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中国地图出版社SINOMAPS PRESS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 ? 第1册[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
结合实例了解地形、气候、水和矿产等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结合课文插图来理解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运用文字或图像资料,正确分析城市区位选择如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线路走向、交通线网密度及分布格局的影响。过程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文字、图像等)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知识迁移、探索创新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所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城市的分布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让学生明确随着人类活动发展,自然条件也会受人类活动影响产生变化,城市的分布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培养学生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zxxkwzxxkw[设计主旨]
充分体现师生的创造性活动。
开展动态的、生长和开放性的课程。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究的能力。
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乡土地理环境、时事地理环境)——以个案探究入手,使课堂学习更生动、更具体。[导入]
出门在外我们都问过路,但在不同的城市问路,人们的回答方式是不同的。同学们知道下面三个城市的人们是怎么给人指路的呢?
北京人怎样指路
大连人怎样指路
天津人又怎样指路
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吗?
出现指路方式的不同与人们居住城市的街道、地形、河流的格局、分布情况有关。——朝东(西、南、北)
——向上(下)
——朝前走向右(左)拐zxxkw[设定情景]
将旧城、三岔口、三条石、官银号、租界地标注在天津地图中。
搜集相关资料,看看天津城是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天津城正在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为什么?
在填图过程中,同学们会产生哪些想法和疑问?明、清时期北运河与子牙河交汇处的繁忙景象成立于1918年的三条石郭天成机器厂生产车间三条石天利祥铁工厂生产的弹花机[思考与讨论]
官银号在哪?它是怎样建立的?
当年的三岔口为什么这样繁忙?
三条石是什么地方?怎样形成的?
租借地为什么在老城东南?
老城为什么在三岔口附近?
老城的护城河是怎样形成的?资料一
芦盐如山积
天津平原产盐历史悠久,早在公元4世纪的魏晋时期,天津沿海地区居民已开始“煮海水,藉盐为业”。1234年秋天,原三岔河口一带,即今天狮子林桥、金刚桥附近,尚未下霜,草就枯了,宽平的滩面上有盐卤自地下涌出。不久官府就在这里建立了盐场。元代直沽(今天津)人口的集中也与盐业的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代,天津的盐产区向沿海滩涂扩展。到了清初,长芦盐的年产量猛增至600万引(每引重250斤),纳税银70余万两,相当于清王朝全部盐税的10﹪、国库收入的1﹪。当年,海河东岸(包括广场附近)是存盐的地方,成包的芦盐码放如山,俗称“盐坨”。全国各地殷商富户云集天津投资盐业。资料二
中国第一条铁路通向天津
早年天津的铁路建设,源于开平矿煤炭向外输送的需要。当时计划修建一条从唐山开平到芦台的铁路。一些有远见的人,主张不采用窄轨,而采用国际标准轨距147.8厘米。这个标准,至今为中国的铁路系统所沿用。1881年,9.7千米长的唐胥铁路竣工,这是中国近代铁路运输系统中最先建成的一条铁路。后分别修建到山海关、卢沟桥。
中国第一条电车线路始自天津
1906年由比利时电车公司垄断经营的围城转的“白牌”电车在天津市正式运营。这是全国第一条电车线路,也是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起点。资料三
享誉“三北”的三条石
20世纪初,天津推行“新政”,从日本引进了织布机、提花机、毛巾机等,在全国推广,各地对新机器需求量极大;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也亟需要大批的铸铁制品。至20年代三条石已成为独具规模的“铁厂街”,产品销售“三北”甚至南洋群岛。这时的三条石已成为北方机器铸造制品的中心产地。
西医教育始自天津
中国最早的公立医学院是北洋医学堂,也叫天津军医学堂,建于1893年。其前身是188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北洋施医局创办的医学馆,这是中国举办西医教育之始。
资料四
军火厂——天津近代工业的起点
1866年清政府在贾家沽道设立火药局,是为东局。1868年又在海光寺设一西局,制造炮弹、挖泥船、行军桥船、小汽艇及水下布雷用的水底机船。
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滨海新区将要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探究讨论]
1.搜集地图及相关资料,看一看天津及其周围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
2.看一看天津周围的地形及海陆位置。
3.分析一下天津的气候及周围地区的农业特点。[再次思考与讨论]
1.官银号在哪?为什么?(天津城区的东北角;处于当时的商业繁华区)
2.当年的三岔口为什么这样繁忙?(盐、漕帮会集地,交通以河运为主)
3.三条石是什么地儿?怎样形成的?(机械制造业摇篮;附近煤、铁运输业发达)
4.租借地为什么在老城东南?(更靠近海)
5.老城为什么在三岔口附近?(人口、物资集中)
6.老城的护城河是怎样形成的?(挖沟引水)
7.天津城市正在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海河下游,远离河岸的各个方向)[思考]
1.盐场形成的条件是什么?(盐、地形、气候)
2.为什么天津的许多第一,如电车、西医等,均与洋人有关?
3.为什么军火成为天津近代工业的起点?(海河河口可出可进)
4.天津城市为什么会向海河下游及四周发展?(轮船吨位的增加、海运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平坦的地形空间施工方便)
5. 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在城市中,饮用水、食品供应如何解决?(限制人口数量,采取调水、海水淡化,周围农产品调入、发展交通)
6.能解释天津的一句歇后语吗?海河水——闲遛(咸流儿)[小组讨论]
1.试分析总结,天津的形成、发展借助于那些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京杭大运河及海河水系建立了良好的航运、水上防御系统。
城市临海更利于发展海运、渔业和盐业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对外联系。
土地肥沃,地势低平,农产品丰富。
周遍地区丰富的煤炭、铁矿和石油等自然资源。
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适宜农耕、晒盐。
注意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的区别。2.有哪些因素制约了现代天津市的发展,该如何解决?
水资源短缺
自然资源相对紧张
河口泥沙淤积
沙尘天气
水、旱灾害
土地资源紧张——节水、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节约、寻找新能源
——挖沙、绿化减少河流泥沙含量
——加强地区合作
——建设生态系统
——建高层建筑、向沿海发展、填海造陆[反思提问]
与天津某些自然条件相近的城市一定能发育形成大城市吗?(地区差异性)
墨西哥沿海平原地区,既有河流汇合处又有河流入海口。墨西哥湾沿岸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其沿岸大城市并不多。相反一些较大的城市,包括墨西哥城却位于空气相对稀薄的高原上,这是为什么?(提示:可参考世界气候类型图) 海拔较高的山地和高原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参考城市——拉萨、西宁、兰州)[结论]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点评和发现问题]
明确概念
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除了城市还有乡村。这两者被称作聚落。
这节课探究的天津城市发展的案例涉及到的是城市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问题。
阅读资料讨论问题[提示]
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如曲折式水滑梯),分析河水水位在拐弯处的流动状况,并画出剖面图。
进一步分析拐弯处河水对两岸的影响(如果此河段位于下游)。 根据河水水量的变化分析泥沙在河床底部及侧部堆积情况。
根据地壳升降运动分析河流侵蚀、堆积状况。分析下图,试着理解、验证河漫滩、阶地的概念。[思考]
进藏铁路为何首选青藏线? 里程短、投资少、工程小、建设快。
修建青藏铁路的意义
1.稳定边疆、巩固国防。
2.促进西藏经济发展。
3.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4.提升中国世界形象。 青藏铁路开通后可能会给西藏带来哪些不利影响?给我们哪些警示?
游人和商人的增加,对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会随着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可能会对西藏的气候、生态环境和古建筑等造成不利影响。
政府应有效限制进藏人口数量,同时加强人们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问]
搜集相关的资料,挖掘其中的地理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青藏铁路通车前,西藏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什么?(公路运输、航空运输)
读图分析西藏的主要公路线有哪些?走向有何特点?与青藏铁路有没有共性?为什么?主要公路有青藏线、新藏线、滇藏线、川藏线。公路、铁路都基本上沿山谷或河谷延伸,经山口翻过山脉。山谷地势较低平,比山上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投资少。冻土等地质灾害
多山的地形
高寒、缺氧
灾害性天气
生态环境脆弱施工费用
施工时间
施工方式
运输方式
运输线路的走向[概括小结]
自然环境对西藏交通的影响[探讨和验证]
分组验证
1.搜集有关香港和澳门自然地理条件的资料,从中提取地理信息,分析自然条件对两地交通运输设施、港口规模的影响。
2.阅读教材“南船北马”和“四川省内交通线密度表”。
讨论机场建设及航空运输受哪些因素影响。
(教师可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便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作出评价)澳门九澳港和清淤船 香港维多利亚港 能否从图中看出两个港口在吞吐量上的差别?并说明理由。[探究思考]
香港和澳门同位于珠江口,但港口规模有很大差异,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资料一
澳 门
组成:现在的澳门由澳门半岛与两个由大桥相连的离岛氹仔(又名潭仔)及路环组成,总面积约为23.5平方千米。
成因:澳门过去是广东省中山市(古称香山县)南端的一个小岛,屹立海中,与今日的离岸岛屿无异,其后由于西江的泥沙冲积,在澳门与大陆之间由于海水对流关系冲积成一道沙堤(莲花茎,今关闸马路),才与大陆相连接,成为一个半岛。
地形:在澳门半岛,平地面积较大,约占80%以上;氹仔岛和路环岛,丘陵面积较多,氹仔占45%,路环则近80%。
海湾:澳门海岸线长达937.5千米,形成了南湾、东湾、浅湾、北湾、下湾(以上位于澳门半岛)、大氹仔湾(氹仔)、九澳湾、竹湾、黑沙湾、荔枝湾(以上位于路环)等多处可供船只湾泊的地方。目前除九澳湾、竹湾、黑沙湾外,其他港湾不是早已开辟成港口码头,就是因为淤泥堆积或填海造成消失殆尽,只剩下一个历史名词而已。资料二
香 港
成因:1万多年前,这里是大陆山脉的延伸部分。后来由于山体断裂下沉与海水入侵才形成现在的维多利亚港湾,使香港岛与大陆分离。
港口:香港的主要港口是维多利亚港,它位于维多利亚海峡近岸,港区海底多为岩石基底,泥沙少,航道无淤积。港区水域辽阔,可以同时靠泊50艘巨轮。港区平均水深为12.2米,万吨级的远洋巨轮可以全天候进出港口。港内有三个海湾和两个避风塘能躲风避浪。另外,由于九龙半岛向南伸入海中,消减了风浪,使港区相对平静。
香港港有海上航线20多条,通往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 000多个港口,年吞吐量5 000多万吨,其中与内地的贸易就占港口总吞吐量的10%。[提示]
读图分析
试分析港澳交通工具、交通道路的区别。并分析交通运输方式、运输设施上的区别。澳门友谊大桥澳氹大桥[实例分析] 收集香港地图,并分析香港地形特点及主要交通线。香港的轨道车海岸、河岸
冻土等地质灾害
多山的地形
高寒、缺氧
灾害性天气
生态环境脆弱
水量、含沙量、结冰期施工费用、施工时间、施工方式
运输方式
运输线路的走向
线网密度及分布地质地貌
气候气象
水文[总结] 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练习] 读图,分别从地形、气候和河流等区位因素分析A、B、C、D四座城市的发展前景。 从地形因素考虑( )市具有一定优势,因为它位于( )地区。 从气候因素考虑( )市的区位较为有利,因为它位于气温适中的( )纬度带。由于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所以其中( )市的区位更为有利。 从河流的供水看,城市沿河而建比较方便,其中( )城位于干支流交汇处,( )城位于河口;从河流的运输功能看,( )城位于通航河段内,其中( )城位于通航河段上游起点。 综合以上区位因素的分析,( )市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