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坐标图像题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24 新疆)用数字传感器探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C.该实验是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D.45s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2024 重庆)向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逐渐加入少量生石灰(忽略水挥发和CO2影响),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2024 深圳)某同学在验证次氯酸(HClO)光照分解产物数字实验中,HClO所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2HClO2HCl+O2↑,容器中O2的体积分数以及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照前,容器内已有O2
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不断增强
C.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该实验说明HClO化学性质不稳定
4.(2024 兰州)向少量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采用pH传感器采集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b过程,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B.b点时碳酸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
D.a→b→c→d过程,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加
5.(2024 烟台)某兴趣小组实验室制取CO2后的废液中的溶质是CaCl2和HCl。某同学取一定质量的该废液于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充分反应。下列图像是滴加过程中他对烧杯中物质变化情况的分析(CaCl2溶液呈中性),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6.(2024 枣庄)下列化学反应中y与x的关系,可以用如图曲线表示的是( )
选项 发生的化学反应 x y
A 向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质量 沉淀质量
B 向盛有一定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反应时间 固体质量
C 水的电解 氢气体积 氧气体积
D 向盛有一定量生锈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稀盐酸质量 气体质量
A.A B.B C.C D.D
7.(2024 潍坊)取一定质量的碳酸钙样品高温煅烧,15分钟时称取15g固体于A烧杯中,30分钟时再称取15g固体于B烧杯中,各加入150mL足量水充分搅拌,分别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忽略HCl与H2O的挥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bde表示B烧杯内物质的反应
B.ab段表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C.c点和e点CaCl2质量相等
D.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m1g时,A烧杯比B烧杯产生的CO2多
8.(2024 贵州)为确定碱石灰干燥剂(CaO和NaOH的混合物)的干燥效果,测定其中CaO与NaOH的质量比。实验如下:
步骤1 取16.8g样品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样品完全溶解,无气泡产生。
步骤2 向步骤1的锥形瓶中滴加Na2CO3溶液,Na2CO3溶液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1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CaCl2和NaCl
B.步骤2加入Na2CO3溶液立即观察到有沉淀产生
C.步骤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逐渐减小
D.该样品中CaO与NaOH的质量比为1:2
9.(2024 山西)室温下,向一定体积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0%的盐酸,测得溶液温度变化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关系如下(Δt为溶液实时温度与初始温度差),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盐酸体积V/mL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溶液温度变化Δt/℃ 5.2 9.6 12.0 16.0 18.2 16.7 15.7 14.7 13.7 12.9
A.滴加盐酸的全过程中,持续发生反应并放出热量
B.滴加盐酸的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
C.滴加盐酸的全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D.反应过程中,氢氧化钠在混合溶液中的浓度逐渐减小
10.(2024 大庆)下列选项与图示中所反映的变化关系不相符的是( )
A.等质量且过量的锌粉、锌粒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B.向一定量NaOH与Ca(OH)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通入CO2至过量
C.在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分解制O2
D.向一定体积的Ba(OH)2溶液中,逐滴滴入一定浓度的稀硫酸
11.(2024 德阳)室温时,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质量相同的一块镁片和一块锌片分别与等浓度、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如图甲,压强传感器测得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压强变化推测两个反应都有热量放出
B.曲线①的压强上升比曲线②高,说明①产生H2总量更多
C.曲线②是Mg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
D.反应结束后Zn一定有剩余
12.(2024 利州区)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如图2是选用图1中某种固体进行实验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2试管中固体对应图1中的丙
B.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t3℃时,将40g甲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D.将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得到溶液的质量:丙>乙>甲
13.(2024 镇江)NaCl和Na2SO4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S/g NaCl 35.8 35.9 36.1 36.4 36.7 37.1
Na2SO4 9.1 19.5 40.8 48.8 47.5 45.3
A.甲为NaCl
B.T1℃应介于40℃~50℃
C.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变大、乙变小
D.等质量的NaCl、Na2SO4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3℃,要使两溶液均达饱和,则加入Na2SO4的质量大于NaCl的质量
14.(2024 深圳)Ca(OH)2、K2CO3溶解度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0℃时,琴琴同学将0.14gCa(OH)2放入100g水中得到100.14g溶液
B.40℃时,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仍是饱和溶液
C.40℃时,K2C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7%
D.40℃时,Ca(OH)2溶解度比K2CO3溶解度大
二.实验题(共1小题)
15.(2024 烟台)某兴趣小组借助数字技术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图1所示是室温下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装置,图2是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
(1)根据图2曲线判断,图1中的溶液B是 。
(2)图2中a点所示的溶液pH 7(填“>”“<”或“=”),溶液呈现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3)c点所示的溶液中Na+个数与Cl﹣个数关系是:n(Na+) n(Cl﹣)(填“>”“<”或“=”)。
(4)a点到b点pH变化的微观本质是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24 新疆)用数字传感器探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C.该实验是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D.45s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答案】D
【分析】A、根据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逐渐升高,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反应过程中,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45s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逐渐升高,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反应过程中,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等于7,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D、45s时,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24 重庆)向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逐渐加入少量生石灰(忽略水挥发和CO2影响),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答案】D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放出热量,据此解答。
【解答】解: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由于水的质量减小,因此饱和得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溶质会少量析出,因此溶液的质量减小,而不是增大,第一幅图错误;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当反应结束,随着热量的散失,温度慢慢恢复至室温,第二幅图错误;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溶液的浓度减小,碱性减弱,pH变小,当恢复室温后,pH也恢复至原pH,第三幅图错误;
生石灰中含有氧元素,因此随着生石灰的加入,烧杯中氧元素的质量增大,第四幅图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生石灰的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等是解题的关键。
3.(2024 深圳)某同学在验证次氯酸(HClO)光照分解产物数字实验中,HClO所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2HClO2HCl+O2↑,容器中O2的体积分数以及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照前,容器内已有O2
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不断增强
C.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该实验说明HClO化学性质不稳定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答案】C
【分析】A、根据图像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来分析;
B、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来分析;
C、根据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来分析。
【解答】解:A、由第一幅图可知,光照前,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8%,即已有O2,说法正确;
B、由第二幅图可知,溶液的起始pH小于7,显酸性,其pH随时间变化慢慢变小,则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不断增强,说法正确;
C、在反应物HClO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由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原则可知,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在生成物HCl中,氢元素显+1价,则氯元素显﹣1价,因此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说法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在光照的条件下,HClO会分解为HCl和氧气,由此可知,HClO化学性质不稳定,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图像中的信息、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以及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4.(2024 兰州)向少量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采用pH传感器采集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b过程,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B.b点时碳酸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
D.a→b→c→d过程,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加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答案】B
【分析】根据向少量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由图像可知,pH先增大到等于7,说明先发生的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后发生的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少量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由图像可知,pH先增大到等于7,说明先发生的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则a→b过程,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故选项说法错误。
B、b点时碳酸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c点时碳酸钠和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D、a→b→c过程,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加;c→d的过程中,是碳酸钠和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明确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再与氯化钙溶液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2024 烟台)某兴趣小组实验室制取CO2后的废液中的溶质是CaCl2和HCl。某同学取一定质量的该废液于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充分反应。下列图像是滴加过程中他对烧杯中物质变化情况的分析(CaCl2溶液呈中性),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答案】C
【分析】根据往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Na2CO3溶液时,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后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2NaCl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往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后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A、由于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所以一开始滴加碳酸钠溶液时,不产生沉淀,待混合溶液中HCl消耗完后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2NaCl,此时开始产生沉淀,待CaCl2反应结束后沉淀质量不变,选项图示正确;
B、由于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所以一开始滴加碳酸钠溶液时,就开始产生气体,待溶液中HCl消耗完之后,不在产生气体,选项图示正确;
C、往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时,先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参与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大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且碳酸钠溶液中含有水,此时溶液质量增加,后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CaCO3↓+2NaCl,参与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大于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且碳酸钠溶液中含有水,此时溶液质量继续增加,反应结束后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质量继续增加,选项图示错误;
D、由于溶液中含有HCl,溶液一开始pH小于7,随着碳酸钠的加入,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酸性减弱,溶液测pH升高,当把盐酸反应完后,碳酸钠再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此时溶液的pH等于7,当把氯化钙反应完后,再加入碳酸钠,由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的pH又升高且大于7,选项图示正确;
故选:C。
【点评】做这种题关键是要把图像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大。
6.(2024 枣庄)下列化学反应中y与x的关系,可以用如图曲线表示的是( )
选项 发生的化学反应 x y
A 向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质量 沉淀质量
B 向盛有一定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反应时间 固体质量
C 水的电解 氢气体积 氧气体积
D 向盛有一定量生锈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稀盐酸质量 气体质量
A.A B.B C.C D.D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催化剂参与的图像问题;电解水实验;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答案】A
【分析】A、根据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进行分析。
B、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C、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进行分析。
D、根据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A、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则随着氯化钠溶液的滴加,沉淀质量从0开始不断增大,但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变,故A正确;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而固体只有二氧化锰,则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故B错误;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则随着氢气质量的增加,氧气质量也不断增加,故C错误;
D、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刚开始没有气体产生,待铁锈完全反应后,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此时才开始有气体产生,产生气体的曲线起点不是0,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盐的化学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7.(2024 潍坊)取一定质量的碳酸钙样品高温煅烧,15分钟时称取15g固体于A烧杯中,30分钟时再称取15g固体于B烧杯中,各加入150mL足量水充分搅拌,分别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忽略HCl与H2O的挥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bde表示B烧杯内物质的反应
B.ab段表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C.c点和e点CaCl2质量相等
D.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m1g时,A烧杯比B烧杯产生的CO2多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利用图像,进行分析计算.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碳酸钙的分解反应以及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同时涉及到了图像分析的能力。
【解答】解:A.根据题目描述,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15分钟时取出的固体(A烧杯)比30分钟时取出的固体(B烧杯)含有更多的未分解的碳酸钙,各加入150mL足量水充分搅拌,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即A烧杯中生成的氢氧化钙质量比B烧杯中生成的氢氧化钙质量少,再分别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生成的氢氧化钙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然后碳酸钙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则可知B烧杯中氢氧化钙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比A烧杯中氢氧化钙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多且A烧杯比B烧杯中产生的气体多,故从图中可得出abde表示B烧杯内物质的反应,说法正确;
B.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15分钟时取出的固体(A烧杯)比30分钟时取出的固体(B烧杯)含有更多的未分解的碳酸钙,各加入150mL足量水充分搅拌,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即A烧杯中生成的氢氧化钙质量比B烧杯中生成的氢氧化钙质量少,再分别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生成的氢氧化钙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则根据图象可知,ab段表示的是氢氧化钙与稀盐酸的反应,说法错误;
C.由题可知,15分钟时取出的固体(A烧杯)比30分钟时取出的固体(B烧杯)含有更多的未分解的碳酸钙,各加入150mL足量水充分搅拌,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即A烧杯中生成的氢氧化钙质量比B烧杯中生成的氢氧化钙质量少,最终烧杯中溶液的溶质为氯化钙,由图像可知,c、e点时两个烧杯中的反应已经进行完全,e点时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大于c点时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故说明最终B烧杯中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大于A烧杯中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即c点与e点生成的氯化钙质量不相等,说法错误;
D.由题可知,15分钟时取出的固体(A烧杯)比30分钟时取出的固体(B烧杯)含有更多的未分解的碳酸钙,各加入150mL足量水充分搅拌,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生成的氢氧化钙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则根据图象可知,ab段表示的是氢氧化钙与稀盐酸的反应,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m1g时,并没有二氧化碳生成,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难,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它不仅考察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还考察了图像分析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仔细审题、理解题意、分析图像、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8.(2024 贵州)为确定碱石灰干燥剂(CaO和NaOH的混合物)的干燥效果,测定其中CaO与NaOH的质量比。实验如下:
步骤1 取16.8g样品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样品完全溶解,无气泡产生。
步骤2 向步骤1的锥形瓶中滴加Na2CO3溶液,Na2CO3溶液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变化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1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CaCl2和NaCl
B.步骤2加入Na2CO3溶液立即观察到有沉淀产生
C.步骤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逐渐减小
D.该样品中CaO与NaOH的质量比为1:2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答案】D
【分析】A、根据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加入Na2CO3溶液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变化曲线图,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图示可知,最终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10g,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取16.8g样品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样品完全溶解,无气泡产生,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过量,步骤1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CaCl2、NaCl、HCl,故选项说法错误。
B、加入Na2CO3溶液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变化曲线图,一开始没有沉淀生成,说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反应完,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Na2CO3+2HCl═2NaCl+H2O+CO2↑,每73份质量的氯化氢转化为117份质量的氯化钠,溶质质量增加;由CaCl2+Na2CO3═CaCO3↓+2NaCl,每111份质量的氯化钙转化为117份质量的氯化钠,溶质质量增加,故步骤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逐渐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图示可知,最终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为10g,化学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不变,则该样品中CaO的质量为10g100%÷(100%)=5.6g,该样品中CaO与NaOH的质量比为5.6g:(16.8g﹣5.6g)=1: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酸和盐的化学性质、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2024 山西)室温下,向一定体积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0%的盐酸,测得溶液温度变化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关系如下(Δt为溶液实时温度与初始温度差),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盐酸体积V/mL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溶液温度变化Δt/℃ 5.2 9.6 12.0 16.0 18.2 16.7 15.7 14.7 13.7 12.9
A.滴加盐酸的全过程中,持续发生反应并放出热量
B.滴加盐酸的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
C.滴加盐酸的全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D.反应过程中,氢氧化钠在混合溶液中的浓度逐渐减小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答案】D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结合测得溶液温度变化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关系图,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至完全反应,温度逐渐恢复至常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滴加盐酸的全过程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出热量;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稀盐酸,滴加的稀盐酸中含有水,起着降温的作用,且温度逐渐恢复至常温,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大于7,滴加盐酸的过程中,碱性逐渐减弱,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故选项说法错误。
C、滴加盐酸的全过程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稀盐酸,温度逐渐恢复至常温,氯化钠的溶解度逐渐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过程中,氢氧化钠的质量逐渐减少,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加,氢氧化钠在混合溶液中的浓度逐渐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024 大庆)下列选项与图示中所反映的变化关系不相符的是( )
A.等质量且过量的锌粉、锌粒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B.向一定量NaOH与Ca(OH)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通入CO2至过量
C.在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分解制O2
D.向一定体积的Ba(OH)2溶液中,逐滴滴入一定浓度的稀硫酸
【考点】催化剂参与的图像问题;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答案】B
【分析】A、根据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和碳酸钙、水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最终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最终剩余固体的质量相等;但锌粉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和碳酸钙、水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沉淀的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由质量守恒定律,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过程中消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大于沉淀消失时消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故选项图像错误。
C、在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分解制O2,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正确。
D、向一定体积的Ba(OH)2溶液中,逐滴滴入一定浓度的稀硫酸,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离子数量减少,溶液的带电能力逐渐减小,至完全反应减小至0,继续滴加稀硫酸,溶液的导电能力又逐渐增强,故选项图像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11.(2024 德阳)室温时,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质量相同的一块镁片和一块锌片分别与等浓度、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如图甲,压强传感器测得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压强变化推测两个反应都有热量放出
B.曲线①的压强上升比曲线②高,说明①产生H2总量更多
C.曲线②是Mg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
D.反应结束后Zn一定有剩余
【考点】金属与酸的反应图像.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答案】A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和盐反应。
【解答】解:A、镁、锌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根据图乙随着反应的进行,曲线①、曲线②的压强都是先增大,后小幅下降,可推测两个反应过程中都有热量放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图乙,曲线①、曲线②最后压强相等,说明两者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镁的活动性比锌强,则曲线①是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最终压强相等,说明反应后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生成氢气质量相等时,消耗镁、锌的质量比是24:65,因此镁片一定有剩余,而锌片不一定有剩余,故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2.(2024 利州区)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如图2是选用图1中某种固体进行实验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2试管中固体对应图1中的丙
B.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t3℃时,将40g甲加入到5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D.将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得到溶液的质量:丙>乙>甲
【考点】溶解度的相关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答案】D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试管内的原来剩余的固体完全溶解,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结合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试管内的原来剩余的固体完全溶解,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图2试管中固体对应的不可能是图1中的丙,故选项说法错误。
B、选项说法没有指明饱和溶液的质量,则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t3℃时,甲的溶解度为80g,将4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44.4%,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等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乙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丙的溶解度增大,没有晶体析出,则得到溶液的质量:丙>乙>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点、线、面和交点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2024 镇江)NaCl和Na2SO4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S/g NaCl 35.8 35.9 36.1 36.4 36.7 37.1
Na2SO4 9.1 19.5 40.8 48.8 47.5 45.3
A.甲为NaCl
B.T1℃应介于40℃~50℃
C.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变大、乙变小
D.等质量的NaCl、Na2SO4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3℃,要使两溶液均达饱和,则加入Na2SO4的质量大于NaCl的质量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固体溶解度表格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答案】D
【分析】A、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硫酸钠,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硫酸钠,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从T3℃降温到T2℃,甲的溶解度增大,乙的溶解度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T3℃时,硫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溶解度表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0~40℃,硫酸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高于40℃,硫酸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甲为硫酸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硫酸钠,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硫酸钠,则氯化钠和硫酸钠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为20℃~30℃,则T1℃应介于20℃~30℃,故选项说法错误。
C、从T3℃降温到T2℃,甲的溶解度增大,但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乙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T1℃氯化钠和硫酸钠的溶解度相等,T3℃时,硫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等质量的NaCl、Na2SO4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3℃,要使两溶液均达饱和,则加入Na2SO4的质量大于NaCl的质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点、线、面和交点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2024 深圳)Ca(OH)2、K2CO3溶解度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0℃时,琴琴同学将0.14gCa(OH)2放入100g水中得到100.14g溶液
B.40℃时,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仍是饱和溶液
C.40℃时,K2C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7%
D.40℃时,Ca(OH)2溶解度比K2CO3溶解度大
【考点】溶解度的相关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答案】A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A、4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0.14g,琴琴同学将0.14gCa(OH)2放入100g水中得到100.14g溶液,故A正确;
B、40℃时,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后溶解度增大,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40℃时,碳酸钾的溶解度是117g,所以K2C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53.9%,故C错误;
D、40℃时,碳酸钾的溶解度是117g,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0.14g,所以Ca(OH)2溶解度比K2CO3溶解度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题(共1小题)
15.(2024 烟台)某兴趣小组借助数字技术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图1所示是室温下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装置,图2是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
(1)根据图2曲线判断,图1中的溶液B是 稀盐酸 。
(2)图2中a点所示的溶液pH > 7(填“>”“<”或“=”),溶液呈现 碱性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3)c点所示的溶液中Na+个数与Cl﹣个数关系是:n(Na+) < n(Cl﹣)(填“>”“<”或“=”)。
(4)a点到b点pH变化的微观本质是 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 。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答案】(1)稀盐酸;
(2)>;碱性;
(3)<;
(4)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解答】解:(1)由图2可知,溶液烧杯中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故该实验为稀盐酸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则图1中的溶液B为稀盐酸;
(2)由图2可知,a点所示的溶液pH>7,溶液呈碱性;
(3)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c点时,溶液pH<7,说明此时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存在稀盐酸,此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HCl,则c点所示的溶液中Na+个数与Cl﹣个数关系是:n(Na+)<n(Cl﹣);
(4)a点到b点pH变化,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能和水,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
故答案为:
(1)稀盐酸;
(2)>;碱性;
(3)<;
(4)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