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存恤(xù) 荆(jīng)州 拜谒(jié) 安帮定国
B. 鹤氅(chǎng) 甲胄(zhòu) 轩昂(xuān) 功盖寰宇
C. 熟谙(ān) 吟咏(yǐn) 疏懒(shū) 鼎足之势
D. 纶巾(lún) 愧赧(nǎn) 倾颓(tuí) 顿开矛塞
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对光阴荏苒,不再漠视,他将刻苦努力,来弥补逝去的光阴。
B. 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C. 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D. 学校开运动会的那天,高一同学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
3.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历史大剧《觉醒年代》近期领跑中国电视剧收视率榜单。①该剧形象再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建党前后这段时期风起云涌。《觉醒年代》一经播出就赢得良好口碑,②这部剧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没有对历史人物进行脸谱化的塑造,而是比较严谨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性格特征展示人物群像的原因。整体上看,《觉醒年代》制作精良、好看耐看。③这部剧的成功说明只要打破束缚,多接地气,主旋律题材才能产生观众喜欢的好作品。④希望创作者继续用更多精品力作书写伟大实践,表彰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①句在“________________”后加“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句删除“________________”。
(3)③句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4)④句“__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_”。
4. 在下面句子横线上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州平笑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①________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②________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③________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④________顺天者逸,逆天者劳⑤________;‘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⑥________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⑦________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孔子曰:“孝,德之本也。”
④从远古时代的“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不胜枚举。
⑤我们国家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孝行”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史。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②④⑤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⑤④②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三”在古代常用来表示多次,而非实指。但在“三打祝家庄”“三调芭蕉扇”等故事中,“三”就是实指“三次”。
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该书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C. 《三国演义》中和曹操有关的事件有:煮酒论英雄,败走华容道,大宴铜雀台,遇马超割须弃袍等。“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即是赞曹操。
D. 《范进中举》中“谨具贺仪”的“谨”字,《三顾茅庐》中“曲赐教诲”的“曲”字,都属于敬辞。
7.文学常识填空
《三国演义》,作者________,名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代)人,小说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8. 本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9. 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
10.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中的“美玉”和“顽石”分别指谁?
答:
11. 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答:
12. 在本段中刘备的形象依然非常鲜明,请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答:
13. 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什么?
答:
14. 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就终老山林?请展开自己的想象,阐述自己的理由。(本题属于研究性学习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孟子论性善,与一种道德责任意识有关,严格地说是对自己的道德责任,然后推己及人,扩充为对他人、社会的道德责任。因此,孟子的性善论立足于人自身,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应负有道德责任,他称之为“尽心”。
性善说的基本意思是,人人有天生的善性,但这个善性是“四端”“萌蘖”,不是成熟的品质,需要生长。善的生长需要努力。“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上》),“尽心”才能“知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这是自我努力才有的结果。“尽心”就是道德上对自己承担责任,不放任,不随波逐流,然后可以使善的天性成为自身主流、主宰。
关于道德生长,《论语》说“学”“修己”,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尽心”“存心”,虽然“尽心”有内在的根源和动力,但“尽心”要养“大体”戒“小体”,“小体”就是自身弱点、欲望,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似乎是寻常词,含义却非同小可,意味自我节制,近于苦行。
天性之善是萌芽,生长要靠人的努力,人要对自己负责,性善论的这一层意思是确定无疑的。性善论在儒学思想后来的发展中影响巨大,一个重要之点,就是激发道德的激情和责任感。可是明确了性善与道德责任的关联,内含的问题就出来了。性善引申的道德责任,是谁的责任?所有人的责任,还是部分人的责任?
孟子说性善是对所有人的判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但是涉及具体论述,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
孟子多次说到,许多人事实上是难以尽心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人之异于禽兽就是善性,可是“庶民”就丢掉了。也就是说,虽然有善性,“庶民”却未能使善性生长成熟。其他还有类似说法:“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梁惠王上》)由此可知,孟子认为事实上能够“尽心”的是士,未能“尽心”的则是“民”。
那么可否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阶层的问题,能够尽心的是上层社会,底层社会则不行?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意思,但完全这样理解就有问题,肯定与孟子思想不符。所有人不分阶级、出身,只要愿意努力,就能成为君子圣贤,这应该是孟子的本意。为避免社会阶层问题可能引出的分歧,本文取一稳妥的说法:不是社会上层与下层,而是人群中的少数与多数,愿意“尽心”的是少数人,无此意愿的是多数人。事实上《孟子》一些章的叙述表明,上层阶级的人未必能“尽心”,所以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划分,简略的意义上是稳妥的。
人群中许多人不能“尽心”是事实,对这个事实的态度,可以看出孟子的观念,他并不认为所有人都该“尽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所不为,这当然不能放任不管。但是孟子没有批评“民”,也没有提到教育“民”,而说制民之产,这是仁政思想,包含了人性意识。教育“民”向善,与“制民之产”然后导“民”向善是不一样的。从人性意识说,前者是认为“民”应该在道德上对自己负责,后者是认为“民”受社会环境影响,向善还是向恶,要看外部条件。有恒产,生活有保障,导以向善即容易;无恒产,生活困顿艰难,教他们在道德上自立几乎做不到。
“尽心”作为“性善”内含的道德责任,从道理上说,是当下立决的。不能说,等有了恒产,吃饱穿暖再来尽心,也不能说,等政治社会环境变好以后再来尽心。这样不受外因干扰的道德责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也不该要求所有人都承担,而是个人的自觉、自愿。这个问题,虽然在《孟子》中不是一个明确显现的问题,但是看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可知其中有严峻的含意,理论上一旦有偏差,可能导出严重的后果。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词,对宋明理学猛烈批评,斥理学“天理”“人欲”说荒唐,禁锢日常欲望,乃至“以理杀人”。这个批评后世反响甚大,现代学者大体认为这个批评击中理学要害,但清人方东树写《汉学商兑》,曾激烈批评戴震故意混淆:
程朱所严辨“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与民情同然好恶之欲迥别。
这个批评确实点出问题的关键,理学“天理”“人欲”说原本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指责其“以理杀人”是混淆了对象。不过,理学在成为官学之后,确实一定程度上变成对民众的要求(如妇女守节之类),所以戴震的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也只能是“一定意义上”,这要结合理学在历史上的发展来分析。我们关注的是理论源头上的理学,其“天理”“人欲”说,是士人群体的自我戒律,而不是施于普通民众的普遍规范。
事实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孟子“尽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体有贵贱”“从其小体为小人”与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一个路子,表述有轻重。如果不区分理论的对象是士君子还是民众,说“灭人欲”是“以理杀人”,犹如可以说孟子是“以尽心杀人”。这听起来十分荒唐,可里面的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普通民众衣食无着,饥寒交迫,仍被要求承担“尽心”责任,那这样的理论真的就是以某种道德观杀人了。
(摘编自冯洁、颜世安《士与民:性善的不同意义》)
1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尽心”的意思是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推广,要求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样积极承担起道德责任。
B.关于道德生长,《孟子》主张要戒“小体”,要“寡欲”,这是其在继承《论语》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C.在尽心的问题上,孟子将人分为“君子”“士”与“庶民”“民”两个群体来阐述,本文则将其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
D.孟子的性善论包含了人性意识,他对于“民”“无恒心”的情况,不主张批评教育“民”,而要考虑到“民”所处的外部环境。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提到的善性的“四端”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论述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B.“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是一致的,《孟子》指出人人皆善,是因为人人都“尽心”。
C.在孟子看来,个体的自觉向善是很高的道德要求,百姓如果无恒产就难以做到,但是统治者可以通过施行仁政,使之有产,进而引导其向善。
D.“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进一步发展,把《孟子》学说中的隐性问题明确出来。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尽心”“知性”“小体”“天理”等概念作出了清楚的阐释,使读者更易理解。
B.第四段承上启下,在总结上文的内容之后,用疑问句引出下文的论述,使文章行文流畅。
C.第七段采用驳论法,先用问句引出靶子观点,再彻底否定该观点,然后论述自己观点。
D.文章通过对比戴震和方东树关于《孟子》性善说的论述,明确了“尽心”责任的主体。
18.根据原文,下列选项中填入图表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有恒产 ②不能尽心 ③能尽心
B.①有恒产 ②能尽心 ③不能尽心
C.①能尽心 ②无恒产 ③有恒产
D.①能尽心 ②有恒产 ③无恒产
19.本文中戴震和方东树的观点各是什么?本文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大老板
聂鑫森
京戏中的名角,都被人称为“老板”。古代官方铸造的铜钱,质纯量足,名曰老官板:以后,凡一个部门主宰经济命脉的人,也就被引申称做老板了。一个戏班子里的名角,可以影响到票房的收入,不是老板是什么?
庆和班的班主、当家老生高入云,出名早,功夫精湛,到了五十岁犹能粉墨登场、宝刀不老,戏单一贴出,票便卖空,还得加座。因此,老老少少都称他为大老板。
高入云是地道的谭派老生,年轻时还学过武生,唱、念、做、打都有绝活。他天生一条好嗓子,但不卖弄,讲究切合剧情戏理;《卖马》中的耍锏,《翠屏山》中的耍刀,《燕青打擂》中的拳法,都让人赞不绝口。他说话做事如谦谦君子,敢仗义执言,也肯慷慨解囊济困救难。尤其对于同行和初入道的年轻人,殷殷关爱,全力提携,颇具长者风范。
有一回,在湘潭一个帮会的龙头大爷家唱堂会。人家早就发下话来,说前来看戏的都是有身份的人,台上若出错,别怪他不客气。
那晚的大轴戏是高入云的《辕门斩子》。大轴戏是最后一出戏,倒数第二出戏叫压轴戏,压轴戏的前一出戏叫中轴戏。扮演杨六郎的高入云先登场,一开口便是“碰头彩”。接下来上场的是小李子扮演的焦赞,他在后台正与人扯淡,闻声而出,竟忘记挂须了。这可是个大漏子,台下正要起哄,高入云佯装怒态:“小儿,你父亲哪里去了,快快与我唤来。”焦赞忙下去了,挂上胡须再回到台上,台下便大声喝彩。
散戏后,龙头大爷专到后台来,拱拱手,高声说:“大老板,你艺高一筹,佩服。我再赏大洋三百!”
戏班里还有个唱老生的年轻人,叫小马,嗓子又高又亮,扮相也漂亮,对唱工重的戏特别舍得卖力气。他喜欢唱《洪羊洞》,饰杨六郎。每次演这出戏,高入云总会守在幕旁细着细听。一些后台人员也挤在他身边,想听听他的高见。
这一晚,县长陪同省府的要员,坐在第一排看戏。
戏演到高潮处,杨六郎惊闻孟良、焦赞的噩耗,哀悼呕血,病势加重,与八贤王和母亲诀别而死。死前,有一大段唱腔,小马为得彩,铆足了劲唱,一波三折,用的都是高嗓。
高入云轻叹一声:“这杨六郎怎么死得了?”
台下没有喝彩声,静若坟场。
在后台,小马茫然不解地问高入云是怎么回事。
高入云说:“你只顾卖嗓子,杨六郎快死了,还使高音、拉长腔,懂戏的人还会叫好吗?”
小马脸红了,忙说:“大老板,您给我点拨点拨。”
“按理说,你唱到‘万事休’的‘休’字时,要同病死人的提气一样,向里吸的气不如向外抽的气多,要有气息奄奄的意思。等唱到‘去见先人’四字时,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断续念出,也就无所谓行腔使调了。”
小马恭恭敬敬地向高入云鞠了一躬,说:“谢大老板不吝赐教。”
高入云总是提心吊胆地关注唱雉尾生的年轻人徐小方。
在小生这一行中,有扇子生、唱工生、雉尾生。雉尾生就是头戴翎子的小生,像《镇澶州》中的杨再兴,《八大锤》中的陆文龙,三国戏中的周瑜。圈内人说,雉尾生最难扮演的角,要首推周瑜。
徐小方自小坐科,习的是雉尾生,长得不但英俊漂亮,嗓子又尖、亮、脆、醇。他演的周瑜,首先具有“富贵英雄美少年”的气概,再加以儒雅风流潇洒自若的神情,而吐属隽雅,散发出书卷气,非得胸有文墨,昆乱兼擅,否则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他耍翎子的功夫,更经苦练而成,不但耍得美观,而且可以用翎子表现内心的情感。
他演《群英会》中周瑜打黄盖那一折,孔明不但不劝阻,反而稳坐一旁悠然自斟自饮。周瑜便知苦肉计已被识破,对孔明又妒又恨,顿时脸色发白,二目直竖,头虽纹丝不动,而头上的两根翎子却刷刷作响,而且响声震耳。于是,台下的喝彩声此起彼伏。
徐小方才二十八岁,出身苦人家,能崭露头角不易。那时候出名的角,也容易沾染坏毛病。像徐小方这样齐楚的人物,有钱人家的小姐、太太发疯似的来捧他、宠他,他居然顺水推舟地入套,绯闻时或有之。
高入云背着人说过他,他当面也认错,可过后又重蹈覆辙,乐不思蜀。
徐小方和一个有权有势的豪门小妾花一枝好上了。没有不透风的墙,花家人收买了一帮流氓地痞,准备徐小方在台上演戏,花一枝得意忘形地叫好,并往台上扔银洋时,一齐动手砸场子、打人。
高入云人缘关系好,有人把消息透给了他。他想在晚上演出前,和徐小方打个招呼,可就是找不到人。
这晚的大轴戏虽名叫《三国志》,其实是此中的一折,共三个演员,高入云饰孔明,徐小方饰周瑜,还有一个老生演员饰鲁肃。到子夜时,大轴戏的开场锣鼓响了起来。
高入云已站在九龙口边候场了,这时才见徐小方进了后台,忙着去扮戏。有人传过话来:“请大老板‘马后’一点,徐老板还要忙活一阵哩。所谓“马后”,即请先上场的角儿慢唱慢做,多费些时间。而“马前”,则是紧做快唱。高入云心里一下子亮堂了。他真要破天荒“马后”一次。《三国志》的全本高如云都唱过,一肚子的好故事哩。
锣鼓声中,高如云从从容容地出场了。念罢定场诗,然后潇潇洒洒地坐下来,开始“背”《三国》:徐庶走马荐诸葛、三顾茅庐刘玄德、关公千里走单骑、三英战卢布……念了又唱,唱了又念,嗓子居然越养越亮,许多的好腔全都使上了,虽是现编,却如熟词,合辙合韵,妙趣横生。
谁见识过这种场面?大老板真把平生的好玩意抛甩出来了。看戏的都忘记了剧情,全陶醉在高如云的唱腔里了,叫好声、掌声响的天摇地动。
徐小方和饰鲁肃的演员,活活地被软禁在后台上不了场。
徐小方抱怨说:“大老板这种唱法,合乎剧情戏理吗?还有完没完?”
另一个角儿说:“大老板肯定有什么讲究,他从不乱规矩的。”
高入云在台上“马后”了一个多小时,而且还将继续地“马后”下去。
花一枝感到索然无味,她要捧的是徐小方,这台上的老头子与她何干?她站起来离开头排座位,气呼呼地走了。
那些准备闹事的人,见花一枝退场了,也纷纷作鸟兽散。
高入云都看在眼里,立刻收腔:可以让徐小方他们上场了……
散戏后,高入云把徐小方叫到一旁,讲了事情的来由。
徐小方惊出了一身冷汗。
“大老板,我该怎么办?”
“天亮后,你就离开此地,我的徒弟在外地挑班,我介绍你去投靠他。小方呀,别忘了古人之言:洁身自好!”
徐小方满脸是泪,跪倒在地,给高入云磕了三个响头。
(有删改)
20.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指出高入云是戏班中的大老板,既点明题目,又为下文对他的刻画作铺垫。
B.小李子、小马、徐小方三个次要人物各具个性,从不同侧面烘托了高入云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中捧场看戏的有龙头大爷、县长、要员等权贵,表明演戏的人受人尊重,地位高。
D.小说提到了众多剧目,喑示京戏与传统小说、历史故事关系密切,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21.小说中高入云“说话做事如谦谦君子”,请你写出《论语》中论及“君子”的一则名句:______。
22.小说以“大老板”为题,请结合相关情节,分析高如云这一大老板形象。
23.小说中的画线语段是如何表现高入云高超的表演艺术的?请结合语句加以赏析。
答案
1.B 2.C 3.(1)风起云涌 的历史画卷 (2)因为(的原因) (3)才 就 (4)表彰 彰显 4. 、 ; : ‘ ’ ; ?” 5.D 6.C 7.罗贯中 本 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 三国矛盾斗争 通俗、简练、明快
8.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儒雅脱俗 胸怀天下 洞察时世 足智多谋 见识卓越
9. 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元直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10. 美玉指德操、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
11. 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
可成:成三足鼎立之势。
12. 谦恭有礼,胸怀大志,求贤若渴
13. 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并没有完全放心,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孔明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必须完全信任,才能托付。
14. 略
15.A 16.B 17.B 18.C
19.第一问:①戴震认为,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日常欲望,是“以理杀人”。②方东树认为,戴震将“天理”“人欲”说大而化之,“天理”“人欲”说针对的是士人群体,而非普通民众。
第二问:本文从“天理”“人欲”说的社会影响角度,指出戴震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本文更赞同方东树的观点,指出“天理”“人欲”说本质上与《孟子》“尽心”思想是一致的,这两个理论都对“土”和“民”作了区别来对待。
20、C
21.答案示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2.答题要点:高入云是戏班的班主,当家老生。①他演技精湛:五十岁还能粉墨登场,唱念作打样样精通。懂戏理,讲究表演契合剧情。积累丰厚,能信手拈来许多剧目。②他品德高尚:能仗义执言,肯济困就难,关爱提携年轻人,有长者风范。③他机智沉着:提醒小李子挂须,为徐小方“马后”,显示他的冷静、沉着,每次都能用智慧漂亮地化解危机。
23. 答案示例:①开篇先用两个叠词,“从从容容”,“潇潇洒洒”,通过神态与动作展现了高入云艺高人胆大的名家气度,淡定心态。②接下来“背”三国,列数三国故事,展现他积累深厚,对戏文如数家珍。③“念了又唱,唱了又念,嗓子越养越亮”,正面刻画其唱功了得,暗示他坚持练功,宝刀不老。④最后强调“虽是现编,却如熟词,合辙合韵,妙趣横生”,更凸显其融会贯通的功夫,显示其艺术圆熟精湛,已入化境,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这段文字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了高入云高超表演艺术,不愧戏中大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