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1《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1《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0:0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梦境到现实:探李白“不事权贵”的生命抉择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一)单元课时:第4课时
(二)授课班级:XXXXXX
(三)课题:从梦境到现实:探李白“不事权贵”的生命抉择
(四)来源: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五)课型:单元导入课□ 阅读鉴赏课 综合实践课□ 单元总结课□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聚焦《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至结尾段落,以“古典诗词中生命意识的诗性表达”为学科大概念统领,重点解析梦境描写与现实批判的内在关联。通过“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等奇幻意象,引导学生体会李白将政治理想投射于梦境的艺术匠心,结合“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的梦醒落差,分析其对权贵的蔑视与对自由的坚守。
文本细读层面,需突破“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表层震撼,深入探究梦境中“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象征意义——既是仕途理想的瞬间绽放,也是对现实压抑的精神突围。结合李白“赐金放还”的生平背景(744年遭权贵排挤离开长安),分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如何成为全诗情感爆发的顶点,呼应单元“生命的诗意”主题。
诗歌叙事结构上,需梳理“现实见闻→梦境游历→梦醒顿悟”的三层脉络,重点分析“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哲理升华,理解李白通过“留别”实则宣告与世俗决裂的深层意图。教学中可引入道教“羽化登仙”的文化背景,阐释“且放白鹿青崖间”的归隐选择,自然融入“不媚世俗”的课程思政元素。
(二)学习者分析
1.强(已有基础)
(1)通过第1课时学习,学生已掌握“夸张”“衬托”等艺术手法,能识别“天姥连天向天横”的空间张力。
(2)对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有初步认知,熟悉《将进酒》等代表作,具备迁移学习基础。
能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如“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典故出处。
2.弱(提升空间)
(1)对梦境的象征意义理解停留在“奇幻场景”层面,难以建立“梦境→现实”的隐喻关联(如“仙人盛会”与“长安宫廷”的对比)。
(2)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情感冲击力感知不足,缺乏对盛唐士人精神困境的历史共情。
(3)在分析“叙事、写景、抒情结合”的写法时,易割裂三者关系,无法体会“以景载情、以事明志”的整体性。
3.学习策略
(1)可视化工具突破:通过“意象地图”标注梦境中的“仙乐—霓旌—白鹿”与现实中的“枕席—烟霞—青崖”,直观呈现虚实对比。
(2)问题链驱动:设计“李白为何用‘梦’而非‘游’?”“梦醒后的‘长嗟’包含几层含义?”等问题,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深化文本细读。
(3)跨学科融合:引入安史之乱前的盛唐社会矛盾资料,对比杜甫《登高》的现实关怀,强化“诗史互证”的文化理解。
(三)学习目标
1.低阶目标/教学重点
(1)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字面含义与情感力量,梳理诗歌“入梦—梦游—梦醒”的叙事结构。
(2)分析“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等诗句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七言古诗句式自由对情感宣泄的作用。
2.高阶目标/教学难点
(1)探究梦境中“金银台”“仙人”等意象如何隐喻李白的政治理想,结合“赐金放还”背景理解“留别”实为“决裂”的深层内涵。
(2)辩证分析浪漫主义想象与现实批判的关系,如“世间行乐亦如此”的哲思如何超越个人情感,成为对封建制度的控诉。
(四)教学流程图
课前学习→情境导入(梦境复现)→文本细读(意象解码)→手法探究(虚实对比)→
主题升华(生命抉择)→作业布置
三、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前学习
1.任务1:梦境意象梳理与解析
【教学内容(知)】
诗中“霓”“风”“虎”“鸾”“金银台”“仙人”等梦境意象的具体呈现,及意象本身的特征与常见象征意义。
【学生活动(学)】
(1)通读诗歌中描写梦境的段落,用不同符号圈出上述关键意象,在旁标注其在诗句中的具体表现,如“霓——霓为衣兮风为马”。
(2)结合日常积累和查阅资料,分析每个意象的特点(如“霓”的色彩绚丽、“风”的灵动自由),并推测其可能象征的含义。
(3)将分析结果整理成文字笔记,准备课堂分享。
【教师活动(导)】
(1)在班级学习群发布梦境意象清单,提示学生关注意象在诗句中的具体描述。
(2)〖提问〗“虎鼓瑟兮鸾回车”中的“虎”和“鸾”,与现实中的老虎、鸾鸟有何不同?这体现了梦境的什么特点?”
〖回答示例〗现实中的老虎凶猛,鸾鸟是传说中的神鸟,而诗中“虎”会鼓瑟、“鸾”会驾车,赋予了它们人的行为,充满奇幻色彩,体现了梦境的虚幻与超凡。
【嵌入评价(评)】
收集学生的意象分析笔记,对能准确标注意象出处并结合诗句分析特点的学生,在笔记上标注“意象定位准确”;对能合理推测象征意义的学生,标注“联想合理”。
【学习资源】
诗歌原文(标注梦境段落);梦境意象清单。
梦境意象清单
意象名称 所在诗句 核心特征(结合文本描述)
霓——霓为衣兮风为马————色彩绚丽,似虹霓制成的衣裳,奇幻飘逸
风——霓为衣兮风为马————无形灵动,化作坐骑,自由无拘
虎——虎鼓瑟兮鸾回车————通人性,为仙人演奏乐器,威猛中显祥瑞
鸾——虎鼓瑟兮鸾回车————传说中神鸟,为仙人驾车,高贵超凡
金银台——日月照耀金银台————由金银筑成,光芒万丈,象征仙境的富丽
仙人——仙之人兮列如麻————数量众多,列队迎接,体现仙境的热闹神圣
云之君——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云端神灵,成群降临,带有威严与神秘
石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洞石门,轰然开启,气势磅礴,连接虚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提前聚焦梦境核心意象,为课堂深入解读意象的象征意义奠定基础,培养文本细读与信息提取能力。
2.任务2:“留别”内涵初探
【教学内容(知)】
“留别”诗的一般主题(如送别友人、抒发不舍),本诗题中“留别”的字面含义与可能蕴含的深层情感。
【学生活动(学)】
(1)回忆学过的“留别”类诗歌(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总结其共同主题与情感基调。
(2)对比本诗,朗读诗题及结尾段落,思考本诗的“留别”是否仅为送别友人,写下自己的初步判断及依据。
【教师活动(导)】
(1)提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核心诗句及主题分析,作为对比参考。
(2)〖提问〗本诗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留别”的常规情感有何不同?这可能暗示“留别”的什么深层含义?
〖回答〗常规“留别”多写不舍,而这句诗充满对权贵的反抗,可能暗示“留别”不仅是告别友人,更是告别权贵当道的世俗。
【嵌入评价(评)】
查看学生的对比分析,对能清晰列出异同点的学生给予“对比清晰”的评价;对能结合关键诗句推测深层含义的学生,给予“思考深入”的评价。
【学习资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句及主题分析、本诗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句及主题分析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后两句)。
1.意象特征
孤帆:象征友人独行的孤寂,暗含离别后的思念;
长江天际流:江水永恒流动,隐喻友情的绵长与时代的壮阔。
2.情感表达:通过目送孤帆直至消失的细节,将不舍之情融入浩渺江景,展现"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前两句)。
文化意蕴
黄鹤楼:承载仙人乘鹤传说,增添离别场景的浪漫色彩;
烟花三月:以江南春景的绚丽反衬离别惆怅,暗含对友人旅途的祝福。
主题分析
1.传统送别诗的情感内核
深情惜别:通过"孤帆远影"的细节描写,将诗人目送友人直至视线穷尽的过程具象化,展现对挚友的深切眷恋。
友情的永恒性:"长江天际流" 的壮阔景象作结,江水的不息流动象征友情超越时空,暗含"海内存知己"的精神共鸣。
2.盛唐气象下的诗意离别
豁达与向往: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哀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明媚意象既体现对友人旅途的祝福,也透露出对扬州繁华的向往,展现盛唐士人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长江的自然伟力相互映衬,使离别场景兼具神话色彩与现实质感。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突破“留别”的表层含义,为课堂理解其“蔑视权贵”的核心内涵做铺垫,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情境导入(梦境复现)(5分钟)
【教学内容(知)】
上节课所学天姥山的现实特征(如“连天向天横”的雄伟),本节课要探究的梦境内容与现实的关联。
【学生活动(学)】
(1)快速回顾上节课内容,举手回答天姥山在现实中的主要特点。
(2)结合课前对梦境的预习,用1-2个词语描述对诗人梦境的初步感受,并简述理由。
【教师活动(导)】
(1)板书上节课关键词“现实天姥:雄伟、高峻”,引导学生回忆。
(2)〖提问〗现实中的天姥山已足够震撼,诗人为何还要“梦吴越”?这个梦境可能与现实有何关联?”
〖回答〗可能因为现实中的天姥山虽美,却无法满足诗人的精神追求,梦境或许是现实理想的投射。
【嵌入评价(评)】
对能准确回忆现实天姥山特征的学生给予“记忆准确”的肯定;对能结合预习推测梦境与现实关联的学生,给予“联想合理”的鼓励。
【学习资源】
上节课板书图片、诗歌中现实与梦境段落的分隔标记。
【设计意图】
通过旧知与新知的衔接,激发学生对梦境与现实关系的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本节课核心内容。
(三)文本细读(意象解码)(15分钟)
1.小环节一:梦境意象的象征意义解读(6分钟)
【教学内容(知)】
“金银台”“仙人”等梦境意象的象征意义,这些意象与李白政治理想的关联,及李白“赐金放还”的背景对理解意象的作用。
【学生活动(学)】
(1)小组讨论:结合课前分析,“金银台”的富丽堂皇、“仙人”的济济一堂可能象征什么?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结合李白曾入长安追求仕途的经历,阐述意象与政治理想的联系。
【教师活动(导)】
(1)简要补充李白“供奉翰林”期间的经历:曾受玄宗赏识,但遭权贵排挤,最终“赐金放还”。
(2)〖提问〗“仙人”在诗中“列如麻”,若将这一场景与长安官场对比,你觉得它象征了诗人心中怎样的理想朝堂?
〖回答〗“仙人”象征贤才,“列如麻”象征朝堂上贤才云集、各展其能,没有权贵倾轧,这正是诗人向往的理想政治环境。
【嵌入评价(评)】
观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对发言积极的小组给予“互动活跃”的评价;对能结合生平背景解读象征意义的小组,给予“分析深刻”的肯定。
【学习资源】
李白“赐金放还”背景资料卡片、梦境意象与长安官场场景对比提示。
李白“赐金放还”背景资料卡片
时间:
公元 742年(入长安)—744年(离长安)
核心经历:
李白42岁时受唐玄宗召见,任“供奉翰林”,为皇帝草拟文诰、陪宴赋诗,一度获宠(如为杨贵妃作《清平调》)。
因狂放不羁的性格(如“醉令高力士脱靴”)触怒权贵(高力士、李林甫等),遭谗言诋毁。
事件本质:
唐玄宗未加贬斥,而是 “赐金放还”—— 赏赐金帛让其体面离开长安,实质是政治理想的落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将意象解读与诗人经历结合,突破表层奇幻场景,理解梦境是政治理想的隐喻,培养历史语境下的文本解读能力。
2.小环节二:梦境中情感变化的梳理(9分钟)
【教学内容(知)】
诗人在梦境中的情感轨迹:从“欲梦”的向往到“入梦”的沉醉,再到“惊梦”的失落,情感变化与梦境进程的同步性。
【学生活动(学)】
(1)自主朗读梦境段落,用波浪线标出体现情感的词语(如“悦”“惊”“嗟”)。
(2)同桌合作,按“入梦前—入梦时—梦醒时”的顺序,梳理情感变化,并分析每处情感对应的梦境场景。
【教师活动(导)】
(1)在黑板上画出情感变化坐标轴(横轴为梦境进程,纵轴为情感强度),引导学生定位关键情感点。
(2)〖提问〗“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中,“悸”“惊”“嗟”三个词层层递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与梦境的破灭有何关系?
〖回答〗“悸”是心惊,“惊”是惊醒,“嗟”是长叹,体现了从梦境中的沉醉到猛然回到现实的失落与感慨,梦境越美好,破灭时的失落感就越强。
【嵌入评价(评)】
检查学生标注的情感词语是否准确,对标注全面的学生给予“感知敏锐”的评价;对能清晰梳理情感与场景关联的同桌组合,给予“合作高效”的肯定。
【学习资源】
情感变化坐标轴模板、梦境段落情感词语标注示例。
情感变化坐标轴
坐标轴框架
横轴(梦境进程): 按诗句顺序划分4个关键节点
入梦前→入梦时→梦游高潮→惊梦时
纵轴(情感强度): 从低到高标注情感层级
平静→向往→欣喜→沉醉→震撼→失落
具体标注(结合诗句)
横轴节点 对应诗句摘录 情感词 纵轴位置(强度)
1.入梦前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向往 中(向往)
2.入梦时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空中闻天鸡 欣喜 中高(欣喜)
3.梦游高潮 霓为衣兮风为马…… 仙之人兮列如麻 沉醉、震撼 高(震撼)
4.惊梦时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失向来之烟霞 失落、怅然 低(失落)
【设计意图】
通过梳理情感变化,让学生理解梦境的美好与破灭对诗人情感的冲击,为后续理解现实批判做铺垫,落实“以情带意”的鉴赏方法。
(四)手法探究(虚实对比)(10分钟)
1.小环节一:叙事、写景、抒情的结合分析(5分钟)
【教学内容(知)】
诗歌中叙事(如“我欲因之梦吴越”的行为叙述)、写景(如“霓为衣兮风为马”的奇幻景象)、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情感直抒)的融合方式,及三者结合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学生活动(学)】
(1)找出诗中同时包含叙事、写景、抒情的句子(如“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分别标注其中的叙事、写景、抒情成分。
(2)思考:这三种表达方式在句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教师活动(导)】
(1)以“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为例,示范分析:“惟觉时之枕席”是叙事(写梦醒后的行为),“失向来之烟霞”是写景(写梦境景象的消失),暗含“失落”的抒情。
(2)〖提问〗“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中,叙事与写景如何共同服务于抒情?
〖回答〗“著屐登山”是叙事,“海日”“天鸡”是写景,通过描写登山所见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与登山时的豪迈之情。
【嵌入评价(评)】
对能准确区分三种表达方式的学生给予“判断精准”的评价;对能分析三者相互作用的学生,给予“理解深刻”的肯定。
【学习资源】
叙事、写景、抒情成分分析示例、包含三种表达方式的诗句清单。
包含三种表达方式的诗句清单
叙事为主,景中含情
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入梦过程)。
写景为主,叙事隐情
诗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登山见闻)。
抒情为主,景随情转
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仙境高潮)。
情景交融,叙事收束
诗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醒时刻)。
景中藏事,情在景外
诗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入梦缘由)。
叙事、写景、抒情交织
诗句: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境转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事、景、情”融合的特点,理解其使情感表达更自然真切的作用,提升诗歌鉴赏的专业能力。
2.小环节二:梦境与现实的虚实对比探究(5分钟)
【教学内容(知)】
梦境(虚)与现实(实)在意象、场景、情感上的差异:梦境意象奇幻(如“霓”“仙人”),场景壮丽;现实意象平实(如“枕席”“白鹿”),场景朴素;梦境情感沉醉,现实情感决绝。这种对比对凸显诗人精神追求的作用。
【学生活动(学)】
(1)分别朗读梦境与现实段落,圈出两组段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口头对比其风格差异(如“仙人”的超凡与“白鹿”的质朴)。
(2)小组内讨论:这种意象与场景的对比,如何体现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态度?
【教师活动(导)】
(1)引导学生聚焦“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奈”,提示结合“世间行乐亦如此”的感慨理解对比意图。
(2)〖提问〗梦境中“仙人盛会”的热闹与现实中“摧眉折腰”的压抑形成对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价值选择?
〖回答〗对比表明诗人拒绝接受现实中“摧眉折腰”的生存方式,选择坚守对自由与尊严的追求,宁愿回归自然(如“放白鹿青崖间”),也不愿向权贵妥协。
【嵌入评价(评)】
对能清晰说出意象风格差异的学生给予“观察细致”的评价;对能结合价值选择分析对比作用的小组,给予“思考深入”的肯定。
【学习资源】
梦境与现实段落分屏展示、关键意象风格对比提示。
【设计意图】
通过虚实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诗人借梦境反衬现实的手法,体会其对自由与尊严的坚守,落实“以手法助理解”的教学目标。
(五)主题升华(生命抉择)(10分钟)
1.小环节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含义解读(5分钟)
【教学内容(知)】
诗句的字面含义(绝不低头侍奉权贵,以免违背本心),深层含义(体现诗人对人格尊严的坚守、对自由的追求),及诗句在全诗中的情感顶点地位。
【学生活动(学)】
(1)齐声朗读该句,体会语气中的决绝与豪迈。
(2)结合李白“赐金放还”的经历,思考:这句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境下发出的呐喊?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教师活动(导)】
(1)补充李白在长安遭权贵排挤的具体事例(如被高力士等诋毁),说明其“摧眉折腰”的痛苦与不甘。
(2)〖提问〗如果李白选择“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可能获得仕途成功,但他为何拒绝?这句诗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内核?
〖回答〗因为他不愿牺牲人格尊严换取功名利禄,这句诗体现了他狂放不羁、坚守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精神内核。
【嵌入评价(评)】
对朗读时情感饱满的学生给予“情感投入”的肯定;对能结合经历分析人生态度的学生,给予“理解深刻”的评价。
【学习资源】
李白遭权贵排挤的事例资料、诗句情感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
通过解读关键句,让学生深刻感悟李白的人格魅力,自然融入“坚守尊严、不媚世俗”的课程思政,落实素养目标。
2.小环节二:“留别”真正内涵的理解(5分钟)
【教学内容(知)】
“留别”的表层含义(告别友人)与深层内涵(告别权贵、告别世俗束缚),结合全诗背景理解“留别”是诗人对自我生命道路的选择(坚守自由与尊严)。
【学生活动(学)】
(1)再次朗读诗题与结尾段落,思考:诗人“留别”的对象仅仅是友人吗?
(2)全班交流:结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说说“留别”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教师活动(导)】
(1)引导学生将“留别”与“赐金放还”联系,提示:这是诗人离开长安后的作品,“留别”暗含对过去仕途的告别。
(2)〖提问〗如果说“留别”是一种“告别”,诗人真正想告别的是什么?想坚守的又是什么?
〖回答〗诗人真正想告别的是权贵当道的世俗环境和“摧眉折腰”的生存方式,想坚守的是人格尊严、精神自由和对理想的追求。
【嵌入评价(评)】
对能突破表层含义思考的学生给予“思维活跃”的评价;对能准确概括“留别”深层内涵的学生,给予“理解精准”的肯定。
【学习资源】
诗题与结尾段落关联分析提示、李白离开长安后的人生选择资料。
【设计意图】
通过深入理解“留别”内涵,让学生把握全诗主旨,理解诗人的生命抉择,培养其对自我价值追求的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任务1:撰写“梦境与现实”关系短评
【教学内容(知)】
诗歌中梦境对现实的映照作用(梦境是理想的投射,现实是理想的反面),虚实结合对表达诗人情感与主旨的意义。
【学生活动(学)】
撰写300字左右的短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梦境与现实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如何凸显诗人的精神追求。
【教师活动(导)】
(1)提供短评写作框架:引言(提出观点)—分析(结合诗句说关系)—结论(点明作用)。
(2)〖提问〗写作时,如何避免空谈“虚实结合”,让分析更具体?
〖回答〗可以具体分析“金银台”(梦境)象征的理想与“权贵”(现实)的对立,说明梦境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丑恶,从而凸显诗人的反抗精神。
【嵌入评价(评)】
从观点明确性、诗句引用准确性、分析深度三个维度评价,优秀短评在班级展示,对能结合具体诗句的学生给予“分析具体”的肯定。
【学习资源】
短评写作框架示例、优秀短评范文片段。
优秀短评示例
李白笔下的梦境与现实,是理想与觉醒的镜像对照。
梦境以“霓为衣兮风为马”的奇幻铺展理想图景:金银台的璀璨、仙人列如麻的盛景,恰是诗人对长安仕途的憧憬——那里应有贤才云集的朝堂,而非权贵倾轧的泥沼。这种虚写将政治理想具象化为仙境,情感在“虎鼓瑟兮鸾回车”的狂欢中达至顶峰。
现实却以“惟觉时之枕席”的素朴拉回清醒:梦中烟霞消散,只剩“青崖白鹿”的自然意象。从“仙之人兮列如麻”的沉醉到“失向来之烟霞”的怅然,再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决绝,诗人完成了从幻想到觉醒的蜕变。
虚实交织间,梦境是现实的隐喻,现实是梦境的解构。李白借“世间行乐亦如此”的慨叹,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对自由的坚守——与其在官场摧眉折腰,不如“放白鹿青崖间”,让精神在自然中获得永恒。这种对现实的超越,恰是盛唐气象中最动人的生命宣言。
【设计意图】
巩固课堂所学的虚实对比手法,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诗歌鉴赏见解的能力,呼应单元“生命的诗意”主题。
2.任务2:单元诗人生命追求对比分析
【教学内容(知)】
本单元中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陶渊明(《归园田居》)、杜甫(《登高》)的生命追求差异:李白追求自由与尊严,陶渊明追求田园归隐,杜甫忧国忧民。
【学生活动(学)】
(1)回顾单元内三首诗的核心情感与诗句,梳理三位诗人的生命追求。
(2)撰写200字左右的对比分析,指出其追求的异同点,及形成差异的原因(如时代背景、个人经历)。
【教师活动(导)】
(1)提供三位诗人核心追求提示卡:李白“狂放自由”、陶渊明“归隐闲适”、杜甫“忧国忧民”。
(2)〖提问〗对比时,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差异?以李白和杜甫为例说说。
〖回答〗李白生活在盛唐,虽有失意但仍有豪情,追求个人自由;杜甫经历安史之乱,目睹民生疾苦,更多关注国家与人民,这种时代差异导致了他们生命追求的不同。
【嵌入评价(评)】
对能准确梳理追求内容的学生给予“梳理清晰”的评价;对能结合背景分析差异的学生,给予“视野开阔”的肯定。
【学习资源】
三位诗人生命追求提示卡、对比分析范例。
对比分析范例
李白、陶渊明、杜甫的生命追求,在坚守中显露出不同的精神向度。
三者皆拒斥世俗异化:李白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呐喊,拒绝为仕途牺牲人格自由;陶渊明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选择,逃离官场回归田园本真;杜甫以“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号,在苦难中坚守对苍生的担当。
差异在于精神落点:李白的自由是狂放的突围,如“放白鹿青崖间”的随性;陶渊明的自由是诗意的归隐,寄情“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杜甫的担当是沉重的背负,浸透着“艰难苦恨繁霜鬓”的忧思。这种分野,既源于个人性情,更映照着盛唐气象向乱世的转折。
【设计意图】
立足单元整体教学,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不同诗人生命态度的理解,拓宽文化视野,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
四、板书设计
从梦境到现实:探李白“不事权贵”的生命抉择

梦境→现实对比:
意象:仙人(虚)vs白鹿(实)
情感:沉醉(虚)vs决绝(实)
象征:理想朝堂→自由人格

核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课程思政:坚守尊严,不媚世俗

五、教学反思
(一)目标达成度
知识目标通过意象分析、手法探究基本达成,学生能准确解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含义及叙事写景抒情结合的特点。能力目标中“梦境与现实关联”的探究,借助对比表格和坐标轴工具,约X%学生能建立隐喻认知,但对盛唐士人精神困境的历史共情仍显薄弱。素养目标通过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学生对“坚守自由”的认同度较高,但结合现实谈品格培养的迁移能力需加强。
(二)单元衔接效果
通过“单元诗人生命追求对比”作业,实现与陶渊明、杜甫作品的联动,强化了“生命的诗意”大概念。课堂中对“虚实手法”的分析,为单元后续学习浪漫主义风格奠定基础,但实时关联《归园田居》的隐逸主题不足,单元整体性稍弱。
(三)改进方向
增设“盛唐士人生存困境”微视频,增强历史语境理解,弥补共情短板;课堂中插入与《登高》的手法对比(如李白的幻与杜甫的实),强化单元横向联系;设计“现代版坚守”案例讨论(如科研工作者拒绝功利诱惑),促进素养目标的现实迁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