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区域和区域差异
每课一练(中图版必修3)
(时间:45分钟 总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011·临沂高二检测)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把中国划分为A“黄色中国”、B“绿色中国”、C“银色中国”和D“金色中国”四个区域。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叙述正确的是( )A.“银色中国”和“黄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B.“金色中国”和“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
C.“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秦岭
D.“银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答案 C
解析 A“黄色中国”,意喻黄土高原黄土地;B“绿色中国”,意喻该区广泛分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机盎然;C“银色中国”意喻该区海拔高,雪山连绵,冰川广布;D“金色中国”,意喻该区沙漠广布。A与B分界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
2.关于各区域某些特征描写错误的是( )
A.“黄色中国”——龙舟竞渡
B.“金色中国”——大漠驼铃
C.“绿色中国”——四季常青
D.“银色中国”——雪山连绵
答案 A
解析 龙舟竞渡主要在我国南方,即B区域——“绿色中国”。
3.各区域与其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黄色中国”——海拔高度
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
C.“绿色中国”——地形起伏
D.“银色中国”——纬度位置
答案 B
解析 “黄色中国”与地质作用联系密切,“绿色中国”与纬度有关,“银色中国”与地形有关。
(2010·丹阳检测)我国“十一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回答4~5题。
4.这种划分是按(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此题中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依据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等多个指标,即按综合指标划分的。
5.下列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优势特色相同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答案 A
解析 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区域内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成为一个整体,而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各区域优势及开发措施也都不完全一样。
(2011·湛江学业水平模拟)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据此完成6~8题。
6.中国甲、乙、丙三大自然区划分的基本因素是( )
A.植被和土壤 B.土壤和气候
C.气候和地形 D.地形和植被
答案 C
解析 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比乙区纬度高,故热量比乙区少
B.乙区比甲区纬度低,故太阳光照比甲区强
C.乙区与丙区南部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故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D.甲区比丙区降水少,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丙区北部为界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扇形面积大小可知,甲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光照充足,热量较丰富;乙是青藏高寒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但气温低,热量不足;丙是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自然条件优越,与甲区以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与乙区以3000mm等高线为界。
8.乙区东南暖湿,西北干冷的原因是( )
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②纬度位置的差异
③经度位置的差异
④东南为季风区,西北为非季风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青藏高寒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而西北部为非季风区,较为干冷。
读下表,表中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部分特征。据此回答9~11题。
项目
甲
乙
丙
地形
高原、高山
①
高原、盆地、山地
气候
②
季风气候
大陆性气候
植被
森林、草甸、荒漠
森林、森林草原
草原、荒漠
农业
畜牧业为主河谷农业
种植业
③
9.表中的①表示( )
A.盆地、丘陵 B.平原、丘陵、高原
C.高原、盆地 D.高原、盆地、山地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中提供材料判断,甲区为青藏高寒区,乙区为东部季风区,丙区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①指东部季风区的地形,以三大平原、三大丘陵、两大高原为主。
10.②表示的气候主要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山气候
答案 D
解析 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形成高山气候。
11.有关表中③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我国重要的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分布区,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
②种植业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
③借助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是我国高品质果、棉生产基地
④由于干旱严重,作物种植区的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干旱特征突出,水源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内蒙古高原有优良的草原牧场,新疆以山地牧场为主,新疆也是我国特色果、棉生产基地,但在种植区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
12.(2011·山东德州检测)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这两幅对联描绘出了我国四省区的突出特点,这四省区依次是( )
A.新疆、黑龙江、海南、云南
B.黑龙江、内蒙古、海南、云南
C.内蒙古、宁夏、海南、云南
D.内蒙古、黑龙江、贵州、广西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根据题干描述特点即可确定相应的省区。
读下面“我国开放格局时空发展图”,回答13~14题。
13.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特点是( )
A.点、线、面开放格局同步发展
B.沿边省区的省会与沿海城市同步发展
C.东西部地区同步发展
D.沿边省区的省会与边境城市同步发展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沿边省区的省会与边境城市是同步开放发展的。
14.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开放格局的发展相比,不是利用了( )
A.交通便利 B.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土地资源丰富
答案 D
解析 东部地区开放格局并不是依靠土地丰富,而是利用便利的交通,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高度的经济国际化。
15.春风不度的“玉门关”更接近哪条分界线( )
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分界线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界线
C.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分界线
D.南方和北方界线
答案 B
解析 诗句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据此可判定B项正确。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近几年以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旅游蓬勃发展。回答16~17题。
16.云南省大部分处于( )
①东部季风区 ②青藏高寒区
③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④中部经济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云南省大部分处于东部季风区,处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17.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可能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复杂多样
B.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C.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
D.植被茂密,环境优美,吸引不同民族到此聚居
答案 B
解析 少数民族多一般是因为位置偏、交通差、发展慢才形成的。
下图为“山西近年来的产业结构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下列省区与山西省处于同一经济地带的是( )
A.北京 B.黑龙江
C.山东 D.陕西
答案 B
解析 选项中,北京、山东处于东部经济地带,陕西在西部经济地带、黑龙江与山西同处在中部经济地带。
19.从2000年到2006年期间,山西省产业结构变化不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
B.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C.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据主导地位
D.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山西省近年来第一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20.比较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B.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C.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D.第一产业比重都占一半以上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得出B项结论正确。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1.(10分)下图为“我国两个著名盆地略图”,读图回答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表示的山脉名称:①是
山脉;②是
山脉。这两列山脉在我国地形上都是重要的分界线,其中山脉①是
分界线的一部分;山脉②是
分界线的一部分。(4分)
(2)甲盆地中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乙盆地中河流的汛期出现在什么季节,原因是什么?(4分)
(3)甲盆地与乙盆地的自然条件对发展农业的影响有哪些?(2分)
答案 (1)巫山 昆仑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
(2)雨水补给 夏季。 乙盆地中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升高,冰川、积雪大量融化,河流出现汛期。
(3)甲盆地地处季风区,雨水丰富,适宜发展稻作农业;乙盆地为塔里木盆地,水源不足,边缘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解析 第(1)题,甲图表示四川盆地,乙图表示塔里木盆地。第(2)题,甲盆地中的河流处于季风区,以雨水补给为主;乙盆地中的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出现在夏季。第(3)题,甲盆地适宜发展稻作农业,乙盆地边缘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22.(10分)(2011·扬州高二检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划分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
材料二 2003年中国“新三大地带”的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2004年国家统计年鉴。
(1)请写出:中部及近西部地带中位于沿海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是
;跨经度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是
。(4分)
(2)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6分)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远西部地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植被类型
农业生产方式
答案 (1)桂 内蒙古
(2)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远西部地带
主要地形类型
平原、丘陵为主
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主要植被类型
森林为主
草原、荒漠为主
农业生产方式
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部及近西部地带中沿海的省级行政区,简称为桂。内蒙古自治区跨经度最多。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均处于东部季风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受气候的影响,以森林植被为主,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远西部地带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各一部分。地形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于发展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