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通过“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负,减少行政开支”而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皇帝是 ( )
A.光武帝 B.汉宣帝 C.汉明帝 D.汉高祖
2.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包括( )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负担,减轻刑法 ②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③ 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④合并州县,裁撤冗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光武中兴的准确含义是指汉光武帝刘秀 ( )
A.颁布禁止虐杀奴婢的诏令
B.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发展
C.提倡节俭,取消苛捐杂税
D.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4.汉高祖与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 )
A.退役兵士,免除若干年徭役
B.释放奴婢为平民
C.让战时逃亡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
D.惩处贪官污吏
5.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②统治者调整政策
③社会局面稳定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①②③ B.①②③④
①④ D.②④
6.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比较安定
B.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 人口增加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7. 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 开元盛世
B. 贞观之治
C. 光武中兴
D. 文景之治
8.东汉的建立者是( )
A. 刘邦 B. 刘彻 C. 刘秀 D. 刘备
9.经典诵读己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中的“兴”指的是( )。
A. 刘邦的统治局面 B. 刘彻的统治局面
C. 刘秀的统治局面 D. 刘琦的统治局面
10.结束西汉政权的是( )
A. 刘秀 B. 刘邦
C. 王莽 D. 梁冀
11.公元9年,废孺子婴(刘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的西汉外戚是( )
A.嬴政 B.刘邦
C.项羽 D.王莽
12.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下列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3.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大一统
C.天府之国 D.文景之治
14.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
A. 实行盐铁专卖 B. 平定七国之乱
C. 颁布“推恩令” D. 发行五铢钱
15.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B. 当时的社会统治都非常黑暗
C. 都遭到了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 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16.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一场农民大起义
B.历时9个月被镇压
C.推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
D.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17.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下列选项与其无关的是( )
A.州牧势力的膨胀 B.农民起义的打击
C.王莽施政的危害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8.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一蹶不振
19.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
A.外戚宦官专权 B.道教开始兴起
C.王莽夺权改制 D.黄巾起义爆发
20.东汉末年,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威望后率众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刘秀 D.张角
2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旨在( )
A. 取消分封制 B. 恩泽贵族 C. 削夺武将军权 D. 加强中央集权
2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D.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 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24.东汉初年,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个皇帝有直接关系( )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光武帝 D. 汉景帝
25.“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
二、非选择题
26.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195年。
【东汉兴盛】
材料一
刘秀勤于正事,“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数引公卿朗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1)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什么
【东汉衰败】
材料二 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表
皇帝 即位年龄 寿命(岁)
和帝 10岁 27
殇帝 1岁 2
安帝 13岁 31
顺帝 11岁 30
冲帝 2岁 3
质帝 8岁 9
桓帝 15岁 36
灵帝 12岁 34
少帝 14岁 14
献帝 9岁 54
材料三
张角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他在平平常常的布道活动中,已经不动声色地把数十万徒众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自己的首领,都归他指挥。三十六方的教众,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甲子”年有“大吉”到来,而最近的一个甲子年就是汉灵帝中平元年。
──江建忠《公元8年至公元220年的中国故事 漫漫中兴路》
(2)材料三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这次起义是通过哪一宗教发动的?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3)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
材料二 (建武六年)诏曰:“……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是如何重建汉政权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汉皇帝”是谁 “法令”是指他采取的什么措施 他为什么要颁布这道“法令”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道“法令”的主要作用
答案
1-5AABBB 6-10DCCCC 11-15DCABC 16-20CCBAD 21-25DDDCB
(1)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光武中兴”。(2)黄巾起义;太平道;有组织、有准备。(3)由于即位的皇帝年龄比较小,产生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社会动荡黑暗,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27、(1)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①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②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民族关系上,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8.(1)皇帝:汉武帝(或刘彻);措施:颁布“推恩令”;原因: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2)主要作用:逐步削弱了诸侯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