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 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知识解读】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聚焦:梳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趋势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梳理近代关税 个人所得税演变的轨迹
中国赋役制度概况 备注
秦汉 田赋: 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收泰半之赋”」 汉初:田赋税率降低「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 人头税: 秦朝:极重的口赋云梦睡虎地秦简有“口赋”“户赋”记载 汉朝:人头税「口赋7—14岁‖①算赋15—56岁」 财产税:汉朝征收「车船税 算缗钱 “税民资” 家畜税」 徭役:更卒 正卒戍卒三种 更卒在本郡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一个月 正卒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两年 戍卒边塞屯戍一年 秦朝赋税重《汉书·食货志》“二十倍于古” 汉初治国思想:道家无为→文景之治 政治 郡国并行 经济 ⑾“与民休息”降低税赋 对外 匈奴和亲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 削藩;刺史;内外朝 经济 ⑿盐铁官营 加税如口赋加3钱等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外 武力打击匈奴 豪强地主庄园经济‖自耕农均为土地私有
隋 征收租调役 均田制国有土地‖庄园经济‖自耕农
唐朝 前期「618—780」租庸调制「按②丁征收人头税:21—59岁成年男性」 「租:每丁纳粟二石‖调:每丁纳乡土所产绢或布‖庸:缴一定绢或布代徭役」 后期「780—907」两税法「780年实行 按土地为主 人头为辅征税」 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分解到各地 地税按田亩征收‖户税按人丁、③资产征收 夏秋两次征收 唐朝土地制度变动 「武则天时期均田制破坏→租庸调推行基础不复存在」 前期 均田制⒀国有土地‖庄园经济‖自耕农 后期 庄园经济‖自耕农‖佃农土地私有
宋 赋税:两税但附加税繁多超过正税数倍 徭役: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④钱、助役钱 官府募人代役 不抑土地兼并客观推动⒁租佃制发展和人身依附减弱 北宋徭役扰民所以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
元 赋税 北方:租庸调征地税、丁税‖南方:两税法征夏税、秋粮 徭役 征收⑤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基本沿袭唐朝以来赋税趋势 「重土地税 轻人头税‖徭役赋税化货币化」
明 明初 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 “金花银”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 中期 一条鞭法「赋役合一 一概折⑥银 量地计丁 简化手续」 背景 ⒂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通量增加 推行 张居正 意义 税种简化缴纳银两便于征收 人身依附减弱商品经济
清 “摊丁入亩”「康熙:丁银定额 不再增加‖⑦雍正:丁银摊入田赋」 意义:废除人头税 百姓⒃人身束缚继续减弱
趋势 标准:人丁为主→土地为主「⑧两税法→摊丁入亩:逐步取消人头税反映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驰」 方式:实物为主→货币为主「一条鞭法:反映封建社会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不定时间→基本定时「两税法」 税种:繁杂多项→简化单一「⑩一条鞭法」
晚清 中国丧失关税主权: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⒄协定关税 海关管理权的丧失:1854年上海海关管理权丧失→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 赫德先后担任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民国 1928年国民政府“⒆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关税自主1928→1930年先后与美意英法西日等缔结新关税条约 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1937年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 实行统一国境关税
新中国 关税制度统一:195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实施条例「新中国政务院颁布第一部专门独立的海关税法完全实现关税自主」 关税的⒇法制化: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正式确立个人所得税制度
【教材问答】
p93田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化不明显,其征收标准基本上为土地(隋与唐前期按丁征收,但也是以按丁授田的均田制为基础的);人头税的变化较大,由秦汉的口赋、算赋发展到隋唐的户调,至两税法实施后则与田租合并征收,清朝“摊丁入亩”之后,按人头征税的强制剥削就此废除;徭役的变化也比较大,由秦汉时期的强制性服役,到隋唐可以纳庸代役,到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p95-1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调节社会收人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所以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p95-2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基于当时的时代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一税则的不少规定已不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其主要问题如栏目中提供的材料所示。因此,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p96-1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从此,中国农民告别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据统计,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约140元,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
p96-2关于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过程,学术界的研究相当充分,学生可以在有关中华民国史的通史性著作和近代中国海关史、经济史著作中搜集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论文。
【练习巩固】
基础题:
1.“汉代的盐铁政策,起于武帝征伐匈奴,向外用兵;唐代租庸调制之破坏,以及茶盐诸税之兴起,也由于玄宗以下,先是向外开疆拓土。总之汉唐并无二致。”这说明( )
A.汉唐政策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B.现实政治引发经济制度调整
C.汉唐统治者致力于开疆拓土 D.汉唐两代经济政策理想一致
2.《全唐文》记载,“府州两税物斛斗,每年各有定额,征科之日,皆申省司。除上供外,留后留州,任于额内方圆给用”。这种经济政策的实行( )
A.重构了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 B.冲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是经济重心实现南移的结果 D.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3.辽南京设有多种税收机构,除三司使、转运使司、制置司征收田赋等外,还有盐院、商榷务、曲院等机构负责征收盐、铁、酒、商税等等。辽上京的税收机构相对简单,主要设道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的管理,除了盐铁使司外,没有其他专门的财赋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众多税收机构降低行政效率 B.上京是辽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C.辽南京百姓的赋税徭役繁重 D.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税收制度实施
4.雍正四年,直隶总督李绂上奏:“国家定例,五年编审一次,稽查户口,仍造具滋生册籍……臣查直隶丁银业已照粮均摊,是编丁之增损,与一定之丁银全无关涉,而徒滋小民繁费……编审虽意在清查户口,尚未能稽察游民,不如保甲之法,更为详密,既可稽察游民,且不必另查户口。”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丁银照粮均摊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B.因保甲制推行而取消清代户籍编审
C.“摊丁入亩”削弱传统户籍制度作用 D.朝廷决定户籍永停编审并不再登记
5.如表是1919年-1928年中美关税交涉的主要史实。据此可知( )
时间 内容 结果
1919年巴黎和会 北洋政府提出“希望条件”之一即是关税自主。 英美等列强拒绝纳入会议议程。
1921年华盛顿会议 北京政府代表顾维钧提出关税自主案。 会议同意中国裁厘、提高关税以及征收附加税,但没有实现关税自主权的目标
1925年关税特别会议 北京政府提出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在内的修约要求。 中国内乱,无限休会,议而不决。
1928年改订新约 南京国民政府要求修订包括关税自主权在内的不平等条约。 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A.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过程历经艰难曲折
B.各阶级积极开展收回关税主权的斗争
C.南京国民政府完全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D.主权意识是实现关税自主的根本前提
6.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对关税减免情况做了如下说明(摘录部分)。
第二十七条 为国外厂商加工、装配成品和为制造外销产品而进口的原料、辅料、零件、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海关按实际加工出口的数量免征进口税。
第二十九条 经济特区、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客商独资经营企业进出口的货物及其他依法给予关税减免优惠的进出口货物,按有关规定减税或者免税。
据此可知,关税减免( )
A.导致政府财政收入下降 B.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 D.表明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
7.201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修订首次引入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定额扣除直接惠及全国超1.5亿适龄教育家庭,相当于年收入12万的双职工家庭每年减税2400元,而年收入百万的家庭因适用45%税率仅能享受5400元扣除。据此可知,我国的个税改革有利于( )
A.遏制通货膨胀 B.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促进社会公平 D.大幅缩小收入差距
提升题:
8.下表为汉代赋役措施的相关记载。这些措施旨在( )
内容 出处
高帝时,令吏卒从军至平城及守城邑者者,皆复终身勿事。 《汉书·高帝纪》
孝景二年(公元前155年),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著于名籍,开始服役) 《汉书·景帝纪》
章帝元和二年(85年),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他界就肥饶者,听之道。到在所,赐給公田,为雇耕佣,赁种饷,贳与田器。勿收租五岁,除算三年。 《后汉书·章帝纪》
A.推广农耕技术 B.增加财政收入
C.鼓励人口迁移 D.稳定社会秩序
9.唐朝先后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明清相继实行过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赋役制度。封建统治者调整赋役制度的相同出发点是( )
A.调节社会矛盾 B.维护小农经济
C.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10.宋代,赋税输纳常采取折变方式,“(赋税)入有常物,而一时所需,则变而取之,使其直轻重相当”。折变名目繁多,或以钱折麦,或折绢之后再折麦,反复折纳。从折变中获益最多的是( )
A.封建政府 B.商人群体 C.普通百姓 D.豪强地主
11.明嘉靖年间,浙江巡按御史庞尚鹏在浙江力推均平法,规定:“会计各府州县每年合用一应起存额、坐、杂三办钱粮数目,仍量编备用银两,以给不虞之费,俱于丁田内一体派征,以供周岁之用。”这一做法( )
A.导致了白银货币化 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C.彻底废除了人头税 D.为一条鞭法提供了借鉴
12.如表为1864-1884年中国进出口平均税率情况统计表。这( )
年份税率 1864 1869 1872 1879 1884
进口(%) 5.22 5.17 5.93 5.89 6.01
出口(%) 9.24 9.10 10.02 10.22 11.59
A.推动了洋务企业的发展 B.遏制了西方的经济渗透
C.限制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D.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13.1951年,新中国第一部关税税则规定平均关税水平为52.9%。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关税税率进行了19次幅度和范围均不大的调整,而且基本没有降低整体关税水平。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关税举措的主要因素是( )
A.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 B.世贸组织的关税规则
C.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D.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
14.下图为2017-2020年个税收入不同项目所得占比。这说明,我国( )
A.个税征税范围进一步扩大 B.税种结构得到优化
C.个税征收兼顾公平与效率 D.国民收入的多元化
创新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数字中的历史
表1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情况(单位:万两)
年份 田赋 盐税 关税厘金 杂税项收入 总计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20 499 11.74 470 11.06 — — 4250
1891 2367 26.39 717 8.00 3711 41.38 — — 4795
1903 3546 33.80 1250 11.91 5340 50.90 356 3.39 10492
——据《清史稿》《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清朝续文献通考》等
表2 1911年全国财政支出结构统计(单位:万两)
项目 数额 比重(%) 项目 数额 比重(%)
行政 25693 8.50 实业 573 1.91
司法 683 2.27 交通 4891 16.3
民政 2025 6.74 官业 795 2.64
财政 1853 6.16 工程 26 0.86
海关 583 1.94 交涉 345 1.15
常关 148 0.49 军事 8437 28.10
典礼 75 0.25 防费 124 0.41
教育 1339 4.45 赔款欠款 5117 17.00
——据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
表3 晚清外债用途分类(单位:万两)
外债用途 举借笔数 举借数额 所占比例(%)
赔款借款或赔款转化为外债 6 79388 61
各种实业借款 85 37456 29
塞防与抵御外侮借款 23 7950 6
行政经费借款 59 4099 3
镇压国内起义与革命外债 35 1695 1
——据许毅、金普森、隆武华等《清代外债史论》
(1)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
(2)材料中的信息对我们认识晚清时期经济转型的艰巨性有什么帮助?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 名称 发行量 准备金 贬值率
天圣元年(1023) 官交子 125.6万贯(铁钱值) 36万贯铁钱(28%) 1贯≈770文铁钱
熙宁十年(1077) 陕西交子 388万贯(两界并行) 挪用殆尽
大观元年(1107) 钱引 2000万贯以上 名义存5%
绍兴末年(1162) 四川钱引 4.5亿贯(累积未兑) 准备金消失 100贯≈1贯实际价值
——摘引自《宋史》《宋会要》等
注:北宋崇宁大观年间实行币值改革,改交子为钱引,即领钱的证书,也是兑换券的意思。大观元年(1107年)正式改交子务为钱引务。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交子发行的演变过程。
材料二 《明英宗实录·卷二十三》记载,正统元年(1436年)“命江南漕粮米麦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两,解京充俸,省挽运之劳”,赋税折银占当年田赋总额10%。嘉靖至万历年间,日本和美洲每年向中国输入白银约283吨(约合800万两),占全球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据《明神宗实录·卷一一八》记载,万历九年(1581年),全国赋税的70%已实现白银化,江南地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7%~94%。
傅衣凌、叶显恩等学者在研究这一时期的商人及商业资本时指出“徽商之贾也,积累既饶,辄置田宅,以长子孙”,在商业利润的分配中,典当放贷占30%,用于购置土地的比例占60%。
(2)在学习明朝经济的过程中,有学生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明朝赋役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问题2:明朝后期白银货币化的成因。
问题3:明朝商业资本的流向及影响。
从以上三个问题中任选两个,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答案解析:
基础题:
1.【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根据材料“汉代的盐铁政策,起于武帝征伐匈奴,向外用兵”可知,汉代实行盐铁官营是为了增加财富,发动对匈奴的战争;材料“唐代租庸调制之破坏,以及茶盐诸税之兴起,也由于玄宗以下,先是向外开疆拓土”说明唐代由于对外开疆拓土,导致原有租庸调制遭到破坏,综上可见,汉代与唐代的经济政策皆与战争有关,都是因为现实政治引发的改革,B项正确;汉代的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收入,而唐朝对外战争造成对经济政策的破坏,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是因为开疆拓土导致经济政策的调整,不是强调二者的对外扩张,排除B项;汉代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唐代是原有赋税制度等遭到破坏,经济政策理想并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根据题干描述,唐代实行“两税法”后,地方税收需先申报中央(“申省司”),再按定额分配为“上供”(上交中央)、“留州”(地方留存)和“留后”(地方备用),这一政策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重构了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A项正确;冲击财政收入不符合史实,两税法反而扩大了税基,增加了财政收入,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与题干无关,两税法推行时(中唐)经济重心尚未完全南移,排除C项;减轻百姓负担片面,两税法简化税制但实际负担未必减轻,且材料未涉及百姓的赋税额度是否减少,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南京有多种税收机构,负责征收田赋、盐、铁、酒、商税等多种赋税,这说明辽南京的经济活动丰富多样,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所以需要设置多种税收机构来进行税收管理;而辽上京税收机构相对简单,主要设道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管理,除盐铁使司外无其他专门财赋官,反映出辽上京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单一。这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税收制度的实施,D项正确;题干仅仅阐述了辽南京和辽上京税收机构的设置情况,并没有提及这些税收机构对行政效率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所以无法得出众多税收机构降低行政效率这一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上京是辽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不能从税收机构的设置情况推断出上京的中心地位,排除B项;虽然辽南京有多种税收机构,但仅依据此不能直接得出百姓赋税徭役繁重的结论。税收机构多可能是因为经济活动多样等原因,而不是必然意味着百姓负担重,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传统户籍制度的作用是控制人口和征收赋税,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使得传统户籍制度作用得到削弱,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丁银照粮均摊并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A项;清朝没有取消户籍编审,排除B项;户籍还是要定期登记的,并不是不再登记,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近代关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1928年(中国)。根据材料“1919年巴黎和会提出关税自主被拒绝”“1921年华盛顿会议未实现关税自主权”“1925年关税特别会议因内乱无果”“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取得重大进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关税自主权历经列强多次拒绝、会议中断等波折,至1928年方有突破,体现过程的艰难曲折,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政府外交行动,未体现“各阶级”斗争,排除B项;1928年只是“重大进展”,但列强仍保留部分特权,“完全收回”表述绝对,排除C项;主权意识是重要因素,但“根本前提”应是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现代关税制度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 国家以关税减免为优惠条件,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需要,C项正确;政府财政收入是由多项税收构成,仅凭关税减免无法说明政府财政收入下降,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关于关税减免,未涉及市场的调节功能,排除B项;关税减免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这与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专项附加扣除针对家庭实际负担(如子女教育)进行差异化减税,低收入家庭税负减轻比例更高,高收入家庭税负相对更重,体现了促进社会公平的意图,C项正确;个税改革通过调节居民可支配收入影响消费,但题干未涉及货币流通量或物价调控,与“遏制通货膨胀”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个税改革属于分配制度的完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但题干聚焦于“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具体作用,排除B项;个税改革通过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但“大幅缩小”表述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
提升题:
8.【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高帝时期对参与战争和做官的士兵实行“复终身勿事”,即免除其终身徭役,这有助于稳定军心,维护社会秩序,景帝时期通过调整服役年龄,以及章帝时期对迁移并提供公田、免除税租等措施,都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这些汉代赋役措施的共同目的在于通过优惠政策和减免措施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农耕技术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且非汉代赋役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虽然赋税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影响财政收入,但材料中更多体现的是通过优惠政策来稳定社会秩序,而非单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虽然章帝时期的政策鼓励了人口迁移,但这仅是整体政策中的一部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难度】0.4
【知识点】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至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征税依据,按丁征收粮食(租)、布匹(调)和劳役(庸),但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人丁流失导致国家税收锐减。两税法按土地和资产征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其直接目的是扩大税基,确保政府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方田均税法指的是清查土地,按实际亩数和肥瘠征税,抑制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现象,增加政府田赋收入。募役法指的是以钱代役,允许百姓缴纳免役钱,由政府雇人服役。此举既保障了农业生产,又通过向官僚、地主征收 “助役钱” 扩大财政来源。明代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征收,简化税制的同时,按田亩征税使土地多者多纳税,增加财政收入。摊丁入亩将丁税分摊到田赋中,废除人头税。此举消除了隐匿人口的现象,使国家税收与土地直接挂钩,确保财政收入稳定。从这些调整中,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点,所有调整都发生在原有制度弊端暴露时,如土地兼并、赋税不均、财政困难、社会矛盾激化,因此其出发点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以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A项正确;维护小农的前提是确保其能持续纳税。当小农因负担过重破产时,统治者调整制度(如以钱代役)是为了防止税源流失,而非单纯保护小农经济,排除B项;“放松人身控制”是赋役制度演变的客观结果(如从劳役到货币税),但非统治者主动追求的目标,其核心仍是确保税收,排除C项;“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的出发点也是为了缓和、调节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难度】0.4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赋税折变反复折纳,增加了物价估算、物资兑换等环节,商人群体在商品交易和物价变化中能利用信息与资源优势,通过参与折变相关物资的买卖获取高额利润,所以从折变中获益最多,B项正确;封建政府虽主导折变,但实际执行中官吏贪腐、折算混乱,可能导致税收流失,而非直接获益最多,排除A项;普通百姓因折变被迫接受不公折算,如以钱折麦时粮价被压低,负担加重,利益受损,排除C项;豪强地主虽有避税特权,但折变主要针对自耕农和中小地主,其获益受限于土地经营模式,难以与商人资本运作相比,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均平法将各项钱粮数目核算后,量编备用银两,在丁田内一体派征。这与后来一条鞭法中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合并为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有相似之处,为一条鞭法的推行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D项正确;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明朝赋役制度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非庞尚鹏推行的均平法导致的。在明朝之前白银已经在经济活动中逐渐活跃,随着时间推移其货币地位不断提升,排除A项;均平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赋税征收的方式和分配,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明朝政府面临的诸多财政问题,如庞大的军费开支、官员俸禄支出等,不能说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B项;彻底废除人头税的是清朝的摊丁入亩政策,而不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均平法。均平法虽然涉及到丁田的相关内容,但并没有完全废除人头税,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近代关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4-188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864-1884年间,进口税率多在6%以下,出口税率相对较高,这使西方商品在华竞争力强,民族工业产品竞争受限,限制其成长,C项正确;洋务企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该税率不利于洋务企业产品与进口商品竞争,排除A项;低进口税率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高出口税率抑制中国商品出口,反而加剧了西方经济渗透,排除B项;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平均税率便利西方商品的进口,限制了民族工业产品的出口,不利于民族工业的成长,未体现对自然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难度】0.4
【知识点】现代关税制度的发展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了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家通过较高的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减少外国商品对国内产业的冲击,所以这一时期关税水平整体较高,且调整幅度和范围不大。因此,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是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关税举措的主要因素,D项正确;中国当时处于相对封闭的经济状态,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对中国关税举措的影响较小,排除A项;世贸组织于1995年成立,在1951年到改革开放前,世贸组织尚未成立,不存在世贸组织的关税规则对中国这一时期关税举措产生影响的情况,排除C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而关税政策更多是基于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战略考虑,并非单纯由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难度】0.4
【知识点】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 ,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2017-2020年个税收入不同项目所得占比”并结合所学可知,2017-2020年,我国个税项目中,工资薪金所得占比下降,有利于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经营和资本所得占比上升,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 C项正确;材料中个税的征收标准一直是工资、经营和资本所得,排除A项;材料中未出现新的税种,排除B项;材料是各项目的占比变化,未体现国民收入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创新题:
15.【答案】(1)清代后期,伴随着西方的殖民侵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近代工商业发展,工业化起步,传统经济结构走向解体;清朝统治机构革新,向近代化转型;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列强控制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清末革命运动高涨,社会矛盾加深,同时陷入严重危机。
(2)直至清末,田赋仍占重要地位,新的经济因素发展不充分,阻碍着经济结构向近代化的转型;财政收入中,关税厘金比重增长过快,表明工商业者负担加重,影响其扩大再生产;清政府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赔款等方面,用于实业所占比重小,未能为工业化提供发展动力;中国财政经济被西方列强控制,民族工商业发展缺乏政治、经济的充分保障。
【难度】0.4
【知识点】清末新政、近代关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表1,“盐税”“关税厘金”两项在晚清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田赋”的比重却总体呈下降趋势可知,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传统经济结构走向解体;由表2中“海关”“实业”“交涉”等项目在国家财政开支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机构革新,向近代化转型;由表3中“赔款借款或赔款转化为外债”“各种实业借款”“塞防与抵御外侮借款”等信息可知,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列强控制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由表3中外债的用途包括“镇压国内起义与革命”等可知,清末革命运动高涨,社会矛盾加深,陷入严重危机;综合三个表格和所学可知,清代后期,伴随着西方的殖民侵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2)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表1,综合分析晚清财政收入结构,由田赋一栏数据变化可得出,直至清末,田赋在税收中占比虽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占重要地位,说明新的经济因素发展不充分,阻碍着经济结构向近代化的转型;由表1财政收入一栏中,关税厘金比重增长过快,可得出近代工商业者负担加重,影响其扩大再生产;据表2,分析1911年全国财政支出结构可得出,清政府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赔款等方面,用于实业所占比重小,未能为工业化提供发展动力;据表3列举的晚清外债用途等信息可得出,中国财政经济被西方列强控制,民族工商业发展缺乏政治、经济的充分保障。
16.【答案】(1)从初创时期的民间信用凭证,到成为国家货币工具;从初期的稳健发行,到后期的超发、膨胀,经历了改革,但最终纸币严重贬值,走向崩溃。
(2)问题1:明朝赋役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演变趋势:从实物税和部分江南税粮折银送往北京(“金花银”),到明朝晚期赋役合并、统一折银征收,税目和程序简化合并,征税重点转向土地,对民众的人身束缚逐渐减轻。
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发展,江南商品经济繁荣;新航路开辟带来白银流入;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现赋役制度重大变革。
问题2:明朝后期白银货币化的成因。
白银在国内外贸易中被广泛接受;农业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繁荣,长途贸易和大宗商品交易迅速增长;“一条鞭法”改革使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加大了社会流通需求;新航路开辟后,丝银贸易兴盛,形成了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基础。
问题3:明朝商业资本的流向及其影响。
在商业利润分配中,主要流向土地投资、高利贷和典当业,而对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生产的资金投入较少。
一方面,商帮实力增强,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挑战传统观念和等级秩序;另一方面,资本大量流入土地和高利贷,阻碍了经济转型;手工业领域的新变化未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未能有效推动传统经济模式变革;土地兼并和高利贷剥削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难度】0.4
【知识点】张居正改革、纸币的诞生、白银货币化、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宋朝。
根据材料“天圣元年官交子、熙宁十年陕西交子、大观元年钱引、绍兴末年四川钱引”可知,从初创时期的民间信用凭证,到成为国家货币工具;根据材料“36万贯铁钱(28%)、挪用殆尽、名义存5%、准备金消失”可知,从初期的稳健发行,到后期的超发、膨胀,经历了改革,但最终纸币严重贬值,走向崩溃。
(2)本题是背景题、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朝。
问题1:明朝赋役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演变趋势:根据材料“赋税折银占当年田赋总额10%。嘉靖至万历年间,日本和美洲每年向中国输入白银约283吨(约合800万两),占全球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在商业利润的分配中,典当放贷占30%,用于购置土地的比例占6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实物税和部分江南税粮折银送往北京(“金花银”),到明朝晚期赋役合并、统一折银征收,税目和程序简化合并,征税重点转向土地,对民众的人身束缚逐渐减轻。
原因:根据材料“万历九年(1581年),全国赋税的70%已实现白银化,江南地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7%—94%。”可知,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发展,江南商品经济繁荣;根据材料“嘉靖至万历年间,日本和美洲每年向中国输入白银约283吨(约合800万两),占全球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可知,新航路开辟带来白银流入;根据材料“万历九年(1581年),全国赋税的70%已实现白银化”可知,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现赋役制度重大变革。
问题2:明朝后期白银货币化的成因。
原因:根据材料“嘉靖至万历年间,日本和美洲每年向中国输入白银约283吨(约合800万两),占全球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可知,白银在国内外贸易中被广泛接受;根据材料“命江南漕粮米麦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两,解京充俸,省挽运之劳”可知,农业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繁荣,长途贸易和大宗商品交易迅速增长;根据材料“万历九年(1581年),全国赋税的70%已实现白银化,江南地区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7%—94%。”可知,“一条鞭法”改革使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加大了社会流通需求;根据材料“嘉靖至万历年间,日本和美洲每年向中国输入白银约283吨(约合800万两),占全球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丝银贸易兴盛,形成了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基础。
问题3:明朝商业资本的流向及影响。
流向:根据材料“叶显恩等学者在研究这一时期的商人及商业资本时指出‘徽商之贾也,积累既饶,辄置田宅,以长子孙’,在商业利润的分配中,典当放贷占30%,用于购置土地的比例占60%。”可知,在商业利润分配中,主要流向土地投资、高利贷和典当业,而对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生产的资金投入较少。
影响:根据材料“徽商之贾也,积累既饶,辄置田宅,以长子孙”可知,一方面,商帮实力增强,工商业市镇蓬勃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挑战传统观念和等级秩序;根据材料“在商业利润的分配中,典当放贷占30%,用于购置土地的比例占60%。”可知,另一方面,资本大量流入土地和高利贷,阻碍了经济转型,并且手工业领域的新变化未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未能有效推动传统经济模式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和高利贷剥削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