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测试(七)历史(学考)试题
一、单选题
1.不同时期的古埃及文献对边疆有不同的记述。最初,边疆用来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随着古埃及人对地理认知的增强,边疆则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埃及人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这种变化( )
A.肇始于古埃及国家专制集权体制建立 B.说明地理知识进步是对外扩展的动力
C.映射出埃及人对周边地区影响力增强 D.源于古埃及国家实现了国家最终统一
2.下面是小丽同学在读史活动中摘抄的有关“罗马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帝国;1世纪,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世纪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
A.帝国起源于地中海区域
B.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C.帝国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D.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3.在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庄园中,庄园主普通推行农奴制而非奴隶制。这主要是因为中世纪的西欧( )
A.深受古希腊罗马历史传统的影响 B.虔诚地信仰基督教会说教
C.面临着巨大的劳动力竞争的压力 D.缺乏获得大批奴隶的途径
4.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在明代( )
中朝使臣往来 中日使臣往来 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 朝鲜→中国 中国→日本 日本→中国 朝鲜→日本 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 208 882 4 68 14 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 0.65 0.003 0.05 0.01 0.02
明代 161 1299 16 37 22 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 4.6 0.06 0.13 0.08 0.25
A.中国在东亚国际交流中有强大影响力 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5.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据此可知( )
A.契约精神维护了社会秩序 B.经济利益推动新航路开辟
C.分赃不均埋下了矛盾隐患 D.麦哲伦等人具有双重身份
6.喝茶直接导致了对糖需求量的增加。新航路开辟后不久,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种植甘蔗。甘蔗种植园像雨后春笋般在这些岛屿上迅速增加。在英属巴巴多斯岛上,这个仅有43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有900多个甘蔗种植园。通过西、葡殖民者在美洲的这种经济行为,可以推知( )
A.西、葡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B.欧洲各地物价的急速上涨
C.蔗糖的价格下降日益普遍 D.北美洲涌入大量黑人奴隶
7.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来自异域的丝袍、瓷器、漆木、香料罐、外族人以及动物也出现在他们的画布上,从而营造出欢快而充实的心理感受。这表明当时( )
A.教会积极支持文艺复兴的创作 B.欧洲对东半球事务的参与增加
C.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生活体验 D.文艺复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8.英国“光荣革命”后,议会在向国王提供拨款时,确定了一个新的原则,那就是议会有权知道拨款的使用情况。1690~1691年,下议院频繁地为国王的特殊需要给予拨款,并且也确保了每笔资金没有被挪作他用,而议会也最终成为英国宪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说明
A.英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英国宪政模式能有效地制约国王
C.君主立宪制下的英王失去行政权 D.英王可胁迫议会为其需要而拨款
9.美国政体从大的方面说,没有君主,是实行共和制的国家。美国共和制的特点是实行三权分立,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机构中,又以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的总统为核心。因此美国政体是“总统共和制”。该政体:( )
A.内阁掌握行政权,受国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B.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C.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
D.国会分上、下两院,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10.英国经济史学家艾伦在提到工业革命动因时认为,新式机械设备和新技术在英国不断地被发明出来和大规模地应用,“包括蒸汽机、水力纺织机、珍妮纺织机、焦碳冶铁技术等,这些发明有一项共同的特征一对煤炭的消耗较大,且造价偏高,但对人力的耗费却不大”。这反映出
A.高工资水平是推动工业革命一个因素
B.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C.英国煤炭的价格高利于工业革命开展
D.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纺织业领域
11.夜生活是一种夜间经济,也是由经济活动支撑起来的一种社交生活。到19世纪末,夜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经在欧洲社会流行起来。在夜生活已经铺开的地方,黑夜不再漫长,不再让人煎熬和恐惧,反而成为一天中最有生活情调的时段。夜生活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消费主义的兴起 B.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西方人文主义的高涨 D.大众生活方式的变化
12.《共产党宣言》用德文在英国出版后,至少在德国、英国和美国翻印过12次。1848年法译本在巴黎印行,1850年,英译本在伦敦发表,波兰文译本也在伦敦出现,19世纪60年代俄译本出版。《共产党宣言》在19世纪中期被不断翻译出版表明了( )
A.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B.马克思主义被世界普遍接受
C.国际工人运动日益走向联合 D.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完善
13.欧洲对非洲的殖民侵略始于16世纪。到18世纪末为止,欧洲人直接侵占的地区仅占非洲总面积的3%,到179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欧洲居民不超过25000人。但从1881年开始,欧洲瓜分非洲的速度迅速提升,到1914年只剩下两个非洲国家保持独立。这( )
A.加剧了欧美列强殖民地争夺 B.导致了欧洲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
C.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 D.促进了非洲奴隶制种植园的发展
14.据统计,1871—1914年,英国进行了30场殖民战争。在此期间,英国、法国和荷兰至少打了100场战争。这些殖民战争造成28万—30万欧洲人死亡,而被殖民地区丧生的民众则高达5000万—6000万人。据此可知,当时( )
A.殖民战争摧毁传统霸权 B.工业革命决定战争频次
C.商业革命影响列强关系 D.帝国主义带来沉重灾难
15.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围绕某一主题搜集了图片资料。这一主题应是( )
A.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B.拉美独立运动 C.亚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D.国际工人运动
16.在参加一战的三个月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写道:“当战争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迫使它们(英法)同意我们的意见,因为,顺便说说,那时它们在财政方面将由我们支配。”“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这表明,美国参战的主要意图是( )
A.摧毁德国的专制政权 B.主导建立并操纵国联
C.将民主理想推向全球 D.角逐欧洲和世界霸权
17.1924年,苏联领导人布哈林指出,由于存在着大量的小农经济,苏联的经济技术极端落后,所以苏联要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在发展的时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叫作“亚细亚形式”的社会主义。这种观点( )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B.是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产物
C.表明新经济政策即将调整 D.推动了苏联模式逐步建立
18.《开罗宣言》中,中、美、英决定了对日作战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同年,中美、中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历史结束
C.中国在战争中损失最大 D.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9.下表是《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从表中信息可推知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是( )
地区 国家 主要事件
亚洲 中国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 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作斗争
非洲 埃及 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 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 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A.在斗争形式上呈多样性特征 B.在性质上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C.在具体内容上都属于捍卫主权的斗争 D.在背景上都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产物
20.1952年,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而对立的世界市场”,他把世界市场划分为社会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两个平行而对立的市场,并认为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日益加深的趋势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将日益狭小和萎缩。该理论
A.推动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B.加快了社会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有利于苏联冲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
D.使经济领域具有了强烈的冷战色彩
21.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雅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这表明欧洲国家
A.示威骚乱有可能演变为战争 B.福利政策弊端、问题不断显现
C.面临严重的财政与政治危机 D.福利政策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
22.如图是题为《第一世界的真相》的漫画,其中握在一起的手上分别写着“缓”“和”;刀身上都写着“优势”两字。该漫画意在反映
A.苏联妄想称霸世界 B.美国企图控制西欧
C.国际环境动荡不安 D.美苏实行冷战政策
23.2016年7月14日,法国尼斯遭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很多无辜群众死伤。不久,德国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世界各国对此纷纷谴责。在如今日益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中,恐怖主义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隐患。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日渐遭到挑战
B.世界民族不对等性加剧了局部动荡
C.冷战思维深刻影响着欧盟对外政策
D.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4.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 )
A.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B.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哥伦布等航海家探险以后,与以往不同的物种交流出现,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交换”。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有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发大瘟疫。1500—1800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西半球,还有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移民浪潮,他们到美洲定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 仅仅数年前,里斯本还是一个地处世界边缘的城市。现在,它变成了能与东方最富有的贸易中心相媲美的商业枢纽。来自三大洲的舰船云集在它的海港……全欧洲的人都赶来观看、购买和品尝这些刺激的新鲜事物。
——摘编自奈杰尔·克利夫《最后的十字军东征》
(1)“哥伦布交换”是指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或迁移。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交换”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欧洲贸易中心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重大事件。分析说明该事件对欧洲生产关系的影响。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两部法案成为构成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厦的两块基石,成为英国内阁制的滥觞,使司法权最终从行政权分离出来。这样,英国确立了国会至上的原则,原来独揽国家主权的国王手中只剩下了纯粹的行政权,而且这种权力也越来越多地转交给日益完备的内阁。可见,光荣革命以后的英国君主制已经获得了崭新的阶级内容。
——赵士国等《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异议》
材料二 英国就人口来说,与亚洲巨人相比是渺小的。1800年英国只有不到900万人口。但这是自1731年530万人的惊人增长。英国有着无可比拟的未开发地下资源,弥补了人力资源的不足。18世纪西欧煤炭生产剧增,优质煤的最大供应者是英国。17世纪晚期,英国煤炭产量不足三百万吨。1800年则达到了一千四百万吨。部分增长的原因是因为蒸汽泵。它使煤矿工人挖得更深。随之,蒸汽泵促使人们思考蒸汽推动技术的更广泛运用。而且英国在开发大西洋方面也是一个极为成功的范例,英国牢牢的控制住大西洋两岸的殖民地经济,贸易养肥了英国船主和商人。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剩余的农产品喂饱了英格兰和苏格兰,西印度群岛的某些利润用于英国农业改良或投资与道路运翰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
——(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构成“英国君主立宪制大厦基石”的两部法案,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权结构上简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用一句话概况概括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帝国崛起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研究和学习中,有一类概念主要是对具体历史史实的总结、概括和说明,用来指代特定的历史事物,如近代科学革命、欧洲启蒙运动、冷战等。还有一类概念,通过对某一历史事物特质的提炼,形成具有一定抽象意义、使用范围更为广泛的概念,如科学精神、启蒙思想、冷战思维等,它们既与特定的历史事物相联系,又被赋予了不同于第一类概念的新含义。
从科学精神、启蒙思想、冷战思维三个概念中选择一个,写出这一概念的定义,并说明其与历史事物的联系及其具有的新含义。(要求:1概念定义完整明确;2所联系的历史事物具体准确;3含义表述清晰,体现新意)
参考答案
1.C
2.D
3.C
4.A
5.B
6.C
7.C
8.B
9.C
10.A
11.B
12.A
13.C
14.D
15.A
16.D
17.A
18.D
19.A
20.D
21.B
22.D
23.D
24.D
25.(1)特点:交换内容多样;范围广;欧洲主导;推动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打破文明相对孤立状态(或促进人类文明交流发展);具有不公正性。
(2)变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贸易的枢纽。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6.(1)法案:《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
特点: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评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原因:人口的迅速增长;丰富的煤炭资源;工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机的应用及推广;殖民地提供广阔的市场;贸易和殖民掠夺。(以上答案任答4点)
27.
(定义:)冷战思维指的以对抗性观念和手段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维模式,其产生与二战后的美苏冷战密切相关。(与历史事物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它们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在政治上,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 义”的演说,同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 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 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在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苏联则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在军事上,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约”。1955年,苏联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约”。冷战期间,美苏两国通过各种手段争夺全球影响力,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不惜以武力相威胁,导致了一系列冲突和危机,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从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美苏冷战形成一种以零和博弈为特征的国际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敌我对立,忽视合作互利。(具有的新含义:)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但冷战思维的影响仍然存在。例如美国一些政客对中国进行政治打压,北约长期执迷于扩张对抗等。当前的世界不再是冷战的世界,抱持冷战思维,无视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呼声,逆潮流而动,开历史倒车,不得人心,也注定不会得逞。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