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静海区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3 17:1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静海区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
A.相对独立 B.满天星斗 C.中原核心 D.多元一体
2.大汶口出土的墓葬品有明显的大小墓差异,小墓仅能容尸,空无一物; 大墓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 )
A.已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B.代表了母系氏族社会成就
C.生产技术发达领先世界 D.奠定了多元一体文明格局
3.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可以用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周王直接管理地方 B.以血缘为特征的政治体系
C.统治者权力的集中 D.奴隶制王位世袭制度开创
4.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5.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 )
A.实行思想专制的政策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 D.制定完备严苛法律
6.汉初地方行政采取郡国并行制曾给汉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为消除这一危机,汉武帝时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立中朝 ②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③设立刺史监察地方 ④颁布”推恩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春秋》乃“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
A.尊崇儒术,统一思想 B.天人合一 C.复兴儒学 D.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8.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这两次改革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交融
10.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这些措施( )
A.满足了隋炀帝享乐的需要 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
C.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 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
11.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 D.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12.780年,唐朝政府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以上规定( )
①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制度
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③减少了政府支配的土地
④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3.唐朝开窟造像达到了高潮,除了继续在前朝已开发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多处雕造佛像外,还在邯郸响堂山、济南千佛山、广元皇泽寺等处开凿石窟,唐朝佛像呈现出多样化、世俗化、一体化的趋势。由此可知,唐朝( )
A.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 B.三教合流开始形成
C.佛教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14.唐代的诗歌繁荣、种类丰富,其中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如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说明唐代讽喻诗( )
A.体现了吏治腐败为文人诟病 B.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现状
C.说明了科举制推动文化发展 D.具有经世致用的文人担当
15.宋朝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并增设参知政事在政事堂同议政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解决财政危机 D.缓解边防压力
16.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17.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分而治之 B.民族自治 C.因俗而治 D.区域自治
18.元朝设置行省时,常常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由此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
A.防止地方割据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传达行政命令 D.扩大国家的疆域
19.宋朝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取代了传统的“选士必论族姓阀阅”、“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门阀士族逐渐腐朽衰落 B.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迁 D.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
20.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有一段文字记载“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箫鼓喧空,几家夜宴。”这说明北宋东京城( )
①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②城市经济职能得到了增强
③出现了较完善的娱乐设施 ④政府不再对经济进行管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内阁与宦官的斗争 B.地方对中央的挑战
C.宰相制度得以重生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22.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西学中源”说( )
A.反映了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 B.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和进步
C.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 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23.清朝前期,在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中,形成了中央政府委任的官员与士绅、少数民族首领共同协作,“编立保甲,查缉匪类,逢望日宣讲上谕,以兴教化”的机制。从这一现象中可知( )
A.清朝前期的施政重心是开发边疆地区
B.改土归流有利于西南地区稳定与发展
C.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拓展了疆域
D.保甲制度加剧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动荡
24.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目录上记有栽培植物159种,都是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所需的资源。他以审慎的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的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朝科学( )
A.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特征
C.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D.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
25.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之,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材料主要反映了苏州
A.人们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方官员与商人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产业工人罢工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潨公之行。”
——《汉官仪》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
材料三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杜佑《通典》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魏晋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8.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鉴唐末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锲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是基于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宋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 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B B B A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A D B D C A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B B B
26.(1)汉代—制度:察举制;标准:品行和才能。
魏晋—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门第。
(2)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社会向学的风气。
27.(1)“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明朝内阁制。
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特点: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有参议政事权但无相应的决策权;在施政过程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3)表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城市兴盛。
28.(1)历史现象:藩镇割据。
措施:派文官出任知州;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设“四 监司”监控各州;增设通判。
(2)特点: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行省的主要使命各有侧重;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
历史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