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工业化和城市化
1、2
3、4、10、11、12、14
13、15
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5、6
7、8、9
16、17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分析下表,回答1~2题。
地区
城市人口(万人)
乡村人口(万人)
地区人口总数(万人)
甲
35
65
100
乙
65
35
100
丙
80
20
100
丁
90
10
100
1.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具有甲地区城市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 )。
A.非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解析 第1题,城市化水平最主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通过表格可知各
地城市化水平,甲为35%,乙为65%,丙为80%,丁为90%,故丁地城市化水平最高。
第2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有显著差异,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
晚,水平低,速度快;甲地城市化水平较低,多位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答案 1.D 2.A
读下图,完成3~4题。
3.南京市建国以来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显著
B.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先降后升
C.第一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4.目前,南京市属于
( )。
A.轻、重工业都发达的城市
B.工业和服务业并重的重工业城市
C.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市
D.农工贸并重的中心城市
解析 第3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例,观察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第4题,解题的关
键是根据2001年的产业结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目前,南京市重工业比轻工业发达,工
业和服务业并重,农业比重较低。
答案 3.B 4.B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5~7题。
5.正确表述图中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是
( )。
A.苏州市有4个城镇等级
B.昆山服务范围最广
C.常熟、张家港、太仓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D.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后,苏州市的服务范围扩大
6.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7.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解析 苏州不是省会,没有4个城镇等级。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昆山等级不
是最高。常熟、张家港、太仓等级相同,服务范围并不重叠。很显然苏通大桥建成通车
后,苏州市辐射影响的范围变大。图示信息表明,Ⅲ走廊沿江分布,水运便利;第7题,
A项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会导致内部竞争。B项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
化工业发展,会导致环境恶化。而D项当地矿产资源优势不明显。
答案 5.D 6.B 7.C
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它将带动和推进江苏省的城市化。据此完成8~9题。
8.关于目前江苏省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城镇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 ②三个都市圈全部在我国南方地区 ③城市化发展
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④省内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9.在江苏省城市化过程中,下列说法可行的是
( )。
①建设发达的交通网,干线尽可能经过市中心区 ②加强规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
③合理布局,促进苏南、苏北协调发展 ④提倡居民购买私人小轿车,减轻公共交通压
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解析 第8题,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徐州在淮河北边,应在我国北
方地区;目前该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第9题,干线不能
经过城市中心,提倡私人购买小轿车只能占用更多的空间,增加公共交通压力。
答案 8.D 9.B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读三地产业投入比重图,完成10~11题。
10.三地产业都是在产业转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受产业转移影响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
A.③地→②地→①地
B.①地→②地→③地
C.③地→①地→②地
D.②地→①地→③地
11.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中,与上述产业转移关系最密切的是
( )。
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B.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C.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D.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解析 第10题,区域产业发展过程,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根据三地产业投入比重,即劳动力投入比重降低,而技术投入比重逐渐升高,可判定时间的先后顺序。第11题,A项又称珠江三角洲模式,该地区侨乡广布,早期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全国对外开发范围的不断扩大,该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产业开始升级;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B项又称浙江温州模式,C项又称苏南模式,D项又称东北模式。
答案 10.A 11.A
图甲是我国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图乙是世界发达国家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据图中信息判断
( )。
A.第一产业对城市化没有贡献
B.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
C.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贡献率差异逐步增大
D.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13.与发达国家相比,图中信息无法反映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是
( )。
A.产业结构不合理
B.城市空间分布不合理
C.单位产值耗能高
D.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
解析 第12题,据图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二、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的贡献率差距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而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13题,我国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说明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说明单位产值耗能高;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说明城市化是由工业带动的,环境污染较严重。
答案 12.D 13.B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读某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14~15题。
14.有关该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工业化与城市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C.属于发展中国家
D.第三阶段该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第三产业
15.第三阶段促使该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部门是
( )。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现代服务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 第14题,由图可知,该国到了第三阶段城市化水平远高于工业化水平,应属于发达国家;该国第三阶段工业化水平略有降低,并不是因为工业生产倒退了,而是因为经济增长主要来自第三产业。第15题,第三阶段该国具备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答案 14.D 15.B
二、综合题(共40分)
16.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读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图1 1993~2005年该地区酸雨频率年际变化
图2 该地区污水排放量变化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结合图2分析主要原因有(双选)
( )。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同时考查对图表资料的
判读分析能力。由题干知:①由图1知酸雨在1998~2005年间出现的频率总体上升,但
在2000年、2003年相对降低,说明有波动。②由图2知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大,
污染严重,生活污水排放量总体上是逐年上升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化较小。③该区环
境污染严重,主要是酸雨、污水污染等,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工业造成的“三废”污染
和农业造成的化肥、农药污染)和生活污染。针对污染源采取具体的解决措施。
答案 (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BD (3)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污水污染(或人
类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
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发展生态农业;④加强环境监管(或限制高
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2009年6月1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会展中心开讲,从而
启动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合作。“泛珠三角”是与“小珠三角”“大珠三角”相对应的
概念,通常“小珠三角”是指广东省内的珠江三角洲平原,而“大珠三角”则是“小珠三角”
加上香港和澳门,“泛珠三角”指的是包括“大珠三角”及其辐射和相互辐射的地区在内的
广阔经济带(包括云、贵、川、粤、桂、琼、湘、赣、闽、港、澳)。
材料二 下面为珠三角和泛珠三角范围示意图、珠三角主要城市分布图。
(1)简述小珠三角城市发展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2)请说出泛珠三角开发有助于解决小珠三角在发展过程中的哪些限制性因素。
解析 (1)读图可知,小珠三角城市发展等级结构不合理,各城市结构趋同,功能相似;
产生原因主要是珠三角城市化主要靠外资驱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解决对策注意
针对性。
(2)泛珠三角包括的范围大,其开发有助于解决小珠三角资源不足,国内市场狭小,腹地
不大,地价和劳动力价格高,人才缺乏等问题。
答案 (1)主要问题: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或小城市过多)。各城市结构趋同,功能相似。
产生原因:珠三角的城市化主要靠外资自发驱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解决对策:
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优化城市等级结构,以香港、广州、深圳主导城市的建设为核
心,加强各城市间的分工和协作。
(2)资源(能源)不足,国内市场腹地狭小,国际化的平台问题,地价和劳动力价格高,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人才缺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