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中国东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每课一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中国东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每课一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8 11:0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中国东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关于东北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区,自然地域单元完整
B.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水热条件配合协调,南北没有热量差异
C.有我国最大的平原,最肥沃的黑土地和最大的天然林区
D.区内河流水量丰富,季风变化不大,含沙量很大
解析:选C。教材中所指的东北地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从气候上看,本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北方向上由于纬度位置的差异,热量条件差别很大,由南向北可依次划分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温度带类型;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肥沃,是我国第一大林区,也是我国第一大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上;东北地区的河流具有较大的季节变化,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河流的含沙量很小,但有凌汛现象。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已经被玉米所取代)。”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据此完成2~4题。
2.东北地区农业基地建设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  )
①土地资源丰富 ②森林资源丰富 ③矿产资源丰富 ④地理区位优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  )
①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每一农业劳动力担负耕地都较多
②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很大 ③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④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东北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上的显著特征是(  )
①耕地面积广大 ②宜农荒地最多 ③土壤肥沃 ④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2题,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资源优势主要是土地资源优势和森林资源优势。与矿产资源关系不大,地理区位优势不属于资源优势。第3题,宜农荒地是土地资源的组成部分,而东北地区又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③④所述不属于数量上的优势。第4题,①②内容属于数量上的优势。
答案:2.A 3.A 4.B
5.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下降,造成的生态问题是(  )
①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②东北虎、野山参等动植物资源已不多见 ③吸烟除尘减弱,大气污染加重
④木材蓄积量减少,造林困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森林有巨大的生态环境功能,能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①②正确;③属于环境污染,不属生态破坏;④属经济方面的问题。
6.有关东北农业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抓好种植业就行
B.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C.农业区搞加工经济效益差
D.应加强大豆榨油、甜菜制糖等食品加工
解析:选D。此题是关于东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问题。选项中A项显然不符合综合开发的路子。B项中后半句不符合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C项中农业区搞加工,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D项则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有益行为。
7.读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例
植被类型
人口密度(人/千米2)
年降水量(毫米)
农业植被
200~400
600~650
杂草
100~200
450~550
小灌丛、碱蓬等
1~50
380~400
(1)综合图和表格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本区可能为________地区,简述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A区域人口密度________(大或小),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区域人口密度________(大或小),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将成为该国最大的牛奶产业带,试分析该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4)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图示经纬度和农业景观可确定图示区域为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因而该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而本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则是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不合理开垦造成的,表现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
答案:(1)东北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平原广布。
(2)大 降水较多,黑土肥沃,作物产量高 小 降水较少,地表多流沙,土壤盐碱化,不适宜农耕和放牧
(3)该地区饲料资源丰富;畜群基础良好;草原和农区畜牧业资源的地域组合优势突出。
(4)水土流失、黑土退化 继续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2.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从经纬度位置可知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春季积雪融水使河流水位增高,夏季7~8月份由于降水多而使河流处于高水位,即东北地区的河流一般有两次汛期。第2题,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是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答案:1.C 2.B
   下面是某记者在东北采访时所拍摄的几张照片(乙图是一伐木工人正在用油锯锯一棵白桦树),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对照片所反映的问题,说法合理的是(  )
A.该地区坚持合理采伐,使林地面积逐年增加,森林质量上升
B.森林的砍伐扩大了珍稀动物的活动范围,保持了生物多样性
C.该地区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D.不分树龄皆伐,省工省时,为营造人工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解析:选C。照片所反映的问题是该地区采育脱节、超伐现象严重,会导致林地面积下降,森林质量也下降,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物种减少,甚至会导致珍稀物种的灭绝。不分树龄皆伐,是对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4.该地区为对森林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①充分挖掘森林工业发展的潜力,加大对森林的采伐力度
②提高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深度
③发展多层次的林产品加工,最大限度地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
④发展果园业和柞蚕生产,加强林业基地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低层次的木材加工不利于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应该发展多层次的林产品加工,最大限度地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
   (2012·徐州高二质检)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5~6题。
→→
                 ↓
←←

→→
5.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
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配套加工业
解析:选B。A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C项中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D项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6.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解析:选A。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反映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关系,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读“吉林省地形示意图”,回答7~8题。
7.吉林省自东向西地形的排列应该是(  )
A.山地、丘陵、平原、湿地
B.湿地、山地、丘陵、平原
C.山地、湿地、丘陵、平原
D.丘陵、山地、平原、湿地
8.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主要经济作物是(  )
A.棉花、亚麻 B.甜菜、小麦
C.高粱、黄麻 D.甜菜、亚麻
解析:第7题,从图中看,吉林省东部地区海拔较高,地表起伏大,是山地;西部地区海拔低,是平原和湿地。第8题,吉林省位于中温带,适合喜温凉的作物生长。吉林省的热量条件不适宜棉花的生长;黄麻喜高温,不适宜在此地生长;小麦、高粱是粮食作物。
答案:7.A 8.D
9.关于东北平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面向市场,强化商品粮、豆等农产品的生产
B.以国际市场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质量和竞争力
C.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
D.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解析:选B。应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①甲地区冬季漫长 ②乙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年降水量变化大 ③丙地区降水集中于夏秋,冬春寒冷干旱 ④丁地区降水丰富,地质灾害严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有关图中四地区农业发展的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地区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②乙地区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③丙地区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改善环境 ④丁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基塘生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10题,甲地区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乙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东部,这里气温年较差较小,年降水量变化大;丙地区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降水多在夏季和春季,冬季低温少雨;丁地区位于广东,地质灾害并不严重。第11题,三江平原应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华北平原地区重在改造中低产田;南方丘陵地区宜发展立体农业;广东应因地制宜,发展基塘生产。
答案:10.B 11.B
   下图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水源、土壤 B.劳动力、技术
C.气候、地形 D.市场、交通
13.与①地区相比,③地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机械化水平高 B.土壤肥力高
C.水热资源丰富 D.人均耕地面积大
解析:第12题,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各种农业生产基地的分布既有南北方向上的差异,又有东西方向上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向上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造成东西方向上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13题,①地区位于东北平原,③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高、土壤肥力高、人均耕地面积大是①地区的优势,③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比①地区丰富。
答案:12.C 13.C
二、综合题
14.根据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粮仓”黑龙江省2009年制定了一项庞大的粮食增产规划。计划到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00亿斤继续保持全国商品粮第一大省的地位。
材料2: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公顷)及谷物单产(千克/公顷)比较。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
0.31
0.21
0.10
0.02
0.07
0.07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
4916
5872
5870
7044
6207
6175
4885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4)为继续保持全国商品粮第一大省的地位,你认为黑龙江省可采取哪些措施实现粮食增产?
解析:本题以东北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谷物产量为背景材料,考查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不利条件及今后发展的措施。第(1)题,东北商品粮基地商品率高,主要是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余粮多。第(2)题,东北商品粮基地增产潜力大,宜农荒地多;其他商品粮基地耕地面积下降,增产潜力不大。第(3)题,东北平原单产低是气候(热量)、技术及农业投入等原因造成的。第(4)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提高单产。
答案:(1)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耕地多,余粮多。
(2)有道理。东北平原目前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增产潜力大;同时还有宜农荒地开垦。而其他一些商品粮基地,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发展等原因,耕地面积会有所下降;同时目前单产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3)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业投入不足等。
(4)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单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保证稳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
15.(2012·湖南长沙高二调研)读图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继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又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工业园、德令哈工业园、乌兰工业园、大柴旦工业园等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构建以盐湖化工为核心的六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形成资源、产业和产品多层面联动发展的循环型产业格局,争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等“零”排放或者是最少的排放。
材料2: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67种,其中钾、镁、锂、锶、芒硝、石棉、电石级石灰岩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许多矿产资源间的关联度极强,综合利用率高。
材料3: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1)读“柴达木盆地示意图”,指出图中字母A、D代表的地理事物。
A矿产地是________;D处是________山脉。
(2)读“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回答:
①填出图中甲、乙两处的工业部门:甲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示意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做法有哪些?
(3)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还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生态农业是发展的八大循环体系之一,这里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
解析:(1)地理事物的名称是基础,对记忆的要求高,注意积累。(2)甲和乙工业部门根据工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可做出判断;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可结合图中及课本内容做出回答。(3)该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要结合该地区特点来合理安排。(4)根据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阐述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答案:(1)察尔汗 祁连
(2)①电力工业 建材工业 ②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大力实施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体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3R)”的循环经济原则。
(3)荒漠化植被、草地、育林地保护与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沙化土地保护和治理等。
(4)有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丰富。不利: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气候干旱;水资源有限(灌溉水源是制约种植业的主要因素;土地盐渍化、沙化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