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中,“以和为贵”的理念早在先秦便diàn(1)__________定了文明根基。古人于青铜器与典籍中(甲)__________(①镌刻②雕刻)着对“和”的向往,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真正的和谐,是在差异中寻求平衡协调,就像不同的食材在沸汤中翻滚交融,各存其味却共成醇厚汤羹。今日(乙)__________(①仰望②瞭望)世界,多元文明的碰撞更需要重拾这份古老的东方智慧:以开放破除闭塞,以对话化解缄__________(2)默,让“和而不同”的礼序精神,实现跨越时空、连接万心的桥梁。
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同时给加点的字注音,请依序号填写在横线处。
(1) (2)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甲 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让”前面加“我们”。 B.把“实现”改成“成为”。
C.将“连接万心”放在“跨越时空”之前。 D.删掉“的礼序精神”。
二、综合性学习
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和平实践分析表
践行维度 具体体现
出使宗旨 “共享太平之福”,开展友好外交。
文化尊重 遍历30余国,包容多元文明。
贸易原则 平等互利,非殖民掠夺交易。
技术交流 传播农业、建筑等技术,促进文化互鉴。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00多年前,拿破仑把落后的中国比喻为沉睡的雄狮。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中国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从70年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新时代答案,从和平共处到和合共生,“和”的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实现历史跨越。
(上述材料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10月28日)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下西洋中“平等互利、非殖民掠夺”的贸易原则展现了明朝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
B.“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一比喻,强调中国崛起后仍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C.“和平发展”被写入宪法,这表明只有通过法律保障,才能实现国家间的持久和平。
D.“共享太平之福”的出使宗旨,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形成历史呼应。
5.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网络直播间正开展“和”文化专题访谈,小主播与校长围绕该话题展开连线互动。请结合语境,补全下列对话内容。
小主播:(1)
校长:当然有必要。在校园传承“和”文化,能让同学们从小培养包容、互助的品格,这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还能让大家理解和平共处的意义,树立文化自信。
小主播:那请问学校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并践行“和”文化呢?
校长:(2)
三、名句名篇默写
6.“和”文化源远流长,浸润在一篇篇经典古诗文里。请补写句中的空缺部分。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鱼儿似与游人和谐互动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① ”;庄子《北冥有鱼》用“野马也,尘埃也,② ”展现万物依存的和谐共生;《关雎》一诗的开头,以水鸟和鸣起兴,比喻爱情相契的诗句是“③ ,④ ”;《大道之行也》中“⑤ ,⑥ ”强调通过选拔人才、培养诚信来构建和谐社会。这些经典文字,从自然之趣到人间理想,处处体现着中华文化对“和”的追求。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人形机器人不是新鲜事。五十年前,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诞生在日本。进入2025年,人工智能的飞跃,让人形机器人迎来了属于它的新时代。
②如果关注全国各地人形机器人的最新动态,你会发现,信息检索的速度赶不上更新的速度。每周都有新消息。据记者统计,目前,包括北京、上海、重庆3个直辖市在内,共15个省份发布了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行动方案或计划。超过20个城市正在围绕人形机器人布局,这个数字还在随时增长。
(摘编自《南方日报》2025年5月4日)
材料二
①2025年春晚舞台上,机器人“融合”的表演看似轻松,实则凝聚了从“机械执行”到“智能涌现”的多项硬核技术突破。
②宇树H1人形机器人身高1.8米,体重47公斤,搭载22个关节电机,还配备有“秘密武器”-AI(人工智能)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作为全球首款能完成原地空翻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宇树H1人形机器人的最大关节扭矩达360牛米,配合360度全景深度感知技术(3D激光雷达),实现了复杂动作的精准控制。16台机器人能实时调整队形,即使舞台灯光、布景有变化,仍然能保持动作同步误差小于0.1秒。更神奇的是,通过先进的AI算法,宇树H1人形机器人还能“听懂”音乐。它不仅能跟上音乐的节奏,还能像人类一样感受到舞蹈动作背后的韵味,然后根据音乐实时调整动作,跳出来的舞蹈又稳又好看,这可不是简单的机械舞动,而是真正有灵魂的“智能舞蹈”。
③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宇树科技在人工智能、运动控制等领域的厚积薄发。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2月12日)
材料三
①对于人形机器人,人们有太多期待。医护人员期待它能托住老人颤抖的手臂,工程师期待它代替人类踏入高危作业区,企业家期待它高效精准完成生产任务……人形机器人从诞生之初,就被设计为人的得力助手和贴心伙伴。特斯拉CEO马斯克预测,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超过人类。届时,世界上也许有100亿个人形机器人,其价格会比汽车更低。
②但硬币总有另一面,有期待就有担忧。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能会抢走那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岗位“饭碗”;有人担忧人形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会收集大量用户数据,一旦数据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还有人担忧过度依赖人形机器人,可能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互动,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甚至引发道德伦理风险。
③未来尚无定论,但未来可以塑造。人形机器人终究是人类意志的延伸,面对奔涌而至的热情,我们既要保持“弄潮儿向涛头立”的锐气,也要守住“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确保在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每个阶段,始终践行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价值观念,让人形机器人这个跨越数千年的梦,真正成为造福人类文明的现实图景。
(摘编自《新华日报》2025年3月5日)
7.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个城市围绕人形机器人完成布局,且数量仍在持续增长。
B.宇树H1人形机器人能完成原地空翻,最大关节扭矩达360牛米,是因为配备了3D激光雷达。
C.特斯拉CEO马斯克预测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远超人类,价格会比汽车更低。
D.文中呼吁发展人形机器人应始终践行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价值观念,确保人形机器人造福人类。
8.材料二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析表达效果。
宇树H1人形机器人身高1.8米,体重47公斤,搭载22个关节电机,还配备有“秘密武器”——AI(人工智能)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
9.社区新来了“机器人小伙伴”,它不仅能陪老人聊天解闷、下棋娱乐,还能记住老人的喜好和习惯。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种智能陪伴模式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乡记
徐海蛟
①“再也不能在这儿待下去了。”二十六岁生日那天,杨敬业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明天,一定要离开这地方。”
②这是杨敬业生活了二十六年的村庄。他喜欢那些曲折的巷子,喜欢那些黄昏下的田埂,喜欢四季葱茏的青山,喜欢清澈甘洌的溪水,喜欢村南那棵巨大的银杏……可这一切,都留不住杨敬业。
③三年前,一趟上海的远行,让他突然意识到世界的辽阔。城市里有那么多的路,通往那样多的地方;而在城杨,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向东去的小机耕路,另一条是向西蜿蜒伸展的古道。生活在这里,除了望不到头的山,除了一亩三分地,还能看到什么?
④杨敬业十八岁时,开始学木工手艺。在他眼里、手中,木工不单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艺术活。即便做个简单的衣柜,他也要在柜门拉手上做出芙蓉花造型,就连改造濒临坍塌的牛棚,他也要顺带在木柱上雕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村,他的手艺多半用不着,他的审美意趣也不被理解。于是杨敬业落了个“花活木工”的绰号,就是说他干活花哨。杨敬业想不明白,他就是想让村民感受到美,怎么就成了一个笑话。他本就不喜欢村里人疲沓将就的样子。从这个外号开始,他讨厌起城杨来了,下定决心将来要离开。
⑤离开时正值秋天,路旁小雏菊开了,田野里晚稻熟了,杨敬业心里生出了丝丝离愁,但他没有回头。
⑥到了上海,他在一家装修公司里做木工,因为手艺精细,常得到雇主好评。过了几年,他自己开了家装修公司,赚到了第一桶金,自此打开了局面。这个从小山村走出来的小木工,用十年时间,摇身一变成为装修公司老板。
⑦有一天,杨敬业接到妹妹的电话,说老父亲的手骨折了一邻居养的一群鸭冲进父亲的菜地,将一哇刚冒出土的鸡毛菜扫荡一空。父亲去理论,双方起了争执,邻居一推,父亲倒在地上,摔断了胳膊。
⑧杨敬业连夜开车赶回城杨,本想找邻居理论,但两户人家已经在村委会协调下和解,父亲先去治疗胳膊,对方负责后续医疗费。“这样就结了?”杨敬业咽不下这口气。母亲说:“人家拎着一篮鸭蛋上了门,诚诚恳恳向你爸道了歉。”
⑨这令杨敬业很憋屈,他发现自己带着一腔正义赶来,却有拳头砸向棉花的感觉。第二天一早,他便驱车离开了老家。这个地方真是难以改变,不仅改变不了面貌,也改变不了人心。
⑩往后几年,杨敬业会在春节把父母接到上海,自己却没回过城杨。直到父亲动了手术,他将公司交给副总打理,赶紧回家照顾。
再次回乡,杨敬业觉察到了村里的变化。古道整饬过了,村庄变洁净了,躲在角落的垃圾不见了。这些都是外在的变化,用杨敬业的话说,只是“面貌”,不代表灵魂。
不过这段时间,这个古老的村庄修正了杨敬业的一些认知,村民们其实并不像他原来想的那样。比如邻居听说杨敬业的老爹动了手术,特意从鸭群里挑了两只肥大的老鸭送来。杨敬业还发现,村里出门不用上锁,下雨前必有人帮忙收被子。在他心里,村民的善意,质朴细小,就像田埂里蹿出来的小花,热烈自然。
父亲恢复得很好,杨敬业又要离开城杨了。这次,他有了一些留恋。
回到上海后,他开始悄悄关注家乡的发展。一天,杨敬业看到新闻里播放三个篾匠用近两千斤毛竹,在村口做出一个大型装置艺术——“竹编草帽”,那个村口如此熟悉却又陌生,杨敬业迫不及待地要回城杨看看。
回村的路开阔井然,杨敬业驾车行在其中,青山次第打开村庄,渐渐入眼,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城杨正经历着一场蝶变——艺术学院的教授带领团队进驻城杨,艺术赋能乡村发展,城杨那些土生土长的村民,也被激发出艺术细胞。
岂止是艺术细胞,梦想和热情也被激活了。千年银杏树旁,村民开了间书吧,里面满是来看书的老乡。几百颗富有创造力、深怀梦想的心,冲破了岁月的尘土,纷纷勃发起来。城杨已经不是过去的城杨了。
一个村庄正轰轰烈烈地生长着。
在那棵千年银杏树下,杨敬业抚摸着皲裂的树皮,禁不住想,银杏树见证了村庄的故事,也即将见证一个新时代,一个属于这片土地和人们的时代。和煦的风吹来,银杏叶簌簌作响,仿佛在回应杨敬业心里的声音。一个念头自内心深处冒出来:“我是不是应该回来,为这里做点什么呢?”
杨敬业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回城杨!
(选自《语文报·青春阅读》2025.3)
10.下列对文本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杨敬业“一定要离开这地方”的内心独白切入,制造悬念,迅速引发读者对其离开原因及后续经历的好奇。
B.文中写邻居给父亲送老鸭、村民帮忙收被子等情节,旨在通过城乡人际关系对比,突出城市人情冷漠的社会现实。
C.文章以杨敬业对家乡的态度变化为线索,通过他从厌弃到回归的转变,展现乡村借艺术赋能从落后走向繁荣,凸显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D.结尾“簌簌作响”的银杏叶,既象征乡村在新时代的生机,也呼应杨敬业内心的触动,深化了“游子归乡助力乡村”的主题。
11.文中第④段写了杨敬业学木工、被称为“花活木工”的经历,这部分内容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分析这种记叙顺序在本文中的作用。
1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 段“一个村庄正轰轰烈烈地生长着”这句话的理解。
13.在“探秘乡村蝶变”研学活动中,同学们对《还乡记》里杨敬业放弃城市发展机会回到城杨村感到十分好奇。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杨敬业选择回乡的原因,并说说他的这一选择可能为城杨村带来哪些影响。
五、诗歌鉴赏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村①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②,微躯③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在友人的资助下,于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②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③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杜甫的晚年生活处境,其心境是否相同?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其心境。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乙】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②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③而骊④。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子姓:子孙。②牝(pìn):母马。③牡:公马。④骊(lí):纯黑色马。)
【丙】
千金求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
1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食”读shí,意为“食物”;“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食”同“饲”,读sì,属通假字现象。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而”表转折关系,是“却,但是”的意思;“牡而骊”中的“而”字表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并且”。
C.“子之年长矣”中的“子”,在古代汉语里是对人的一种尊称,可翻译为“您”“先生”等,结合上下文,这里是指伯乐。
D.“果天下之马也”这句话属于典型的判断句,“也”作为判断句的标志性词语,表明这匹马确实是天下罕见的良马。
16.请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17.【甲】【丙】两文在对待千里马的问题上,核心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8.假如你是班长,发现许多同学很有才学技艺却尚未展示,请综合以上三篇选文,为班级献上两条发掘人才的妙计。
七、名著阅读
班级围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开展读书活动,请完成下面小题。
19.活动一:探寻情节脉络
拷问的时候,他什么也没供出来,一切都否认。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肯说,连他自己也不明白。他要做得勇敢,做得倔强,像他在书里看到的那些人一样。可是在把他押到牢房去的那天晚上,经过面粉厂的大房子时,他听到一个押送兵说:“司令官为什么要把他押到这里来?从后面给他一颗子弹——不就完了!”听了这话,他真有点害怕起来。是啊,十六岁就死,真是太可怕了!生命属于自己只有一次啊!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文段中的“他”指:(1) 。“他”因为(2) (事件)被关押审问。其中对“他”影响较深的一本书籍是(3) 。
20.活动二:解读人物心路
矛盾与挣扎往往能折射出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根据上面选段,结合全书,分析这种矛盾的心理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物形象特点。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
八、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央视春晚上,一首歌曲《世界赠予我的》的歌词“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赠我一场空,又渐渐填满真感情……”让大家很有共鸣。很多人都觉得这段歌词充满哲思与温情,很有治愈力。
那么,这个世界赠予了你什么呢?以上文字能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世界赠予我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正确,思想健康,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用规范汉字书写,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 奠 jiān 2. ① ② 3.B
4.C 5. 校长您好!您觉得在校园开展“和”文化传承活动有必要吗?(提问紧扣校园传承“和”文化的必要性。) 我们会组织“和”文化主题班会,开展辩论、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还会评选“和谐班级”“互助之星”等,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和”文化的魅力。(回答提出至少两种具体传承措施。)
6. 似与游者相乐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7.D 8.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宇树H1人形机器人的外形尺寸、重量及电机配置等特点,使读者对其有直观清晰的认识。还运用打比方,把AI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比作“秘密武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该技术对于宇树H1人形机器人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9.示例:这种智能陪伴模式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
①积极方面:能为老人缓解孤独感,提高生活质量,还能记住老人喜好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践行了科技向善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②消极方面:机器人收集老人相关数据,存在数据泄露风险。过度依赖可能会削弱老人与他人的真实情感互动,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10.B 11.示例:这部分属于插叙。作用:补充这一情节,解释杨敬业因手艺和审美不被理解,讨厌村里疲沓将就的样子,进而下定决心离开村庄的原因;;这段经历体现出曾经村庄的闭塞、村民观念的保守,与后文村庄艺术赋能后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乡村的发展进步。 12.示例:这句话中“轰轰烈烈地生长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村庄当作有生命的个体,赋予村庄以生长的动态感,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庄在艺术赋能后蓬勃发展、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模样。 13.示例:
(1)杨敬业回乡的原因:①回乡照顾父亲时,村民主动送老鸭、帮忙收被子,善意举动让他感受到温暖,改变对家乡的负面看法,心生留恋;②城杨村经艺术赋能,环境改善,蓬勃生机与潜力吸引他参与乡村建设。
(2)杨敬业回乡可能带来的影响:①他身为装修公司老板,具备商业经验与艺术审美,回乡后可结合村庄艺术发展,带动特色产业促进经济:②他从村庄走出又成功回归,能成为村民榜样,激发更多年轻人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14.《江村》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心境并不相同。诗人通过描写江村优美静谧的环境和家人闲适的生活场景,表现出对暂时安定生活的惬意与满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心境则是痛苦、无奈,但又在痛苦中升华出悲悯天下苍生的崇高理想。《江村》是杜甫在乱世中抓住片刻安宁的“小确幸”,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是苦难中迸发的“大悲悯”。(言之成理即可)
15.A 16.九方皋所观察到的(良马),获取的是它的精妙之处,而忽略它的粗糙之处;在乎它的本质特征,而忽略它的外表形态。 17.甲文的核心观点:强调伯乐对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慨,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呼吁统治者主动扮演“伯乐”角色,打破“人才被压抑”的现状。丙文的核心观点:强调君主求贤的诚意与行动的重要性。通过寓言故事,说明君主若真心重视人才,无需被动等待“千里马”,只需以诚意与实际行动(如礼贤下士、给予优厚待遇)表达求贤之心,自然能吸引人才主动投奔。 18.示例:①吸取千里马被埋没的教训,建立双向发掘机制。鼓励同学相互推荐,老师、班长主动沟通,设立人才档案记录特长。②效仿九方皋相马,注重内在本质。开展“班级才艺周”,设置丰富多元的展示环节,避免人才因外在局限被忽视。③学习丙文“千金求马”的诚意,给予同学展示机会并公开表彰,传递“重视人才”的态度。
19. 保尔·柯察金(保尔) 营救朱赫来(为救朱赫来袭击押送兵,被维克多告发。) 《牛虻》 20.示例: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面对敌人的拷问守口如瓶,展现出对革命的忠诚与坚定;因生命受到威胁感到害怕,又体现他作为普通人对死亡的本能恐惧。这种矛盾心理,让保尔不失人性的真实;在矛盾中,仍然选择对革命的忠诚,更闪耀着英雄的光辉。
21.例文:
世界赠予我的
世界像一位慷慨的园丁,在生命的四季里不断播撒种子。它赠予我的,不仅是阳光雨露,还有风霜雷电;不仅是盛开的花朵,还有凋零的落叶。这些看似矛盾的馈赠,恰恰构成了生命的完整图景。
世界赠予我挫折与磨砺。记得初中时参加数学竞赛,我满怀信心却遭遇惨败。那个夜晚,我对着满是红叉的试卷泪流满面。但正是这次失败教会我谦逊,让我明白成功需要更多准备。就像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虽然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却在与大马林鱼的搏斗中获得了尊严。世界以挫折为礼物,打磨出我们坚韧的品格。
世界赠予我相遇与别离。去年夏天,陪伴我十年的金毛犬“乐乐”离开了。它走的那天,夕阳把云朵染成橘红色,就像它温暖的皮毛。我抱着它渐渐冰冷的身体,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但乐乐教会我的忠诚与爱,永远留在我心里。正如泰戈尔所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那些逝去的,都以另一种方式永恒存在。
世界赠予我平凡中的惊喜。每天清晨,母亲为我准备的早餐;雨天陌生人递来的伞;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好句子。这些微小的馈赠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用心才能串成项链。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发现:“我之所以走进森林,是因为我希望有意识地生活。”世界最珍贵的礼物往往藏在最普通的日常里。
站在十六岁的门槛回望,我忽然明白:世界从不吝啬给予,只是我们常常错把荆棘当作伤害,把风雨当作惩罚。其实雷霆与虫鸣都是生命的乐章,疾病与健康都是成长的阶梯。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世界赠予我们的,从来都是完整的礼物——有光就有影,有得就有失,而这恰恰是生命最深刻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