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演变历程 认识其对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意义。
【知识解读】
一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聚焦:归纳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发展过程,总结其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民族区域自治 特点
背景 国际 近代欧洲民族自决潮流影响;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模式影响 历史 古代统一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不足 经验——统一王朝因①俗而治[册封 羁縻州府 卫所 土司等政策] 不足——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政治上被歧视压迫 现实 近代民族危机中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觉醒 有利——统一多民族国家:②多元一体[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情感上相互依存] 不利——各民族发展差异:少数民族地处边陲 交通闭塞 ③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中共探索中国特色民族政策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④民族平等原则;1945年中共中央决议内蒙民族区域自治 中共民族问题 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共同繁荣 基本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基本含义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部分 自治机关在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发展过程 开始建立:1947年⑤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宪法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省自治区: 1955年 新疆维吾尔建国后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1958年 广西壮族 宁夏回族 1965年 ⑥西藏自治区建国后最后一个省级自治区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专门法律 1990年三个离不开:阐述休戚相关 命运与共的民族观 1997年中共⑦十五大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 国家层面: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少数民族: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民族关系:利于⑧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备注 国家结构 省主体‖直辖市四个‖自治区5个省级‖特别行政区香港 澳门
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经济政策有特殊权利 无政治特权‖特别行政区资本主义基本制度 外交权国防权归⑩中央 民族区域自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教材问答】
教材P76“思考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示:(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3)自1840年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4)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教材P77“学思之窗”:结合材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提示:原因: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的自治州还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p79
“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两个共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原则。
“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才能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有力地促进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安定团结的和谐发展局面,也才能从根本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p79
这段话出自习近平2014年9月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 1)认识“四个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注意“四个要”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包括民生、教育、生态等多项内容;不仅是经济社会建设,还包括边疆建设等。
(2)具体分析每一个“要”的指向和目标任务。
(3)综合认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要牢记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练习巩固】
基础题:
1.到1952年,我国少数民族农业区大都实行了减租退押政策,在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牧业区,中央决定实行牧主牧工两利政策,同时逐步取消牧主的封建特权,鼓励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发展畜牧经济。这表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 )
A.推进了慎重稳步的社会改革 B.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消除了少数民族与内地差距 D.改变了经济文化落后状态
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经济特区
1997年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独立自主,主权不容干涉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3.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北京、江苏等省市派遣教师赴藏支援,促进藏区与内地的专业技术交流。2000年后,西藏与内地高校联合开展学生互访活动。这些举措( )
A.促成了西藏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B.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C.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健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规体系
4.中国的5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如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大多由皮毛制成,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特点;藏族的传统服饰则以鲜艳的颜色和华丽的刺绣为特色,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这( )
A.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B.得益于民族文化不断交融
C.反映出传统服饰的实用性 D.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5.如表所示是加拿大学者雷扎·哈斯马西和美国学者安德鲁·麦克唐纳于2017年联合发表的关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的部分内容。其意在说明中国( )
1 在财政方面,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获得了更有利的中央政府预算资源
2 在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学生能享受降分录取并更有机会获得奖学金和减免学费
3 在社会保障方面,少数民族更容易获得如低保之类的社会福利
A.优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B.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权益
C.社会保障体制逐步发展完善 D.民族聚居地区得到和谐发展
6.2015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的周丽娜,是新疆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某双语幼儿园园长。她从辽宁沈阳来到新疆阿图什,从一句维吾尔语都不懂到成为当地维吾尔族孩子们离不开的双语教师。据此可知,周丽娜的事迹( )
A.反映了区域经济趋向平衡发展 B.呈现出丰富的民族和谐交融的情景
C.见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D.主要体现了民族语言交流的重要性
提升题:
7.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牧业区民主改革实行“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在改革中,牧主占有牧场的封建制度被废除,实行“牧场公有,自由放牧”,保护牧主、牧民的畜群和其他财产。这( )
A.为工业化发展扫除了障碍 B.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D.加剧了牧工与牧主间的矛盾
8.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此后西藏少数民族干部人数不断增加;1951年仅200余名少数民族干部,到1976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占当时全区干部总数的41.1%;2010年底,少数民族干部达7.7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70.6%。材料体现了( )
A.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C.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D.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9.下表呈现的是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部分内容。这主要反映出( )
时间 会议 相关内容
1992年 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民族干部的培养要在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要选任一批在90年代起骨干作用的干部,更要选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中青年干部
1999年 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民族地区的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要共同为各民族群众谋利益
2005年 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将民族干部培养任用的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民族干部要加强学习,深入各民族人民群众中交流调研,提高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专业水平
A.党的民族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B.公务员制度适应民族地区特殊性
C.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D.民族干部选拔与任用的范围扩大
10.21世纪以来,云南省通过政府扶持、民营企业、民间人士的自发培训、家庭传承、“不离本土”的传承与集中培训传承等方式的结合,产生了“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印象丽江·雪山篇”等长盛不衰的少数民族演艺业范例。此举( )
A.成为云南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
B.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反映出新时代民族文化的先进性
11.下表所示是有关西藏诸民族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民族神话。这( )
科学研究 复旦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研究显示;世居在西藏自治区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以及夏尔巴人和僜人都来自中原,是与汉族同源的汉藏语系民族
民族神话 墨脱县的珞巴族神话《珞巴五兄弟》、米林县的珞巴族神话《阿巴达尼三兄弟》,还有《憕人祖先的来历》,它们用神话故事的方式解说汉族、藏族、珞巴族、门巴族、僜人拥有共同祖先
A.有利于民族共同体建设 B.说明民族文化的趋同性
C.是民族交流交融的结果 D.体现了民族差异性减弱
创新题:
12.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是中华民族从自在状态走向自觉状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历史发生巨变,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屠杀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财富,侵占中国国土。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一则进行改革,一则进行武力抗争,直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发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要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悲壮呼声,响彻中华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救亡图存的思潮与斗争中变得更加强大,终于取得了反侵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从自觉发展阶段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材料二 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这里主要的问题在于民族政策是以自治为目标,还是超过自治范围。我们主张民族自治,但一定要防止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来挑拨离间中国的统一。如英帝国主义对西藏及新疆南部的阴谋,美帝国主义对于台湾及海南岛的阴谋。不错,这些地方是有少数民族的,但他们一向是在中国领土之内。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今天到会的有许多民族的代表,我们特地要向你们解释,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同意这一意见。我们虽然不是联邦,但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中华民族“从自在状态走向自觉状态”的主要因子。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变得更加强大”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周恩来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的认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对八旗军入关后的日渐腾逸自安尤为震怒,因此决定习武塞上,设置木兰围场,以秋称练兵。蒙古王公编入“围班”.轮流到木兰围场陪同清帝打猎。在围猎结束后,清帝对随围各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的大规模宴请、赏赉、封爵、娱乐活动,在和乐氛围中,清廷得到了少数民族部众的政治认同。木兰秋狝展示了清廷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财力,北部边疆地区成为遏制沙俄侵扰的坚固屏障。
——摘编自盘洁《从木兰秋弥透析清代民族政策的“巧实力”》
材料二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隶属于河北省承德市,县内共有30个民族。2019年1.月11日,新修订的《自治县自治条例》于自治县七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并于2019年8月1日由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公布实施。该县举办知识竞赛、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民族团结政策义务咨询、制作民族团结知识展板巡展等活动,开展了以“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场所”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该县还利用木兰围场、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广泛宣传民族文化知识。本着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原则,围场县在4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实施了农田保护项目,修河坝1000米,为其尽快脱贫注入动力。
——摘编自王曼煜《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皇帝开展木兰秋狝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工作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木兰围场地区的民族政策对当今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
答案解析:
基础题:
1.【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我国“在少数民族农业区大都实行了减租退押政策”“在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牧业区,中央决定实行牧主牧工两利政策,同时逐步取消牧主的封建特权,鼓励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发展畜牧经济”说明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行改革,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的稳步推进的政策,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对少数民族改革的措施,并未涉及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近现代的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我国在解放战争时期设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后,设立经济特区,从我国实际出发,设立特别行政区等,说明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调整地方的管理政策,A项正确;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深圳经济特区不属于民族问题,且搁置分歧是解决香港问题时提出的,排除B项;内蒙古自治区和深圳经济特区不涉及外交,排除C项;内蒙古自治区设立体现了因地制宜,民族平等繁荣的理念,深圳和香港不能反映民族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内地与西藏的教育支援、师生互访,加强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情感联系,促进了各民族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融,有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C项正确;西藏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并非仅由1994年后的教师支援和学生互访单独促成。这些举措是对已有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加强,而非“促成形成”,排除A项;题干中的教育交流举措有助于推动西藏教育和社会发展,但“跨越式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至今仍是发展目标,并非已“实现”,排除B项;题干中的举措属于教育交流与支援,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法规体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中国的5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传统服饰的独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D项正确;华夏认同指的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所属的华夏民族和华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即华夏认同观念强化强调的是服饰文化的相似性,而非差异性,排除A项;民族交融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之间的共性逐渐增多,材料未涉及民族文化交融,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各民族服装的各自特色,而服饰的实用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详解】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表格内容从财政、教育、社会保障三个维度,列举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及少数民族在资源分配、升学机会、社会福利等方面获得的特殊支持,这些均属于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直接指向对少数民族权益的保障,B项正确;表格中仅财政支持涉及经济领域,教育和社会保障属于社会事业范畴,“优先经济发展”无法涵盖全部内容,表述片面,排除A项;表格中社会保障仅是其中一项,且重点是少数民族在社会保障中的特殊待遇,并非整体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排除C项;表格未提及“和谐发展”的具体表现(如民族关系、社会稳定等),仅体现政策对权益的保障,未涉及发展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5年(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周丽娜作为汉族教师扎根新疆,主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与维吾尔族孩子建立深厚联系,这直接体现了各民族在文化、情感上的相互接纳与和谐共处,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任何经济指标,周丽娜的事迹属于文化教育领域,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0年代已确立,排除C项;语言交流是周丽娜事迹的一个方面,但材料的核心是通过语言学习促进民族情感联结,排除D项。故选B项。
提升题:
7.【答案】B
【难度】0.4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牧区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复杂,“三不两利”政策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全面调查研究内蒙古社会经济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牧业区的阶级结构、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发展扫除了障碍,排除A项;1947年对牧业区实行的政策不属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年到1956年,排除C项;材料这一政策有利于缓和牧主与牧工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难度】0.4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材料可知,党和政府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西藏少数民族干部人数及占比不断增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干部保障,利于该制度在西藏实践,B项正确;基层民主建设指的是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内容,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西藏少数民族干部的不断增加,并未涉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情况,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共领导、多党合作等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难度】0.4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年-200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部分内容”可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持续关注民族干部的培养问题,并提出不同的侧重点,这体现了党在民族干部培养和任用政策上既有一以贯之的重视(继承),又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政策内容(发展),A项正确;表格中主要强调的是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以及对民族干部的要求等内容,并未涉及公务员制度与民族地区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表格重点聚焦于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任用,而不是强调民族工作整体重要性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三次会议主要是在民族干部的培养质量、工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不同侧重点,没有涉及选拔任用范围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难度】0.4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云南省通过多种方式扶持少数民族演艺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从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此举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但不是云南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没有与其他文化对比,不能反映民族文化的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难度】0.4
【知识点】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现代中国。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关于西藏诸民族的科学研究显示了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以及夏尔巴人和僜人与汉族同源,属于汉藏语系民族,关于西藏诸民族神话解释了这些民族与汉族拥有共同祖先,这些信息提供了对汉藏语系民族起源的认识,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性,更有助于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理解,结合新时期的民族政策可知,这有利于民族共同体建设,A项正确;虽然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以及夏尔巴人和僜人与汉族同源,但并不能说明民族文化的趋同性,各民族间还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排除B项;关于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以及夏尔巴人和僜人都来自中原,是与汉族同源的汉藏语系民族是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是民族交流交融的结果,排除C项;虽然西藏诸民族与汉族同源,拥有共同的祖先,但并不意味着民族差异性减弱,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各民族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A项。
创新题:
12.【答案】(1)因子:列强入侵;社会各阶层为救亡图存所作的努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表现: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目的: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悠久,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难度】0.4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详解】(1)本题是原因题、特点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因子:据材料一“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可得,列强入侵;据材料一“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可得,社会各阶层为救亡图存所作的努力;据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可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说明即可。
(2)本题是特点题、认识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中国。目的:据材料二“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可得,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据材料二“但一定要防止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来挑拨离间中国的统一”可得,维护国家统一;据材料二“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可得,加强民族团结。认识:据材料二“这些地方是有少数民族的,但他们一向是在中国领土之内”并结合所学可得,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悠久,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据材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救亡图存的思潮与斗争中变得更加强大”并结合所学可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方面说明。
13.【答案】(1)提高军队战斗力;团结蒙古族等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遏制沙俄侵扰。
(2)落实民族自治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式多样;利用旅游资源宣传少数民族文化;重视脱贫攻坚,支持民族经济事业发展。(任意3点即可)
(3)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言之有理即可)
【难度】0.4
【知识点】清朝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详解】(1)本题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对八旗军入关后的日渐骄逸自安尤为震怒,因此决定习武塞上,设置木兰围场,以秋狝练兵”可知清朝皇帝开展木兰秋狝是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根据材料一“蒙古王公编入‘围班’,轮流到木兰围场陪同清帝打猎。在围猎结束后,清帝对随国各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的大规模宴请、赏赉、封爵、娱乐活动,在和乐氛围中,清廷得到了少数民族部众的政治认同”可知清朝皇帝开展木兰秋狝是为了团结蒙古族等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根据材料一“木兰秋狝展示了清廷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财力,北部边疆地区成为遏制沙俄侵扰的坚固屏障”可知,清朝皇帝开展木兰秋狝是为了遏制沙俄侵扰。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二“2019年1月11日,新修订的《自治县自治条例》于自治县七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并于2019年8月1日由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公布实施”可知,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落实民族自治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根据材料二“该县举办知识竞赛、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民族团结政策义务咨询、制作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可知,围场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二“该县还利用木兰围场、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广泛宣传民族文化知识”可知,围场县利用旅游资源宣传少数民族文化;根据材料二“本着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原则,围场县在4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实施了农田保护项目,修河坝1000米,为其尽快脱贫注入动力”可知,围场县重视脱贫攻坚,支持民族经济事业发展。
(3)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我国处理民族政策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