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
学案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课标要求
1.依据海洋灾害监测系统实例,说明R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的特点和应用环节。
2.依据大兴安岭森林火灾遥感图片资料,描述受灾区的损失状况,能正确判断火灾的分布地点
。
3.通过分析案例研究,说明RS、GIS、GPS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4.通过救援案例,学生学会从文字、图片等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会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5.通过讨论,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出示2012年10月27日第23号台风“山神”的卫星影像图,通过提问学生该卫星影像图是如何获得的导入本节课。或利用下列材料导入新课。
2010年2月27日14时34分(当地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凌晨2时34分)智利中南部城市康塞普西翁附近发生8.8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南纬35.8度,西经72.7度。预期地震将造成一定的房屋建筑倒塌和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根据应急救援司的通知,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遥感技术协调组和地震预测研究所迅速开展了震后遥感分析处理和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看教材P73~74填写【课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看教材P74~7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并完成【思考交流】。 步骤1:导入新课。 步骤2: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点1”。 步骤4:教师通过【例题】学习分析“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的知识。
步骤5:先由学生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掌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在防震减灾中的具体应用。
3.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避害趋利的远景。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具体应用。(重难点)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作用:灾前预警、实时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2.组成
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
1.遥感(RS)
(1)特征: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
(2)应用:台风、强风暴和沙尘暴、森林火灾等灾害的预报。
2.地理信息系统(GIS)
(1)功能:进行空间信息的采集、存储和管理,同时拥有强大的动态分析和模拟空间现象的功能。
(2)应用:对自然灾害进行预警预报、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和灾情评估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
(1)功能: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及速度和时间数据。
(2)应用:灾情发生后的通信联络和减灾过程中的灾情跟踪、监测等。
4.其他高新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气象卫星在台风监测中能起到哪些作用?
【提示】 气象卫星提供的云图资料能及时发现台风中心的位置,预测台风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强风暴出现的地区。
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
【问题导思】
1.遥感在台风减灾中有何作用?
【提示】 实时提供台风的数据和信息,通过云图等资料能及时发现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移动速度和方向,以及强风暴出现的地区。
2.地理信息系统(GIS)有哪些主要功能,在防灾减灾中有哪些作用?
【提示】 功能:进行空间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同时拥有动态分析和模拟空间现象的功能。
应用:对灾害的预警预报、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调查和灾情评估,为制订减灾预案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全球定位系统(GPS)有哪些主要功能,在防灾减灾中有哪些作用?
【提示】 功能: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及速度和时间数据。
应用:灾情发生后的通信联络,减灾过程中灾情跟踪、监测,为救灾人员导航和通信联络,灾害发生地的准确测报等。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防、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如下表: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功能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RS)
①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速度快。②空间上: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③时间上:同步观测
①灾害前兆监测,及时发出警报;②进行灾害跟踪监视;③建立灾害模型
全球定位系统(GPS)
能为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和三维速度及时间数据
灾情发生后的通信联络;减灾过程中的灾情跟踪、监测、实时监控;灾害发生地点的准确测报;救灾人员赶赴现场的导航;可提高减灾的效率和精确度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订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读2012年第22号热带风暴10月19日02时卫星云图,回答(1)~(2)题。
(1)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节目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通过对西北太平洋上形成的台风的监测,分析多幅卫星的云层图片,可以获得( )
①台风中心位置
②台风的强度和速度
③台风所造成的降水范围
④台风的移动方向
⑤台风的登陆地区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思路点拨】 这两个题目主要考查遥感等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遥感能对自然灾害进行同步监测,及时获取信息。
【解析】 第(1)题,卫星云图制作的过程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利用卫星在高空获取大气中云层的分布状况图,然后将其作为信息源输入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将来24小时或48小时云系的移动和发展作出预测,最后根据其影响的地区作出天气预报。第(2)题,从气象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出什么地方在下雨,什么地方是晴天,台风在什么位置以及它的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等。
1)A2)D
教材第73页思考
【答案】 1.所谓“十一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就是投资“一分”用于防灾,那么在减灾中就会有“十分”的效益,这也说明防灾的重要性。加大灾害监测系统,会更大限度地减少在自然灾害中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浙江省苍南县位于东南沿海,每年汛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易受风暴潮和台风灾害威胁。近几年地方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建设苍南县防汛指挥中心及其配套硬件设施和开发软件。由于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水文数据的精确度和气象预报的准确率。据不完全统计,在2001年“8·4”特大暴雨、19号台风“利奇玛”和2002年16号台风“森拉克”中,由于信息化系统的运用,减少灾害损失达3.8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教材第74页思考
【答案】 举例如表: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防灾减灾
案例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作用
结论
2000年,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滑坡和泥石流
对这些地区暴雨和洪水的监测——遥感
为抢险救灾提供重要依据
自然灾害可以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预报、监测与评估
2001年,“尤特”台风袭击
①台风在某一时间所处的位置——全球定位系统②西江水位监测——遥感综合评估——地理信息系统
将信息迅速通过通信卫星传送给防灾减灾决策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