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短文阅读。
①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万岁!”
④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① 豪迈——( ) ② 坚强——( )
2.“完”在字典上有5种意思:A全;B消耗尽;没有剩的;C完结;D完成;E交纳(赋税)。选择一下,下列含“完”的词语中的意思: ① 烧完 ② 完税
3.用文中加点词造句。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体现了五壮士 的情怀。
5.“点面结合”是一种写作中艺术手法的表现方式,“点”与“面”的相结合,更能表现对景物描写的细致,使得读者更能加深对所描写实物的认识,使得写作者的感情表达的更加充分。选段中第①段就用了此写作手法。请根据上面对“点面结合”的介绍,从选段中的第①自然段找出“点”和“面”有关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①“点”:
②“面”:
阅读。
开国大典(节选)
①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到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②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6.选文描写的是“开国大典”中 的场面。
7.选文第1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 是“面”的描写, 是“点”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无比幸福的心情,还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
8.读选文中画“__”的句子,回答问题。
(1)这句话中的“红流”指的是 。
(2)“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有什么象征意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爱国常在微小处
高震东
我今天讲了什么是爱国主义。哪里是爱国主义?处处都是爱国主义!任何一个行为都可以爱国。大家都知道以色列与阿拉伯的战争。阿拉伯和以色列打仗打得正热闹的时候,世界正举行选美比赛,那年以色列小姐正好当选“世界小姐”。许多电影界的人士都围着她:“小姐签约吧,将来你可以发大财了!”“签约后你名利双收,你何必回国呢,你的国家正在打仗,那么一个小国,随时会被吃掉的!”“你回去多可怕!你现在又有钱,又有名,留在美国吧!”这位姑娘却在电视上发表谈话:“世界小姐不是我个人想选,我只是让你们知道,以色列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所以我出来竞选。我想让人们知道:地球上有以色列这个国家,所以我要出来竞选。我今天被选上了,就完成了我的任务。我也告诉世界:以色列是个优秀的民族,因为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同时还告诉世界:以色列这个国家正艰苦奋战,希望全世界的人民同情我们,支持我们!支持我们国家的独立!现在我的国家正在打仗,要钱何用?我们以色列亡国两千年,因为我们文化不亡,所以我们还能建国。今天我要回去,为祖国而战!”
她发表完这番谈话,第二天就坐飞机回国了。这个消息发表后,全世界的人对以色列刮目相看!哇,以色列人真了不起啊!于是,以色列的军队军心大振,他们像疯了一样,把阿拉伯的军队打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七日战争!七天打完!这就是因为一个女孩子的一番话!
所以,同学们,爱国常常在一个微小的地方。“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肩负着国家的荣辱,人家看到我们就看到国家的希望。同学们,国家的前途是向后看的,个人的前途是往前看的。老师这样一回顾,就知道三十年以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看看小学生就知道三十年后的中国是什么现象。如果他品德良好,道德高尚,爱国,三十年后国家就有希望。如果看见这个小朋友很爱国,很有礼貌,很有道德,那么三十年后的中国人是了不起的中国人。否则看着他怠惰、自私、傲慢、无礼、没有水准,就知道三十年后的中国就是那个样子。我们今天要雪耻图强,力争做得更好。不要丢了祖宗的脸,不要丢了我们汉唐先烈的脸。
爱国是很具体的。我的学校门口有个标语:“离开校门一步,肩负忠信荣辱。”推而广之,离开国门一步,肩负全国荣辱。一口痰吐在中国是小事,一口痰吐在外国,你就丢了中国十三亿同胞的脸,因为你代表十三亿中国人,而不是你个人。你千万不要以为“好汉做事好汉当”,你错了!你做不到,你不够资格当!所以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高老师回到国内,看到不顺眼的要讲要骂,要批评要建议,但是我离开了大陆回到台湾,不会讲大陆一句坏话。他们问:“大陆好吗?”我说好得不得了!太好了,太棒了。到了美国就说中国人伟大得不得了,绝对不会丢中国人的脸,一句对中国的批评也没有。但是,回来一定要实实在在地讲话,诚诚恳恳地建议。
9.通读全文,然后概括这篇演讲词的中心内容。
10.文中作者举以色列“世界小姐”的事例,其目的是什么?
11.作者在文中批判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批判这种现象?
阅读理解。
看戏
叶君建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市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 下来, 在地上, 到空中, 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股狂暴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了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水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活后,六十多岁高龄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12.从下面选择恰当的字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滴 溅 滚 落
1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4.有人说文章第①段中加点词“静静的”与下文观众的表现相矛盾,需要修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短文说说你的理由。
15.文章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第②至④段中第 段主要是“面”的描写,第 段主要是“点”的描写。请用“﹏﹏﹏”画出描写“点”的语句。
16.读第④段,体会女主角高超的表演才华,并将表格填写完整。
方面 特点
台步 (1)
(2) 圆润,辽远,逼近,柔和,铿锵
(3) 一笑一颦
动作 (4)
17.第⑦段中的“这种奇迹”是指什么?
课外阅读。
可爱的祖国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她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国的领土广大。我们的领土面积约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当我国的东北进入bīnɡ tiān xuě dì( )的季节,南国的海岛上却 是一片盛夏的景象。我们的祖国多大啊!
我国的物产丰富。粮食、棉花、大豆、花生、油菜籽、蚕丝、茶叶等的年产量,以及畜牧的总头数,在世界上都居于前列。
我国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有蕴藏丰富的煤、石油、铁、铜等,还有许许多多资源等待我们去勘探、开发和利用。
我国的山河壮丽。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矗立在我国西南的西藏边境。还有巍峨挺拔的泰山,景色迷人的黄山。世界著名的长江、黄河浩浩荡荡地流入大海。波光粼粼的太湖,水平如镜的西湖,像一颗颗明珠把祖国点缀得格外美丽。qì shì xióng wěi( )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给祖国大好河山增添了壮丽的色彩。
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非常幸福。我们为有这样可爱的祖国而自豪。
18.读拼音,在短文中的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19.(1)“地大物博”的“博”应解释为 ( )
①(量)多;丰富②通晓③博取;取得
(2)“点缀”的“缀”应解释为 ( )
①用针线等使连起来②组合字句篇章③装饰
20.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壮观 ( ) 矗立 ( )
21.找出短文第五自然段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与欣赏。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嗒嗒嗒……突然,从一座桥上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儿,构成了一座碉堡。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碉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
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同志们,扔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
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扔一阵,董存瑞再跃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了好几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董存瑞离碉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掩护。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碉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巨大的喊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出版社),有改动]
22.“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个英雄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 )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朝鲜战争
D.游击战争
23.对“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写出了危及的局面。
B.这句话写出导火索燃烧时很壮观。
C.“哧哧”这个词模拟导火索的燃烧声。
D.这句话从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进行细致描写。
24.根据文章内容填一填。
道路被封锁——( )——负伤前行——( )——解放隆化
25.“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句话写出了董存瑞怎样的形象?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
26.从第七自然段中找出“面”描写的一句话,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易错精选题-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豪爽 刚强 2. B E 3.解放军叔叔走路时总是昂首挺胸,精神抖擞。 4.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热爱 5. 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解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
近义词就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如何找出给出词语的近义词,可以从共同词素和词的意义这两个方面去找。
豪迈:(形)气魄大,勇气足。近义词有:旷达、豪爽、奔放、豁达等。
坚强:(形)强固而不可动摇。近义词有:刚正、顽强、顽固、坚贞等。
2.本题考查多义字。
大多数汉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对于这样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的几个不同意义的汉字,我们叫它多义字。一个字具体取哪个字义,应把字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看看哪个解释最合乎语境。在多个义项对几个语境的题目中,先要把义项和词语读完,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利用代入法、对比、排除手段筛选出答案,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烧完”的意思是物体燃烧后没有剩下的东西。这里的“完”是指没有剩的,故选B;“完税”的意思是指税单核发后,由承办方代书通知买卖双方,完成税款缴交,买方并于此时给付第三期款的程序。这里的“完”是指交纳“赋税”的意思,故选E。
3.本题考查造句的能力。
首先了解加点字的含义,然后再根据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去写出合适的句子。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如:他们昂首挺胸地走进了会场。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仔细阅读全文段可知,句子“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口号,充分体现出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的仇恨;“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句话表现出了五壮士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5.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通过题目给出的“点面结合”的介绍可知,“点”就是对景物细致的描写;“面”就是就是对人或事及景物等,进行概括性的描写。阅读句子“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可知,这是对班长马宝玉的描写,故是“点”;阅读句子“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可知,这句是对五壮士跳崖时的动作和表情描写,是“面”。
6.群众游行 7. 群众游行和欢呼 毛主席回应游行群众 8. 舞着灯笼火把的人群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使全国永远摆脱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解析】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①自然段“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可知选文描写的是“开国大典”中“群众游行”的场面。
7.本题考查“点面结合”描写方法的理解能力。
第①自然段中群众游行,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是“面”的描写;“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是场面中“点”的描写,详细写出了毛主席是如何热烈回应游行群众的。
8.(1)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文中画线句子“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里的红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红流指“擎着灯”“舞着火把”的游行队伍。
(2)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联系上下文,“两股红流”,指分头向东西两个方向行进的、“擎着灯”“舞着火把”的游行队伍,“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光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成为一座和人民群众一样有了光明前途的城市。
9.爱国要从具体的小事做起。 10.为了引出作者的观点——爱国常常在微小的地方,并以此作为事例论据。 11.批判了“好汉做事好汉当”的错误观点。因为所有中国人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十三亿个个人。
【解析】9.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的论点。
本文是一片演讲稿,属于议论文,找演讲词的中心内容实际就是查找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找论点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一般出现在题目和开头。本文题目《爱国常在微小处》就是它的论点,可以表述为:爱国要从具体的小事做起。
10.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以色列“世界小姐”的一番话让以色列军队军心大振,把阿拉伯军队打得干干净净。以色列“世界小姐”的发言是一件微小的事情,但却扭转了自己国家的战局,证明了爱国常常在一个微小的地方,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了作者的观点,同时这件事也可以作为一个支撑自己论点的论据。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抓住本题关键词“批判”,浏览文章,发现最后一段有“你错了!你做不到,你不够资格当!”说明作者在批判,找到批判前面的句子,你千万不要以为“好汉做事好汉当”,可知批判的现象是“好汉做事好汉当”的错误观点。
从最后一段“一口痰吐在中国是小事,一口痰吐在外国,你就丢了中国十三亿同胞的脸,因为你代表十三亿中国人,而不是你个人。”可知出了国门,我们就是中国人的代表,代表的是十三亿中国人全体,而不是个体,中国人是一个整体。
12.滚 滴 溅 落 13.首都劳动人民在劳动剧场观看梅兰芳同志演出的京剧。 14.不同意。“静静的”写出了观众等待梅兰芳入场时的安静,突出观众对梅兰芳的期待。从静到动的变化,更加表现出观众对艺术家梅兰芳的热情和对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的喜爱。 15.②③ ④ 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 下来, 在地上, 到空中, 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股狂暴的掌声。 16. 轻盈而矫健 歌喉 表情 优雅、婀娜 17.六十多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
【分析】12.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滴:液体一点一点地向下落。 使液体一点一点地向下落。一点一点地向下落的液体。 用于滴下的液体的数量。
溅:液体受冲击向四外飞射。
滚,本意为翻滚、沸腾。滚词性有多种,可以是动词,以为滚动,离开等。
落,其本义是指树叶掉下来、往下降,引申为衰败、飘零;停留;失落;萧条冷落等义。
结合语境,由“一粒一粒”、“下来”可知是:滚;滚下来之后应该是“滴在地上”,又从底衫“溅”起到空中,最后从空中“落”到每个人的心里。
1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细读文章,从文章可知主人公是“我”和首都的劳动人民,事件是在剧院观看由梅兰芳同志创作的戏剧,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补充即可。
示例:本文主要写了“我”在剧院观看由梅兰芳同志创作的戏剧。表现了“我”对戏剧的热爱以及对梅兰芳同志的深深敬意。
14.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分析其运用的写作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静静的”意思没有声音。本文指露天剧场演出前的人们的安静。“静静的”一词表达了人们对演出和艺术家的期待,“静静的”和主角出场后人们情不自禁雷鸣般的掌声形成对比,写出了观众情绪的变化,更加表达出人们对艺术家的热爱之情。
15.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点面表现手法的理解。
点面写法,是指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面起着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联结过渡的作用。文章中的第②段是描写的剧场的观众等待表演开始的场景;第③段是对演出开始时的描写;这些描写主要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梅兰芳,是“面”的描写。第④自然段对梅兰芳先生的出场、唱腔、身段等进行了详细描写,是“点”的描写。
1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结合“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可知台步的特点;由“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可知是:歌喉;由“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可知是:表情;由“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可知是动作。
17.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活后,六十多岁高龄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作答即可。
18.冰天雪地 气势雄伟 19. ① ③ 20. 壮丽 屹立 21.生动形象写出了太湖、西湖及祖国的美丽。
【解析】18.本题主要考查根据读音写词语。注意“冰、雪”容易写错。
19.本题主要考查字词的解释。
(1)“地大物博”意思:土地广大,物产丰富。“博”的意思:(量)多;丰富。
(2)“点缀”意思: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缀”的意思:装饰。
20.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
壮观 :雄伟的景象。近义词:壮丽。
矗立:高耸地立着。近义词:屹立。
21.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从“波光粼粼的太湖,水平如镜的西湖,像一颗颗明珠把祖国点缀得格外美丽。”可知,句子把西湖比作镜子,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太湖、西湖及祖国的美丽。
22.B 23.B 24. 请求任务 舍身炸暗堡 25.写出了董存瑞视死如归、顶天立地的形象。用“巨人”凸显董存瑞形象高大;对目光细致的描写表现董存瑞坚定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26.面的描写的句子有:“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
面的描写句子写出了敌人的凶猛,敌方火力的密集,衬托出董存瑞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身手敏捷的特点。
【分析】2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文章第一段内容“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可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个英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选B。
2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从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进行细致描写,写出了危及的局面。“哧哧”这个词模拟导火索的燃烧声。
B项理解错误。这句话并没有表明导火索燃烧时很壮观,而是突出了紧张的气氛。
24.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首先应该看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再看写每个内容的篇幅,通过比较找到主要内容。对于内容重点则要根据每个重点段内容具体概括。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道路被封锁。
文章第二到五自然段“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写了董存瑞与战友请求任务。
文章第六、七自然段“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了好几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写了董存瑞负伤前行。
文章第八自然段“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写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文章结尾“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写了解放隆化。
25.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董存瑞比作巨人一般挺立着,凸显董存瑞形象高大;对目光细致的描写表现董存瑞坚定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写出了董存瑞视死如归、顶天立地的形象。
26.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运用。
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第七自然段中面的描写的句子有:“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通过对敌人的概括性描写,写出了敌人的凶猛,敌方火力的密集,衬托出董存瑞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身手敏捷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