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每课一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每课一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8 10:4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2012·如皋模拟)下图甲为某地区地形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据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2.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2题,由乙图对照甲图不难发现,B区的人口密度达到了47人/平方千米,而合理的承载力应是10人/平方千米。
答案:1.B 2.A
   水土流失不仅危害山区而且危害平原,不仅危害干旱地区而且危害多雨地区,不仅危害农业生产而且危害其他生产活动,据此完成3~4题。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山区的危害包括(  )
①侵蚀 ②土壤酸化 ③土壤盐碱化 ④淤积 ⑤沙砾沉积 ⑥泥石流
A.①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包括(  )
①旱涝频繁 ②植被覆盖率下降 ③土壤肥力下降
④地震频发 ⑤降水集中,多暴雨 ⑥土质疏松,直立性强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第3题,联系水土流失对山区的影响可以确定答案为D项。第4题,地震的成因是地球内力作用导致构造变动以及火山喷发;降水、暴雨是原因不是结果;土质疏松、直立性强也是原因。
答案:3.D 4.A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完成5~6题。
5.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打坝淤地 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丙处修建水库 ④丁处平整土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如果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  )
A.a B.b
C.1020米等高线 D.1010米等高线
解析: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沟谷处打坝淤地;在缓坡地段修筑梯田;在陡坡地段种草护坡;在一些塬面上,平整土地。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沟、缓坡、塬、陡坡。如果不对黄土高原地区进行保护,水土流失面积会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陡坡和沟谷处,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答案:5.A 6.B
7.学习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内容后,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来探究植被(草地)对水土流失治理的作用。
(1)实验准备材料:在校园内选取具有一定坡度且表层平坦、形状规整的草地,木板若干,两桶水(水量相同),固定拼接木板的材料及工具。
(2)实验过程:
①用木板隔离出约1平方米的草坪,要求草类植物品种单一,长势良好,修剪规整,在底端的木板开一较小的出水口;同样在相邻处用木板隔出与前者同样大的裸地。两隔离区域周边的木板要求拼接良好,除底端出水口外不漏水。
②先后把两桶水倾倒在上述两个隔离区域内,要求倾倒时用力平稳。
(3)观察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与总结:
①在此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水倾倒后很快形成径流的是________;在出水口处流出的水量裸地________(大于或小于)草地:在出水口端流出的水较浑浊的是________(裸地或草地)。
②请总结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草地在水土保持方面发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后的思考:
①草地除了在本实验中体现出的作用,还有哪些其他的价值?
②做该实验,除了用上述中提供的材料外,你认为还用到哪些材料以增强观察效果?
③你认为本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6)拓展延伸:
①不同地区或环境下的草地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别,请写出以下各处草地的作用。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方低山丘陵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中的草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近来有研究表明,在城市中大面积建草坪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你能谈谈其中的原因吗?
答案:(3)①在隔离区域内(木板框内)形成径流的先后
②出水口处水量的多少
③从出水口端流出水的浑浊程度
(4)①裸地 大于 裸地
②避免流水(大气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保土保肥;增加了下渗量、涵养水源;延缓形成坡面径流的时间,平稳径流量
(5)①防止风蚀;放牧牛羊,具有经济价值;美学(观赏)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在两出水口端各设一接收容器,且为透明的玻璃容器。 ③准备过程复杂,耗时长、耗力大;所用材料多。
(6)①防风蚀、饲养牲畜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削峰补枯(平稳径流) 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②养护费用高;易污染地下水;在生态功能上有明显局限性,起不到隔离带的作用等。
一、选择题
   (2012·郑州高二质检)下图是黄土高原外力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位置特殊表现在它位于(  )
A.东南季风向西南季风的过渡地带
B.森林带向荒漠带的过渡地带
C.以流水作用为主向以风力作用为主的过渡地带
D.湿润地区向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
2.黄土高原的成因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解析:第1题,根据黄土高原的位置可知,它位于我国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而湿润、半湿润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干旱、半干旱区以风力作用为主,黄土高原位于以流水作用为主向以风力作用为主的过渡地带。第2题,强劲的西北风携带沙尘物质,受到秦岭、太行山等山地阻挡,沙尘物质在此堆积,形成黄土高原。
答案:1.C 2.D
   (2012·苏州模拟)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读图,回答3~4题。
3.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  )
A.极密 B.密
C.中密 D.稀疏
解析:选C。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密度的防护林对降低林区附近风速有较大的差异, 但随着范围的扩大,它们的区别越来越小, 所以从经济和生态方面考虑;宜采用中密的防护林。
4.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矿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D.东北平原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
解析:选A。工矿区的大气污染较严重,防护林可以净化空气、吸烟滞尘;城市地区的防护林可以降低噪声、美化环境;黄土高原上的防护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读南小河沟综合治理措施平面分布图,完成5~7题。
5.南小河沟综合治理遵循的治理方针是(  )
A.贮水、改善、合理 B.保塬、护坡、固沟
C.蓄水、提高、充分 D.平整、营造、采用
6.小流域林草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
A.防风固沙、滞洪蓄水 B.蓄水拦沙、保持水土
C.绿化美化、吸烟滞尘 D.保塬护坡、固沟保肥
7.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及其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流域可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
B.小流域可相当于黄土高原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
C.小流域可治理,主要综合运用生物措施和生物技术措施
D.小流域不可治理,任其自然发展
解析:南小河沟是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流域,在进行小流域治理时,根据这里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这里林草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是“保塬、护坡、固沟”。因为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完成,所以黄土高原的每个沟道小流域都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但是小流域只是河流的一条支流而不是整个大河流域。小流域的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答案:5.B 6.D 7.A
   (2012·启东模拟)贵州省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需异地移民搬迁约45万人。石漠化是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由于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水土流失,使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出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8~9题。
8.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风力侵蚀 ②流水冲刷 ③流水化学溶蚀 ④气候干旱 ⑤毁林开荒
A.①③④ B.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9.贵州省所在地形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合理措施是(  )
①发展立体农业 ②建设全国性商品粮基地 ③开发优势资源 ④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石漠化发生在流水作用强烈的湿润地区,故第8题选C。从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贵州省地表崎岖,耕地面积小,水土流失严重,不宜采用第9题中的②④措施,故A为正确选项。
答案:8.C 9.A
10.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省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解析:选C。新疆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内蒙古与宁夏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基本相当,但是宁夏土地面积较小;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
11.近年来,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红红火火,棉花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全国稳稳当当坐上了第一把“金交椅”,“工业西红柿”占据亚洲“老大”位置,新疆的牛奶、羊绒、皮革及珍禽也是声名远播,被中外游客青睐。然而在这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依然隐藏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该地区农业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是(  )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 ②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
③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新疆降水少,不易产生流水侵蚀问题;该地区水资源缺乏,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等会导致土地荒漠化;该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
   (改编题)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2012年1月29日视频《巴西·新春五洲行》——拥抱亚马孙热带雨林在央视网播出,呼吁人们关注、保护热带雨林。据下图回答12~13题。
12.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
A.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
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解析:选B。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雨林光合作用影响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13.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
C.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
D.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
解析:选A。热带雨林为大气提供丰富的水汽,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二、综合题
14.结合我国某区域略图及对该区域甲所在地形区的整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甲所在地形区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地貌特征是________。
(2)结合我国该区域略图回答甲所在地形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有哪些?
(3)下面结构图表示该区域由于人口增长而引起的人地矛盾尖锐的恶性循环,根据图中所反映的人地关系问题,将下列合适的选项填入相应代码后的横线上(每个选项限填一次)。
图2
①人口增长 ②水土流失 ③粮食短缺 ④人均耕地减少 ⑤需要更多劳动力 ⑥植被破坏 ⑦燃料需求增加
⑧开垦荒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H________。
(4)水土流失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是什么?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以确定图示区域中甲所在地形区为黄土高原。该地区由于长期受流水的切割作用,沟谷地貌广泛发育;黄土高原沟谷地貌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而且以人为因素为主;图2为由于人口增长而引起人地矛盾尖锐的恶性循环的结构图,抓住图中已知条件,结合所给出的选项,经过推理分析可得出答案;水土流失在下游形成冲积平原的同时也使水土流失区土壤肥力下降,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使河流下游地区泥沙淤积量变大,形成地上河,易造成洪涝灾害。
答案:(1)黄土高原 沟谷发育
(2)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因素有土质疏松、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地形坡度大;人为因素有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
(3)A—① B—④ C—③ D—⑦ E—⑧ F—⑤
C—⑥ H—②
(4)有利影响: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处形成三角洲。 不利影响:水土流失区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水资源减少等;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悬河”,洪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易发生盐碱化;中游水库淤积,调蓄河流径流的能力(或综合效益)降低。
15.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以甲为代表的“//////////”所示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造成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2)乙为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气候多雨,加之人类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合理的活动,使这一地区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3)丁区域表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解析:甲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广布,加之人类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地表植被破坏严重,荒漠化日益扩大。乙区域位于江南丘陵,水土流失严重。丁区域位于东北大兴安岭附近,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锐减。
答案:(1)荒漠化 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疏 过度放牧、破坏植被
(2)不合理耕作、过度砍伐森林 水土流失
(3)森林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