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认识历史
从证据开始
——以实物与文献为钥匙开启历史之门
目 录
壹·什么是历史?
贰·为什么学历史?
叁·怎么学历史?
肆·历史课堂要求
壹·什么是历史?
孙悟空大闹天宫
秦始皇统一六国
昨天食堂菜有点咸
思考:同学们,哪句能进历史课本?为什么?
壹·什么是历史?
历史的两大条件
条件1:「真实发生过」
条件2:「有可靠证据证明」
《史记》记载
里耶秦简出土
壹·什么是历史?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秦代出土的封泥
思考:同学们,如果只有《史记》记载,没有出土文物,这个说法可靠吗?
历史研究需要“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文献记载 + 考古发现(实物)
壹·什么是历史?
三星堆黄金面具
网络热传的“外星人文物”
思考:哪个更可信?判断标准是什么?
专业考古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发掘记录,就像科学家做实验要有实验报告一样,这才是可靠的历史证据。
贰·为什么学历史?
汉代竹简("制作耗时3个月")
现代电子书("下载耗时3秒")
思考:信息载体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背后藏着什么历史大故事?
生产力的发展改变历史进程。
从竹简到电子书,背后是造纸术、印刷术、互联网的技术革命。
每次技术革命都改变了人类记录历史的方式。
贰·为什么学历史?
讨论:"两者有什么异同?这种对比有什么意义?"
明代郑和航线
现代"一带一路"航线
对比维度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一带一路"倡议(2013至今) 历史演进特征
时代背景 明朝永乐年间,朝贡体系鼎盛时期 全球化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深化阶段 从区域性外交到全球性合作
地理范围 涉及30余国,最远抵达东非沿岸 涵盖亚欧非三大洲,参与国超150个 合作空间呈几何级扩展
技术基础 传统木造船队,依赖季风与天文导航 现代化基建(港口/铁路/数字丝绸之路) 航海技术到基建技术的代际飞跃
主要目的 1. 宣扬国威2. 建立朝贡关系3. 文化交流 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2. 经贸合作3. 民心相通 从政治主导转向经济文化多维合作
运作模式 朝廷独家财政支持,不计成本 多边合作机制,市场化运作 由单边输出到共建共享
历史影响 促进海上贸易网络形成,但难以为继 构建新型国际发展合作平台,持续深化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突破
学历史就像拿着望远镜看发展过程,能帮我们理解今天的世界。
叁·怎样学历史?
思考:现在我们来当小历史侦探!
这三份材料都讲明朝的事,请按可信度排序.
A. 官方《明实录》
B. 民间笔记《万历野获编》
C.《大明风华》电视剧截图
史料鉴别三原则:
1.一手资料优于二手资料 2.官方档案与民间记载互相印证 3.艺术作品不能直接作为史料
叁·怎样学历史?
历史的真相
——像侦探找物证
——看技术如何改变生活
——做明智的信息使用者
肆·历史课堂要求
课内规范
学术准备
必备:教材+双色笔记+史料分析本
预习:标注重时空坐标(世纪/朝代纪年)和关键史实
课堂要求
史料分析必须:
区分一手/二手史料
标注原始出处(如《史记·高祖本纪》)
构建证据链(≥2个互证史料)
讨论需明确:
史实陈述(教材/史料原文)
历史解释(需说明推论依据)
活动标准
小组任务:
角色分工(史料检索/分析/汇报/质疑)
结论需含史料依据+逻辑推演
情景模拟:
严格遵循时代语境
言行需有文献支撑
课外要求
学术训练
每周:
整理时空坐标图或思维导图
(政治+经济+文化维度)
精读1篇权威史料(批注关键信息)
作业:
史料分析须包含:原文+转译+可信度评估
研究性学习需使用≥3类史料(文献/实物/图像)
素养拓展
推荐:
纪录片《中国通史》(重点观看对应单元)
博物馆实践(完成"观察-记录-推论"报告)
今天我们一起推开了历史的大门,看到的只是浩瀚长河中的一滴水珠。
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沿着时间的脉络,探寻那些改变人类文明走向的瞬间。初中历史第一课
认识历史——从证据开始
【导入环节】(3分钟)
教师:(点击PPT展示三句话)"同学们翻开笔记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看屏幕上的三句话:
1. 秦始皇统一六国
2. 孙悟空大闹天宫
3. 昨天食堂的土豆烧肉咸了
(停顿3秒)现在请举手回答:哪句话能放进历史课本?XX同学?
预设学生回答:"选第一个,因为历史课本里确实有秦始皇。"
教师:"很好!那能说说为什么不选孙悟空吗?王雪同学?"
预设学生回答:"孙悟空是神话故事,不是真实发生的。"
教师:"非常正确!(点击PPT动画呈现打钩效果)那么第三句呢?虽然确实发生了..."
学生抢答:"因为太小了!""没人会记录这个!"
教师:(板书"历史的两个条件")
"大家说得都对。历史必须满足:第一,真实发生过(指板书);第二,要有可靠证据证明(指板书)。就像警察破案需要物证,我们研究历史也需要'证据'。"
【新课讲授】
一、什么是历史?(10分钟)
教师:(展示《史记》原文图片)"这是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记载秦始皇把天下分成36个郡。(切换PPT展示秦代封泥照片)而这些是考古发现的秦代官印封泥,正好印证了这个说法。"
提问:"如果只有书本记载,没有这些出土文物,这个说法还可靠吗?XX同学?"
预设学生回答:"不太可靠,可能是司马迁编的。"
教师:"有道理!(展示板书'二重证据法')所以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要把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结合起来验证——就像做数学题要用两种方法验算一样。"
(切换三星堆面具图片)"请看这个黄金面具,是考古队用专业工具从土里一层层挖出来的。(切换网络谣言图片)而这个'外星人文物',连出土时间和地点都说不清楚。"
提问:"哪个更可信?判断标准是什么?小组讨论30秒。"
教师总结:"专业考古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发掘记录,就像科学家做实验要有实验报告一样,这才是可靠的历史证据。"
二、为什么学历史?(12分钟)
教师:(展示汉代竹简特写)"这是汉代人写的《论语》,制作一卷要3个月。(切换电子书截图)而现在下载整本《论语》只要3秒。"
提问:"这个变化背后藏着什么历史大故事?第一组代表?"
预设学生回答:"说明古代写字很麻烦,现在方便多了。"
教师:(板书"生产力发展")"没错!从竹简到造纸术(展示蔡伦画像),从雕版印刷(展示《金刚经》图片)到今天的互联网,每次技术革命都改变了人类记录历史的方式。"
(展示郑和与一带一路航线对比图)"郑和下西洋用的是木制帆船(指图),现在'一带一路'的货轮能载几万个集装箱。这种对比让我们看到..."
学生接话:"我们国家变强大了!"
教师:"对!学历史就像拿着望远镜看发展过程,能帮我们理解今天的世界。"
三、怎样学历史?(13分钟)
教师:(分组活动)"现在我们来当小历史侦探!这三份材料都讲明朝的事:
A. 官方《明实录》
B. 民间笔记《万历野获编》
C. 《大明风华》电视剧截图
请按可信度排序,第五组派代表说明理由。"
预设学生回答:"A最可信因为是官方的,B要验证,C不能全信因为电视剧会改编。"
教师:(板书"史料鉴别三原则")
"记住这三个要点:
1. 一手资料>二手资料(展示《清明上河图》原图与后人临摹对比)
2. 官方民间要对照(举例《史记》与汉代竹简记载对比)
3. 艺术创作≠历史(播放《三国演义》"草船借箭"与《三国志》原文对比)"
【总结与作业】(2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掌握了历史研究的三大法宝(指板书):
1. 证据要真实——像侦探找物证
2. 用生产力视角——看技术如何改变生活
3. 会鉴别史料——做明智的信息使用者
作业:
1. 基础题:用今天的方法分析《XX晚报》上关于老城区改造的报道
2. 挑战题:对比《三国志》记载和《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五个不同点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历史不是过去的尘埃,而是未来的路标。'下课!"
【板书设计】
历史的真相
├─条件:真实发生·证据可靠
├─方法:二重证据法(文献+实物)
└─原则:一手优先·多方印证·辨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