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导学案3)
知识梳理
1.
不同区域城市化模式的比较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一般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甚至全国其他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城市化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模式(如图)。
(1)珠江三角洲模式
→→→
(2)浙江温州模式
→→→
(3)苏南模式
→→→
(4)云南德宏模式
→→
(5)东北模式
例1(2013·安徽文综)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2题。
1.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
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版)
例2
(2013·四川文综)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3~4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3.
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4.
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5.
(2013·浙江文综)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图2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例3
(2013·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____。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__ 苏中地区________ 苏北地区________
课堂训练
(2012·江苏地理)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
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
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1·天津文综)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下图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回答第3题。
3.
图中所示的L湖被污染。学生经过分析确定,污染物主要来自
( )
A.城镇
B.牧区
C.林区
D.矿区
4.
(2012·广东文综)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城市用地日益紧张,滨海地带的开发成为热点。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材料 长江口及上海市区域示意图
(1)上海市精品钢铁、化学和船舶工业基地(区)布局的总体特征是________;影响微电子产业基地布局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_。
(2)S处邻近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洋山港,有铁路抵达和高速公路经过。目前上海市正在S处建设临港新城,简要分析该新城发展的有利条件。
(3)上海市在F围垦区内规划建设工业开发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引进工业企业与开发区建设中应防止出现哪些问题?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1~3题。
1.
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
A.江苏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海南省
2.
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3.
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设城市化水平为U,工业化水平为I,用I/U的比值和0.5相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滞后/协调/超前)。读“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回答4~5题。
年份指标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I(%)
50.02
41.14
44.48
45.49
47.16
49.69
56.32
U(%)
9.47
12.26
16.32
28.2
34.94
36.25
43.5
I/U
5.28
3.36
2.73
1.61
1.35
1.37
1.29
|0.5-I/U|
4.78
2.86
2.23
1.11
0.85
0.87
0.79
4.
关于山东省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
B.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逐渐缩小,到2004年可基本协调
C.城市化一直超前于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D.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5.
资料所体现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对山东省的影响有
( )
A.造成了城市建设步伐的超前
B.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C.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
D.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2011年和2012年两大产业结构图”。读图,回答6~
7题。
6.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第一产业产值保持稳定
B.2012年该市以第二产业为主
C.2012年该市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D.三大产业应坚持均衡发展
7.
该市目前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短缺;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劳动力,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的处境。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
A.禁止外来人口迁入,控制人口规模
B.实行区域合作,加快产业转移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D.提高土地价格,缓解土地、空间不足的问题
下图是“中国和日本的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变化曲线”。读图,回答8~9题。
8.
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①——日本工业化率
B.②——中国工业化率
C.③——日本城市化率
D.④——中国城市化率
9.
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快于日本
B.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呈现下降趋势
C.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适应
D.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
根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回答10~11题。
10.民工荒的出现,给社会带来多种影响,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A.民工荒将促使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脚步
B.民工荒将使东部企业大量倒闭,东部地区进入经济萧条阶段
C.民工荒将使东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小
D.民工荒将使我国结束严格的生育政策,考虑在局部地区实施宽松的生育政策
11.目前长三角的民营企业,总体上与下图中较为一致的是
( )
二、综合题
12.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
13.“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两个重要城市群,阅读“两三角洲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我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有对外开放、小商品经营、大城市扩散、资源开发等因素,请指出两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两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措施。
(4)伴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该地区农业应如何发展?
江苏省参考答案
典型例题:
例1.
DA
例2.CD
5.答案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例3:答案 (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3)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4)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 ③ ①
课堂训练:
1-3
DBA
4.答案 (1)沿江沿海分布 技术
(2)地处河流入海口,地形平坦;有铁路、公路经过且临海,水陆交通便利;周围经济腹地范围广,且邻近中国最大集装箱港,市场广阔;地处海滨,环境优美;国家政策支持;临港,利于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和对外贸易;多海滩,旅游资源丰富。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构建产业链,防止产业结构单一;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建设绿地,治理工业“三废”,防止环境污染;合理规划和布局产业,避免产业过于集中;完善道路、住房、通信等设施的建设,防止配套设施不完善;建设污水处理厂,防止造成海洋污染;适当保留空地,避免缺少工业发展余地;建设海防堤坝,防止气候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
能力提升:
1-5
ADAAB
6-11
CBBDA
C
12.
答案 (1)问题:①大气污染或酸雨;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工业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2)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小。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投资;有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
13.答案 (1)长江三角洲:大城市扩散。
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
(2)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及进行回收利用(推广原煤脱硫技术、工业废气
脱硫处理);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3)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并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合作等。
(4)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生产;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江苏省参考答案
典型例题:
例1.
DA
例2.CD
5.答案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例3:答案 (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3)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4)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 ③ ①
课堂训练:
1-3
DBA
4.答案 (1)沿江沿海分布 技术
(2)地处河流入海口,地形平坦;有铁路、公路经过且临海,水陆交通便利;周围经济腹地范围广,且邻近中国最大集装箱港,市场广阔;地处海滨,环境优美;国家政策支持;临港,利于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和对外贸易;多海滩,旅游资源丰富。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构建产业链,防止产业结构单一;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建设绿地,治理工业“三废”,防止环境污染;合理规划和布局产业,避免产业过于集中;完善道路、住房、通信等设施的建设,防止配套设施不完善;建设污水处理厂,防止造成海洋污染;适当保留空地,避免缺少工业发展余地;建设海防堤坝,防止气候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
能力提升:
1-5
ADAAB
6-11
CBBDA
C
12.
答案 (1)问题:①大气污染或酸雨;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工业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2)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小。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投资;有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
13.答案 (1)长江三角洲:大城市扩散。
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
(2)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及进行回收利用(推广原煤脱硫技术、工业废气
脱硫处理);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3)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并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合作等。
(4)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生产;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