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四单元(16—20课)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四单元(16—20课)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6 17:5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大自然的语言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快速阅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自主学习: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筛选主要信息。
自学检测:
(1)字词积累:
簌簌( 
) 
匿迹( 

 
农谚(
 )
 
翩然( 

  yùn(
 )育
 méng(
 )发 
róng(
 )化 海táng(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课堂探究
1、请找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别说说其作用:
2、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3、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当堂检测
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
( http: / / www.21cnjy.com );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2)(

(3)(

2.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5.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小结】
17
奇妙的克隆
班级
组名
姓名
预学评分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采用小标题形式的好处和科普说明文的一般特点;
2.理解说明思路,了解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3.培养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
4.体会、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2.难点: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理清二、三部分的说明思路。
【学习过程】
一、字词积累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Púfú(

繁yǎn(

鲫鱼(

囊胚(

孵化(

蟾蜍(

爪蟾(

肾(

两栖(

脊椎(

哺乳(

腺(

胰(

酶(

分泌(

濒临(

摘抄你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字词: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
②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
③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
④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
⑤指不容易做到的事竟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
二、资料补充
1.谈家桢(1909—2008),国际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浙江宁波人。
2.生物学术语:
胚胎细胞:由受精卵(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属于性细胞。
体细胞:是指多细胞生物体中除性细胞以外的细胞。文中提到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红细胞、乳腺细胞等都属于体细胞。
囊胚:胚胎的初期。
两栖: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
脊椎: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脊骨。
哺乳动物: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婴儿。
乳腺细胞:人和哺乳动物乳房内分泌乳汁的细胞。
促性腺素:用于诱发排卵的激素类物质。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具有科学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普及性(语言浅显生动)的特点。全文约3000字,你觉得我们怎样才能快速而有准确地了解全文内容?
四、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克隆是什么?请速读第一部分,在课文中用“
”画出相关语句,用一句话概括:
2.为了说明清楚“克隆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用“﹏﹏”在文中画出,并旁注。
3.速读二、三部分,筛选圏画出重要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克隆技术的进程
研究成果
类别
时间
技术特点
说明顺序
1979
换核卵(囊胚细胞核)
两栖类
克隆黑斑蛙
换核卵(异种鱼类胚胎细胞核)
哺乳类
克隆绵羊多利
4.“克隆绵羊”的诞生,为何要单列一部分详写?
五、以意照言,体悟精神
科学家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需要一种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丝不苟、坚持不懈、求实创新的精神。请在课文二、三部分中用“﹏﹏”画出能体现这种精神的语句,并旁注(包括说明方法)。
六、思考讨论,探寻主旨
1.课文末段说“科技进步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请筛选第四部分信息,思考:克隆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来说,“喜”在哪?“悲”在哪?
2.结合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说说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
七、质疑问难:
八、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练习。
【学习小结】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班级
组名
姓名
预学评分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
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骨gé


zhě(
)皱
追sù(

劫(
)难
蟾蜍(

陨(
)石
携(
)带
2、解释词语
劫难:__________
追溯:_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
致密: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三、合作探究,你问我答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四、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褶皱(

追溯(
)鸟臀目(

两栖动物(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
_______________
;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________
不同。
●课内语段阅读。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潮汐(

大劫难(

2.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4.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两条: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其依据分别是_

5.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
,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6.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7.第③段文字运用了______
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小结】
19
生物入侵者
班级
组名
姓名
预学评分
【学习目标】
1、圈划课文关键词句,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找出各种说明方法,了解其说明的目的。
3、分析课文各层次内容明确课文运用的说明顺序。
【学习重难点】
圈划关键词句,了解说明内容与说明方法。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过程】
独立自学预习
预习圈划中解读课文内容:
标节序、圈划生字词语,
圈划出关键语句(分出事物对象、对象的特征与说明方法)
摘抄基础知识并记忆积累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进行小组默写:
(1)归咎(



(2)五色斑斓 (



(3)失衡(

(4)监控 (

(5)劫掠 (

(6)藩篱(

(7)扼制(

(8)繁衍(

(9)遵循


(10)酝酿(

(11)栖息


2.解释词语:
(1)无动于衷:
(2)在劫难逃:
(3)束手无策:
(4)五色斑斓:
(5)啸聚山林:
( 6)归咎:
3、选词填空。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
(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 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2)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 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3)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 的严重失衡。
4、你知道我们这个地方有哪些生物入侵者:(举一二例)
一教时
一、整体阅读(填空)
1、理清文章的结构:?
①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

②-④摆出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探究
: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⑥-⑦揭示
: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不同态度。

采取
:写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
2、本文是事理说明文,按
(填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二、自主——合作学习思考:
1、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文章是怎样介绍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
3、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又是什么呢?
4、本文主要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1:例
说明方法2:例
说明方法3:例
5、文中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有哪两种意见?
6、对待“生物入侵者”,我们提议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防范?
三、品析下列加框的词句:
1、“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才会落地。”
2、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特种的迁移过程。
【学习小结】
20
落日的幻觉
班级
组名
姓名
预习评分
【学习目标】
1.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掌握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明方法。
2.
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掌握说明方法并能分析其表达作用。
2.
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同学们,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是我们常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自然现象,同学们平时是否留意?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落日。……落日如此壮观,色彩绚丽、变化多端,然而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探究其中的奥秘。
一、基础积累,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标注出生字新词,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并给课文标好小节序号。然后完成下列题目: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绮(
)丽
绚(
)丽
日薄(
)西山
气息奄奄(

殷(
)红
shuāi(
)减
2.查阅出处,理解含义: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作者
含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含义

3.
第①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

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二、默读课文,寻找信息。——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找的最确切!
1.在文中圈点勾画重要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2.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探求文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说的最到位!
1.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你从文中找出典型的例子加以说明。(在文字圈划批注)
2.大家在阅读文章时,是否发现文字前后语言的不同感觉?具体说说。
四、三读课文,感悟美好。——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感悟最多!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把它的精美之处与同学分享。(请至少摘录两处到导学稿并分析)
摘录1:
摘录2:
五、课后巩固:作业本练习。
六、美文欣赏:阅读巴金的经典散文,再次神游于那壮丽光辉、美轮美奂的日出美景当中。
海上的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幺?
  1927年1月
  摘自:
《海行杂记》
【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