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第一课时(教案 分栏式)

文档属性

名称 3.3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第一课时(教案 分栏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2 11:2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三节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 9.宇宙中的地球
9.1地球是一颗行星7~9年级:③知道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历程,领悟科学家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9.5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7~9年级:⑨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①认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历史。9.6太空探索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7~9年级: 关注天文学的新发现,了解我国天文事业的进展。
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的发展过程,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解释观测证据,并不断推理论证,建立星体运行的空间模型,从而实现从地心说模型到日心说模型的转变。
探究实践:通过收集天文观测证据,处理相关信息,得出相应结论;通过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领悟科学家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科学探索的重要意义。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太阳系的运行有其自然规律,同时对未知的宇宙充满好奇。但是学生在宇宙方面的基础知识较为缺乏,教学中也很难找到直观的实验和真实的模型支持,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对薄弱,难以基于当时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历史情境去理解他们所提出的模型与学说。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3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第一课时,在认识太阳系基础上深入探索更大宇宙体系的奥秘。本课主要回顾和反思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和方法,一是通过学习科学史实,引导学生认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模型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二是通过认识观测工具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科技进步有助于人类获取更多的观测证据,从而推动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不断发展。此外,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原理的解释、模型的建构都离不开科学家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认识古代人类的宇宙观
学习活动为什么古代人类会对宇宙产生这样的 教学活动观看“目前人类观察到的宇宙全貌”
认识 在古代没有先进观测仪器,人们是怎样认识
古人对宇宙认识的过程从迷信到探索科学规律 宇宙的 古代的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怎样的
人类逐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尝试用“运 学生讲述古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要求学生课
动”的观点解释科学现象,彰显了科学本质的魅 前查阅相关资料,如古代神话传说、我国战国
力。 时期的宇宙观、秦汉时期的宇宙观等)
过程诊断
通过介绍古人对宇宙的认识,知道古代观察天空的工具只有人的眼睛,而现代科学家能借助更精密、更先进的科技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学校任务② 建立“地心说”的宇宙模型
学习活动学生将结果以绘制模型图的方式画 教学活动望向天空,总是能够看到宇宙中星
在纸上,汇报、展示宇宙模型,解释几颗星 星的位置在不断变换,它们的位置移动轨迹
体的运动路径,并说明理由。 呈现出一个个不同的圆。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星体绕着地球 请根据以下观测证据建立宇宙模型。
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转,而且宇宙的结构 ①太阳、月亮每天升起落下;②星星移动轨
相对简单、对称和美观。 迹在天空中呈现不同的圆(五大行星:水星、
金星、火星、木星、土星)。
过程诊断
科学家通过获得的观测证据,逐渐建构星体运动的模型,对已有的认知进行解释,将天体运动具象化。运用比较、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认识天体,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空问观念,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建立“日心说”的宇宙模型
学习活动哥白尼的“日心说”与托勒密的 教学活动 请根据以下观测证据猜测宇宙的
“地心说”相比,有何异同 中心,并修正宇宙模型。
“地心说”认为地球静止不动且处于宇 ①太阳上有黑子,说明太阳并不完美;
宙的中心,“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 ②围绕着木星的有4颗卫星,说明并非
的中心。两者均认同行星做圆周运动 所有天体都在绕地球运行;③金星的位
的观点,后者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奠 相变化(提供图片和文字描述);④地球
定了基础,推动了人们对宇宙认识的深 自身会绕地轴旋转。
人。
过程诊断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假说具有的时代局限性,既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探索科学的精神。“日心说”中有关宇宙以太阳为中心的提法也有不正确之处,请用相关知识解释。
学校任务④ 拓展阅读:伽利略和他的望远镜。
学习活动借助望远镜,仙利略还先后发现了 教学活动①资料:1609年的秋天,身兼数学、
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 科学和天文学教授的伽利略,制作出了一
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月相变化,以及银 个放大倍数为32倍的望远镜。伽利略将镜
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②思考:谈谈伽 头首次对准了月球,这是人类首次对月面
利略进行天文观测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何 进行科学观测。1610年1月7日,伽利略
启发。课后实践:制作宇宙观察的工具 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
——望远镜,并进行观察。 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
胜利。
过程诊断
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理解人类探索宇宙中观测仪器的发展促进认识的推进,仪器的迭代记录了一代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观察星空的视线越来越深远。
达标检测
“地心说”和“日心说”都能解释地球上的昼夜变化现象,“地心说”对此的解释
是 ,“日心说”对此的解释是 。
解析:“地心说”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而太阳和其他天体则围绕地球运动。当太阳照射到地球的某一半球时,该半球为白天,而另一半球则为夜晚,随着太阳的绕地运动,地球上昼夜交替不断进行。因此昼夜变化现象可以通过“太阳围绕地球进行公转”来解释。“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且静止,而地球和其他行星则围绕太阳运动。当地球的一部分面向太阳时,该部分为白天,而背对太阳的部分则为夜晚,其自转使得昼夜不断交替进行。因此昼夜变化现象可以通过“地球在进行自转”来解释。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