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下列关于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各历史阶段是一致的
B.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发展逐渐增强
C.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农业文明产生的重要的自然物质基础
D.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生产的分布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使工业生产只分布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解析:选C。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采集和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在不同时期陆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同时,陆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减弱,人类活动对陆地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减弱。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优越的自然环境提供给人类生产、生活必要的条件和物质基础,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在工业社会中,人类活动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运输摆脱自然资源对工业生产的依赖性,使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减弱。
2.从区域发展阶段看,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的是(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现代农业阶段
解析:选A。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生产工具落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
3.下列叙述中,符合工业化阶段特征的是( )
A.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很小
B.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C.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渐形成
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解析:选B。选A项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特征,C、D两项均为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特征。
4.后工业化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
①新技术产业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整体上升 ②对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③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要求高,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 ④新技术产业聚集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有利于形成聚集效应和提高产品质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所以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于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如美国的“硅谷”。
5.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阶段性
B.在航海技术落后的时期,人们重视海洋环境的利用
C.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成为人们交往的通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内陆
D.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锰矿还没有开始采掘
解析:选C。海洋作为覆盖地球的主要部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在航海技术落后的时期,大洋阻碍了人们的交流,不被人们所重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深居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随着技术的进步,美、日、英、德等国已经开始采掘海底锰矿。
5.下列城市都是“资源型”城市,与其矿产资源连线正确的是( )
A.攀枝花——天然气 B.阿伯丁——铁矿
C.金昌——有色金属矿 D.曼彻斯特——石油
解析:选C。 上述四城市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的工业城市。英国的阿伯丁是建立在英国北海油田基础上的石油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是建立在煤炭基础上的工业城市;金昌是在有色金属资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冶金工业城市;攀枝花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它是建立在丰富的铁矿资源基础之上的,此外,攀枝花的煤矿和钛矿也很丰富。
6.下列关于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工业化开始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
B.工业化开始后日本、英国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发展旅游业
C.哪个国家先发现和占领新生的岛礁,便拥有对该岛礁的领属权
D.夏威夷群岛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解析:选B。工业化开始后日本、英国充分利用港口,大力发展工业
7.(2012·韶关高二调研)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3)乙、丙两个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分别有哪些?
(4)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
(5)分析城市工业用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主要原因。
(6)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解析:第(1)题,阶段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农业由种植业向城郊农业不断转变;市场需求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利润也更高。第(2)题,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从图例和注记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正确表述是关键。第(3)题,乙为传统工业区,要考虑环境因素、交通等;丙为高新技术产业区,要考虑科技水平及人员素质、优美环境、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等。第(4)题,仔细对比左右两幅图片可得出,该地交通布局更加合理,运输方式增加,线路密度增大等。第(5)题,工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大,对环境影响明显,因此现代城市发展使工业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地租低,环境污染小。第(6)题,从阶段一到阶段二,可以从图中看出具体措施。
答案:(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变为城郊农业为主。
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
(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
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移动、集中,电子工业在西北方向的高校密集区聚集。
(3)乙: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和垂直于盛行风向的远邻,有河流作隔离带,对城区污染小;交通便利;工业用水方便。
丙:靠近高等院校,科技发达;接近高速公路并与机场相连;位于城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
(4)交通运输方式增加,交通运输线路更密集,交通布局更合理,铁路移出城区,出现环城公路。
(5)向城市外缘移动,沿交通线集中分布。原因:地价相对低,降低成本,改善城区环境。
(6)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
一、选择题
1.下列发展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集和狩猎阶段——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对人类生活影响不大
B.农业社会阶段——能源、矿产资源和交通状况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基础
C.工业社会阶段——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基础
D.后工业化阶段——原料、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解析:选D。采集和狩猎阶段,地理环境制约人类活动;农业社会阶段,自然地理要素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工业社会阶段,能源、矿产、交通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据此完成2~3题。
2.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因为这里具有( )
①平坦的地形 ②肥沃的土壤 ③便利的河水灌溉
④适宜的气温 ⑤充足的日照 ⑥较多的农业人口
⑦较大的城市市场需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⑦
解析:选A。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大多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其形成主要与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关。
3.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
A.采集和狩猎阶段 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解析:选C。资源、交通是工业和商品贸易发展的基础,资源型城市多兴起于工业社会阶段。
读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的百分比图,回答4~5题。
4.由图可知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 )
A.人口稠密,劳动力过剩
B.自然资源缺乏
C.岛国,海岸线曲折
D.山区面积广,平原狭小
解析:选B。由图示可以看出,日本一些主要的工业原料严重依赖进口,说明其自然资源缺乏。
5.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 )
A.太平洋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B.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C.国土的两端
D.岛屿的内陆地区
解析:选B。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下图表示我国某工业公司向异国发展的过程。a、b、c三国均为发达国家。第Ⅰ阶段,该公司将国内生产的产品销往a、b、c三国;第Ⅱ阶段,该公司分别在a、b、c三国投资设厂,以避开贸易壁垒。据图回答6~7题。
6.影响该种工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区位因素是( )
A.劳动力 B.原料
C.市场 D.动力
7.根据生产布局的这种变化可以推测,该公司在第Ⅱ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 )
A.品牌优势 B.成本优势
C.管理优势 D.技术优势
解析:第Ⅰ阶段,生产厂家设在中国,虽然无法知道它的原料和产品是什么,但可以看出它的产品既销往国内,又销往国外。由此可知,该工业生产布局中的市场因素地位突出。在第Ⅱ阶段,设在国内的厂家生产的产品销往国内,而国外的市场则通过直接在本国生产该种产品的战略,使企业在新的形势下有所发展,这样发展布局,既可避开贸易壁垒,减少运费,还能够根据生产国消费文化的需要迅速适应市场的需要。在第Ⅱ阶段,公司的品牌、管理、技术优势会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而不断增强,但成本优势可能因工资支付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失去。
答案:6.C 7.B
8.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加深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洋逐渐成为交往频繁的通道,技术的进步使得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宽和加深,使海洋和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下列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阶段性
B.向海洋要淡水,实施海水淡化工程,是解决当前“水荒”的主要途径
C.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中的锰结核矿物还没有开始采掘
D.海水运动蕴藏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等
解析:选D。海洋作为覆盖地球的主要部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随着技术的进步,美、日、英、德等国已经开始采掘海底锰矿;向海洋要淡水,实施海水淡化只是解决淡水危机的一种方法,但不是主要途径;海水运动蕴藏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等逐步为人类所利用。
下图是热带太平洋的一座小岛,据图完成9~11题。
9.在图中放大海湾的四个位置中,最适宜建海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C。适宜建港的条件是优良港湾,港阔水深,风平浪静,③地符合条件。
10.有关该岛权益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拥有国可划定12海里的领海主权
B.拥有国可划定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C.拥有国可划定200海里的领海主权
D.若该岛无人居住,则最先发现的国家拥有该岛主权
解析:选C。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座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沿各个方向拥有200海里的资源管辖权限,即占有面积约为126000平方海里。根据国际法中的先占原则,哪个国家先发现和占领新生的岛礁,便拥有对该岛礁的领属权。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均是从海岸基准线向海延伸的距离。
11.有关该岛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温泉发展旅游业
B.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C.C处最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矿物能
D.该岛没有利用价值
解析:选A。该岛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温泉发展旅游业。
欧洲东部的喀尔巴阡山脉是丘陵和平原的联结地带,夏季高温多雨,非常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该地区有这样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即在一个大园中,把土地划分为三块,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并把种田的地也划成几块,实行轮作(即一部分土地种植谷物,一部分土地休耕),这种生产方式叫“三圃制”。据此回答12~13题。
12.有利于欧洲发展“三圃制”农业生产方式的人文地理环境是( )
A.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
B.平坦广阔的地形
C.较小的人口压力
D.合理的产业结构
13.根据资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种农业的生产方式属于混合农业
B.这种种植业和畜牧业并存的形式比单一的种植业或畜牧业更适合当地的地理环境
C.该地种植的谷物是水稻
D.这种生产方式利于水土保持及土地肥力的恢复
解析:材料中所述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压力较小,适合发展轮作的三圃农业。三圃农业兼种植业和畜牧业,为混合农业,此种生产方式比单一种植业或畜牧业更适合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利于水土保持及土地肥力的恢复。该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答案:12.C 13.C
二、综合题
14.在不同发展阶段,自然地理条件(格局)对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也不相同。分析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下图是我国不同时期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示意图。
材料2:下图是自然地理条件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示意图。
(1)我国自然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大小明显存在________和________空间的差异现象。请分别叙述引起其差异现象的农业区位原因。
(2)我国不同时期自然地理条件变化引起了农业产值的变化。在空间差异上,自然条件变化引起农业产值增长最明显的地区是________;在时间上,从1979~2002年我国自然条件中,________区位因素引起了农业产值的波动变化。
(3)2002年,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西南、华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外)自然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值基本相同。这是由于________区位因素变化的缘故(双选)( )
A.全球变暖 B.市场条件
C.科技水平 D.交通条件
E.农业政策
(4)上图中M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对第二产业贡献率最大的地区,请分析其主要区位优势。
解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因素影响较大。我国东部地区主要是平原、盆地、丘陵,属季风气候区,自然条件优越;而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山地,距海远,降水少,自然条件恶劣。南北方地区相比,南方水热条件又优于北方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自然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影响差异在减小。
答案:(1)东西 南北
东西:我国东部主要为平原、盆地和丘陵,属于季风气候区;西部为高原山地,属于非季风区。(或者可回答为:地形因子与气候因子差异)
南北:南部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差。(或者可回答为:气候条件或水热条件差异)
(2)北方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气候(变暖)
(3)AC
(4)资源条件,如铁矿石、煤炭、有色金属、水能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丰富。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下表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城市及其郊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信息变化表。
第Ⅰ阶段
第Ⅱ阶段
第Ⅲ阶段(近几年)
城市
工业
状况
以乡镇企业为主
大量装配、加工型外资企业进入
鼓励外企和民企发展;制订较高的企业准入“门槛”;动员一些早期进入的企业转产,或迁往苏中、苏北、安徽等地
郊区
土地
利用
我国重要商品粮油基地的组成
粮、棉需从东北、苏北等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出口
许多农民出租土地,或建简易房出租;粮食基本从外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和副食品也部分从外地调入
材料2:下图为该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
(1)图中a地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市b工业区的主要优势区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价该市郊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解析:(1)由材料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2)从图中即可得出答案。(3)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非农用地范围在不断扩大
(2)邻近研究院分院,靠近高速公路
(3)有利条件:地势平坦;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不利条件:水旱灾害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