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数学
人教A版(2019)
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第一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本章复习与测试
1.4.2 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 课件+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数学人教A版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 课件+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数学人教A版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5 11:23:41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知识点 1 空间距离的向量求法
1.4.2 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
1.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图①,u为直线l的单位方向向量,P l,A∈l,Q∈l, =a, 在直线l上的投影向量为 =
(a·u)u,在Rt△APQ中,由勾股定理,得
PQ= = .
必备知识 清单破
2.平面外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如图②,设平面α的法向量为n,P α,A∈α,PQ⊥α, 在直线l上的投影向量为 ,则点P到平
面α的距离PQ= .
3.其他距离
(1)两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在其中一条直线上取定一点,将所求转化为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
距离.
(2)两异面直线a,b之间的距离:如图③,在a,b上分别取点A,B,求出与a,b的方向向
量都垂直的向量n,则 在向量n上的投影向量的长度即为异面直线a,b的距离,
为 .
(3)平行的线面、面面间的距离:转化为平面外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知识点 2 空间角的向量求法
空间角 向量求法 范围
异面直线l1与l2所成的角θ 设l1与l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u,v,则cos θ=|cos
| =
直线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θ,如图① 设直线AB的方向向量为u,平面α的法向量为n,则sin θ= |cos
|=
平面α与平面β的夹角θ,如图② 设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n1,n2,则cos θ=|cos
|=
知识辨析
1.直线和平面平行时,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一般如何求解
2.两平面的夹角与这两平面形成的二面角有什么关系
3.两平面的夹角与两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有何关系
一语破的
1.转化为直线上任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
2.两平面相交会形成四个二面角,我们把这四个二面角中不大于 的二面角称为平面与平面
的夹角.两平面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 ,而这两平面形成的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为[0,π].
3.两平面的夹角等于两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
1.用向量法求距离问题的两种思路
(1)转化为求向量模的问题.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或已知平面的垂线段,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
垂足的坐标,然后通过已知点坐标及垂足坐标求出表示此距离的向量的模,这是求各种距离
的通法.
(2)直接套用相关公式求解.用向量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不必找点在直
线上的垂足以及垂线段;②可以选直线上的任意点,但一般选较易求得坐标的特殊点;③直线
的方向向量可以任取,但必须保证计算正确.
2.注意事项
求直线到平面(或两平面之间)的距离的前提是线面(或面面)平行,求解时可在直线上(或其中
一个平面上)找到一点,然后将问题转化为求该点到平面的距离.点要选取适当,以方便求解为主.
定点 1 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问题
关键能力 定点破
3.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解步骤
(1)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写出(求出)相关点的坐标;
(3)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n;
(4)找出从已知点出发的平面的任一条斜线段对应的向量u;
(5)由d= 计算可得点到平面的距离.
典例 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PD⊥平面ABCD,且PD=1,E,F分别为AB,BC的中点.
(1)求点D到平面PEF的距离;
(2)求直线AC到平面PEF的距离.
解析: 解法一:(1)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D(0,0,0),P(0,0,1),A(1,0,0),E ,F ,
∴ = , = , =(0,0,1), = , = .
作DH⊥平面PEF,垂足为H,连接DE,DF,则由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可得 =x +y +z =
,其中x+y+z=1.①
易知 · =x+ y+ -z= x+y-z=0,②
· = + x+y-z=x+ y-z=0.③
由①②③解得x=y= ,z= .
∴ = ,∴| |= .
∴点D到平面PEF的距离为 .
(2)易知AC∥平面PEF,∴直线AC到平面PEF的距离即为点A到平面PEF的距离.
设AH'⊥平面PEF,垂足为H',则 ∥ .
由(1)知 = ,∴可设 =λ(2,2,3)=(2λ,2λ,3λ)(λ≠0),连接EH',则 = + =
+(2λ,2λ,3λ)= .
易知 · =4λ2+4λ2-λ+9λ2=0,
∴λ= .∴ = ,
∴| |= .
∴直线AC到平面PEF的距离为 .
解法二:(1)由解法一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知 = , = , = .
设平面PEF的法向量为n=(x,y,z),则 即 令x=2,则y=2,z=3,∴n=(2,2,3).
∴点D到平面PEF的距离为 = = .
(2)易知AC∥平面PEF,∴直线AC到平面PEF的距离即为点A到平面PEF的距离.
由解法一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知 = .
由(1)知平面PEF的一个法向量为n=(2,2,3).
∴点A到平面PEF的距离为 = = .∴直线AC到平面PEF的距离为 .
1.角的范围与关系
利用向量法求空间角时,要注意空间角的范围与向量夹角范围的区别.向量夹角的范围
为[0,π],而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为 ,两平面夹角的范围为 ,当对应向量夹角为
钝角时,应取其补角.
线面角的范围为 ,当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为锐角时,线面角等于
减去这个夹角;当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为钝角时,线面角等于这个夹角
减去 .
定点 2 用空间向量研究夹角问题
(1)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①坐标法:适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问题优先选择此法解决.
②基底法:在一些不适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问题中,我们经常用基底法.由公式cos
=
求向量a,b的夹角的关键是求出a·b,|a|与|b|,其求解思路一般是先把a,b用同一个基底表
示出来,再求有关的量.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求解步骤
①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②求直线的方向向量u;
③求平面的法向量n;
④计算:设线面角为θ,则sin θ= .
2.空间角的向量求法
(3)两个平面的夹角的求解步骤
①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②分别求两个平面的法向量n1,n2;
③计算:设两个平面的夹角为θ,则cos θ=|cos
|= .
典例1 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底面ABC,AB=BC=AA1,∠ABC=90°,点E,F分别
是棱AB,BB1的中点,试求直线EF和BC1所成的角.
解析: 由题可知,AB,BC,BB1两两互相垂直.以B为坐标原点,BC,BA,BB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
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Bxyz(如图).
设AB=1,则B(0,0,0),E ,F ,C1(1,0,1),
所以 = , =(1,0,1).
cos< , >= = = ,
所以直线EF和BC1所成角的大小为60°.
典例2 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菱形,对角线AC,BD交于点O,OA=8,OB=6,OP=8,OP
⊥底面ABCD,设点M满足 =λ (0<λ<1).
(1)若λ= ,求平面MAB与平面ABC的夹角;
(2)若直线PA与平面BDM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求λ的值.
解析: 由题意得OA,OB,OP两两垂直.以O为坐标原点,OA,OB,O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则A(8,0,0),B(0,6,0),C(-8,0,0),D(0,-6,0),P(0,0,8).
(1)易得 =(-8,6,0).设M(x1,y1,z1),
∵ = ,∴(x1,y1,z1-8)= (-8-x1,-y1,-z1),∴ 解得
∴M(-2,0,6).∴ =(-2,-6,6).
易知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为(0,0,1),记n1=(0,0,1).
设平面MAB的法向量为n2=(x2,y2,z2),
则 即
令x2=3,则y2=4,z2=5,∴n2=(3,4,5).
∴cos
= = = ,
∴平面MAB与平面ABC的夹角的大小为 .
(2)易得 =(8,0,-8), =(0,12,0).
设M(x3,y3,z3),∵ =λ ,
∴(x3,y3,z3-8)=λ(-8-x3,-y3,-z3),
∴ 解得
∴M ,∴ = .
设平面BDM的法向量为m=(x4,y4,z4),
则 即
令z4=λ,则x4=1,y4=0,∴m=(1,0,λ).
∴|m|= , ·m=8-8λ.
∵直线PA与平面BDM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 =|cos< ,m>|= = = ,
∴2λ2-5λ+2=0,解得λ= 或λ=2.
又0<λ<1,∴λ= .
解后反思: 我们利用向量法计算二面角时,常会遇到难以直接看出二面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的
问题,可以这样处理:若两个法向量都指向二面角的外部或内部,则二面角等于法向量的夹角
的补角;若两个法向量中一个指向二面角的外部,另一个指向二面角的内部,则二面角等于法
向量的夹角.
利用空间向量解决与距离、夹角有关的探索性问题的步骤
(1)假设存在(或假设结论成立);
(2)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得到(设出)相关点的坐标;
(3)根据点的坐标得到有关向量的坐标;
(4)利用距离或夹角的计算公式列关系式求解;
(5)根据解的情况得出结论.
定点 3 用空间向量解决与距离、夹角有关的探索性问题
典例1 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PB⊥BC,PD⊥CD,且PA=2,E为
PD的中点.
(1)求证:PA⊥平面ABCD;
(2)求PC与平面ACE所成角的正弦值;
(3)在线段BC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点E到平面PAF的距离为 若存在,确定点F的位置;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 (1)分别证明BC⊥平面PAB,CD⊥平面PAD,可得出PA⊥BC,PA⊥CD,再利用线面
垂直的判定定理即可证得结论成立.
(2)结合(1)中结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可求得结果.
(3)假设存在满足题意的点F,且F(2,t,0)(0≤t≤2),利用向量法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得
出结论.
解析: (1)证明:∵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BC⊥AB,CD⊥AD.
∵PB⊥BC,BC⊥AB,PB,AB 平面PAB,PB∩AB=B,∴BC⊥平面PAB.
∵PA 平面PAB,∴PA⊥BC.
∵PD⊥CD,CD⊥AD,PD,AD 平面PAD,PD∩AD=D,∴CD⊥平面PAD.
∵PA 平面PAD,∴PA⊥CD.
∵BC,CD 平面ABCD,BC∩CD=C,∴PA⊥平面ABCD.
(2)由(1)及题知PA⊥平面ABCD,AB⊥AD,∴PA,AB,AD两两互相垂直.以A为坐标原点,AB,AD,
A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则A(0,0,0),C(2,2,0),P(0,0,2),E(0,1,1),∴ =(2,2,0), =(0,1,1), =(2,2,-2).
设平面ACE的法向量为m=(x,y,z),
则 取y=1,则x=-1,z=-1,∴m=(-1,1,-1).
cos
= = = ,
∴PC与平面ACE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3)假设存在满足题意的点F,且F(2,t,0)(0≤t≤2).
易得 =(2,t,0), =(0,0,2).
设平面PAF的法向量为n=(a,b,c),
则 取a=t,则b=-2,c=0,
∴n=(t,-2,0).
∴点E到平面PAF的距离为 = = ,∴t=1,此时点F为线段BC的中点.
∴当点F为线段BC的中点时,点E到平面PAF的距离为 .
名师点睛: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直接求解需进行复杂的作图、论证、推理,而利用空
间向量,则只需通过坐标运算进行判断即可.解题时,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和假设,把几何问题转
化为代数问题,即是否有解问题,解法固定,应熟练掌握.
典例2 如图1,在△MBC中,BM=2BC=4,BM⊥BC,A,D分别为BM,MC的中点,将△MAD沿AD折起
到△PAD的位置,使∠PAB=90°,如图2,连接PB,PC,BD.
(1)求证:平面PAD⊥平面ABCD;
(2)若E为PC的中点,求直线DE与平面PBD所成角的正弦值;
(3)在线段PC上是否存在一点G(不包括端点),使平面ADG与平面ADP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若存在,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2
图1
解析: (1)证明:因为A,D分别为BM,MC的中点,所以AD∥BC.
因为BM⊥BC,所以BM⊥AD,所以PA⊥AD.
因为∠PAB=90°,所以PA⊥AB.
因为AB,AD 平面ABCD,AB∩AD=A,所以PA⊥平面ABCD.
又因为PA 平面PAD,
所以平面PAD⊥平面ABCD.
(2)由(1)知AP,AB,AD两两垂直.
以A为坐标原点,AB,AD,A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则B(2,0,0),D(0,1,0),P(0,0,2),E(1,1,1),所以 =(1,0,1), =(-2,1,0), =(-2,0,2).
设平面PBD的法向量为n=(x1,y1,z1),
则 即
令y1=2,得x1=1,z1=1,
所以n=(1,2,1).
设直线DE与平面PBD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θ=|cos< ,n>|= = = .
故直线DE与平面PB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3)假设在线段PC上存在一点G(不包括端点),使平面ADG与平面ADP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由(2)知A(0,0,0),D(0,1,0),P(0,0,2),C(2,2,0),
所以 =(2,2,-2), =(0,1,0).
设 =λ (0<λ<1),
则G(2λ,2λ,2-2λ),
所以 =(2λ,2λ,2-2λ).
易知平面PAD的一个法向量为(1,0,0),记n1=(1,0,0).
设平面ADG的法向量为n2=(x2,y2,z2),
则 即
令z2=λ,则x2=λ-1,y2=0,
所以n2=(λ-1,0,λ).
由题意得|cos
|= = = ,
所以8λ2+2λ-1=0,
解得λ=- (舍去)或λ= .
故在线段PC上存在一点G(不包括端点),使平面ADG与平面ADP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且
= .
学科素养 情境破
素养解读
直观想象是数学的六大核心素养中重要的一个,它是数学抽象或数学建模的基础.我们
常对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进行分析,探索其本质,并通过数学抽象或数学建模将其转化为数学
问题.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我们借助直观想象将几何直观(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这一感
性认识过渡到空间想象(对二维平面或三维空间的图形的位置、数量关系及有关性质的理
解)这一理性认识,从而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来拓展想象的思维能力.
数学建模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数
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数学建模主要体现在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角、空间距离,组合体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其实质是将实际问题的内在规律用数字、
图表、公式、符号等表示出来,根据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构建数学模型,从而达到识模、用模、解模的过程.
素养 通过立体几何图形与空间向量发展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的素养
典例呈现
例题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于6.5小时后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
神舟十二号飞船推进舱及其推进器的简化示意图如图1所示,半径相等的圆I1,I2,I3,I4与圆柱OO
1的底面圆分别相切于A,B,C,D四点,且圆I1与I2,I2与I3,I3与I4,I4与I1分别外切,线段A1A为圆柱OO1
的母线.点M为线段A1O1的中点,点N在线段CO1上,且CN=2NO1.已知圆柱OO1的底面半径为2,
AA1=4.
(1)求证:AM∥平面BDN;
(2)线段AA1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OE⊥平面BDN 若存在,请求出AE的长,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1
(3)飞船推进舱与即将对接的天和核心舱的相对位置的简化示意图如图2所示.天和核心舱可
简化为底面半径为2的圆柱O2O3,它与飞船推进舱共轴,即O,O1,O2,O3共线.天和核心舱舱体两
侧伸展出太阳翼,其中三角形RST为以RS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PQRS为矩形.已知
推进舱与核心舱的距离为4,即O1O2=4,且O2O3=RS=2,PS=7.在对接过程中,核心舱可能会作出
相对于推进舱的逆时针旋转的运动,请你求出在舱体相对距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舱体相
对旋转过程中,直线A1P与平面PQRS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大值.
图2
解题思路:(1)证明:如图①,设M',N'分别是点M,N在线段AC上的投影,
∴M'为AO的中点,N'为OC的三等分点,
∴tan∠MAM'= = =4,tan∠NON'= = =4,
∴∠MAM'=∠NON',∴AM∥ON,
又AM 平面BDN,且ON 平面BDN,
图①
∴AM∥平面BDN.
(2)根据题意建立如图②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O(0,0,0),B(0,2,0),D(0,-2,0),
N ,设E(2,0,t)(0≤t≤4),
∴ =(0,4,0), = , =(2,0,t),
图②
假设OE⊥平面BDN,则
∴- + t=0,
∴t= .
∴线段AA1上存在一点E,使得OE⊥平面BDN,且AE= .
(3)将矩形PQRS作为参照物,不妨设A1顺时针旋转的弧度为α(α>0),
则结合(2)中所建坐标系可得A1(2cos(-α),2sin(-α),4),即A1(2cos α,-2sin α,4),
又P(10,0,8),∴ =(10-2cos α,2sin α,4).
易知平面PQRS的一个法向量为(0,1,0),记u=(0,1,0).
设直线A1P与平面PQRS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θ=|cos< ,u>|
=
= · ,
当cos α=±1时,sin θ=0;
当-1
∴sin θ= · ≤ × = ×(2- )= ,
当且仅当t= ,即t=2 ,即cos α=3-2 时,sin θ取得最大值,为 .
综上可知,在旋转过程中,直线A1P与平面PQRS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大值为 .
思维升华
在立体几何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借助空间几何体模型认识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
系,将二维平面图形与三维空间图形进行类比联想,还要学会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
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来理解并梳理思路,寻找方向,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立体几何中有多种模型,如线面平行与垂直,面面平行与垂直,二面角等相关的求解模型,我们
可以将其有意识地记忆下来,这样当遇到一个新问题时,辨认它属于哪一类模型的基本模式,
进而联想起一个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并以此为索引,在记忆存储中提取出相应的方法来加以
解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4.2 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
1.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m=(1,0,-1),且l过点A(1,1,1),则点P(-1,2,1)到l的距离为( )
A. B. C. D.2
2.(教材习题改编)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边长为2,侧棱长为4,则点B1到平面AD1C的距离为( )
A. B. C. D.
3.(多选题)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A(2,0,0),B(1,1,-2),C(2,3,1),则( )
A.·=-5
B.||=2
C.异面直线OB与A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D.点O到直线BC的距离是
4.在棱长为4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AA1,BB1的中点,G为棱A1B1上的一点,且A1G=λ(0<λ<4),则点G到平面D1EF的距离为 .
5.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分别是线段DD1,AB,BB1的中点.
(1)求证:平面FGC1∥平面AB1E;
(2)求直线GC1到直线AE的距离;
(3)求直线GC1到平面AB1E的距离.
题组二 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
6.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BC,AB=BC,AA1=AC=2,E为棱A1B1的中点,F是棱BC上的一点,且BF=3FC,则直线AE与C1F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B. C. D.
7.《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数学经典著作,其在卷第五《商功》中描述的几何体“阳马”实为“底面为矩形,一侧棱垂直于底面的四棱锥”.如图,在“阳马”P-ABCD中,PA⊥平面ABCD,AD=2AB=PA,则直线PC与面PB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A. B. C. D.
8.在三棱锥P-ABC中,平面PAC⊥平面ABC,∠PAC=∠ABC=90°,PA=BC=1,PB=AC=2,E是AB的中点,则二面角B-PC-E的余弦值为( )
A. B. C. D.
9.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棱DD1的中点,F为棱BB1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AB1与C1F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直线AA1与平面AB1E所成角的正弦值.
10.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AB=AC=2,A1A=4,D是BC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A1B与C1D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平面ADC1与平面ABA1的夹角的正弦值.
11.在如图所示的试验装置中,两个正方形框架ABCD,ABEF的边长都是1,且它们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活动弹子M,N分别在正方形对角线AC,BF上移动,且CM,BN的长度保持相等,记CM=BN=a(0
(1)求异面直线AC与BF所成角的余弦值;
(2)当a为何值时,线段MN的长最小
(3)当线段MN的长最小时,求AB与平面AMN所成角的余弦值.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用空间向量解决空间距离问题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A(1,0,0),B(0,2,0),C(0,0,2),点H在平面ABC内,则当点O与H间的距离取最小值时,点H的坐标是( )
A. B.
C. D.(2,1,1)
2.如图所示,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A1=2,AB=BC=1,动点P,Q分别在线段C1D,AC上(包括端点),则线段PQ长度的最小值是( )
A. B. C. D.
3.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6,点M为CC1的中点,点P为底面A1B1C1D1上的动点(包含边界),则满足BP⊥AM的点P的轨迹长度为( )
A.2π B.3
C.6 D.3π
4.在三棱锥S-ABC中,SA=BC=2,SC=AB=,SB=AC=.记BC的中点为M,SA的中点为N,则异面直线AM与CN的距离为 .
题组二 用空间向量解决空间角问题
5.由正方体的四个顶点所确定的平面统称为该正方体的“表截面”,则在正方体中,两个不重合的“表截面”的夹角大小不可能为( )
A.30° B.45° C.60° D.90°
6.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D=2,AA1=3,O是AC的中点,点P在线段A1C1上运动(包含端点),若直线OP与平面AB1C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7.如图,在棱长为3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为线段B1C上的动点(不包括端点),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当B1P=2PC时,AP=
B.当B1P=2PC时,点D1到平面A1BP的距离为1
C.直线A1P与BD所成的角可能是
D.若二面角B-A1P-B1的平面角的正弦值为,则=或=
8.如图1,故宫太和殿是中国形制最高的宫殿,其建筑采用了重檐庑殿顶的屋顶样式,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如图2,五面体EFABCD的底面ABCD为矩形,AB=2EF=8,AD=6,EF∥AB,EA=ED=FB=FC=5,M,N分别是AD,BC的中点,则直线BF与平面EFCD夹角的正弦值为( )
A. B. C. D.
题组三 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9.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AB∥CD,且CD=2,PA=AB=BC=1,AB⊥BC.
(1)求证:AD⊥PC;
(2)求平面PCD与平面PAB的夹角;
(3)在线段PB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直线PC与平面ADM垂直 如果存在,求此时点M到平面PCD的距离;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10.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AB∥CD,且CD=2,AB=1,BC=2,PA=1,AB⊥BC,N为PD的中点.
(1)求平面PAD与平面PBC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2)求点N到直线BC的距离;
(3)在线段PD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直线CM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4.2 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
基础过关练
1.B 2.A 3.AC 6.D 7.A 8.C
1.B ∵A(1,1,1),P(-1,2,1),∴=(-2,1,0),
则AP=,
又∵m=(1,0,-1),∴==,
∴点P(-1,2,1)到l的距离为=,故选B.
2.A 如图,以D为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2,0,0),C(0,2,0),D1(0,0,4),B1(2,2,4),∴=(-2,2,0),=(-2,0,4),=(-2,-2,0).设平面AD1C的法向量为n=(x,y,z),
则即
取z=1,则x=y=2,所以n=(2,2,1),
∴点B1到平面AD1C的距离为=,故选A.
解题模板 用向量法求点P到平面α的距离
(1)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写出(求出)相关点的坐标.
(3)求出,平面α的法向量n(点A为平面α内一点).
(4)求距离d=.
3.AC 对于A,=(-1,1,-2),=(1,2,3),所以·=-1+2-6=-5,故A正确;
对于B,=(0,3,1),所以||==,故B错误;
对于C,=(1,1,-2),所以||=,
因为cos<,>===,
所以异面直线OB与A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故C正确;
对于D,=(1,1,-2),=(1,2,3),
所以=,所以点O到直线BC的距离是==,故D错误.
故选AC.
4.答案
解析 以D为原点,,,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G(4,λ,4),D1(0,0,4),E(4,0,2),F(4,4,2),
所以=(4,0,-2),=(4,4,-2),=(0,-λ,-2),
设平面D1EF的法向量为n=(x,y,z),
则即
令x=1,则y=0,z=2,所以平面D1EF的一个法向量为n=(1,0,2).
所以点G到平面D1EF的距离为==.
5.解析 (1)证明:以A为原点,AD,AB,AA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F(0,1,0),G(0,2,1),C1(2,2,2),A(0,0,0),B1(0,2,2),E(2,0,1),
则=(0,1,1),=(2,1,2),=(0,2,2),=(2,0,1),
设平面FGC1的法向量为m=(x,y,z),
则令z=2,则y=-2,x=-1,
所以平面FGC1的一个法向量为m=(-1,-2,2).
设平面AB1E的法向量为n=(a,b,c),
则令c=2,则a=-1,b=-2,
所以平面AB1E的一个法向量为n=(-1,-2,2).
因为m=n,所以平面FGC1∥平面AB1E.
(2)由(1)得=(2,0,1),=(2,0,1),
所以∥,即GC1∥AE,所以点C1到直线AE的距离即为直线GC1到直线AE的距离,
又=(2,2,2),所以==,||=2,所以直线GC1到直线AE的距离为=.
(3)因为平面FGC1∥平面AB1E,GC1 平面FGC1,所以GC1∥平面AB1E,
所以直线GC1到平面AB1E的距离等于点C1到平面AB1E的距离.
由(1)知=(-2,0,0),平面AB1E的一个法向量为n=(-1,-2,2),
所以点C1到平面AB1E的距离为=,
所以直线GC1到平面AB1E的距离为.
6.D 由AB⊥BC,AB=BC,AC=2,得AB=BC=2,
以B为坐标原点,BC,BA,BB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F,C1(2,0,2),A(0,2,0),E(0,1,2),
所以=,=(0,-1,2),
所以cos<,>===,
故直线AE与C1F所成角的余弦值为.故选D.
易错警示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故两直线方向向量夹角的余弦值为负时,应取其绝对值,才得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
7.A 因为PA⊥平面ABCD,AB,AD 平面ABCD,底面ABCD为矩形,所以PA⊥AB,PA⊥AD,AB⊥AD,
所以AB,AD,AP两两互相垂直,设AB=1,则AD=AP=2,
以A为坐标原点,AB,AD,AP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B(1,0,0),C(1,2,0),D(0,2,0),P(0,0,2),
所以=(-1,2,0),=(-1,0,2),=(1,2,-2),
设平面PBD的法向量为n=(x,y,z),
则解得
令x=2,则y=1,z=1,所以n=(2,1,1),
设直线PC与面PBD所成的角为θ,
所以sin θ=|cos<,n>|===,
所以直线PC与面PB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故选A.
解题模板 求线面角θ的步骤:
8.C 因为∠PAC=90°,所以PA⊥AC,又因为平面PAC⊥平面ABC,平面PAC∩平面ABC=AC,PA 平面PAC,所以PA⊥平面ABC,又AB 平面ABC,所以AB⊥PA.在Rt△ABC中,BC=1,AC=2,∠ABC=90°,所以AB===.以B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B(0,0,0),P(,0,1),C(0,1,0),E,所以=(,-1,1),=(-,0,-1),=.设平面BPC的法向量为m=(x1,y1,z1),则令x1=1,则m=(1,0,-),设平面EPC的法向量为n=(x2,y2,z2),则令x2=2,则n=(2,,-).设二面角B-PC-E的平面角为θ,由题图可知θ∈,则cos θ===.故选C.
专家支招 求两个平面所成的角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先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及两个平面夹角的定义,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找出与二面角的棱垂直的直线,然后利用两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得到两平面夹角的大小;另一种是直接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通过法向量的夹角求得两平面夹角的大小,但要注意两平面夹角的取值范围是,而两个法向量的夹角为[0,π].
9.解析 (1)以D为坐标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和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B1(1,1,1),E,F,A(1,0,0),C1(0,1,1),A1(1,0,1),
可得=,=(0,1,1),
设异面直线AB1与C1F所成的角为θ,
则cos θ=|cos<,>|===,
所以异面直线AB1与C1F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2)由(1)得=(0,1,1),=,=(0,0,1),
设平面AB1E的法向量为n=(x,y,z),
则
取z=2,可得x=1,y=-2,所以n=(1,-2,2),
设直线AA1与平面AB1E所成的角为α,则sin α=|cos<,n>|===,
所以直线AA1与平面AB1E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10.解析 (1)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则A(0,0,0),B(2,0,0),C(0,2,0),A1(0,0,4),D(1,1,0),C1(0,2,4),
∴=(2,0,-4),=(1,-1,-4),
∴cos<,>===,
∴异面直线A1B与C1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2)易知=(0,2,0)是平面ABA1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ADC1的法向量为m=(x,y,z),
由(1)知=(1,1,0),=(0,2,4),
∴取z=1,得y=-2,x=2,
∴平面ADC1的一个法向量为m=(2,-2,1),
设平面ADC1与平面ABA1的夹角为θ,
∴cos θ=|cos<,m>|==,
∴sin θ==.
∴平面ADC1与平面ABA1的夹角的正弦值为.
11.解析 (1)因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所以BC⊥BA,因为平面ABCD⊥平面ABEF,且交线为AB,BC 平面ABCD,所以BC⊥平面ABEF,
因为BE 平面ABEF,所以BC⊥BE,
又AB⊥BE,所以BA,BE,BC两两垂直,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1,0,0),C(0,0,1),B(0,0,0),F(1,1,0),
所以=(-1,0,1),=(1,1,0),
设异面直线AC与BF所成的角为θ,
则cos θ=|cos<,>|==,
所以异面直线AC与BF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2)由题可得,M,N,
所以MN===,
所以当a=时,线段MN的长最小,为.
(3)由(2)可知,当线段MN的长最小时,
M,N,
所以=,=,
设平面AMN的法向量为m=(x,y,z),
则令x=1,则y=1,z=1,
所以m=(1,1,1),
设AB与平面AMN所成的角为α,
因为=(1,0,0),所以sin α=|cos<,m>|==,
因为α∈,所以cos α=.
所以AB与平面AMN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能力提升练
1.A 2.C 3.B 5.A 6.D 7.C 8.C
1.A 由题意得=(-1,2,0),=(0,-2,2),=(1,0,0),
设H(x,y,z),易知x,y,z>0,且=(x,y,z),
设m=(a,b,c)为平面ABC的法向量,则即
令b=1,则a=2,c=1,故m=(2,1,1),
则点O到平面ABC的距离为==,
当点O到H的距离取最小值时,||==,则x2+y2+z2=,此时∥m,
设=λm,λ∈R,λ≠0,
即(x,y,z)=λ(2,1,1),
所以x=2λ,y=λ,z=λ,代入x2+y2+z2=,
可解得λ=(负值舍去),则x=,y=z=,
所以=,则H,故选A.
2.C 以D为原点,,,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1,0,0),D(0,0,0),C(0,1,0),C1(0,1,2).
设P(0,y1,z1),Q(x2,y2,0),其中0≤y1≤1,0≤z1≤2,0≤x2≤1,0≤y2≤1.
由题意可设=λ,=μ,其中λ,μ∈[0,1],所以(0,y1,z1)=λ(0,1,2),(x2-1,y2,0)=μ(-1,1,0),所以P(0,λ,2λ),Q(1-μ,μ,0).
所以线段PQ的长度为
=
=,
所以当λ=,μ=时,线段PQ的长度取得最小值,为.
3.B 以D为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6,0,0),B(6,6,0),M(0,6,3),设P(x,y,6),x∈[0,6],y∈[0,6],
则=(-6,6,3),=(x-6,y-6,6),
由BP⊥AM得·=0,即-6(x-6)+6(y-6)+3×6=0,即y=x-3,
由于x∈[0,6],y∈[0,6],所以x∈[3,6],y∈[0,3],所以点P的轨迹为图中的线段EF(E,F分别为A1D1,A1B1的中点),易知EF==3,故选B.
4.答案
解析 三棱锥S-ABC的三组对棱分别相等,因此三棱锥S-ABC的外接平行六面体为长方体,将三棱锥S-ABC放在长方体中,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
且则所以
以B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1,0,),C(1,,0),M,N,所以=,=.
设n=(x,y,z)垂直于和,
所以
令y=,则z=,x=0,所以n=.
又=(0,0,),
所以异面直线AM与CN的距离d===.
5.A 以正方体ABCD-A1B1C1D1为例,若“表截面”为面ABC1D1与面ABCD,则它们的夹角为45°;
若“表截面”为面ABC1D1与面BDD1B1,以D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D(0,0,0),A1(1,0,1),A(1,0,0),C(0,1,0),
在正方形ADD1A1中,A1D⊥AD1,
因为AB⊥面ADD1A1,且A1D 面ADD1A1,所以AB⊥A1D,
又AD1∩AB=A,AD1,AB 面ABC1D1,所以A1D⊥面ABC1D1,即面ABC1D1的一个法向量为=(1,0,1),
同理可证,AC⊥面BDD1B1,
所以面BDD1B1的一个法向量为=(-1,1,0),
设面ABC1D1与面BDD1B1的夹角为θ,
则cos θ=|cos<,>|===,
所以θ=60°;
若“表截面”为面ABB1A1与面ABCD,则它们的夹角为90°.
故选A.
6.D 以D为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A(2,0,0),C(0,2,0),O(1,1,0),B1(2,2,3),A1(2,0,3),C1(0,2,3),所以=(-2,2,0),=(0,2,3),=(-2,2,0),
由题可设=a=a(-2,2,0)(0≤a≤1),则P(2-2a,2a,3),则=(1-2a,2a-1,3),
设平面AB1C的法向量为n=(x,y,z),
则
令y=3,得x=3,z=-2,所以n=(3,3,-2),
所以sin θ=|cos
|==,
由于0≤a≤1,所以∈[3,],
所以sin θ∈.故选D.
7.C 以A为原点,,,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0,0,0),B(3,0,0),D(0,3,0),A1(0,0,3),C(3,3,0),B1(3,0,3),D1(0,3,3).
对于A,因为B1P=2PC,所以==(0,3,-3)=(0,2,-2),所以P(3,2,1),故=(3,2,1),AP=||==,A中结论正确;
对于B,=(0,3,0),=(3,0,-3),因为B1P=2PC,所以P(3,2,1),所以=(3,2,-2),
设平面A1BP的法向量为m=(x,y,z),
则即
取x=1,则y=-,z=1,故m=,所以点D1到平面A1BP的距离为=1,B中结论正确;
对于C,设=λ(0<λ<1),则P(3,3λ,3-3λ),所以=(3,3λ,-3λ),易得=(-3,3,0),若直线A1P与BD所成的角为,则|cos<,>|===,解得λ=-(二重根),又λ∈(0,1),所以直线A1P与BD所成的角不可能是,C中结论错误;
对于D,=(3,0,0),=(3,0,-3),由C可知=(3,3λ,-3λ),设平面BA1P,平面B1A1P的法向量分别为a=(x1,y1,z1),b=(x2,y2,z2),所以即分别令z1=1,z2=1,则x1=1,y1=1-,x2=0,y2=1,故a=,b=(0,1,1),设二面角B-A1P-B1的平面角为θ,则sin θ=,
则|cos θ|===,解得λ=或λ=,均符合题意,D中结论正确.
故选C.
8.C 因为EA=ED,M为AD的中点,所以EM⊥AD,
在矩形ABCD中,AB⊥AD,M,N分别为AD,BC的中点,所以MN∥AB,所以MN⊥AD,
又MN∩EM=M,MN,EM 平面EFNM,
所以AD⊥平面EFNM,
又AD 平面ABCD,所以平面EFNM⊥平面ABCD.
在平面EFNM中,过F作FH⊥MN,垂足为H,
因为平面EFNM⊥平面ABCD,平面EFNM∩平面ABCD=MN,FH 平面EFNM,
所以FH⊥平面ABCD,
如图所示,过点H作SQ∥BC,交AB于S,交CD于Q,以H为坐标原点,HS,HN,HF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题意得HN=×(8-4)=2,FN==4,
所以FH==2,
则F(0,0,2),B(3,2,0),C(-3,2,0),D(-3,-6,0),
所以=(3,2,-2),=(-3,2,-2),=(0,-8,0).
设平面EFCD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
则即
令z=,得n=(-2,0,),
设直线BF与平面EFCD的夹角为θ,θ∈,
则sin θ=|cos<,n>|===,
所以直线BF与平面EFCD夹角的正弦值为.
故选C.
9.解析 (1)证明:取CD的中点N,连接AN,则AB=NC=1,又AB∥NC,AB⊥BC,AB=BC=1,故四边形ABCN为正方形,则AN⊥AB,
因为PA⊥平面ABCD,AB,AN 平面ABCD,所以PA⊥AB,PA⊥AN,则PA,AN,AB两两互相垂直.以点A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0,0,0),D(1,-1,0),P(0,0,1),C(1,1,0),
所以=(1,-1,0),=(1,1,-1),
所以·=1-1+0=0,
故⊥,即AD⊥PC.
(2)易知平面PAB的一个法向量为(1,0,0),记n=(1,0,0),
设平面PCD的法向量为m=(a,b,c),
则
取a=1,可得m=(1,0,1),
所以cos
===,
设平面PCD与平面PAB的夹角为θ,则cos θ=|cos
|=,
故平面PCD与平面PAB的夹角为.
(3)假设存在,设M(0,t,1-t)(0≤t≤1),
由PC⊥平面ADM,AM 平面ADM,知PC⊥AM,
因为=(1,1,-1),=(0,t,1-t),
所以·=(1,1,-1)·(0,t,1-t)=t-1+t=0,
解得t=,所以=.
所以M到平面PCD的距离为==.
10.解析 (1)设E为CD的中点,连接AE,则AB=CE=1,又AB∥CE,AB⊥BC,则四边形ABCE为矩形,故AE⊥AB,
因为PA⊥平面ABCD,AB,AE 平面ABCD,所以PA⊥AB,PA⊥AE,则AE,AB,AP两两互相垂直.
以AE,AB,A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则A(0,0,0),B(0,1,0),C(2,1,0),D(2,-1,0),P(0,0,1),∴=(0,0,1),=(2,-1,0),=(2,0,0),=(0,-1,1).
设平面PAD的法向量为n1=(x1,y1,z1),
则取x1=1得n1=(1,2,0),
设平面PBC的法向量为n2=(x2,y2,z2),
则取y2=1得n2=(0,1,1),
故平面PAD与平面PBC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cos
|===.
(2)由(1)得N,=,=(2,0,0),
则cos<,>===,故sin<,>=,
∴点N到直线BC的距离为||sin<,>=×=.
(3)存在.令=λ,λ∈[0,1],M(x,y,z),
∴(x-2,y+1,z)=λ(-2,1,1),
∴M(2-2λ,λ-1,λ),∴=(-2λ,λ-2,λ).
由(1)知,平面PBC的一个法向量为n2=(0,1,1),
∵直线CM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化简得21λ2-50λ+24=0,即(3λ-2)(7λ-12)=0,
∵λ∈[0,1],∴λ=,
故存在满足题意的点M,且=.
7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一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1.2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1.3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坐标表示
1.4 空间向量的应用
第二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2.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2.2 直线的方程
2.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2.4 圆的方程
2.5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
第三章 圆锥曲线的方程
3.1 椭圆
3.2 双曲线
3.3 抛物线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