远”等。
过程诊断
通过现象观察、实验模拟,不仅发散学生思维,而且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索需要留心观察、敢于质疑、追求创新和不断求证。
学习任务② 借助科学家们的探究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
学习活动 模拟实验: 教学活动
每组学生利用手电简模拟太阳光、圆形 ①毕达哥拉斯首次提出地球是球体的
白纸模拟月球,不同形状的物体模拟不 猜想;
同形状的地球去遮挡阳光,比较影子形 ②亚里士多德通过多次对月食的观察来
状的差异,理解亚里士多德推理的关键。 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一边观看“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视频 毕达哥拉斯提出该猜想的理由是什么
一边思考船队的环球航行具有什么意义, 亚里士多德是怎样推理出地球是个球
从中你感悟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体的 请大致分析月食产生的原理。
过程诊断
通过科学史学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是球体”经历了“猜想一推测一证实一确证”的过程,从而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推理、去实践,同时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不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利用科学方法、科学技术,测量“地球的大小”
学习活动 教学活动提出问题:
阅读教材95、96页中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 当人们认识到脚踩着的地球可能是一个球体
利用光影测地球周长的几何学方法,思考 后,人们紧接着会提出什么问题 在人们还没
并利用教材95页图3.1-6进行阐述。 有能力环游地球的情况下,如何测量地球的大
阅读教材95页图3.1-5,请说说现代科学技 小 请画出一个圆(代表地球),如果我们能测
术测量表明地球的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 出圆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计算出圆的
半径各为多少。地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 周长 如果可以,请在图上标记还需测
出的量。
过程诊断
通过问题引导、作图分析、阅读思考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古代学者测定地球大小的几何学方法,并将测算数据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对测量地球大小的重要意义。
学校任务④ 深化理解,迁移应用
学习活动 课外搜索: 教学活动 思考与讨论:
通过上网搜索,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和 假如初中生的平均臂展长为1.5m,让大家沿
大小的有关故事或趣闻,继续体会科学探 着赤道手拉手合抱地球,大约需要多少名初
索所蕴藏的无穷智慧和乐趣。(如牛顿与卡 中生 (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对于很大或很
西尼的争论、地球的“梨形体”之说等) 小的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呈现。科学记数
法是用一个大于等于1,小于10的数乘以10
的指数来表示。)
过程诊断
通过运用科学记数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地球的大小。此外,通过课外搜索,让学生体会和享受科学探索带来的乐趣。
达标检测
古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什么站得高能看得更远呢 请借助示意图(画出不同高度所能看到的视野范围)加以说明。
如何让学生理解亚里士多德通过多次对月食的观察推测出地球是个球体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