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2.2《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水珠从哪里来》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第二课,以 “杯子外壁的水珠从哪里来” 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理、对比分析,揭示水蒸气遇冷凝结的规律,理解凝结现象的本质与条件。 一、聚焦:提出问题,引发猜想 通过 “冬天玻璃杯外壁出现水珠” 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这些水珠从哪里来?” 鼓励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如 “杯内的水渗出来”“空气中的水汽凝结” 等),为后续探究建立思维起点。
二、探索:实验验证,推理本质 设计 三组对比实验,逐步排除干扰、推导结论。第一组通过盖玻璃片和不加玻璃片的对比实验观察,知道水珠不是杯内的水蒸发后跑到杯子外壁的。第二组加入色素和不加入色素的对比实验观察,知道杯子外壁的水珠不是从杯内渗出来的。第三组空杯冷却擦干和装冰水杯的对比实验观察,知道水珠的形成不是有冰水的原因。 学生在三个实验中通过、观察、记录、对比实验现象,逐步推理出水珠的真正来源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液态水。 三、研讨:归纳结论,联系生活 围绕两个关键问题,梳理探究逻辑。第一个问题“水珠从哪里来?”结合实验证据(色素实验排除渗流、冷却实验指向温度),归纳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并联系生活实例(如冰箱取出的饮料瓶外壁 “出汗”、冬天室内玻璃上的水珠),验证结论的普遍性。第二个问题“水珠出现与什么有关?”提炼核心条件 ——物体温度低于周围空气温度(冷物体是凝结的 “触发点”),理解凝结现象的发生机制。 四、拓展:迁移应用,深化认知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更多凝结现象(如清晨草叶上的露珠、浴室镜子上的水雾),思考其形成原因,进一步巩固 “水蒸气→液态水(遇冷)” 的变化逻辑,建立 “现象 — 条件 — 本质” 的科学认知模型。 本课通过 “猜想→实验→推理→验证” 的探究链,帮助学生突破 “直观经验” 的局限(如误以为水珠是杯内水渗出),学会用 “对比实验、证据推理” 解决科学问题,同时深化对水的三态变化中 “凝结现象” 的理解,为后续学习 “露、雾、云” 等自然现象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但解释现象时多依赖直观经验,科学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尚在发展中。学生知道 “水会蒸发成气”,但难以理解 “空气中原本就有水蒸气”。面对杯子外壁的水珠,容易认为是 “杯内的水渗出来”。但对实验操作充满热情,能观察到 “加冰杯子外壁有水珠”“色素实验水珠无色” 等现象,具备基础观察能力;在教师引导下,能初步对比 “盖玻璃片” 和 “不盖”、“加冰” 和 “不加冰” 的差异,感知 “对比实验” 的逻辑。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科学思维:观察不同条件下水珠出现的颜色、大小,推理水珠出现的根本原因。 探究实践:对水珠的来源做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对比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实事求是的标准审视别人的观点。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观察,分析杯子外壁出现水珠的原因。 难点:根据不同的观点设计不同的对比实验。
5.教学策略
6.学习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播放冬天房间里玻璃上的水珠视频,问:你见过这种现象吗? 这些水珠来自哪里?这些水珠是从外面渗进来的,还是房间里“变”出来的? 学生回答。 2. 出示图片,盛有冰水杯子的外壁也出现了水珠,它来自哪里?请你说说自己的想法。 预测: ①杯内的水蒸发后跑到了外面 ②杯内的水渗出到外壁上 ③外壁冷,冻出水来了 3.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 1. 能根据我们的想法设计实验方案,寻找证据吗? 学生交流后,明确:设计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保持一致。 2. 准备实验材料:实验材料:玻璃杯、玻璃片、色素、水、餐巾纸等。 3. 实验1:是杯内的水蒸发后跑到外面了吗? (1)学生按步骤操作 ①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倒入同样多的冰水,一个敞口,一个玻璃片盖紧 ②静止一会,观察杯子外壁变化 (2)交流观察实验现象(可播放视频再现实验现象):两杯子外壁都出现大量水珠。 (3)交流自己的发现:水珠不是杯内的水蒸发后跑到杯子外壁的。 4. 实验2:是杯内的水渗出到外壁上了吗? (1)学生按步骤操作 取两杯同样的冰水,在其中的一杯中加入色素,静置一会,观察外壁上水珠有什么变化。 (2)交流观察实验现象(可播放视频再现实验现象):两个杯子的外壁都出现大量水珠。 (3)提问:用纸巾擦拭一下加油色素的杯子外壁有什么发现? 回答:纸巾是干净的。 (4)交流自己的发现:杯子外壁的水珠不是从杯内渗出来的。 5. 实验3:是有冰水的原因吗? (1)学生按步骤操作 一个杯子放入一些冰水,另一个杯子冷冻后拿出并迅速擦干,观察外壁是否有水珠。 (2)交流观察实验现象(可播放视频再现实验现象):两个杯子的外壁都出现大量水珠。 (3)交流自己的发现:杯子外壁的水珠不是因为杯中有冰水而产生的。 5. 根据三次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6. 教师小结:杯子外壁上的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 (三)研讨 组织学生研讨交流: 1. 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哪里?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 明确: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例如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放置一段时间后,瓶外壁会附着一层小水珠。 2. 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和什么有关? 明确:杯子的温度。 3. 冬天的早晨,在温暖的房间里,窗玻璃上的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明确:房间空气温度较高且含有较多水蒸气。而冬天窗玻璃直接与室外冷空气接触,温度会变得很低。当室内温暖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窗玻璃时,水蒸气会在玻璃靠近室内的一侧凝结成小水珠。水蒸气越多,凝结成小水珠也越多。 4. 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现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师生一起列举: (1)洗澡间镜子上的水珠 (2)冬天进屋时眼镜起雾 (四)拓展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有出现水珠的现象,并试着解释一下。(留作课后作业) (五)课堂练习 1. 夏季,刚从冰箱中拿出的冰糕下方会出现雾气,这些雾气是由( ) A.冰箱中的水蒸气遇热凝结形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热凝结产生的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产生的 2. 下列属于凝结现象的是( ) A.雪糕包装袋上有许多水珠 B.湿衣服变干 C.冰块变成水 3. 如图所示,常温的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分别盖上玻璃片 a、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片表面出现小水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水珠在 a 的上表面,b 的下表面 B.小水珠在 a 的下表面,b 的上表面 C.在A和b的上下面都有水珠 4. 将下列生活现象进行分类,只填序号。 蒸发现象:__________ 凝结现象: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CAA ②④ ①③
7.教学成效及特色亮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