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测量(一)单元测试·基础卷【原卷+答案解析+试卷分析】-2025-2026学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测量(一)单元测试·基础卷【原卷+答案解析+试卷分析】-2025-2026学年二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202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2 18:01:35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北师大版2024 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测量(一)单元测试·基础卷
试卷分析
一、试题难度
整体难度:一般
难度 题数
较易 19
适中 12
一、试题难度
三、知识点分布
一、选择题
1 0.85 长度的测量方法
2 0.85 长度的测量方法;“身体尺”的认识及应用
3 0.85 长度单位的选择;厘米的认识;米的认识;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4 0.65 厘米的认识;长度的估测;“身体尺”的认识及应用
5 0.65 长度的测量方法;“身体尺”的认识及应用
6 0.65 厘米的认识;长度单位的选择
7 0.65 角的初步认识及辨认;长度的测量方法;两位数与整十数的减法;整点时间与钟面指针的位置
8 0.65 长度的测量方法
9 0.85 长度的测量方法;厘米的认识
10 0.65 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
三、知识点分布
二、填空题
11 0.85 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8的乘法口诀及应用;9的乘法口诀及应用
12 0.85 两位数与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
13 0.85 长度的测量方法;厘米的认识
14 0.85 长度单位的选择;厘米的认识;米的认识
15 0.85 厘米的认识;长度的估测
16 0.85 长度的测量方法;厘米的认识
17 0.85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长度单位的选择;厘米的认识;米的认识
18 0.85 长度单位的选择;厘米的认识;米的认识
19 0.65 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厘米的认识;米的认识
三、知识点分布
三、判断题
20 0.85 长度的测量方法
21 0.85 厘米的认识
22 0.85 1000以内数的比大小;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
23 0.85 长度的测量方法;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
24 0.65 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
四、作图题
25 0.85 用直尺画线段;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厘米的认识;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26 0.65 长度的测量方法;用直尺画线段
三、知识点分布
五、解答题
27 0.85 整十数之间的加减法;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
28 0.85 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厘米的认识
29 0.65 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
30 0.65 长度的测量方法;图文问题;厘米的认识
31 0.65 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厘米的认识;米的认识《第二单元 测量(一)单元测试·基础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B B B C C A C
1.D
根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米尺(或直尺)的0刻度线与物体的一端重合,物体的另一端所对应的米尺(或直尺)上的刻度就是该物体的长度。物体的一端与米尺(或直尺)的0刻度线不重合时,用另一端的刻度值减去初始值即可。通过观察图形可知,铅笔一端与米尺(或直尺)上刻度1厘米重合,另一端对应的刻度是5厘米,所以它的长度是5厘米-1厘米=4厘米,据此解答即可。
5厘米-1厘米=4厘米
图中铅笔长是4厘米。
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应用,结合图示分析解答即可。
2.D
庹是指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一庹的长度不一定相等。
同样用“庹”量同一间教室的宽,老师量的结果是5庹,而小明量的结果是7庹,这是因为测量标准不一样。
故答案为:D
3.B
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
身份证大约厚1毫米,大拇指的指甲长度大约1厘米,小学生两臂伸开的长度大约1米,小学生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计量眼睛离作业本的距离用“分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写字时要注意写字的姿势,一般眼睛离作业本的距离大约3分米。
故答案为:B
4.B

5.B
先逐项分析,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测量方式。
A.一柞,是指大拇指和中指伸开的长度,一拃大约是20厘米;
B.一步,是指我们走路一步的长度,一步大约是50~60厘米;
C.一脚,就是我们脚的长度,一脚大约20~30厘米;
D.一庹,是指我们展开双臂,两个指尖之间的距离,跟我们的身高差不多;但用张开两手来测量地面长度,不方便,不实用;
通过比较,选择“步”比“拃或脚”来量篮球场的长更加合适。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了长度的测量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合理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B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身高一般用厘米表示。
根据生活常识得出,王明同学身高为156厘米。
故答案为:B
此题考查了同学对实际问题的熟练掌握程度。
7.C
①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和书本、黑板同样大小的角是直角,钟面上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如图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是3时,形成的角是直角;
②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求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
③测量物体长度时,将物体的左侧与直尺的0刻度线对齐,物体与直尺放平,不要倾斜,物体右侧与直尺所对应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若物体的左侧未与直尺的0刻度线对齐,则用测量结束的刻度-测量开始的刻度=物体的长度;
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开叉的大小有关。
①钟表上显示3时,时针和分针成一直角。原说法正确;
②99-10=89
最小两位数和最大的两位数相差89,原说法错误。
③10-3=7(厘米)
铅笔的左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3,右端对准刻度10,那么铅笔长7厘米。原说法正确。
④把一个直角两条边剪去一半,这个角不变。原说法错误。
说法正确的有2句。
故答案为:C
8.C
根据图示,尺子上有0、1、4、9刻度,另外还可以量出(4-1)厘米、(9-4)厘米、(9-1)厘米这几个整厘米数的长度,据此回答。
根据分析可得:
4-1=3(厘米)
9-4=5(厘米)
9-1=8(厘米)
所以用这把尺子能直接量出整厘米数的长度有1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9厘米
故答案为:C
9.A
根据测量物体的方法:用直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左端对齐,物体的右端对应数字几,就表示这个物体有多长。若测量时,不是“0”刻度线与左端对齐的话,就用结束的刻度减去测量起始的刻度即可。
根据分析可得:
6-1=5(厘米)
纸条的长是5厘米。
故答案为:A
10.C
用插入水中的部分加上露出水面的部分,求出一共有多长。100厘米=1米,据此进行单位换算。
78+22=100(厘米)
100厘米=1米
这根竹竿一共长1米。
故答案为:C
11. < < < < > >
先计算出各算式的答案,然后再进行比较大小。
单位不统一的根据1米=100厘米,将单位换算统一即可。
比较时,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最高位相同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出结果为止。
9×6=54,8×7=56,54<56,则9×6<8×7;
42÷7=6,42÷6=7,6<7,则42÷7<42÷6;
100厘米=1米,1<10,则100厘米<10米;
4+4=8,4×4=16,8<16,则4+4<4×4;
9÷9=1,9-9=0,1>0,则9÷9>9-9;
1米28厘米>1米。
12.1
单位相同的直接将数字相加减,然后根据100厘米=1米进行换算。
25厘米+75厘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所以25厘米+75厘米=1米。
13. 3 6
根据用直尺测量长度的方法,用直尺的“0”刻度线和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在直尺上的刻度,就是该线段的长度;取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据此可求出长度。据此解答即可。
从图上可得:树叶长3厘米;
8-2=6(厘米),所以铅笔长6厘米。
14. 米 厘米 厘米
大拇指的指甲长度大约1厘米,计量橡皮和小刀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小学生两臂伸开的长度大约1米,计量树的高度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树高5米;橡皮长4厘米;小刀长12厘米。
15.4
将需要估测的线进行分段,每段长度大致为正方形的边长,看有几段和正方形边长接近的线段即可解答。
如图所示,这条线可分为4段和正方形边长相近的线段,所以该条线大约是4厘米。
16.3
用直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左端对齐,物体的右端对应数字几,就表示这个物体有多长。若测量时,不是“0”刻度线与左端对齐的话,就用结束的刻度减去测量起始的刻度即可,据此测量长度。
结束刻度为5,开始刻度为2
5-2=3(厘米)
所以,橡皮的长度为3厘米。
17. 米/m 厘米/cm 分米/dm 毫米/mm
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
小学生两臂伸开的长度大约1米,计量教学楼的高度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大拇指的指甲长度大约1厘米,计量成年人的身高用“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小学生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计量课桌的高度用“分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身份证大约厚1毫米,计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教学楼高约16米;老师身高约165厘米;
课桌高约7分米;数学课本厚约6毫米。
18. 米/m 厘米/cm 米/m
根据对生活经验、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
二年级学生双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所以计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和沙发长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1厘米大约是食指的宽度,所以计量数学书宽用“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根据分析可得:
一棵大树高约8米,数学书宽约18厘米,沙发长约2米。
19.30
先把1米换算成100厘米,然后用100厘米减去第一次减去的长度,求出差,再减去第二次减去的长度,求出差,就是还剩的长度。
1米=100厘米
100-40-30
=60-30
=30(厘米)
即,一根绳子长1米,第一次剪去40厘米,第二次剪去30厘米,剩下30厘米。
20.√
尺子测量物体时应将0刻度移动到被测物体的边缘,将直尺与被测物体重合,再观察被测物体另一端的刻度即可。所以0表示的是开始的地方,也就是“起点”。
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1.√
1厘米大约是一个图钉的长度,所以计量三年级同学食指的宽度用“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一般来说,三年级学生的食指宽度接近1厘米。当然,不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1厘米是一个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估计值。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测量三年级同学的食指来验证这一结论,通常会发现大部分同学的食指宽度在1厘米左右波动。
三年级同学食指的宽度大约有1厘米,这种说法是合理的。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2.×
根据题意,虽然20>2,但比较带单位的两个数的大小时,需先统一单位之后再比较大小,据此解答。
1米=100厘米,故2米=200厘米。
20厘米<200厘米,因此20厘米<2米。
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3.×
测量物体长度时,通常将物体的一侧与直尺的0刻度线对齐,物体与直尺放平,不要倾斜,物体另一侧与直尺所对应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若测量时,物体的一侧未与直尺的0刻度线对齐,则用测量结束的刻度-测量开始的刻度=物体的长度。直尺上1大格是1厘米,1小格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由此解答。
由分析举例如下:
图1有0刻度线:曲别针的长度为:3厘米2毫米=32毫米;
图2没有0刻度线:铅笔的长度为:7厘米2毫米-2厘米=5厘米2毫米=52毫米;
也就是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也可以测物体的长度,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4.×
1米=100厘米,可以将5米分成4米和1米,然后用1米和99厘米比较。
5米=4米+1米=4米100厘米
100厘米>99厘米,所以5米比4米99厘米长,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5.见详解
比90毫米短7厘米的线段,用90毫米减去7厘米计算,根据1厘米=10毫米统一单位再计算。根据线段的画法,先画一个点,用直尺的“0”刻度和这点重合,然后在直尺上找出相应的刻度,点上点,然后过这两点画线段,将长度标上即可。
90毫米=9厘米
9-7=2(厘米)
作图如下:
26.见详解
测量物体长度时,物体的左侧与直尺的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直尺对应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若左侧未与0刻度线对齐,则用测量结束的刻度-测量开始的刻度=物体的长度。画比蜡笔的长度短2厘米的线段,用蜡笔的长度减2厘米即可计算出所画线段的长度。
线段的画法:先点上一个点,再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这个点,然后找到要画的刻度,并点上一个点,最后把两点连起来,就是所画的线段。
由题意分析得:
蜡笔的长度:7-2=5(厘米)
线段的长度:5-2=3(厘米)
也就是要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如下图:
27.(1)70厘米
(2)30厘米
(1)1米=100厘米,先换算单位,用全长减去需要贝贝再爬的长度,求出差,就是贝贝已经爬了多少厘米。
(2)用贝贝已经爬的长度减去多多已经爬的长度,求出差,即可解决此题。
(1)1米=100厘米
100-30=70(厘米)
答:贝贝已经爬了70厘米。
(2)70-40=30(厘米)
答:多多和贝贝之间的距离是30厘米。
28.30厘米
用一步长减去脚长,求出差,即可解决。
45-15=30(厘米)
答:小红的步长比脚长多30厘米。
29.22厘米
先根据1米=100厘米,把单位化为厘米,再根据减法的意义,用100厘米减去小红现在的身高,把78厘米分成70厘米和8厘米,先减去70厘米,再减去8厘米即可。
1米=100厘米
100-70-8
=30-8
=22(厘米)
答:小红再长22厘米身高就是1米。
30.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7厘米
用这把尺子可以分别量出:刻度0—1可以量出1厘米的长度;刻度0—3可以量出3厘米的长度;刻度0—7可以量出7厘米的长度;刻度1—3可以量出2厘米的长度;刻度1—7可以量出6厘米的长度;刻度3—7可以量出4厘米的长度;据此解答。
以0为起点,可量出1厘米、3厘米、7厘米
以1厘米为起点,可量出3-1=2(厘米),7-1=6(厘米)
以3厘米为起点,可量出7-3=4(厘米)
答:可以直接量出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7厘米长度。
此题主要考查考查对长度测量的认识以及应用。
31.1米20厘米
减去的长度加上还剩的长度即可求出原来的长度。100厘米=1米,据此换算。可以先凑够100厘米,再加上剩余的长度。
50厘米=20厘米+30厘米
70厘米+30厘米=100厘米=1米
所以70厘米+50厘米=1米20厘米
答:绳子原来长1米20厘米。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二年级数学上学期单元测试卷
第二单元 测量(一)单元测试·基础卷
( 全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共20分)
1.长是( )。
A.5米 B.5厘米 C.4米 D.4厘米
2.同样用“庹”量同一间教室的宽,老师量的结果是5庹,而小明量的结果是7庹,这是因为( )。
A.老师量错 B.小明量错 C.没有同一间教室 D.测量标准不一样
3.写字时要注意写字的姿势,一般眼睛离作业本的距离大约3( )。
A.米 B.分米 C.厘米 D.毫米
4.你的一拃大约( )厘米。
A.5 B.14 C.50 D.100
5.量篮球场的长,选择哪种身体尺更合适。( )
A.柞 B.步 C.脚 D.庹
6.体检时测得六1班的王明同学身高为156( )。
A.毫米 B.厘米 C.分米 D.米
7.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句。
①钟表上显示3时,时针和分针成一直角。
②最小两位数和最大的两位数相差90。
③铅笔的左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3,右端对准刻度10,那么铅笔长7厘米。
④把一个直角两条边剪去一半,这个角变小了。
A.0 B.1 C.2 D.3
8.如图所示,科学老师有一把特殊尺子,用这把尺子能直接量出整厘米数的长度有( )种。
A.3 B.4 C.6 D.9
9.下图中的纸条长( )厘米。
A.5 B.6 C.7 D.8
10.把一根竹竿插入水池中,插入水中的部分是78厘米,露出水面的部分是22厘米,这根竹竿一共长( )。
A.22厘米 B.56厘米 C.1米 D.100米
二、填空题(共18分)
11.在括号里填上“>”“<”或“=”。
9×6( )8×7 42÷7( )42÷6 100厘米( )10米
4+4( )4×4 9÷9( )9-9 1米28厘米( )1米
12.25厘米+75厘米=( )米。
13.
树叶长( )厘米 铅笔长( )厘米
14.在( )里填上“厘米”或“米”。
树高5( );橡皮长4( );小刀长12( )。
15.估一估,如果下边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那么下面这条线的长度大约是( )厘米。
16.橡皮的长度是( )厘米。
17.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楼高约16( ) 老师身高约165( )
课桌高约7( ) 数学课本厚约6( )
18.一棵大树高约8( ),数学书宽约18( ),沙发长约2( )。
19.一根绳子长1米,第一次剪去40厘米,第二次剪去30厘米,剩下( )厘米。
三、判断题(共10分)
20.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
21.三年级同学食指的宽度大约有1厘米。( )
22.因为20>2,所以20厘米>2米。( )
23.没有零刻度的尺子无法测物体的长度。( )
24.5米比4米99厘米短。( )
四、作图题(共12分)
25.画一条比90毫米短7厘米的线段,并标上长度。
26.画一条比图中蜡笔的长度短2厘米的线段。
五、解答题(共40分)
27.两只蚂蚁从蘑菇房爬出去搬饼干。
(1)贝贝已经爬了多少厘米?
(2)多多和贝贝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8.小红的脚长是15厘米,一步长是45厘米,小红的步长比脚长多多少厘米?
29.小红现在的身高是78厘米。小红再长多少身高就是1米?
30.下面这把尺子上有些刻度模糊了,只有下面的4个刻度,它可以直接量出哪几种长度?
31.有一根绳子,剪去50厘米后,还剩70厘米,绳子原来有多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