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11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小结与复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11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小结与复习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2 20:3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笔 记
第11章小结与复习 【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坐标系有关概念,体会图形的变换规律,学会运用平移变换规律进行描点作图. 【学习重点】 点的表示及描点方法、点的特征、平移的应用. 【学习难点】 平移前后的坐标变化规律及点的坐标特征、应用.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知识结构我能建 平面直角坐标系 知识梳理我能行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在平面内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为x轴,铅直的数轴为y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2.象限:两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3.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特点: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4.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横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纵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横轴上的点的坐标为(x,0),纵轴上的点的坐标为(0,y). 5.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b|;即纵坐标的绝对值; 点P(a,b)到y轴的距离是|a|;即横坐标的绝对值. 6.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进行平移: 左、右平移纵不变,横坐标变化规律是右加左减. 上、下平移横不变,纵坐标变化规律是上加下减. 当P(x,y)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b个单位长度后坐标为p′(x+a,y+b).即上加下减,左减右加. 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范例:(多媒体展示)在坐标系中,点到x轴的距离为2,到y轴距离为1,求该点坐标. 解:共有四种情况,分别在第一、二、三、四象限.(1,2)、(-1,2)、(-1,-2)、(1,-2). 变例:点(m-1,m+1)到x轴距离为2,求m值. 解:到x轴距离是纵坐标绝对值, ∴|m+1|=2,m+1=±2,m=1或-3. 仿例:填空: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2a+6,a-3)在第四象限,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3<a<3. (2)已知点P(a,b),且ab>0,a+b<0,则点P在第三象限. (3)已知点P在第二象限,且到x轴距离是2,到y轴的距离是3,则P点坐标为(-3,2). 典例:△ABC的顶点A的坐标为(-2,5),若将△ABC沿x轴平移5个单位,则A点坐标变为( C ) A.(3,5) B.(3,0)或(-7,0) C.(3,5)或(-7,5) D.(-2,0)或(-2,10) 范例:如图所示,△A1B1C1是由△ABC平移得到的,点A(-3,4)的对应点是点A1(2,4). (1)△ABC和△A1B1C1中有任意一组对应点M、M1,如果点M的坐标是(x,y),那么点M1的坐标是(x+5,y); (2)将△ABC向下平移5个单位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画出平移后得到的△A2B2C2; (3)计算△A1B1C1的面积. 解:S△A1B1C1=3×3-×1×2-×2×3-×1×3=3.5. 仿例:已知:如图,把△ABC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A′B′C′. (1)在图中画出△A′B′C′; (2)写出A′,B′的坐标; (3)在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BCP与△ABC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如图;(2)A′(0,4),B′(-1,1); (3)存在,P(0,1),(0,-6). 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点的坐标特征 知识模块二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平移和面积计算 四、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课本P14 A组复习题3,4 五、课堂小结 查漏补缺 你有什么收获与疑问,请与同学们交流或向老师提问。 六、及时作业 巩固提升 课本P18,B组复习题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