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徐州市2024年中考地理真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苏省徐州市2024年中考地理真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2 08:49:18

文档简介

江苏省徐州市2024年中考地理真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意的。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024·徐州)云南省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森林、山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耕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图1为哈尼梯田景观图,图2为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哈尼梯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为(  )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青稞
2.在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生态系统中,森林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美化环境 B.吸烟滞尘 C.涵养水源 D.防风固沙
(2024·徐州)一位摄影师在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拍摄了当地一年中每月同一天的日出方位。下图为根据该摄影师拍摄的照片绘制的日出方位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1—6月日出方位的变化是(  )
A.东南-东-东北 B.东北-东-东南
C.西南-西-西北 D.西北-西-西南
4.一年中日出方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球自转运动 B.地球公转运动
C.观测位置变化 D.天气状况变化
(2024·徐州)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大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我国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下图为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前15强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我国大数据产业前15强城市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是(  )
A.京津冀城市群 B.长三角城市群
C.珠三角城市群 D.成渝城市群
6.推动大数据产业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  )
A.人口数量 B.矿产种类 C.交通条件 D.科技水平
(2024·徐州)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徐州市人口增长特点发生了较大变化。下表为2021—2023年徐州市人口和民生相关数据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年) 常住人口(万人) 出生率(‰) 死亡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2021 902.85 7.1 6.8 3.4
2022 901.85 6.3 7.0 3.6
2023 902 5.7 8.0 3.8
7.徐州市常住人口数量由2022年减少转变为2023年增加。这种变化的出现是由于人口(  )
A.出生率上升 B.死亡率下降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迁入量多于迁出量
8.2023年徐州市常住人口数量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发展 B.气候适宜 C.矿产丰富 D.地形平坦
(2024·徐州)洪泛森林是指经常在洪水期被长时间淹没的一种雨林。下图为洪泛森林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洪泛森林景观最可能是(  )
A. B.
C. D.
10.洪泛森林广泛分布的区域是(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密西西比河流域 D.亚马孙河流域
二、综合题(本部分共3题,共40分)
11.(2024·徐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江并流区是指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河在云南省境内并行奔流的区域。三江并流区的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河流奔腾在崇山峻岭之中,形成举世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景观。
材料二 下图为三江并流区位置及地形略图。
(1)“三江并流”的“三江”指的是   、澜沧江和   。
(2)三江并流区的地势特征是   ,地表形态特征为   。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说明该地区形成三江并流景观的原因。
(4)写出一种三江并流区易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在遭遇该灾害时的避险措施。
12.(2024·徐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秦岭站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主楼由数十根深入基岩的立柱支撑。考察站所在地常年风向相对稳定,其西侧有一座海拔约40米的山丘,是秦岭站建筑避风的一道屏障。
材料二 左图为南极秦岭站位置示意图,右图为秦岭站主楼景观图。
(1)在左图的弧线上用箭头绘出地球自转方向。
(2)南极地区多狂风。秦岭站所在地常年风向大致为   风,秦岭站主楼建设所采取的防风措施主要有   。
(3)秦岭站建设使用克服了“冷脆现象”的钢材,是为了应对南极地区   的环境特征。
(4)秦岭站的建成,推动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发展,促进了相关国际合作。列举秦岭站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13.(2024·徐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2023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新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了无人机和大型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准作业,2023年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收率已达85%以上。
材料二 下图为1980年和2023年我国主要产棉省区棉花产量(万吨)变化图。
(1)与1980年相比,2023年我国棉花主产区已向   转移。
(2)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新疆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新疆棉花生产的灌溉水源主要是   。
(3)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相比,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4)简述开展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准作业对新疆棉花生产的有利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南方地区水田发展的条件、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
【解析】【点评】梯田是在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1.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充足,因此适合 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A正确。小麦玉米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根据图2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示意图分析可知,森林位于梯田的上方,可以截留雨水,因此起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保证梯田有稳定的水源供应,以维持水稻的生长。 美化环境 、 吸烟滞尘 、 防风固沙都不是该系统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3.A
4.B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更替、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变化、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一年中正午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
3.在北半球中纬度,1 月日出方位偏东南,随着时间推移,到 3 月(春分 )日出方位接近正东,6 月日出方位偏东北,所以 1—6 月日出方位变化是东南 - 东 - 东北,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使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日出方位发生变化,这是日出方位变化的根本原因,B正确;地球自转主要影响昼夜交替等,观测位置不变,天气状况变化不影响根本的日出方位季节变化规律,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5.B
6.D
【知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与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解析】【点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由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组成。大数据产业,是指大数据的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涵盖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工业大数据、行业大数据、大数据产业主体、大数据安全保障、大数据产业服务体系等组成的大数据工业园区。
5.根据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前15强城市分布图分析可知,我国大数据产业前15强城市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是长三角城市群。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和人口数量、矿产种类和交通条件关系不大。因此科技水平是推动大数据产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7.D
8.A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和人口分界线;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解析】【点评】人口变动是由人口机械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决定的;机械增长的人口数=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7.人口数量变化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2023 年徐州出生率 5.7‰ ,死亡率 8.0‰ ,自然增长率为负;但常住人口增加,说明是机械增长导致,即迁入量多于迁出量,D正确;出生率 2023 年比 2022 年还下降,A错误;死亡率上升,B错误;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2023 年是负增长且比 2022 年更低,C错误。
故答案为:D。
8.经济发展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高收入等,吸引人口迁入,是常住人口数量增加的根本原因,A正确;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不会骤变,BD错误;题目没有相关信息显示是因为矿产资源,C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9.C
10.D
【知识点】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点评】巴西的亚马孙平原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有“地球之肺”的美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它的滥砍滥伐,其面积在不断地缩小。巴西东南部地区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使其成为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地区。
9.洪泛森林是经常在洪水期被长时间淹没的雨林。A 图是高山景观,B 图是沙漠景观,C 图有河流、森林,符合洪泛森林景观特点,D 图是草原景观,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0.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且该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洪水期水位上升,易形成洪泛森林广泛分布的区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虽有河流,但雨林分布少,不是洪泛森林广泛分布区域,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1.【答案】(1)金沙江;怒江
(2)北高南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3)该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带 ,地壳强烈隆起抬升,形成一系列平行山脉;在山脉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烈,从而形成了高山与大河相间分布的三江并流景观。
(4)泥石流;当发生泥石流时,要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高处跑,离山谷越远越好,跑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跑。
【知识点】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板块构造学说;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分析】(1)“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
(2)从材料及地形略图看,河流由北向南流,可知地势北高南低;区域内高山与大河相间,地形形态特征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该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地壳隆起抬升形成平行山脉,同时河流下切侵蚀强烈,从而形成高山与大河相间的三江并流景观。
(4)三江并流区山高谷深,降水丰富,易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遭遇泥石流时,要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高处跑,远离山谷下游。(也可答滑坡、洪水等,对应避险措施合理即可,如滑坡可迅速撤离到安全的高地;洪水要往高处转移等 )
【点评】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 170 多千米,穿越崇山峻岭,形成“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
(1)“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
(2)从材料可知河流由北向南流,水往低处流,所以地势北高南低。从图中及区域实际情况看,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呈现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且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特征。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碰撞挤压会使地壳隆起抬升。该区域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上升形成山脉;同时,河流在漫长地质时期不断下切侵蚀,使得山脉与河流相间分布,造就了三江并流景观。
(4)三江并流区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时易发生泥石流。泥石流顺着山谷由高处向低处流动,所以要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高处躲避,这样能最大程度避开泥石流威胁。 (也可答滑坡、洪水等,对应避险措施合理即可,如滑坡可迅速撤离到安全的高地;洪水要往高处转移等 )
12.【答案】(1)
(2)西;主楼由数十根深入基岩的立柱支撑 ,西侧山丘可挡风
(3)酷寒
(4)气象研究、冰川研究、生物研究等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1)地球自转方向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所以在图中弧线上按顺时针绘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2)读题可知:秦岭站西侧有一座海拔约40米的山丘,是秦岭站建筑避风的一道屏障,因此可以推断,山丘阻挡了陆地上吹来的西风,秦岭站终年盛行西风,从材料可知,秦岭站主楼由数十根深入基岩的立柱支撑,减少风对建筑底部的侵蚀;同时其西侧山丘可作为天然屏障,削弱风力。
(3)南极地区酷寒,钢材在极低温度下易出现 “冷脆现象”,所以使用克服 “冷脆现象” 的钢材是为应对酷寒环境特征。
(4)气象研究:监测南极地区的气象变化,如气温、风速、降水等,助力全球气候研究;冰川研究:研究南极冰川的形成、运动、消融等过程,了解海平面变化情况;生物研究:探究南极特殊环境下的生物种类、分布、生态习性等,分析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等。
【点评】南极地区位于南极圈以南,纬度高,气候具有酷寒、多大风、干燥的特点;南极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和科学考察的宝地。
(1)在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图上,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绘图如下:
(2)读题可知:秦岭站西侧有一座海拔约40米的山丘,是秦岭站建筑避风的一道屏障,因此可以推断,山丘阻挡了陆地上吹来的西风,秦岭站终年盛行西风,从材料可知,秦岭站主楼由数十根深入基岩的立柱支撑,减少风对建筑底部的侵蚀;同时其西侧山丘可作为天然屏障,削弱风力。
(3)南极地区气候酷寒,普通钢材在低温下易出现“冷脆现象”,使用克服该现象的钢材,是为了适应南极极低的气温环境。
(4)气象研究:监测南极地区的气象变化,如气温、风速、降水等,助力全球气候研究;冰川研究:研究南极冰川的形成、运动、消融等过程,了解海平面变化情况;生物研究:探究南极特殊环境下的生物种类、分布、生态习性等,分析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等。
13.【答案】(1)西部(如新疆等地)
(2)干旱;高山冰雪融水
(3)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晴天多,降水少
(4)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减少误差,推动农业现代化。
【知识点】中国农业的发展(科技强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二的图中可看出,1980 年棉花主产区在黄河、长江流域,2023 年新疆棉花产量占比极大,所以棉花主产区向西部(如新疆等地)转移。
(2)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海陆位置影响,降水稀少,自然环境主要特征是干旱;新疆棉花生产的灌溉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时,冰雪融化,为棉花种植提供水源。
(3)与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比,新疆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棉花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这是发展棉花生产的优势条件。
(4)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精准作业,能提高棉花种植、采摘等环节的效率,减少人力成本;精准作业可减少误差,提高棉花生产质量和产量,推动新疆棉花生产向现代化发展。
【点评】新疆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海洋影响小,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所以处于非季风区,并且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属于干旱区,从气候类型来看,属于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1)对比图中1980年与2023年棉花产量分布,主产区向西部(如新疆等地)转移。
(2)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新疆山地积雪冰川多,融化后为棉花生产提供灌溉水源。
(3)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棉花生长和养分积累。
(4)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准作业对新疆棉花生产的有利影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依赖;精准使用水、肥等资源,节约成本;减少误差,提升棉花产量与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
1 / 1江苏省徐州市2024年中考地理真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意的。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024·徐州)云南省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森林、山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耕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图1为哈尼梯田景观图,图2为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哈尼梯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为(  )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青稞
2.在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生态系统中,森林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美化环境 B.吸烟滞尘 C.涵养水源 D.防风固沙
【答案】1.A
2.C
【知识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南方地区水田发展的条件、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
【解析】【点评】梯田是在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1.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充足,因此适合 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A正确。小麦玉米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根据图2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示意图分析可知,森林位于梯田的上方,可以截留雨水,因此起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保证梯田有稳定的水源供应,以维持水稻的生长。 美化环境 、 吸烟滞尘 、 防风固沙都不是该系统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24·徐州)一位摄影师在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拍摄了当地一年中每月同一天的日出方位。下图为根据该摄影师拍摄的照片绘制的日出方位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1—6月日出方位的变化是(  )
A.东南-东-东北 B.东北-东-东南
C.西南-西-西北 D.西北-西-西南
4.一年中日出方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球自转运动 B.地球公转运动
C.观测位置变化 D.天气状况变化
【答案】3.A
4.B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更替、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变化、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一年中正午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
3.在北半球中纬度,1 月日出方位偏东南,随着时间推移,到 3 月(春分 )日出方位接近正东,6 月日出方位偏东北,所以 1—6 月日出方位变化是东南 - 东 - 东北,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使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日出方位发生变化,这是日出方位变化的根本原因,B正确;地球自转主要影响昼夜交替等,观测位置不变,天气状况变化不影响根本的日出方位季节变化规律,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徐州)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大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我国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下图为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前15强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我国大数据产业前15强城市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是(  )
A.京津冀城市群 B.长三角城市群
C.珠三角城市群 D.成渝城市群
6.推动大数据产业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  )
A.人口数量 B.矿产种类 C.交通条件 D.科技水平
【答案】5.B
6.D
【知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与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解析】【点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由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组成。大数据产业,是指大数据的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涵盖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工业大数据、行业大数据、大数据产业主体、大数据安全保障、大数据产业服务体系等组成的大数据工业园区。
5.根据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前15强城市分布图分析可知,我国大数据产业前15强城市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是长三角城市群。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和人口数量、矿产种类和交通条件关系不大。因此科技水平是推动大数据产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4·徐州)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徐州市人口增长特点发生了较大变化。下表为2021—2023年徐州市人口和民生相关数据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年) 常住人口(万人) 出生率(‰) 死亡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2021 902.85 7.1 6.8 3.4
2022 901.85 6.3 7.0 3.6
2023 902 5.7 8.0 3.8
7.徐州市常住人口数量由2022年减少转变为2023年增加。这种变化的出现是由于人口(  )
A.出生率上升 B.死亡率下降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迁入量多于迁出量
8.2023年徐州市常住人口数量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发展 B.气候适宜 C.矿产丰富 D.地形平坦
【答案】7.D
8.A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和人口分界线;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解析】【点评】人口变动是由人口机械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决定的;机械增长的人口数=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7.人口数量变化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2023 年徐州出生率 5.7‰ ,死亡率 8.0‰ ,自然增长率为负;但常住人口增加,说明是机械增长导致,即迁入量多于迁出量,D正确;出生率 2023 年比 2022 年还下降,A错误;死亡率上升,B错误;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2023 年是负增长且比 2022 年更低,C错误。
故答案为:D。
8.经济发展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高收入等,吸引人口迁入,是常住人口数量增加的根本原因,A正确;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不会骤变,BD错误;题目没有相关信息显示是因为矿产资源,C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徐州)洪泛森林是指经常在洪水期被长时间淹没的一种雨林。下图为洪泛森林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洪泛森林景观最可能是(  )
A. B.
C. D.
10.洪泛森林广泛分布的区域是(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密西西比河流域 D.亚马孙河流域
【答案】9.C
10.D
【知识点】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点评】巴西的亚马孙平原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有“地球之肺”的美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它的滥砍滥伐,其面积在不断地缩小。巴西东南部地区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使其成为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地区。
9.洪泛森林是经常在洪水期被长时间淹没的雨林。A 图是高山景观,B 图是沙漠景观,C 图有河流、森林,符合洪泛森林景观特点,D 图是草原景观,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0.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且该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洪水期水位上升,易形成洪泛森林广泛分布的区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密西西比河流域虽有河流,但雨林分布少,不是洪泛森林广泛分布区域,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本部分共3题,共40分)
11.(2024·徐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江并流区是指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河在云南省境内并行奔流的区域。三江并流区的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河流奔腾在崇山峻岭之中,形成举世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景观。
材料二 下图为三江并流区位置及地形略图。
(1)“三江并流”的“三江”指的是   、澜沧江和   。
(2)三江并流区的地势特征是   ,地表形态特征为   。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说明该地区形成三江并流景观的原因。
(4)写出一种三江并流区易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在遭遇该灾害时的避险措施。
【答案】(1)金沙江;怒江
(2)北高南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3)该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带 ,地壳强烈隆起抬升,形成一系列平行山脉;在山脉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烈,从而形成了高山与大河相间分布的三江并流景观。
(4)泥石流;当发生泥石流时,要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高处跑,离山谷越远越好,跑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跑。
【知识点】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板块构造学说;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解析】【分析】(1)“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
(2)从材料及地形略图看,河流由北向南流,可知地势北高南低;区域内高山与大河相间,地形形态特征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该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地壳隆起抬升形成平行山脉,同时河流下切侵蚀强烈,从而形成高山与大河相间的三江并流景观。
(4)三江并流区山高谷深,降水丰富,易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遭遇泥石流时,要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高处跑,远离山谷下游。(也可答滑坡、洪水等,对应避险措施合理即可,如滑坡可迅速撤离到安全的高地;洪水要往高处转移等 )
【点评】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 170 多千米,穿越崇山峻岭,形成“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
(1)“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
(2)从材料可知河流由北向南流,水往低处流,所以地势北高南低。从图中及区域实际情况看,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呈现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且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特征。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碰撞挤压会使地壳隆起抬升。该区域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上升形成山脉;同时,河流在漫长地质时期不断下切侵蚀,使得山脉与河流相间分布,造就了三江并流景观。
(4)三江并流区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时易发生泥石流。泥石流顺着山谷由高处向低处流动,所以要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高处躲避,这样能最大程度避开泥石流威胁。 (也可答滑坡、洪水等,对应避险措施合理即可,如滑坡可迅速撤离到安全的高地;洪水要往高处转移等 )
12.(2024·徐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秦岭站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主楼由数十根深入基岩的立柱支撑。考察站所在地常年风向相对稳定,其西侧有一座海拔约40米的山丘,是秦岭站建筑避风的一道屏障。
材料二 左图为南极秦岭站位置示意图,右图为秦岭站主楼景观图。
(1)在左图的弧线上用箭头绘出地球自转方向。
(2)南极地区多狂风。秦岭站所在地常年风向大致为   风,秦岭站主楼建设所采取的防风措施主要有   。
(3)秦岭站建设使用克服了“冷脆现象”的钢材,是为了应对南极地区   的环境特征。
(4)秦岭站的建成,推动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发展,促进了相关国际合作。列举秦岭站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答案】(1)
(2)西;主楼由数十根深入基岩的立柱支撑 ,西侧山丘可挡风
(3)酷寒
(4)气象研究、冰川研究、生物研究等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1)地球自转方向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所以在图中弧线上按顺时针绘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2)读题可知:秦岭站西侧有一座海拔约40米的山丘,是秦岭站建筑避风的一道屏障,因此可以推断,山丘阻挡了陆地上吹来的西风,秦岭站终年盛行西风,从材料可知,秦岭站主楼由数十根深入基岩的立柱支撑,减少风对建筑底部的侵蚀;同时其西侧山丘可作为天然屏障,削弱风力。
(3)南极地区酷寒,钢材在极低温度下易出现 “冷脆现象”,所以使用克服 “冷脆现象” 的钢材是为应对酷寒环境特征。
(4)气象研究:监测南极地区的气象变化,如气温、风速、降水等,助力全球气候研究;冰川研究:研究南极冰川的形成、运动、消融等过程,了解海平面变化情况;生物研究:探究南极特殊环境下的生物种类、分布、生态习性等,分析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等。
【点评】南极地区位于南极圈以南,纬度高,气候具有酷寒、多大风、干燥的特点;南极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和科学考察的宝地。
(1)在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图上,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绘图如下:
(2)读题可知:秦岭站西侧有一座海拔约40米的山丘,是秦岭站建筑避风的一道屏障,因此可以推断,山丘阻挡了陆地上吹来的西风,秦岭站终年盛行西风,从材料可知,秦岭站主楼由数十根深入基岩的立柱支撑,减少风对建筑底部的侵蚀;同时其西侧山丘可作为天然屏障,削弱风力。
(3)南极地区气候酷寒,普通钢材在低温下易出现“冷脆现象”,使用克服该现象的钢材,是为了适应南极极低的气温环境。
(4)气象研究:监测南极地区的气象变化,如气温、风速、降水等,助力全球气候研究;冰川研究:研究南极冰川的形成、运动、消融等过程,了解海平面变化情况;生物研究:探究南极特殊环境下的生物种类、分布、生态习性等,分析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等。
13.(2024·徐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2023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新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了无人机和大型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准作业,2023年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收率已达85%以上。
材料二 下图为1980年和2023年我国主要产棉省区棉花产量(万吨)变化图。
(1)与1980年相比,2023年我国棉花主产区已向   转移。
(2)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新疆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新疆棉花生产的灌溉水源主要是   。
(3)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相比,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4)简述开展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准作业对新疆棉花生产的有利影响。
【答案】(1)西部(如新疆等地)
(2)干旱;高山冰雪融水
(3)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晴天多,降水少
(4)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减少误差,推动农业现代化。
【知识点】中国农业的发展(科技强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从材料二的图中可看出,1980 年棉花主产区在黄河、长江流域,2023 年新疆棉花产量占比极大,所以棉花主产区向西部(如新疆等地)转移。
(2)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海陆位置影响,降水稀少,自然环境主要特征是干旱;新疆棉花生产的灌溉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时,冰雪融化,为棉花种植提供水源。
(3)与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比,新疆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棉花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这是发展棉花生产的优势条件。
(4)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精准作业,能提高棉花种植、采摘等环节的效率,减少人力成本;精准作业可减少误差,提高棉花生产质量和产量,推动新疆棉花生产向现代化发展。
【点评】新疆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海洋影响小,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所以处于非季风区,并且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属于干旱区,从气候类型来看,属于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1)对比图中1980年与2023年棉花产量分布,主产区向西部(如新疆等地)转移。
(2)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新疆山地积雪冰川多,融化后为棉花生产提供灌溉水源。
(3)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棉花生长和养分积累。
(4)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准作业对新疆棉花生产的有利影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依赖;精准使用水、肥等资源,节约成本;减少误差,提升棉花产量与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