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解读
1.回顾所学知识,总结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的地域差异。
2.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的地域差异的原因。
3.运用案例,对比分析同一自然灾害在不同区域造成危害的差异及成因。
4.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六大自然灾害区的划分依据及各自的范围、主要灾害。演示结束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105°E 华北 中下游平原 华北 华南 东海 二 过渡 自然灾害活动强度 时空分布 东部 中部 西部 资源 环境 1.强度相当的同一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是否相同?
【提示】 强度相当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发生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其危害程度可能大不相同。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自然地理背景不同;另一方面,各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密集度、防灾减灾能力也不同。自然灾害分区 种类组合 时空分布 海洋灾害区 东部灾害区 西北灾害区 2.西部地区自然灾害为什么具有更大的风险?
【提示】 (1)从孕灾环境看:西部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2)从受灾体看:西部草原面积广阔,以畜牧业为主,经营粗放,靠天养畜,载畜量小。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差,抵御灾害的能力差。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问题导思】
1.华北平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提示】 华北平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洪涝、旱灾、地震、虫害等。
2.中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程度的地域分布特点是什么?
【提示】 从东部向西部损失由大到小。3.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直接危害较轻,但引发的资源、环境破坏效应却最为显著,为什么?
【提示】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及原因2.我国灾情的东、西部差异(1)图中东部数值比西部高,是因为( )
A.东部自然灾害种类比西部多
B.东部人口比西部多
C.东部单位面积上的经济产值比西部高
D.东部单位面积上的灾害数量比西部多
(2)关于图中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地春季常有旱灾
B.乙地夏季常有涝灾
C.丙地秋季常有台风
D.丁地冬季常有寒潮【思路点拨】 根据影响我国东西灾害危害程度的因素分析第(1)题,自然灾害对财产的危害程度除了受自然灾害活动强度影响外,还与受灾财产的类型、价值及时空分布有关;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等知识分析第(2)题。【解析】 第(1)题,从图中自然灾害的年均损失等值线数值可以看出东部比西部高,这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地区高,因此单位面积上的经济产值比西部高。第(2)题,甲地为我国黄淮海平原地区,春季常有旱灾;乙地为我国江淮地区,夏季常发生涝灾;丙为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夏秋季节常有台风;丁地处于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冬季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
【答案】 (1)C (2)D自然灾害分区 【问题导思】
1.我国东部灾害区的主要灾害及成因是什么?
【提示】 洪涝、干旱、病虫害、霜冻、地震。因为本区平原最集中,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农业发达,东北地区又接近冬季风的源地,华北地区位于我国地震带上。
2.我国哪个自然灾害区中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其地形有何特点?
【提示】 中部灾害区。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地质不稳定。3.青藏高原区的主要灾种及成因是什么?
【提示】 主要以暴风雪、地震、冻寒为主。主要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位于板块交界处。将下列自然灾害的字母代号填入第(1)、(2)小题的相应空格内。
A.洪水 B.风暴潮 C.干旱 D.水土流失 E.泥石流 F.台风
(1)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_____。在图4中,地区Ⅰ与地区Ⅲ共有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多项选择);在地区Ⅱ内___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________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自然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________,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________,发生在水圈中的是________。
【思路点拨】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种类组合以及孕灾环境等相关知识。根据自然灾害区分区中灾害种类进行分析。【解析】 第(1)题,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在我国,洪涝与干旱分布地区最广。从图4中可以看出Ⅰ、Ⅲ都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季风区,因此在两区内洪水、风暴潮、干旱、台风都多有发生。地区Ⅱ是黄土高原区,干旱、水土流失多有发生。地区Ⅳ地处第一和第二级阶梯交界处,由于地壳运动活跃、降水集中等因素,多发生泥石流。第(2)题,水土流失、泥石流多发生于岩石圈内,干旱、台风多发生于大气圈中,洪水、风暴潮多发生于水圈中。
【答案】 (1)A C ABCF C D E (2)DE CF AB [图表展示]
教材P51图2-5-3 中国自然灾害分区[解图精要]
1.从空间分布看,我国东部灾害区带呈东北—西南走向,不仅与我国降水分布规律一致,还与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一致。
2.第三级阶梯内部的灾种存在着南北差异(如东部灾害区中南部多洪涝,北部则旱灾和虫灾严重),这与地形和地质状况有关。
3.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西部地区分为南北两个灾害区。[图表应用]
结合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区的依据是________;其中Ⅲ是________灾害区,Ⅴ是________灾害区。
2.在Ⅳ灾害区中,灾害类型多样,危害后果比较严重。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灾害区中,比较突出的灾害有:内蒙古的________、黄土高原的________和________灾害,西南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灾害。答案:1.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东部 西北
2.自然环境最为复杂 地表物质最不稳定 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雪灾 暴雨洪水 干旱 地震 滑坡 泥石流教材第49页探索
【答案】 中国受灾人口密度的地区分布特点:沿黑龙江的黑河—云南的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受灾人口多,西北部人口密度小,受灾人口少。受灾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区。
教材第50页思考
【答案】 中国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地域分布特点:东部省区损失大,中部省区居中,西部省区较小。材料第53页思考
【答案】 1.21世纪初,中国重大灾害集中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大江大河中下游和河口地区;其次分布在内陆、平原和大型盆地地区。这些地区自然灾害严重,城市、人口、财产密集,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是我国经济活动最强、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巨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2.有利于我们的防灾减灾,特别是对加强防御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1.下列各种灾害在形成、发展、致灾上,彼此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性的是( )
A.寒潮—霜冻—干旱—火灾
B.台风—暴雨洪涝—干热风
C.地震—滑坡、泥石流—疫病流行
D.暴雨—海啸—火灾【解析】 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地震易使山区山体断裂、地层破裂,从而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各方面的条件跟不上,人们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易导致疫病流行,而A、B、D中的干旱与霜冻、干热风与暴雨洪涝、火灾与海啸等毫无关系。
【答案】 C2.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下列关于灾情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害强度越大,灾情越严重
B.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轻
C.灾害强度越小,灾情越严重
D.抗灾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解析】 灾害强度大,危害程度高,反之危害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高,危害程度高,反之危害程度低;防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高,反之危害程度低。
【答案】 A【解析】 首先根据此区域轮廓的特征判断此区域基本上是黄土高原地区,然后明确该区域的自然灾害。通过读图明确不同类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分布,然后结合我国的位置分析产生自然灾害的原因。【答案】 (1)黄土高原 暴雨洪水、干旱、寒潮、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中部灾害区。
(2)自然原因: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过度放牧等。
(3)暴风雪、地震、雪崩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4.读我国地势三大阶梯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________。
(2)我国第三级阶梯内部的灾种南北的差异是__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说明第二级阶梯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原因。
【解析】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是我国地形的一大特点,正因为有如此的地势分布,造成了自然灾害在不同的阶梯上显现出不完全相同的灾种和灾情,所以解答此题时要结合各阶梯上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一作答。我国第三级阶梯内部灾种的南北差异主要与地形和气候差异有关。【答案】 (1)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东部灾害带中南部多洪涝,北部则旱灾和虫灾严重 地形和地质状况以及受季风环流影响时间长短不同
(3)此阶梯是我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向干旱区、半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所以自然环境最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