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要点】
1、了解①作者与时代背景,结合②概括本文故事相关情节了解桃花源的③理想社会特色与④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21教育网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教育网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2、⑤背读课文,圈划重要字词,根据课下注释、或查工具⑥疏通课文词句。
3、积累以下:⑦省略句式、⑧古今异义词、⑨成语等。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结合故事与背景了解作者理想。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
【学习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晋代伟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学习古人的文章(文言文),第一步必须在熟读课文中关注古今词义上的差别,很好地把握词义,第二步要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对作者个性特点与作品内容的影响,第三步这种影响往往需要我们从他的作品的具体语句中品悟出来。请结合学习目标中的几点先自主、再合作阅读理解课文吧!21·cn·jy·com21·cn·jy·com21教育网21cnjy.com21cnjy.com
一、熟读课文、根据原文原句、课下注释,理解记忆下列词义:
太元 落英 缤纷 林尽水源 仿佛 才通人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 相闻 外人 黄发垂髫 要还家 绝境 无论 具言 叹惋 便扶向路 及郡下 诣太守 寻向所志 遂迷 规往 未果 寻病终 问津 (补充:) www.21-cn-jy.com
二、整体感悟课文:
1、本文是一个故事,根据渔人的行踪变化可以把事情分为三个阶段:用简明语言概述:
、 、
2、根据提示默写下列句子并探究相关句子的写作方法与作用等
1、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句子?
2、作者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句子?
3、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句子?
4、作者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句子?
5、桃花源中的人是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句子?
6、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村原因的句子?写出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的句子?
7、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为什么?
8、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三、两个社会理解:
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难以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而桃花源是另一个独特的社会世界,这个世界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大相径庭的。从作品中可见这个社会是 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
四、作者生平与理想:
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第一人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cn·jy·com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教育网
2、请根据作者生平情况,再结合本文这个故事说说作者要表达的理想是什么?
五、知识积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选一个字注意),把握好朗读节奏。
缤纷( ) 豁然开朗( ) 平旷( ) 俨然( )
阡陌( ) 怡然自乐( ) 诣( ) 垂髫( )
2、指出通假字:便要回家 通
3、解释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A、豁然开朗 B、世外桃源
C、怡然自得 D、无人问津
4、下列词古今意义的不同(先背出课文中的原句)
词 古义 今义 词 古义 今义
交通 指运输业等 妻子 指男子配偶
绝境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鲜美 食物味道好 俨然 形容很像
如此 这样 仿佛 似乎,好像
不足 有欠缺,有缺点 缘 缘故,缘分
延 延长 津 津液2·1·c·n·j·y
5、将下列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①(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6、一词多义:
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之:渔人甚异之( )闻之 ( ) 遂 遂与外人间隔( ) 遂迷( )
7、翻译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1cnjy.com21cnjy.com21cnjy.com
[学后小结]
22《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文言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准备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教育网21教育网21·cn·jy·com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教育网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熟读课文,尝试流畅地翻译全文。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字词】
陋室míng( ) 唯吾德xīng( ) 案dú( ) 可爱者甚fán( )
yū( )泥 zhuò( )清涟而不妖 不màn( )不枝 xiè( )玩
二、学习新课
【整体感知】
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合作,尝试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地方作好标记。
【探究平台】
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2、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21cnjy.com21cnjy.com21·cn·jy·com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明确: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3、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21·cn·jy·com21·cn·jy·com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cnjy.com
4、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舍物质享受,取精神追求(联系孟子“舍生取义”)。你们是怎么看待物质与精神的?
第二课时
一、学前准备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创始人,有《周元公集》。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光风霁月是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样子,这里比喻作者开阔的胸襟。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cnjy.com21教育网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说”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议论。《爱莲说》就是抒发一下对莲花的喜爱。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疏通文意。
(先全班交流,有疑问指出来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字词。)
三、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学生小组活动,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方法,释疑)
四、请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五、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23 *核舟记
班级 组名 姓名 预习评分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cnjy.com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 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重点:重点文言词语,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语言。
2.难点: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21cnjy.com21教育网21教育网21·cn·jy·com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学习过程】
一、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文学常识:本文作者 (约1596——1625),字子敬, (朝代)嘉善人。
选自《 》,本书是由 代 编辑。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髻( ) 倚( ) 戌( )篆( )
八分有( )奇( ) 诎( )右臂支船 石青糁( )之 舟楫( )
3.朗读示范: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珠可历历数也。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读懂文意: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在课文中圈画出通假字并标注出你有疑难的地方。21·cn·jy·com21cnjy.com21cnjy.com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cnjy.com21教育网
三、自主探究
1.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2.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3.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4.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抓住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cn·jy·com21·cn·jy·com21教育网21·cn·jy·com21cnjy.com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5.最后一段中,作者一一举例核舟上雕刻的内容,并用数字加以说明,其作用是什么?
四、还有的疑问:
五、课后作业:①语文作业本;②背诵2-4段。
当堂检测(共50分)
1. 找出通假字,并分别写出本字。(4分)
(1)诎右臂之船: (2)手倚一衡木: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2分)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能以径寸之木 (3)为宫室、器皿、人物 (4)罔不因势象形 (5)尝贻余核舟一 (6)盖大苏泛赤壁云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其两膝相比者 (12)佛印绝类弥勒 (13)舟尾横卧一楫
(14)其人视端容寂 (15)其船背稍夷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7)钩画了了 (1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翻译下列句子(18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技亦灵怪矣哉!
4. 用文中的话填空(6分)
(1)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
(2)点明核舟雕刻主题的句子是:
【学习小结】
24 *大道之行也
班级 组名 姓名 预习评分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3.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难点: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过程】
同学们,《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一、朗读课文
1.请确定以下加点字的的读音: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幼有所长( )
矜寡孤独( )(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谋闭而不兴 ( )
2.请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朗读停顿,并试读课文:
①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 ②货 恶 其 弃 于 地 也 ③是 故 谋 闭 而 不 兴
3.朗读指导: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21教育网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②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的“使”统领以下四句,此两字后均当作一顿。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⑤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请根据以上指导反复朗读课文,至少10遍。
二、理解课文
1.请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困难的词句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
2.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请再读课文,思考: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3.请试着用板书的形式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以帮助背诵。
三、诵读课文
请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四、巩固积累
1.请在书上圈画并注解好你认为应该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
2.请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3.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4.请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5.默写课文: 大道之行也
四、资料补充:“大同”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例如: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教育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天朝田亩制度》
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大同”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五、课后巩固:作业本24课练习。
【学习小结】
25 杜甫诗三首
班级 组名 姓名 预习评分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请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1)归纳整理关于杜甫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2)了解三首诗相关背景资料,特别要了解《石壕吏》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回顾学过的历史,结合课文下面注释,了解这场战争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3)杜甫“三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21教育网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2、背诵诗歌。
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4、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
(5)老翁逾墙走 逾( ) (6)三男邺城戍 邺( ) 戍( )
(7)如闻泣幽咽 咽( ) (8)老妪力虽衰 妪( )
5、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二、整体感知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教育网
三、深入探究。
1、阅读赏析《望岳》与《春望》。
(1)两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各是哪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1·cn·jy·com
(3)《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赏析《石壕吏》
(1)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
(2)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被捉的老妪的命运将会是怎样呢?
四、拓展学习
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把《石壕吏》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短文。
提示:可以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对诗中的情节进行具体的描述。
五、还有的疑问:
六、课后巩固:①作业本练习;②背诵三首诗
【学习小结】(提示: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22《短文两篇》导学案
【探究平台】
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21cnjy.comwww.21-cn-jy.com2·1·c·n·j·ywww.21-cn-jy.com
2、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www.21-cn-jy.com【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明确: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比兴的手法,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引出“德馨”这一核心。)
(4)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以古人自比,衬托出“陋室不陋”,自己德行高洁)
3、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2·1·c·n·j·y21教育网21教育网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质)
4、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www.21-cn-jy.com21cnjy.com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第二课时
明确: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1·cn·jy·com2·1·c·n·j·y21cnjy.com21·cn·jy·com21cnjy.com
2、3.生长环境(出…?…不妖)端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体态香气 (中…?? …益清)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亵玩焉) 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5.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cn·jy·com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cn·jy·com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
班级 组名 姓名 预习评分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
2.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
3.培养围绕共同话题进行讨论,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学习有目的地搜集、摘录资料;阅读、欣赏、背诵有关莲的诗文。
2.难点:培养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学习过程】
同学们,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是如何盛赞莲花的?请背诵一下。
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像这样的颂莲佳作。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莲,丰姿绰约,且可食可药,再加上它有许多可贵的品质,深得人们的喜爱,相信同学们也渴望更多地了解它,请敞开你的心扉,走进“莲”的世界,去尽情感受她的文化魅力吧!
一、识莲
小组成员先讨论分工,从下面的四个话题中每人选择一个;然后围绕自己负责的话题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方法可参阅课本189页《学习浏览》),并择要记录下来,200字以上。
A、莲的历史、品种、用途等; B、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C、千年古莲发芽之谜;
D、其它关于莲的值得探究的方面(莲叶的防水和自洁之谜、莲的名胜古迹等等)。
我选择的话题是 :
二、赏莲
1.通过采访老人、查阅资料等,了解有关莲的故事、传说,并选择一个讲述给组内同学听。
2.阅读课后的“参考资料”,请再搜集一些与莲有关的诗歌,记录在课本186页至189页的空白处,并选择两三首背诵下来。21教育网21cnjy.com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3.歇后语积累:
荷花灯点蜡——心里明 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 莲梗打人——思(丝)尽情断
莲生水中——不扶自直 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 高山上的雪莲——不可多得
莲蓬结籽——心连心 (谚语俗语) 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
三、议莲
1.同学们在前面的活动中接触了大量的古今文学作品,初步接触了莲文化,感受到它在中国文化中的美姿美态美质。从这些有关莲的古今诗文中,可以看出莲通常被赋予哪些含义?在你看来,莲有哪些品质值得人们赞美?21cnjy.com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教育网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2.对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赞美;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不无道理啊,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cn·jy·comwww.21-cn-jy.com21·cn·jy·com
四、爱莲
以“我心中的莲”为题,课外写一篇作文。
【写作导引】“莲文化”是个很宽泛的话题,我们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有关莲的知识,在自己心目中对莲有一个整体的感悟,然后再确定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取一个新颖的题目,这样才可以从容为文。下面向大家推荐写“莲文化”这个话题的几个构思:21·cn·jy·com
1.远观静望,潜心构思。夏日的荷花,荷叶连连,清风徐来。你站在荷塘边上,看着莲那袅娜可爱的茎叶、娇嫩雅致的花朵,嗅着那沁人心脾的清香,陶醉其中,浮想联翩。这时你就可以由眼前的荷塘写起,联系历史,结合人物,写出你心中莲的形象和你特有的感悟。
2.寻根探源,得出结论。可以根据搜集来的知识和课本中现有的资料,整合筛选,写一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有关莲的知识;也可对莲的特性及人文赋予其形象的原因作一个深层次的探究。
3.借莲形象,托物言志。可以学习古人咏莲的名篇,在用心观察的基础上,写一篇咏莲言志散文;可以结合古人的观点,发表自己对莲的看法;也可以讲述莲的故事,以自己和莲的某种关联,抒发独特的感受。写作时,古人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借鉴,但主要是写出自己独有的感悟和见解。
4.借人之口,展莲魅力。要表现莲文化独有的魅力,除了从正面介绍之外,也可以借他人之口来侧面介绍。如以游客的身份,从导游的介绍中了解莲文化的魅力等。这样转换视角,就会使文章新颖别致。www.21-cn-jy.comwww.21-cn-jy.com21cnjy.com21cnjy.com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5.反弹琵琶,见解独到。莲被赋予高洁的象征,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美,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对此过分强调,将会影响我们看问题的眼光和对待问题的态度。所以你可以标新立异,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2·1·c·n·j·y21教育网21·cn·jy·comwww.21-cn-jy.com21cnjy.com21教育网21教育网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