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
少年闰土<节选>
①“管贼么?”
②“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③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④“他不咬人么?”
⑤“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⑥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永果店里出卖罢了。
⑦“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⑧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无端( )伶俐( )希奇( )无穷无尽( )
2.“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选文中讲了其中的两件“希奇的事”,分别是 和 。
3.第⑤自然段是对闰土 的描写,表现了闰土的 。
4.对文中画“——”句子中加点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描写了闰土的见多识广。
B.表明了“我”和“我往常的朋友”由于没有学习足够多的知识而显得孤陋寡闻。
C.说明了“我”对闰土说的很多新鲜、稀奇的事都不知道,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和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D.表明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跟闰土相比确实是孤陋寡闻,所以很大方地承认自己的不足。
5.说说你对文中画“﹏﹏﹏”这句话的理解。
课内阅读。
好的故事(节选)
①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②…………
③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④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阅读链接】①鲁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名?
②鲁迅先生自从公开发表诗文以来,使用过100多个不同的笔名,这些笔名大多具有某种寓意或象征,虽然有的仅使用过一次,有的曾被重复使用过,但每一个笔名的取定都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这是因为受到了鲁迅身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他个人心态、情绪的影响。国民党统治时期,阶级斗争日趋激烈,为避免白色恐怖的迫害,发表针砭时弊、抨击黑暗、具有强烈战斗性的杂文,就常用笔名。
6.结合课文可知,“好的故事”其实是个梦境,这个梦境是 、 、有趣的。
7.选文末尾的“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分别象征着 和 。请结合“阅读链接”谈谈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写,却要用象征手法呢?
8.你同意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写下他”吗?为什么?)
9.在“走进鲁迅”读书交流活动中,振华同学要展示一幅书写作品,请代他摘录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注意书写规范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阅读。
鲁迅爱书的故事
①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②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亲戚那里看了不少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本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这可把他的保姆长妈妈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却在探亲回来时设法给鲁迅买回了《山海经》。一听到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拿过来,看了起来。
③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有种习俗,大人往往给孩子一点钱,叫作“压岁钱”。鲁迅得到这些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④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抄书使他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关的。
⑤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来的书,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毛病,就不怕麻烦地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过去的翻书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⑥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10.用文中的四字词语填空。
《山海经》是鲁迅( )的书;抄书使他( );他读过的书( );他收藏书时,将其捆扎得( )。
11.“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读过的书可以将大海填满。
B.他特别喜欢读关于大海的书籍。
C.他读过的书非常多。
12.用“____”画出文章的中心句,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13.根据短文的结构特点,把短文分成3部分,用“‖”在文中标出。
14.你怎么理解“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课外阅读。
我认识的______先生
巴 金
①像先生这样懂得所谓“人情世故”而且知道旧社会很深的上了年纪的人,怎么能够跟年轻人做朋友而且有亲密的关系呢?
②也许有人不了解,其实先生跟别人一样,在年轻的时候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不同的是,他由壮年到老年,还是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跟年轻人在一起,他也显得年轻,而且跟年轻人一样纯真。
③对付敌人他可以利用他那些关于旧社会的知识,可以利用他那些“人情世故”;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
④以前,他同他的学生孙伏园一起旅行,他看见孙伏园体弱,便常常主动替孙伏园打铺盖卷儿。这一类帮助年轻朋友的事,在先生的一生中,其实是很多的。
⑤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爱护青年。我记得有一回有人请先生吃饭,几个有地位的人在席上一致指责一个青年编辑的缺点,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席终便拂袖而去。这个青年编辑就是《译文》期刊的编辑黄源。
⑥这以后《译文》停刊了,黄源也失了业。他为了《译文》复刊的事情四处奔走。他还常常去看先生,有一回,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了,我觉得很难过。”这是很自然地说出来的。
⑦正因为先生对每一个青年朋友都这样深切地关心,所以在柔石等五位烈士牺牲以后,他会写出像《为了忘却的记念》那样充满悲愤的文章。(有删改)
15.文中的先生指的是谁?想一想,把题目补充完整。
16.第③段运用的手法是( )
A.对比 B.象征 C.衬托 D.想象
17.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感受到了先生( )
A.爱憎分明,关心和爱护青年的高尚品质。
B.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C.十分关心和同情贫苦的人民。
D.有很高深的文学造诣。
18.从“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席终便拂袖而去”一句中的“拂袖而去”可以看出 ,从中可以体会到 。
19.文中先生对青年的爱护,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0.读了短文,结合下面的资料,你对鲁迅先生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节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课外阅读。
我与鲁迅先生的对话
我正在时空的(地道 隧道)中寻找一颗能指引我前行的明“星”,隐约间,我看见一位穿黑色长袍的先生正在桌上埋头写作。那像隶书的“一”字胡须让我断定他就是鲁迅先生。于是我和鲁迅先生便有了下面的对话。“先生,”我说,“我最喜欢看您的书,除了教材中您的文章,我还读过您的《朝花夕拾》《呐喊》……还有您的一些杂文集。”鲁迅先生(亲爱 慈爱)地看着我说:“哦,不错哦,但读书我觉得还是广泛一点儿好,你还应该多读些其他人写的好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也可以多读一些,就像蜜蜂采蜜一样,不要光叮一处采,要多处采集,酿出的蜜才更香甜呢。”
“先生,”我问,“我虽然喜欢文学,但我要学的功课很多,这矛盾怎么解决呢?我的文学梦可以实现吗?”鲁迅先生微笑着说:“博,然后深;广,然后专。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偏科当然不好啰。你的文学梦嘛,现在说它还太早。梦是什么?梦就是希望吧。这希望就像这地上的路一样,本是无所谓有,也是无所谓无的,只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当我还要再问时,鲁迅先生却从我眼前(消灭 消失)了。虽然他走了,但我明白了今后的路该怎么去走。
21.结合上下文选择括号中的恰当词语,并在上面画“√”。
22.仿写:梦是什么?梦就是希望吧。
是什么? 。
23.鲁迅先生说的“博,然后深;广,然后专。”是什么意思?
。
24.“我”的文学梦可以实现吗?鲁迅先生的回答告诉了我们什么?
。
25.文章结尾说:“我明白了今后的路该怎么去走。”你明白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了吗?
。
阅读。
爷爷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 )上面写着( )煮书( )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我感到奇怪( )书只能读( )哪能煮呢( )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得心应(yīng yìng)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 )能体会文章情感,( )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chǔ chù)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
26.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7.在第一节的空白处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28.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得心应手:
豁然开朗:
29.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
30.从爷爷的话中,我们知道了“煮书”的含义:一是 ;二是 。
31.说说你对“读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第八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无故 机灵 罕见 层出不穷 2.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3. 语言 机智、勇敢 4.C 5.“我”和“我"的朋友们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高墙深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
【解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
“无端”的意思是:没有什么来由。近义词可以是:莫名、无故等。
“伶俐”的意思:机灵;灵活。故近义词可以是:灵敏、敏锐等。
“希奇”的意思:罕见而新奇;奇怪。故近义词可以是:稀罕、新奇等。
“无穷无尽”的意思:指没有止境。故近义词可以是:应有尽有、层出不穷等。
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可知,这一段描写的是看瓜刺猹;
结合第⑦自然段中“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可知,这一段描写的是看跳鱼儿。
3.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赏析。
结合第⑤自然段中“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可知,这是闰土在讲看瓜刺猹的事,故是语言描写,从而看出闰土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孩子。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可知,这句话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动物。从句中加点词语“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可感受到“我”始终对猹这种东西不了解。
结合第⑥自然段中“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可在,这句话是说我从来不了解天下有这么多的新鲜事。从句中加点词“素不知道”可感受到“我”从来没参加过劳动,没亲近过大自然,眼界狭窄,知识短浅。
结合第⑧自然段中“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可知,这句话是这句话是说写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 见多识广。而“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从句中带点词语“所不知道的”可感受到“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故选C。
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第⑧自然段中“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可知,“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从而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我”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6. 美丽的 幽雅的 7. 作者向往的理想世界 黑暗的社会
当时正处于国民党统治时期,阶级斗争日趋激烈,为避免白色恐怖的迫害,因此使用象征手法。 8.不同意,原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表达的感情也更加强烈,改后情感则没那么强烈。 9.
【解析】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阅读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从“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可知这个梦境是“美丽、幽雅、有趣”的。
7.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文中的“昏沉的夜”“好的故事”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昏沉的夜”象征着黑暗的社会现实;“好的故事”象征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世界。作者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样写更能反映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结合阅读链接第②自然段句子“国民党统治时期,阶级斗争日趋激烈,为避免白色恐怖的迫害,发表针砭时弊、抨击黑暗、具有强烈战斗性的杂文,就常用笔名。可知鲁迅先生不直接写,用象征手法的原因。
8.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和作用。
对比两种句子的意思和表达等方式,体现的感情等,进行分析,对比,说明理由,如:不同意“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渴望将这“好的故事”保留下来的强烈愿望,改后这种强烈的愿望就体现不出来了
9.本题考查文章书写。
抄写时文字大小要适中,约占横线格的三分之二,靠底线书写,做到整齐划一。横格天地,稍留空隙。在横线格里写字的时候,要把字的位置、字距安排得当。抄写时注意字形正确。
10. 梦寐以求 受益匪浅 浩如烟海 井井有条 11.C 12.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鲁迅小时候,不仅……抄过很多书。 13.①‖②③④⑤‖⑥ 14.这句话说明了鲁迅对书籍的热爱。
【解析】10.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中“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本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这可把他的保姆长妈妈感动了。”“显然,抄书使他受益匪浅。”“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完成作答。
11.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浩如烟海”的意思是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由此可知,这句话是说鲁迅读过的书很多。故选C。
12.本题考查过渡句和中心句。
中心句是能够概括文章内容或中心的句子,这篇短文讲了鲁迅小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他把书看作宝贝一样对待,他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宝贵的藏书成了一生最大的财产,所以文章中心句是开头的第一句。
过渡句是为了使所写短文通顺,连贯得体,句子与句子之间过渡自然而存在于文本段落中间的一种句子。故文中的过渡句为第四段的第一句“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
13.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概括。
文章围绕“鲁迅是一个爱书的人”分成三个部分。文章的第①自然是第一部分,主要讲了鲁迅小时候把书看作宝贝一样。第二部分是②③④⑤自然段,主要写鲁迅爱买书、爱读书、爱抄书的事情。第三部分是第⑥自然段,讲了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14.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这句话说明鲁迅对书籍的热爱。因为他爱书,爱买书,爱读书,所以他最大的财产就是这些宝贵的书。
15.鲁迅 16.A 17.A 18. 鲁迅先生对几个有地位的人在青年编辑本人不在席上的情况下指责他的缺点不满 鲁迅先生爱护青年 19.主动替他的学生孙伏园打铺盖卷儿;关心,爱护青年编辑黄源。 20.虽然青年们信写得草率,但是鲁迅先生还是极为认真地展读他们的来信。他对青年们要求严格又十分关心他们的成长,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严格又热心的品质。
【解析】1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结合“在年轻的时候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这一类帮助年轻朋友的事,在先生的一生中,其实是很多的”“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地爱护青年”“正因为先生对每一个青年朋友这样深切地关心”可知,文章记叙了有关鲁迅先生关心青年的三件事,具体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是十分关心和爱护的。
16.本题主要考查对写法的掌握。
从“对付敌人他可以利用他那些关于旧社会的知识,可以利用他那些“人情世故”;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可知,句子把鲁迅先生对敌人的态度和对青年善良不同的态度相比较,运用对比的手法。
17.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掌握。
结合“在年轻的时候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这一类帮助年轻朋友的事,在先生的一生中,其实是很多的”“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地爱护青年”“正因为先生对每一个青年朋友这样深切地关心”可知,文章记叙了有关鲁迅先生关心青年的三件事,具体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是十分关心和爱护的,感受到了先生爱憎分明,关心和爱护青年的高尚品质。
18.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爱护青年。我记得有一回有人请先生吃饭,几个有地位的人在席上一致指责一个青年编辑的缺点,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席终便拂袖而去。”可知,“拂袖而去”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个有地位的人在席上一致指责一个青年编辑的缺点这样的行为,体会到鲁迅先生非常爱护青年。
19.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以前,他同他的学生孙伏园一起旅行,他看见孙伏园体弱,便常常主动替孙伏园打铺盖卷儿。这一类帮助年轻朋友的事,在先生的一生中,其实是很多的。”可知,鲁迅先生爱护青年,替他的学生孙伏园打铺盖卷儿;
从从“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爱护青年。我记得有一回有人请先生吃饭,几个有地位的人在席上一致指责一个青年编辑的缺点,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席终便拂袖而去。”可知,爱护青年编辑黄源。
20.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可知,鲁迅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鲁迅先生对青年学者的友善、热情。萧红通过鲁迅先生读青年读者来信的前后对比,写出了鲁迅对青年虽寄予厚望,但还是保持着十足的热情。
21.隧道 慈爱 消失 22. 理想 理想就是未来吧 23.指知识广博之后,才能在某方面深入研究,或者专精某个领域。说明要想成为专家,广博的知识是基础,知识狭隘的人是很难有大的成就的。 24.鲁迅先生告诉“我”;文学梦嘛,现在说它还太早,但打好基础后就可能实现。告诉我们中小学阶段要打好基础,不能偏科。 25.广泛读书,打好基础。
【分析】21.本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
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地道:指大地的特征和地壳运行、地上万物运行的一般规律。也有地下通道的意思。
隧道:在地下挖掘或开凿山石所形成的用于通火车等的道路。
亲爱:意思是关系密切的,感情深厚的。
慈爱:(形)仁慈喜爱(用于年长者对年幼者)。
消灭:(动)除掉;灭掉
消失:是指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事物不复存在。反义词为出现、呈现、展现,近义词为消散、消逝。
22.本题考查的是仿写。
①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②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注意句子结构。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相同的句式进行仿写即可。根据例句的格式仿写的时候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23.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语句的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根据原文内容“博,然后深;广,然后专。”可以得出“博”是博大的意思,“深”是深入的意思,“广”是广泛的意思,“专”是专一的意思,结合文意组织语言。
2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根据原文的内容“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偏科当然不好啰。你的文学梦嘛,现在说它还太早。梦是什么?梦就是希望吧。”可以得出鲁迅先生的回答要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不要偏科。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25.本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结合文段中鲁迅说的话“但读书我觉得还是广泛一点儿好,你还应该多读些其他人写的好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也可以多读一些”和“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偏科当然不好啰。你的文学梦嘛,现在说它还太早。梦是什么?梦就是希望吧。这希望就像这地上的路一样,本是无所谓有,也是无所谓无的,只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可以得出今后的路要围绕“多读书”“打好基础”这些方面来展开描述即可。
26.yīng chǔ 27., “ ” 。 : , ? 28. 比喻技艺纯熟,心手相应。文中指杜甫读读得多,所以作起诗来运用自如。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文中指爷爷的话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29.不仅 而且 30. 反复朗读 仔细品味 3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说只有书读多了,做起文章也就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就是了。
【分析】2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对多音字的辨析与积累。
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读音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应
【yìng】1.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反~(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回响,反响)。2.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3.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4.对待:~付,~变,~酬。
【yīng】1.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有尽有。2.回答:答~,喊他不~,~承。3.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4.姓。
“他作起诗来就得心应手了”这句话中,“应”的正确读音是:yìng。然后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即可。
处
【chǔ】1.居住:穴居野~。2.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3.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4.决定,决断:~理。5.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6.止,隐退:~暑。
【chù】1.地方:~~,~所。2.点,部分:长(cháng)~,好~。3.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好处可多啦”这句话中,“处”的正确读音是:chù。然后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即可。
27.本题考查给句子加标点。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后面用逗号,表示句中停顿;“煮书”用双引号,表示特指;“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后面用句号,表示一句话结束;“我感到奇怪”后面没用冒号,表示提起下文;“书只能读”后面用逗号,表示句中停顿;“哪能煮呢”是一个疑问句,后面用问好。
28.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得心应手”比喻技艺纯熟,心手相应。结合文中“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得心应手了。”分析可知,该词在文中指杜甫读读得多,所以作起诗来运用自如。
“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结合文中“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分析可知,该词在文中指爷爷的话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29.本题考查关联词填空。
解答时,可以先分析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的关系,再结合句意及语境填写合适的关联词。
“能体会文章情感”与“可以牢记妙词佳句”两个分句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关系,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可知,本题可填写“不仅……而且……”。
3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章,结合“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分析可知,从爷爷的话中,我们知道了“煮书”的含义:一是反复朗读,二是仔细品味。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文中“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分析可知,“读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只有书读多了,做起文章也就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就是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