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习题
1、常用的两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是:(? ?)?
A、观察法是实验法的基础??????? ? B、实验法是观察法的基础?
C、观察法和实验法之间无联系??????? D、观察法就是实验法的第一步。
2、下列哪一项是用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特点的?(?? )?A、在野外自然状态下进行????????????B、在人为改变外界条件下进行?
C、在不施加任何人为影响条件下进行?? D、在动物生活的实地进行?3、鸟类学家研究鸟类迁徙行为的主要方法是(? )?A、用望远镜长时间观察??????? B、给鸟类戴上环志标志?
C、用雷达等现代设备跟踪????? D、统计某地区鸟类的数量?4、著名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在非洲丛林中研究黑猩猩的行为,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现象,她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
A?文献法??? B、?描述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5、观察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观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观察首先要制定观察目标?
B、观察时要全面、仔细、并做好观察记录?C、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或者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
D、观察的特点是比较直接,所以一般不需要很长时间
6、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__ 和__ 。动物学家在森林中用摄象机偷拍下鹿群的生活状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_ ;将两只幼兔同另外一窝幼兔放在一起,并在其中一只幼兔的身上预先涂上“新妈妈”的尿,看这只母兔如何识别自己的孩子,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7、实验人员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鸟类是怎样获得对母亲的情感的。他们选择了六只刚孵化的小鸭,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鸭刚孵化出来就被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使它们不能见到自己的母亲;乙组小鸭还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
实验人员给甲组小鸭展示了一个气球,同时放母鸭叫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人员发现甲组小鸭看到气球能够跟随在气球左右。请选择
(1)甲组小鸭跟随气球走的行为属于 。
A、先天性行为 B、偶然现象 C、取食行为 D、学习行为
(2)乙组小鸭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A、实验模型 B、对照组 C、实验组 D、一个变量
(3)如果不是把甲组小鸭放在气球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放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则甲组小鸭可能会 。
A、它们可能吓唬鸭子了 B、它们将失去繁殖能力
C、它们将会发出类似猫的声音 D、它们将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
参考答案
1、C 2、B 3、A 4、C 5、D
6、实验法 观察法 观察法 实验法
7、(1)D (2)B (3)D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教案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和意义。??2、通过阅读和讨论,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归纳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讨论,对学生进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学校一般不具备应用观察法或实验法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条件,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文字的理解上,没有实践的机会,不易理解、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三、教学过程1、准备一些有关动物行为的幻灯片、投影片或动物行为的录像片。上课时,先用2~3分钟演示准备好的片子,根据片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入新课。明确提出,本章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本节要解决三个“W”,即什么(What)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Why)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和怎样(How)研究动物的行为。??2、读书指导:??本章适宜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技巧。①纵览教材。
看本节内容。看文字、看插图,看“动动脑”提出的问题。迅速浏览一下本节内容。??②提出问题。??浏览“动物行为的概念”,认真琢磨自己是否同意书中介绍的概念,有什么问题;浏览观察法和实验法,试想自己是否可以按照该方法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能否对家禽、家畜、宠物或昆虫做类似的实验。随手记下自己的问题。??③阅读、背诵和复习。??带着问题慢而透彻地读课文;记黑体字,能复诵动物行为的概念,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观察法和实验法;利用课上时间及时复习。??3、组织小组讨论:??①在自己阅读本课时提出了哪些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并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②讨论“动动脑”提出的问题。??③制订一个就近观察动物(学校或住家附近可以找到的动物,如家禽、家畜、昆虫等)行为的计划,设计记录表。课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观察、记录和交流。也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对某种刺激动物行为发生的因素进行研究。??4、小结:建议由学生进行本课小结:??引导学生将动物行为的概念、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及方法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教师在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应倾听学生的发言,并注意学生的观察与实验思路是否有新意,对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
四、教学反思?建议教师在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可设法用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动学生就近取材,设计实验;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力争实际应用科学方法研究一个简单的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亲自经历研究方法。
课件31张PPT。第3节 动物行为研究屎壳郎:学名蜣螂 但也有时候,贼竟会牺牲一些时间,利
用狡猾的手段来行骗。它假装帮助这个被驱者
搬动食物,经过生满百里香的沙地,经过有深
车轮印和险峻的地方,但实际上它用的力却很
少,它做的大多只是坐在球顶上观光,到了适
宜于收藏的地点,主人就
开始用它边缘锐利的头,
有齿的腿向下开掘,把沙 蜣螂(屎克螂 )-- 摘自《昆虫记》土抛向后方,而这贼却抱住那球假装死了。土穴越
掘越深,工作的甲虫看不见了。即使有时它到地面
上来看一看,球旁睡着的甲虫一动不动,觉得很安
心。但是主人离开的时间久了,那贼就乘这个机会,
很快的将球推走,同小偷怕被人捉住一样快。假使
主人追上了它--这种偷盗行为被发现了--它就赶快
变更位置,看起来好像它是无辜的,因为球向斜坡
滚下去了,它仅是想止住它啊!
于是两个“伙伴”又将球搬回,
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案例1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法布尔简介:
法国人,孩提时表现出
对昆虫和自然的喜爱,有强烈
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对
昆虫的描述富有诗意和幽默感。
被誉为:
无与伦比的观察家,昆虫诗人
法布尔著作:《法布尔昆虫记全集》
(十集)(55-83岁)
案例2 珍妮·古道尔:与黑猩猩在一起的38年蚂蚁在合欢树上搬运种子案例3 劳伦兹与小雁鹅 欧洲的多瑙河边和阿姆湖畔,是雁鹅生活的天地。在这里劳伦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观察雁鹅的生活史,并将它们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史,用以妙趣横生的科学日志形式记录下来,撰成《雁语者》一书。
他深信雁鹅行为特别适合科学研究,因为它和人类行为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行为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复杂、多变;他发现雁鹅的社会性强得惊人,看到它们如何求偶、打斗、养育子女及表达它们的喜怒哀乐,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不能不感动。 劳伦兹为了要观察雁鹅出生的情形,他把二十枚雁鹅蛋带回,前二十七天时让大白鹅和母火鸡来孵,第二十八天时,把母火鸡孵的十颗蛋,放进孵蛋器里,准备迎接小雁鹅的出生。两天后,孵蛋器里的第一只小雁鹅出生了,劳伦兹把它放在一个暖枕下,用它来取代鹅妈妈温暖的腹部,等着它变强壮些,能够开始跨步。就在这个时候,小雁鹅一直望着劳伦兹,劳伦兹是这样描述的:「只见小家伙歪着一颗小脑袋瓜,用它那漆黑的大眼睛仰头望着我。正像大多数鸟类一样,这只小雁鹅也用一只眼睛定定地凝视着我,因为它想把我看个仔细。这只小雁鹅就这么久久、久久地凝视我。当我开始移动、准备说话时,它便突然从全神贯注的紧张状态松弛下来,于是小家伙便开始跟我『打招呼』:它的脖子伸得长长的,说起话来又急又快,用的是雁鹅那种多音节的招呼声。…」 大白鹅此时也刚好孵出了三只小雁鹅,劳伦兹便把他孵出来的那只小雁鹅放在大白鹅柔软温热的腹下,想说他已尽到了责任,便在一旁静坐了起来,不多久,便从大白鹅腹下响起了一阵轻微的叫声,虽然大白鹅有安抚它,但是小雁鹅不但没有安静下来,反而急急地钻了出来,用一只眼睛直直地仰视着大白鹅,接着便放声大哭地跑开了。 劳伦兹写道:「只见这可怜的孩子伸长了脖子,一路哀哀悲泣着走到大白鹅和我之间。这时我稍微动了一下,没想到这孩子便立刻停止了哭泣,且拉长了脖子向我这边冲过来,热烈地跟我打招呼:『vee-vee-vee-vee』。那场面实在令人感动,不过我还是无意扮演鹅妈妈的角色。因此我一把抓过这孩子,把它塞回大白鹅腹下,撒腿便跑。我跑了不到十步远,就已经听到身后又是一阵:『普嘘普─普嘘普─普嘘普』。那可怜的小家伙竟然不顾一切地奔了过来。…这一连串动作的意思很明显:它把我,而不是那只大白鹅,当成妈妈了!」这种研究方法是单纯的观察法吗?研究证明-- 如果小野雁在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失去了母亲,就会跟随一种替代物。银 鸥观察发现:
银鸥的幼雏在饥饿时,总是会用喙去啄母亲的喙。不同颜色的斑点啄食次数实验证明-- 银鸥幼雏求食
的行为是由亲鸟喙
上的红斑引起的。观察发现:
雄性三刺鱼总喜欢互相攻击对方。三刺鱼蜜蜂总是能找到五颜六色的花朵,去采集花蜜或花粉,同时也帮助植物完成了传粉。糖浆实验证明了什么?蜜蜂能辨别蓝色蜜蜂能分辨蓝色吗?黑暗中,猫头鹰依靠什么信号找到老鼠?案例研究眼斑是在模仿眼睛吗?小鸟眼斑模仿的是捕食者的天敌的眼睛假说1:假说2: 眼斑仅仅是对捕食者的明显警示,有利于防御野外研究证明: 1.眼斑能阻止捕食吗?
2.眼斑的作用原理是模仿眼睛还是仅仅有明显的警示作用?人工“猎物”蠕虫制造人工“蝴蝶”——不模仿任何真实的物种钉在树上——等待鸟来吃斑的形状眼斑是因为要模仿眼睛才形成圆形的吗?1234567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圆形的斑点?——发育的原理圆形没有明显优势实验结果:课件10张PPT。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1.蜜蜂群体成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你是如何知道的?
提示:蜜蜂可通过舞蹈的方式传递信息。通过观察知道的。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蚂蚁喜欢吃甜食还是喜欢吃酸食?
提示: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主题一 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
阅读教材,总结几位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法布尔 观察法实验法 实验法 实验法 劳伦斯 探究主题二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阅读教材,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1.观察法
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法
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施加不同程度的_________,然后再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外界影响【点拨】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多为观察法和实验法综合应用,实验法以观察法为基础。3.观察法与实验法的区别和联系不施加实验法观察法施加观察法与实验法最本质的区别是有无人为施加影响【思考】动物学家在森林中用摄像机偷拍下鹿群的生活状况,这属于什么研究方法?将两只幼兔同另外一窝幼兔放在一起,并在其中一只幼兔的身上预先涂上“新妈妈”的尿,看这只母兔如何识别自己的孩子,这又属于什么研究方法?
提示:第一种属于观察法,第二种属于实验法。探究主题三 探究蚂蚁的行为
阅读教材,总结探究蚂蚁行为的过程。观察 (1)在校园或其他便利的地方寻找一个_______
(2)不要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观察___
_____________探究 (1)剪去可乐瓶的上半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取一些_____覆盖在上面
(2)捕捉10只蚂蚁(最好有_____)以及蚁卵和幼虫等,
放置在可乐瓶中,盖上_______,置于暗处饲养
(3)以小组为单位,探究________________蚂蚁窝干扰蚂蚁的活动放大镜每只蚂蚁的行为装入一些干湿适当的土壤土壤蚁后玻璃板蚂蚁的取食行为 【思考】①实验用10只蚂蚁而不用1只蚂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实验必须具有可重复性,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以减小误差。
②实验时只观察记录一次可以吗?为什么?
提示:不可以。实验时,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如30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连续观察并记录多次(如8次~10次),可以排除偶然性,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③蚂蚁喜欢取食哪类食物?
提示:蚂蚁喜欢取食糖、面包屑、菜叶、饭粒等。1.探险家为了解亚马孙流域鳄鱼的生存情况,最好采用什么方法?
提示:观察法。
2.在运用观察法时能否借助一定的仪器?
提示:可以,如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