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和国际法发展情况 认识近代资本主义在其中的历史作用。
【知识解读】
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聚焦:归纳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阶段 典型的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演变过程(主要战争) 特点
雏形 中世纪后期 [12—15世纪] 葡萄牙1179年葡萄牙王国建立 英国金雀花王朝前后[1133—1399最长朝代] 1215年①约翰签署《大宪章》→1265年出现议会 法国14世纪初国王腓力四世时期 三级会议[教士 贵族 市民]支持国王反对教皇 西班牙1469年西班牙王国建立 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 英法争夺王位封地 法国最终战胜英国 两国民族意识增强 [女英雄贞德‖重视②民族语言] 等级君主制国家 [地方割据→中央集权] [忠诚教会封君→忠诚教会国王] [部落王政→等级君主] ③王权国家
发展 宗教改革时期 [16—17世纪] 新教—英 瑞士加尔文教 荷兰 德未统一 英国:亨利八世国王兼④英国国教首脑 [1534年《至尊法案》摆脱罗马教廷控制] 法国:路易十四允许信仰新教 [1661年 修建凡尔赛宫削弱地方贵族] 天主教—葡 西 法 意大利未统一 德国三十年宗教战争 1618—1648 德国内战→欧洲战争 ⑤新教同盟VS天主教同盟 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德民族意识增强未统一 君主专制国家 [地方割据→中央集权] [忠诚教会国王→忠诚世俗国王] [等级君主→专制君主]
形成 资产阶级革命 [17—19世纪] 荷兰1609年荷兰共和国 英国1689年⑦《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 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 德意1871年完成统一确立君主立宪制 法国1875宪法最终确立议会制共和制 尼德兰革命1566—1609 光荣革命1688 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 德意王朝统一战争1871 法国大革命与⑥拿破仑战争 近代民族国家 [地方割据→中央集权] [忠诚世俗国王→忠诚国家民族] 民族意识觉醒如国歌国旗国家节日 [君主专制→代议民主] 民族国家
备注 形成背景 历史 民主传统‖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根本‖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思想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形成影响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如工业革命‖推动民主化法制化‖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⑧国际法形成
二 近代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聚焦:结合国际法形成过程,归纳其特点,并评价国际法?
阶段 背景 国际法历程(外交制度) 国际法特点
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7世纪] 民族国家形成 国际纷争加剧 德国的三十年战争 理论1625年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确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原则:国家领土 国家主权 国家独立 机制:②谈判解决 遵守条约 集体制裁 17世纪 常驻⑦使节(团) 调整对象 主权国家 政治实体 国际组织 法律渊源 国际条约 国际习惯 法律制定 国家协商 法律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法律执行 单独国家 国家集体 国际组织 [国际法院和海牙仲裁法庭裁判权限以当事国自愿为前提无⑥强制性]
发展 ①维也纳体系 [19世纪] 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 维也纳体系1815年建立 大国协调 欧洲均势 国际法扩展 应用范围 欧洲→美洲→亚洲③《万国公法》 立法范围 签订许多国际公约 战争法规 1815年 《维也纳外交公约》
继续发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20世纪] 一战 原则 ④不兼并不赔偿 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苏俄提出 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制裁机制:全体一致原则) 《非战公约》1928年宣布缔约国之间废弃战争
二战 原则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联合国宪章》1945年确定 国际组织—联合国制裁机制:⑤“大国一致”原则 赋予安理会制裁权力 发展 国际组织激增海牙国际法院;国际法领域扩展《海洋法公约》
备注 形成背景 历史 国际习惯‖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根本‖政治 民族国家形成与战争灾难‖思想 启蒙运动
评价影响 利于世界和平‖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如全球化‖利于世界文化发展‖无法遏制大国强权保障世界和平
【教材问答】
教材P68“学思之窗”:说一说这段话的核心思想。
提示: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战争是主权国家的统治者发动的,也应当由他们来缔结和约结束战争,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教材P69“史料阅读”:思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国际法有什么贡献?
提示:是国际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分水岭;威斯特伐利亚公会以及在会议上签订的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领土主权等原则,从而为近代国际法奠定了基础。
教材P70“思考点”:谈谈你对《非战公约》的认识。
提示: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第一个提出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主要的法律基础。
p73本题具有开放性,材料出自多个国际法文件,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例如,《联合国宪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国际法文件,它的主要宗旨是“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从各个方面得到了加强,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p74近代外交制度是民族国家发展和国家主权确认的结果。因此,它的建立对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题是开放性拓展题目,学生可以在了解外交制度的基础上思考,归纳总结出自己的结论。
【练习巩固】
基础题:
1.1559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把宗教节日数量限制在27天,较之前有了大幅削减。她还鼓励人民在女王继位日进行祷告和举办庆典。此后,这一庆典活动发展成为国民纪念日。这些改革( )
A.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B.通过王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C.推动欧洲宗教改革兴起 D.瓦解了英国民众的宗教信仰
2.中世纪后期,英格兰人在不列颠岛或者在欧洲大陆上与其他民族对抗,而且常常是以暴力对抗。这些抗争是促进民族性和英国性的自我意识的温床。”正是这些战争激发了国民的民族情感,“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这反映了战争( )
A.促使英国人民民族意识高涨 B.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建立
C.加深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矛盾 D.欧洲大陆上战争具有侵略性
3.1814年,除奥斯曼帝国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参加了维也纳会议,但一切重要事宜都是由俄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四国秘密商定;1919年巴黎和会由美、英、法、日、意五国主导;1945年雅尔塔会议则主要是美苏妥协的产物。这反映出( )
A.维护和平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 B.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C.国际格局主导力量发生了演变 D.解决国际争端以谈判为主
4.历史试题)维也纳体系运转的重要载体是《四国同盟条约》,其主要目标是防范法国东山再起,同时,《四国同盟条约》以条文的形式创立了一个新机制,即各国之间通过召开会议来解决争端,通过协商的形式来消除隔阂、寻求共识。这一机制( )
A.体现了不兼并不赔偿原则 B.推动了国际协调机制合理化发展
C.确定了大国实力均衡政策 D.摒弃了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
5.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认识到有需要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该公约( )
①彰显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②有助于实现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③体现了国际法领域的扩展④解决了各国间在海洋权益方面的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该公约中的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制度存在严重分歧,直到1989年加入公约的国家仅有42个,且绝大多数是发展中的中小国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联合国致力于消除南北差距 B.发展中国家主导国际话语权
C.国际法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 D.海洋资源得到公平有效利用
提升题:
7.16世纪,英国法学家纷纷认为:国王可以“不经过法律手续或审判形式”处死任何人;可以“废除既有的法律”,可以在刑事诉讼中“实行赦免”;“最高司法也以国王之名并唯以其权威来行使”。这可用以说明,当时英国( )
A.向民族国家逐步转型 B.封君封臣制日益巩固
C.普通法形成完整体系 D.《大宪章》原则得到推崇
8.以下著作是中世纪早期有关西欧的史学著作。这些著作体现了当时西欧( )
著作 成书时间 著作大致特点
《法拉克人史》 6世纪 作者有意地避免过多论述高卢的罗马历史,而是强调以基督教身份为核心的地区身份认同。
《弗莱德加编年史》 7世纪 法兰克人起源于特洛伊的传说,以此来表明法兰克人的历史和罗马人一样悠久。
《哥特史》 7世纪 虽然哥特人与罗马人有密切的历史联系,但该著作更多地强调哥特人自身的传统和历史,通过展现哥特人祖先的英勇事迹来构建其民族身份和历史地位。
《法兰克人史记》 8世纪中期 频繁地提及罗马人历史上与法兰克人之间的交往,古代罗马的历史成为衬托法兰克人光辉事迹的重要背景。
A.世俗政权统一稳定 B.史学研究方法多样 C.文化认同逐步转变 D.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9.17世纪初,荷兰与葡萄牙发生海上争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新加坡海峡捕获了葡萄牙的商船,并将船上价值总额相当于三百万荷兰盾的货物收归己有,从而引发了一场国际争端。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撰写了《捕获法》为荷兰进行辩护。据此可知,格劳秀斯这一行为( )
A.秉持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B.缓和了欧洲殖民者间的矛盾
C.承认了主权国家的主体地位 D.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
10.格劳秀斯(1583-1645)注意到,“基督徒世界对待战争是缺乏克制的”。他提出战争合法的理由有“自卫、恢复属于自己的东西和惩罚”。“自卫”体现在《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关于“自卫权”的规定里,而“惩罚”则见于盟国对法西斯战败国的占领和对战犯的惩处。由此可知,格劳秀斯的主张( )
A.表达了对强权政治的痛斥 B.否定了民族国家的战争权
C.丰富了现代国际法的内容 D.强调了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11.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通过《领海及毗连区公约》,其中规定,沿海国对其领海(宽度为12海里)享有主权,包括领海上空、海床及底土;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但需遵守沿海国法律(如禁止军事演习、间谍活动等)。这一规定( )
A.实现了海洋资源有序开发 B.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C.扩大了国际法的适用范围 D.解决了沿海国家之间的矛盾
12.1941年《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1945年《联合国宪章》强调“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这些主张旨在( )
A.强化大国对战后世界的支配地位 B.以民族自决原则重构国际关系准则
C.消除各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 D.通过集体安全机制来维护世界和平
创新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美】巴里·E.卡特《国际法》等编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A、B、C、D任选一个进行完善,并加以阐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将领海范围限制在3海里或12海里以内,并宣称领海以外“公海自由”。二战后,拉美多国陆续宣布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得到非洲和亚洲沿海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发达国家响应。1958年和1960年,联合国先后举行两次海洋法会议,规定领海范围为12海里。1982年,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12海里领海的基础上,规定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对大陆架的所有权可延伸到200海里,在特殊情况下可延伸到350海里,同时明确国际公海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目前,世界上除美国外的大多数国家已加入该公约。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自2004年到2023年,为确保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生物多样性当前及长期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在中国和七十七国集团长期努力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的第三个执行协定《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在联合国总部以“协商一致”正式通过。
——据秦天宝《“全球南方”在国际海洋治理中的角色——以〈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谈判为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海洋治理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三世界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认识。
答案解析:
基础题:
1.【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详解】根据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伊丽莎白女王限制宗教节日数量,减少了宗教对民众生活过多的干预。同时鼓励在女王继位日进行祷告和举办庆典,并发展成国民纪念日。这种做法增强了民众对女王(国家象征)的认同和对国家的归属感,将民众的关注点从单纯的宗教事务引导到对国家和君主的关注上,有利于凝聚国民意识,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通过王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相关内容。女王的这些宗教改革措施主要围绕宗教节日和国家庆典,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无关,排除B项;马丁·路德在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的开始,而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1559年,此时欧洲宗教改革早已兴起,排除C项;女王只是限制宗教节日数量,并没有禁止宗教活动,更没有瓦解英国民众的宗教信仰,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这些抗争是促进民族性和英国性的自我意识的温床”、“激发了国民的民族情感”、“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和历史”等表述可知,战争促使英国人民民族意识高涨,而民族意识的高涨有利于推动英国民族国家的建立,A项正确;题干主要围绕战争对英国民族意识的激发展开,并没有提及英国和欧洲大陆矛盾加深的相关内容,属于无中生有,排除B项;题干重点在于阐述战争对英国民族意识方面的影响,没有关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矛盾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战争性质进行评价,只提到是对抗,没有说明谁侵略谁,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4年至1945年(世界)。根据材料信息,维也纳会议上的重要事宜由俄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四国秘密商定,巴黎和会由美、英、法、日、意五国主导,雅尔塔会议是美苏妥协的产物。维也纳会议、巴黎和会、雅尔塔会议的主导国变化,反映国际格局主导力量演变,C项正确;“维护和平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集体安全体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解决国际争端以谈判为主”理解片面,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5年欧洲。根据所学可知,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这一机制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途径,B项正确;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排除A项;维也纳体系确立的是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原则,但欧洲均势并非大国实力完全均衡,排除C项;废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是在1928年《非战公约》中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包括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旨在为海洋建立法律秩序,便利国际交通、促进海洋和平用途等,这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相契合,①符合题意;该公约强调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这有助于在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实现公平公正,进而助力实现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②符合题意;公约对海洋相关权益、秩序等进行规范,体现了国际法在海洋领域的扩展,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虽然该公约对解决各国海洋权益矛盾有积极作用,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各国间在海洋权益方面的所有矛盾,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6.【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国际法的一部分,本应在规范海洋事务、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分歧,导致公约在签署后的较长时间内加入国家数量较少,且主要是发展中的中小国家,这意味着公约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困难,国际法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实际作用有限,C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歧而推行受阻的情况,并没有提及联合国为消除南北差距所采取的行动以及相关成果,排除A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制度上存在严重分歧,且到1989年加入公约的国家绝大多数是发展中的中小国家,这恰恰说明公约没有得到发达国家的广泛支持,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主导国际话语权,排除B项;题干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制度上的分歧,表明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矛盾和争议,并没有实现公平有效的利用,排除D项。故选C项。
提升题:
7.【答案】A
【难度】0.4
【知识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基督教会控制下的西欧,英国法学家推崇王权至上,这体现出当时英国专制王权国家的成长,是英国向民族国家转型的关键一步,A项正确;在16世纪时,封建制据势力遭到削弱,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普通法完整体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大宪章)推崇王在法下.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材料中“避免论述罗马历史,强调基督教身份”体现从罗马认同转向宗教认同,“虚构特洛伊起源,攀附罗马悠久历史”反映蛮族渴望融入罗马文化体系,“强调哥特人自身传统与英勇事迹”凸显本土文化自觉,“借罗马历史衬托法兰克人光辉”表明在承认罗马遗产基础上确立自身主体性,结合所学知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哥特等蛮族通过基督教皈依和重构历史叙事,逐步完成从“蛮族”到“新欧洲文明缔造者”的文化身份转型,印证文化认同的阶段性演变,C项正确;中世纪早期西欧政权分裂动荡,6-8世纪墨洛温王朝陷入“懒王时期”,加洛林王朝至800年才短暂统一,与材料中不同部族各自修史反映的分裂现实矛盾,排除A项;四部著作均采用单一编年史体例,未体现口述史、考古学等多方法运用,排除B项;民族国家核心是主权统一与民族意识,但中世纪早期仅为部族王国,民众效忠领主而非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难度】0.4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初的荷兰。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所示为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撰写《捕获法》“为荷兰进行辩护”,这体现了其行为秉持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A项正确;格劳秀斯正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代,西欧殖民者矛盾冲突尖锐,排除B项;尽管格劳秀斯的国际法理论承认了主权国家的主体地位,但和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17世纪初,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材料“格劳秀斯……提出战争合法的理由有‘自卫、恢复属于自己的东西和惩罚’”“‘自卫’体现在《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关于‘自卫权’的规定里,而‘惩罚’则见于盟国对法西斯战败国的占领和对战犯的惩处”可知,《联合国宪章》中关于“自卫权”的规定与格劳秀斯提出的战争合法理由中的“自卫”相呼应,盟国对法西斯战败国的占领和对战犯的惩处体现了“惩罚”,这表明格劳秀斯的主张在现代国际法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和发展,丰富了现代国际法的内容,C项正确;格劳秀斯强调规范战争而非否定战争,材料未批判强国滥用武力,反而为正义战争提供法理依据,排除A项;格劳秀斯承认国家战争权,但限定于合法情形,材料明确将战争权合法化,而非否定,排除B项;《联合国宪章》的自卫权虽需主权前提,但格劳秀斯论述重点在战争行为规范,非主权理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世界)。材料中的《领海及毗连区公约》明确规定沿海国对其领海享有主权,同时规定外国船舶需遵守沿海国法律,这扩大了国际法的适用范围,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海洋资源的开发,排除A项;“一致认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公约只是提供了一些原则和规定,无法完全解决沿海国家之间的矛盾,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难度】0.4
【知识点】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1945年世界。《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联合国宪章》强调“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核心均指向民族自决,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倡导反殖民主义,推动战后非殖民化进程,这些主张明确反对殖民压迫,主张各民族自主决定政治命运,成为重构国际秩序的重要原则,B项正确;雅尔塔体系虽有大国协调色彩,但题干文件强调自决而非大国支配,且战后亚非拉独立浪潮印证自决原则的实践,排除A项;冷战初期意识形态对立加剧,材料未涉及消除分歧的意图,且两文件未针对意识形态问题,排除C项;集体安全机制如联合国维和属于另一层面,题干关键词聚焦自决与平等,与集体安全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创新题:
13.【答案】示例A:《战争与和平法》。
阐述: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于1625年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它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国际法原理,使国际法成为独立学科,格劳秀斯本人也成为国际法的奠基人。
示例B:十月革命。
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法遭到严重践踏。十月革命后,鉴于战争所带来的危害,苏俄政府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这些主张,为人类和平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示例C:国际联盟。
阐述:1920年,国际联盟宣告成立。盟约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国联的主要宗旨为维护和平、裁减军备和实施委任统治、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实际上成为英法操纵的工具;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参加,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二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被联合国所代替。
示例D:《非战公约》。
阐述:一战后,1928年美国、法国等国家签订了《非战公约》。它宣布缔约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实行。
【难度】0.4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16-20世纪的世界。根据图片信息,可从图中A、B、C、D任选一个进行完善,并加以阐述。据A所处时间“1825年”并结合所学可选择《战争与和平法》进行说明,论述主要围绕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于1625年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从立法的角度探讨如何消灭战争,以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和幸福。该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使国际法成为独立学科,格劳秀斯本人也成为国际法的奠基人进行说明即可,如: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于1625年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它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国际法原理,使国际法成为独立学科,格劳秀斯本人也成为国际法的奠基人。
据B所处时间“1917年”并结合所学可选择十月革命进行说明,论述主要围绕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以苏俄政府的名义发表了《和平法令》,并缔结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苏俄政府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这些主张,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进行说明即可,如: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于1625年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它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国际法原理,使国际法成为独立学科,格劳秀斯本人也成为国际法的奠基人。
据C所处时间“1920年”并结合所学可选择国际联盟进行说明,论述可围绕一战后国际联盟宣告成立。因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参加,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面对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对外扩张,由英、法控制的国联推行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被联合国所代替进行说明即可,如:1920年,国际联盟宣告成立。盟约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国联的主要宗旨为维护和平、裁减军备和实施委任统治、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实际上成为英法操纵的工具;没有苏联和美国的参加,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二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被联合国所代替。
据D处“1928年”并结合所学可选择《非战公约》进行说明,论述可围绕一战后,美国、法国等国家签订了《非战公约》。《非战公约》宣布缔结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后来变成了一纸空文进行说明即可,如:一战后,1928年美国、法国等国家签订了《非战公约》。它宣布缔约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实行。
14.【答案】(1)发展中国家积极、主动争取海洋权益(或从大国垄断到多边共治);合作共赢逐渐成为共识;法制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范畴不断扩大;从便利列强到普惠共享。(任答三点)
(2)反映了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适应了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争取自身海洋权益为目的;以团结合作、携手解决问题为策略;有利于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体现了反对海洋霸权、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愿景。(任答三点)
【难度】0.4
【知识点】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现代(世界)。变化:由材料“二战后,拉美多国陆续宣布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可得出,发展中国家积极、主动争取海洋权益(或从大国垄断到多边共治);由材料“得到非洲和亚洲沿海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发达国家响应”可得出,合作共赢逐渐成为共识;由材料“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12海里领海的基础上,规定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及所学可得出,法制体系不断完善;由材料“对大陆架的所有权可延伸到200海里,在特殊情况下可延伸到350海里”可得出,治理范畴不断扩大;由材料“同时明确国际公海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目前,世界上除美国外的大多数国家已加入该公约”可得出,从便利列强到普惠共享。
(2)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现代(世界)。认识:由材料“在中国和七十七国集团长期努力下”可得出,反映了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由材料“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12海里领海的基础上,规定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可得出,适应了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由材料“”及所学可得出,以争取自身海洋权益为目的;由材料“二战后,拉美多国陆续宣布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得到非洲和亚洲沿海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发达国家响应”可得出,以团结合作、携手解决问题为策略;由材料“同时明确国际公海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可得出,有利于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由材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的第三个执行协定《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及所学可得出,体现了反对海洋霸权、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