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3 09:0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3.片段中“不断再生”指的是什么资源?
4.文中画线的句子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请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条保护环境的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美的启发
我家住在古城一角,窗外有一块难得的空地,附近的居民竟把它当成了堆垃圾的地方。怎么办?我制了一个“禁止倒垃圾”的木牌插在那里,可人们连看都不看一眼。这里仍旧垃圾成堆,臭气熏天。为此,我们一家人伤透了脑筋。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爸爸妈妈嘀咕了一阵,然后兴奋地告诉我一个好主意。我听了,乐得直拍手。于是我们全家一齐动手,先将垃圾铲成一堆,接着从河边挑来石块,砌成一个椭圆形的花坛,再糊上水泥,并在石缝处勾出十分好看的图案,又在花坛的垃圾上面堆上一尺多厚的细土,栽上各种花苗,还就近挖来了两笼翠竹,种在花坛的东西两旁。一天工夫,这儿完全变成了另一番景象。附近的居民( )没来这儿倒垃圾,( )纷纷把家里珍贵的花木慷慨地奉献出来,为这小小的花圃增美添色。
春去秋来,昔日的空地已经是花团锦簇,翠木葱茏,成了古城的一角风景。人们工作之余,便来这儿休息聊天,看书下棋。你瞧,一位小姐姐正坐在花坛边抚弄着琴弦呢!
窗外,飘散着动人的琴声;窗外,洋溢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窗外,小鸟在枝头欢乐地歌唱……看着窗外那幅人与自然相映成趣的风景图,我蓦然懂得了: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的人热爱美,创造美!
5.在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6.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旧——( ) 慷慨——( ) 奉献——( )
7.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以前,窗外的空地上垃圾成堆,臭气熏天,如今,这儿变得 , 。
(2)第2自然段写了建造花坛的经过:铲垃圾、挑石块、 、 、 、 、栽花苗。
(3)文中爸爸妈妈告诉“我”一个好主意,这里的“好主意”指的是 。
8.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在文中画出来。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藏羚羊的跪拜
至今,我每次穿过藏北无人区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以前,捕杀野生动物是不受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藏羚羊、野马等,眼下却是凤毛麟角了。
当年,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筒藏靴的老猎人经常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他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权子枪的是这样一件事——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准备喝酥油茶时,突然瞅见草坡上站着一只肥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
他丝毫没有犹豫,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权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从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认为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求饶打动也在情理之中。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拜的姿势,眼里的泪迹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没有当即将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藏羚羊。他感到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呢?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情景。夜里躺在铺上,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膛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地叫出了声,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这时候,老猎人明白了肥壮的藏羚羊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给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
老猎人的开膛剖腹半途而停。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
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还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9.联系前后文,解释下面词语。
凤毛麟角:
忐忑不安:
10.仔细读短文,理出事情的发展顺序。
发现藏羚羊→( )藏羚羊→( )藏羚羊→( )藏羚羊
11.为什么说“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12.用“ ”画出描写藏羚羊跪拜的句子。想一想:藏羚羊为什么向老猎人跪拜呢?
13.老猎人为什么把藏羚羊连同它没出世的孩子掩埋呢?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埋粪虫与环境卫生
有一种环境工作,需要在最短期限内,把一切腐败物清除干净。大自然为农村清洁卫生倾注大量心血,对城市福利却不屑一顾,当然,这还说不上是敌视。大自然为田野安排了两类净化器,它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疲劳、报废。第一类净化器包括苍蝇、蜣螂、葬尸虫、皮蠹和食尸虫类,它们被指派从事尸体解剖工作。它们把尸体分割切碎,用嗉囊细细消化肉末,最后,将其再归还给生命。
一只鼹鼠被耕作机具划破肚皮,已经发紫的肠肚脏腑玷污了田间小道;一条横卧草地的游蛇被路人踩烂,此人还以为做了件大好事;一只没毛的雏鸟从树上的窝里掉下来,落在曾一直托举着它的大树下,惨不忍睹地摔成了肉饼;成千上万的类似角色,出现在田野的各个角落。如果谁都不去清理它们,污秽和臭气就要使环境遭到破坏。然而你不必担心,这类尸体刚刚在哪儿出现一具,小小收尸工便蜂拥而至了。它们处理尸体,掏空肉质,只剩骨头;至少,也可以把尸体制成风干的木乃伊。不到二十四小时,鼹鼠、游蛇、雏鸟,一切都不见了,卫生状况着实令人满意。
第二类净化器,工作热情同样高涨。村镇上几乎见不到有氨气刺鼻的茅厕。这种情况如果能在城市出现,我们的难言之苦也就立即消除了。当农民想独自一人待一会儿的时候,随便一道矮墙,不管是一排篱笆还是一排荆棘丛,都可以成为他所急需的一处避人场所。不言而喻,在这等无拘无束的地点,你会撞见什么东西。陈年石堆上那些苔藓花饰、青苔靠垫和长生草穗,以及其他那些美丽的装饰,吸引你走过去,来到一堵加固葡萄树根土的装饰墙前。好家伙!就在布置得如此优美的掩蔽所的墙角一带,有一大堆可怕的东西!你拔腿便走,什么苔藓、青苔、长生草,一切都吸引不住你。不过,你明天再来。当你再度光顾这里,那摊东西不见了,那块地方干干净净。原来,食粪虫已经光顾过此地。
这些掩埋工提供的服务,对原野卫生意义重大;而我们,则正是这持之以恒的净化工作的主要受益者。然而,我们遇到这些忘我的劳动者,投去的只是一种轻蔑的目光;不仅如此,还用民众俗语给它们起了种种难听的名字。这仿佛成了一条规矩:做好事的,到头来要受鄙视,背上臭名,挨石头砸,被脚后跟碾得粉身碎骨。蟾蜍、蝙蝠、刺猬、猫头鹰,还有别的一些动物,它们都辅助人类工作,却无一不遭到同样的悲惨下场。殊不知,它们为我们服务,可要求我们的只是多少能手下留情而已。
14.“大自然为田野安排了两类净化器”,这两类净化器及它们所从事的工作分别是什么?
第一类净化器:
所从事的工作:
第二类净化器:
所从事的工作:
15.第3自然段“村镇上几乎见不到有氨气刺鼻的茅厕”一句中的“几乎”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16.文章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阅读平台。
青山不老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A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 xuè)的地方。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州 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就剩下这个81岁的老者一人。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了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城里唯一的女儿三(翻 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B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jìn jìng)挺在山洼山腰。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都是好土。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了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C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7.在文中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的汉字或音节。
18.请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患难与共( )从容不迫( )凶险( )领会( )
19.从文中三个标曲线的句子中,选择合适的答案序号填在下面括号内:老汉创造出青山神话的句子是( );点明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句子是( );最能形象描述山的生机的句子是( )。
20.用自己的话解释文中标单横线的句子。
21.此文以“青山不老”为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南水北调,为中国解“渴”
陈伟斌
①当我们打开水龙头,看似有用之不竭的自来水时,是不是会觉得我国的水资源非常丰富?
②恰好相反,中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约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中国,若以人均水资源量计算,最为“干渴”的并非是沙漠广布的西北地区,而是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冀地区。那里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中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红线。
③并且,人口快速扩张的城镇,迅猛发展的工业,更让流经华北平原的黄河、淮河和海河,曾一度成为全国地表水质量最恶劣的地区。水量短缺、水体污染,可用的地表水所剩无几,于是人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回用再生水,甚至挤占维系生态功能的水源,来填补庞大的用水缺口。
④长江流域地区降水丰沛,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耕地比重仅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人均拥有水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丰水区。但北方地区人口超过全国的40%,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20%,且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⑤水资源南多北少(南北方区分是指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制约了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⑥特别是华北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降水集中在7、8月份。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春旱尤其突出。
⑦“干渴”的华北大地,迫切需要新的水源。而南方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因此,如果能从水量相对充沛的长江流域向华北地区调水,就能大大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这也就成了南水北调工程能够立项并实施的基础。
⑧在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中,就专门讲到了南水北调,并提到了“四横”“三纵”这个概念。
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三纵),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四横)连接了起来,实现了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⑩东线工程通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从长江下游干流提水,沿京杭大运河逐级翻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胶东地区和京津冀地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中线工程则是从加坝扩容后的湖北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在河南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是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根据规划,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至黄河上游的青、甘、宁、蒙、陕、晋等地,以补充黄河上游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干旱缺水的状况。
西线工程引水干线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长距离隧洞输水采用自流方案。
截至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分别建成通水,而西线工程还在论证之中。
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供水格局,受水地区40多座大中城市的260多个县区用上了南水,实现了外调水与当地水的“双保障”,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受水区和沿线地区的水质也得到根本好转。
(摘自学习强国 钱江晚报2020-11-03 有删改)
22.文章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来介绍南水北调工程的?( )(多选)
A.中国水资源短缺
B.中国水资源用之不竭
C.南水北调工程使缺水问题得到了根本好转。
D.南水北调工程使北方地区水资源异常充沛。
23.关于中国水资源,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沙漠广布,是中国最为“干渴”的地区。
B.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冀地区极度缺水。
C.黄河、淮河和海河流经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可用的地表水并不少。
D.春季雨水多,华北平原的水资源在此时较为丰富。
24.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南水北调工程用“四横”“三纵”实现了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B.南水北调工程的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已全部修建完成,投入使用。
C.从水量相对充沛的长江流域向华北地区调水,就能大大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这就是南水北调工程。
D.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供水格局,北方地区用上了“南水”,水质也得到了根本好转。
25.“那南水北调工程给北方地区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这个句子应该放在文章何处?( )
A.7与8自然段之间 B.8与9自然段之间
C.9与10自然段之间 D.14与15自然段之间
26.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多选)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作比较 D.举例子
27.南水北调工程能够立项并实施的基础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句分点回答。
28.“南水北调……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这个句子中的“超过”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29.“当我们打开水龙头,看似有用之不竭的自来水时,是不是会觉得我国的水资源非常丰富?”这样的开头好吗?请说明理由。
《第六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不但……还…… 2.由于人类的随意毁坏,使自然资源不能再生。 3.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4.现象:为了获取木材,大规模砍伐森林,许多山区原本郁郁葱葱的山林变得光秃,大量珍稀动植物失去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
宣传标语:守护自然之源,莫让资源枯竭,别让生态哭泣。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及其带来的生态灾难。文章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强调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本应可再生的资源,因人类的滥用和毁坏而面临危机。通过具体事例和因果关系分析,文章呼吁人们重视环境保护,警示人类生存面临的威胁。整体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朴实却富有感染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文中句子“()使它们不能再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分析这句话应该是递进关系,可以选择表示转折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如“不但……而且……,不但……还……”等。
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做此类题要在熟读短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主旨句、关键句等,去分析归纳要点。片段主要提到了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和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的行为,导致自然资源不能再生,进而引发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生存。因此可知,这段话主要讲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的行为破坏了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造成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生存,呼吁人们要保护自然资源。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根据文中句子“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可知“不断再生”的资源指的是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这句话强调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和滥用化学品,导致资源不能再生以及引发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生存。所以思考时要从自然资源毁坏、化学品滥用这两个角度联想生活场景。
示例:农业上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工业里违规排放含有大量化学物质的废水废气;生活中人们过度使用含磷洗涤剂污染水体等。
设计宣传标语要简洁有力,能直击问题核心,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可以采用对仗、押韵等手法增强感染力,从倡导正确行为、强调危害后果等方向构思。
示例:工业废水不乱排,绿水长流笑颜开。
5.不但 而且 6. 仍然 大方 贡献 7. 花团锦簇 翠木葱茏 砌花坛 糊水泥 勾图案 堆细土 在窗外的空地建一个花坛 8.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的人热爱美,创造美!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没来这儿倒垃圾”与“纷纷把家里珍贵的花木慷慨地奉献出来”两个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可以用“不但……而且……”。
6.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掌握情况。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正确理解已有词语的意思,就能正确地从文中找到其近义词。仍旧:表示动作、行为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仍旧:指照旧不变。反义词“仍然”:表示某种情况持续不变。
慷慨:大方;不吝啬。反义词“大方”: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奉献:恭敬地交付;献出。反义词“贡献”:进奉或赠与。
7.本题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
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1)从第三自然段第一句“春去秋来,昔日的空地已经是花团锦簇,翠木葱茏,成了古城的一角风景。”找答案;
(2)从第二自然的句子“于是我们全家一齐动手,先将垃圾铲成一堆,接着从河边挑来石块,砌成一个椭圆形的花坛,再糊上水泥,并在石缝处勾出十分好看的图案,又在花坛的垃圾上面堆上一尺多厚的细土,栽上各种花苗”段找答案,根据动宾结构提取答案。
(3)联系上下文找答案,好主意是把原来附近居民倒垃圾的地方改成花坛;主意的好处是:大家看到这里改成了花坛,不但没人再倒垃圾,而且都纷纷把自家的花木奉献出来。
8.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的能力。
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文章告诉我们“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的人热爱美,创造美”的道理。
9. 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心神不定。 10. 屠杀 解剖 埋葬 11.因为他的职业是猎人,但是他的内心是慈善的。 12.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从眼里流了出来。
藏羚羊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留下一条命,所以才给老猎人下跪的,是母爱的力量使藏羚羊向猎人下跪的。 13.藏羚羊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用跪拜的方式乞求老猎人放生。老猎人在杀死了藏羚羊之后,面对自己亲手杀死藏羚羊母子的行为,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中。
【解析】9.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凤毛麟角:比喻难得而宝贵的人或事物。
忐忑不安:忐忑:心神不定。形容心神非常不安。
1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填上恰当的词语。
通过仔细阅读4 7小节,我们了解到老猎人发现藏羚羊→屠杀藏羚羊→解剖藏羚羊→埋葬藏羚羊。可从文中这些内容“突然瞅见几步之遥的对面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大的藏羚羊”“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上。”“次日,老猎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藏羚羊进行了开膛扒皮。”“当天,老人没有出猎,他在山坡上挖了一个大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的孩子一起掩埋了。”表现出来。
1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
文中的这句话“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是说因为老人以前经常猎杀和捕获动物,但他却用捕获猎物的钱救济朝圣者。所以说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12.本题考查找寻和理解句子。
阅读文章第5自然段“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从眼里流了出来。”可知,这是描写藏羚羊跪拜的句子。结合后面句子“原来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可知,藏羚羊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留下一条命,所以才给老猎人下跪的,是母爱的力量使藏羚羊向猎人下跪的。
13.本题考查了学生揣摩人物的能力。
回答这题要联系上下文对老猎人的动作描写进行分析。第7自然段中: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在神圣的母爱面前,老猎人的良心受到谴责,他感到内疚、悔恨,因此把藏羚羊连同它没出世的孩子掩埋。
14. 苍蝇、蜣螂、葬尸虫、皮蠹和食尸虫类 尸体解剖 食粪虫 粪便清理 15.不可以,“几乎”是“非常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这里指村镇上氨气刺鼻的茅厕很少,但并非没有。如果去掉了,就变成“村上见不到氨气刺鼻的茅厕”,与事实不符。说明文语言要准确。 16.举例子、分类别。
【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文章第一段“第一类净化器包括苍蝇、蜣螂、葬尸虫、皮蠹和食尸虫类,它们被指派从事尸体解剖工作”就介绍了“第一类净化器”的成员及其功能;
第三段中,由“第二类净化器,工作热情同样高涨;村镇上几乎见不到有氨气刺鼻的茅厕”“当你再度光顾这里,那摊东西不见了,那块地方干干净净”“原来,食粪虫已经光顾过此地”等句可判断出“第二类净化器”是指食粪虫,它们从事粪便清理工作。
15.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严谨性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注意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分析作答。“几乎”常用于说明文中,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为:将近于;接近于;差点儿。文中说的是基本上没有氨气刺鼻的茅厕了,实际上还是有一些的。去掉“几乎”后表述过于绝对化,与客观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几乎”。
16.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首先,文章介绍了两类大自然为田野安排的净化器,第一、二段介绍了第一类净化器,第三段介绍了第二类净化器,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容易理解。其次,文章在介绍第一类净化器时,在第①段举了“苍蝇、蜣螂、葬尸虫、皮蠹和食尸虫类”的例子说明它们是如何净化田野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生动具体,说服力强。
17.nüè 洲 番 jìng 18. 风雨同舟 不紧不慢 险恶 领悟 19. B C A 20.狂风大作时,能够把逆风行走的牛马吹得倒退,甚至有时会把牛马卷起两三丈高,然后从空中坠下。 21.用“青山不老”做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暗示了老人这种坚韧不拔、改造环境、保护家园、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会永远流传。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字音、字形的识记与辨析。

[ jìn ]
1.力气。
2.精神;情绪。
3.兴趣。
4.神情;样子。
[ jìng ]
1.坚强有力。
2.猛烈。
18.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和查找关键字词的能力。
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困难和危险。在第三段的第三句“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了一生;”出现了近义词风雨同舟。
风雨同舟:在风雨中同乘在一条船上。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从容不迫:态度镇静沉着,不慌不忙。在第三段的第七句“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中出现了近义词不紧不慢。
不紧不慢:描述一个人的做事态度,不急燥,也不慢吞吞,从容处事。
凶险:危险可怕。在第二段的第三句“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中出现了近义词险恶。
险恶:意思是地势险阻恶劣。
领会:了解别的,其他的某事物并有所体会。在第四段的第五句“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中出现了近义词领悟。
领悟:意思就是体会,解悟。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A句“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通过“绿色的波浪”、“树梢”、“粼粼的波光”可以知道这是描述山的生机的句子。
B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通过将“15年”、“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知道这是老汉创造出青山神话的句子。
C句“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通过“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可以知道这是点明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句子。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画单横线的句子是在第二段的第二句“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这句话是县志的记载,通过“风大作时”知道是风很大的时候,通过“倒行”知道是牛马被吹着倒退,通过“坠”知道是牛马被吹到天上二三丈然后掉了下来,将信息总结就是:狂风大作时,能够把逆风行走的牛马吹得倒退,甚至有时会把牛马卷起两三丈高,然后从空中坠下。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和内容的理解以及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内容知道标题和两个方面有关,一个是种满了绿树的山,一个是与老人有关,与青山有关的是点名了文章的主旨,就是让山变绿,并且不破坏环境、不破坏青山。与老人有关的是要赞扬与发扬老人这种坚韧不拔、改造环境、保护家园、无私奉献的精神,并暗示这种精神不会老、不会过时。
22.AC 23.B 24.B 25.D 26.BC 27.①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②南方水量相对充沛。 28.不能删去。“超过”是“多于”的意思,说明南水北调工程中直接受益人口多于1.2亿人,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如果删去,与原文不符。所以不能删去。 29.这样的开头好。问句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分析】2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恰好相反,中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约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可知,这里写中国水资源短缺。
从“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三纵),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四横)连接了起来,实现了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受水区和沿线地区的水质也得到根本好转。”可知,这里写南水北调工程使缺水问题得到了根本好转。
23.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A.从“在中国,若以人均水资源量计算,最为“干渴”的并非是沙漠广布的西北地区,而是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可知,说法错误。
B.说法正确。
C.从“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三纵),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四横)连接了起来,实现了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可知,黄河、淮河和海河并不是流经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可用的地表水并不少。说法错误。
D.从“特别是华北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降水集中在7、8月份。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春旱尤其突出。”可知,说法错误。
2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CD说法正确。
B.说法有误。从“截至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分别建成通水,而西线工程还在论证之中。”可知,西线工程还在论证之中,而不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已全部修建完成,投入使用。
2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先写“截至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分别建成通水,而西线工程还在论证之中。”接着写“那南水北调工程给北方地区带来了哪些变化呢?”最后写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和沿线地区的水质也得到根本好转。因此,“那南水北调工程给北方地区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应放在14与15自然段之间。
26.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从“但北方地区人口超过全国的40%,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20%,且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句子的“40%、60%、20%”可知,这里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7.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而南方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因此,如果能从水量相对充沛的长江流域向华北地区调水,就能大大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以及“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三纵),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四横)连接了起来,实现了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可知,南水北调工程能够立项并实施的基础是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以及南方水量相对充沛。
28.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
“南水北调……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这个句子中的“超过”不能删去,“超过”的意思是:超出;高于。这是约数,突出南水北调的好处之大,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
29.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当我们打开水龙头,看似有用之不竭的自来水时,是不是会觉得我国的水资源非常丰富?”用这个句子开头,更加突出水资源紧缺,我国水资源紧缺,为后文写北方的缺少以及南水北调作铺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