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六单元(26—30课)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六单元(26—30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6 17:55:50

文档简介

26 三峡

班级 组名 姓名 预学评分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中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概括课文内容要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重难点】
古今异义词,景物特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边读课文,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边背诵默写课文
摘抄整理基础知识并巩固之: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对《 》的注释。全书内容主
要是
三峡是 的总称,在 之间。
摘抄课下的生字,注释的词语。并记忆字词的音形义。



记忆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解释下列词语:
第二课时
5、阅读思考填空:
(1).文章①段总写三峡的三峡的地貌,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的地势。
(2).②、③、④段写_______,分别写出了___________三峡四季变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_____________ 的总特征。
(3)描写三峡连山之密的句子: , 。正面写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侧面写的句子: , 。
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
表现水流急速,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
(4)文章表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学习小结】


《三峡》自我检测
1、注音或写字。
阙  处 素湍   属   引  绝yǎn  沿sù xī   月
2、课文选自《______  __》,作者________,我国古代的______家,_______家。
 三峡是指    峡、    峡、    峡的总称,作品在写景物时多用   字   句,受楚辞、汉赋的影响,富有文学气息。
3、解释加点字词。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清荣峻茂
不以 疾也   、   则素湍绿潭   、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林寒涧肃             
4、词语活用以下词:
(15)虽乘奔 御风      (16)空谷传响    、  
(17)每至晴初霜 旦     (18)回清倒影
4、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时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绝:哀转久绝( ) 绝yǎn多生怪柏( )沿溯阻绝( )
间:其间千二百里( ) 飞漱其间( )
长:常有高猿长啸 ( ) 巴东三峡巫峡长( )
三:巴东三峡巫峡长( ) 猿鸣三声泪沾裳( )
时:春冬之时 (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
虽:虽乘奔御风( )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5、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通    ,解释: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通    ,解释:      
6、翻译。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yǎn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6、说说下列句子表现了三峡景物的什么特点。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译述课文时,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请你补出下边句子中省略的词。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①其间,②清③荣④峻⑤茂,良多趣味。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7 答谢中书书

班级 组名 姓名 预学评分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知识连接】
  1、文体: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 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后受劾谪徙广州。公元433年,因人告其谋反,被处死,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
  欲界之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2、 再读:自读3-5遍,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________书______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青林翠竹,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实是欲界______之仙都______。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_____其奇______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检测
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________书______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青林翠竹,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实是欲界______之仙都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_____其奇______者。
2、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静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动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四时具备 四时 古义 今义
晓雾将歇 歇 古义 今义
夕阳欲颓 颓 古义 今义
【学习小结】


27 记承天寺夜游
班级 组名 姓名 预学评分
【学习过程】
(一)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并不“悲伤憔悴”。《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面任务。
1、生字注音
遂( ) 寝(? ?) 竹柏(? ?)
藻(?? ) 荇(???) 相与( )
2、朗读:要读准字音,标出句子停顿。
①念 无 与 为 乐 者,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②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水 中 藻、荇 交 横,盖 竹 柏 影 也。
③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3、我来读:我能读准字音、断好句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三)字词积累:
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 念无与为乐者 ② 遂至承天寺
③ 相与步于中庭 ④盖竹柏影也
⑤积水空明
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试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质疑问难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下面,待在小组内解决或交由全班讨论。
(五)探究
1、小组合作,翻译全文,解决疑难。
2、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1)文中如何描写月景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揣摩下列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为何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
课堂测评.
一、《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号_____。北宋____家,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念:???????? ?2、怀民未寝?寝:???????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 ?闲人:?? ? 4、相与步中庭?相与:???????? 步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 ? 6、月色入户:?????????
7、欣然起行?欣然:??? ???? 起行 8、解衣欲睡?解:???????????? ?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 ?????????
三、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 ?????????????? 。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学习小结】


28观潮
班级 组名 姓名 预学评分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观潮美景的句子。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自主学习】1、填空:《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 、???????????? 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4、指出下列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1)人物略不相睹???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6、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7、翻译句子
?⑴????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⑵????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⑶??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⑷???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合作探究】 8、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9、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学习小结】

29 湖心亭看雪

班级 组名 姓名 预学评分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运用的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了解白描手法。
2.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摘录描写西湖的古诗文:

2.摘录描写雪景的古诗文:

二、资料补充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朗读课文
1.看注释,查字典,读准字音,摘录生字词(并给其注音)。

2.结合注释,读准节奏,正确停顿。
3.反复朗读课文。
四、译读课文:参考注释,通译课文,并摘录重点或有疑问的字词句。
重点字词句翻译:


有疑问的字词句:
五、品读课文
1.白描作为一种写作手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练质朴的文字,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请摘录文中运用白描手法的写景句,朗读体味:

2.比较本文和柳宗元的《江雪》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六、背诵课文。
七、质疑问难:
八、当堂检测
1.《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 , (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
余挐一小舟(    ) 拥毳衣炉火(    ) 雾凇沆砀(      )(      )
大喜(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客此(    ) 及下船(    )
是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人鸟声俱绝(   )
是金陵人(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沿溯阻绝(   )
余挐一小舟(   )   上下一白(   )        绝巘多生怪柏(   )
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哀转久绝(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请判断以下句子是否运用白描手法。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③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④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
5.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6.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九、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练习。
【学习小结】



30 诗四首

班级 组名 姓名 预习评分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积累字音,熟读成诵。
2. 结合注解,理解诗歌内容,积累重点解词。
3. 赏析词句,分析写法,体会情感,归纳主旨。
【学习重难点】
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归园田居(其三)
1.背景介绍:晋义熙元年,陶渊明不满官场的污浊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歌。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夜欢饮几个侧面描绘了是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 。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 。
3.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说明了什么?
4.写诗人为了改变“草盛豆苗稀”的状态,所做出的努力的句子是哪句?
5.“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使至塞上
1.背景介绍: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诗题中的“使”诗中的“单车”“属国”都指诗人自己。据考证“出汉塞”“萧关”“燕然”地理位置不对,诗人是想表现出大唐领土的广大。苏轼评价王维(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 。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
3.《使至塞上》颔联既言事,又写景,你如何理解“征蓬”“归雁”这两个意象?
4.这首诗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什么?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红楼梦》中的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香菱说不出这个字的好在哪里,你能说出来吗?
5.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三、渡荆门送别
1.背景介绍:诗人开元十三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表现了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2.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3.《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四、登岳阳楼(其一)
1.背景介绍: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该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3.说说你对“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两句诗的理解。
4.诗人通过描写登临岳阳楼时所见所感,抒发了国破家亡的 之情。
五、课后巩固:作业本练习。
【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