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2 18:03:51

文档简介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2024五上·通道期中)蜡烛点燃后,光是沿四面八方直线传播的。(  )
2.(2024五上·通道期中)今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圆很亮,这个光源太好了。(  )
3.(2024五上·通道期中)我们能彼此看见对方,这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能自己发光。(  )
4.(2024五上·通道期中)用激光笔照射充满烟雾的水槽,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传播的路径,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
5.(2024五上·通道期中)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
6.(2024五上·通道期中)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只分解为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  )
7.(2024五上·通道期中)我们常见到的地震都是火山爆发引发的。(  )
8.(2024五上·通道期中)发生地震时,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尽快地跑到安全地带避险。(  )
9.(2024五上·通道期中)火山和地震既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能给人类带来有益的影响。(  )
10.(2024五上·通道期中)生物的活动也能改变地形地貌。(  )
11.(2024五上·通道期中)我国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自东向西。(  )
12.(2024五上·通道期中)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模拟地壳层橡皮泥厚度应该是最厚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3.(2024五上·通道期中)2023年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了太空科普授课。其中朱杨柱点燃了一支蜡烛,如图所示。那么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火焰形状与地球上点燃蜡烛时的形状是一样的
B.这时烛焰是一个光源
C.烛焰产生的光不再沿直线传播
14.(2024五上·通道期中)下列各组物体中,都属于光源的是(  ) 。
A.点燃的火柴、彩虹 B.月亮、打火机 C.萤火虫、太阳
15.(2024五上·通道期中)广播体操集合排队时,如果后面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主要是因为(  )。
A.光的反射 B.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光速很快
16.(2024五上·通道期中)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当两河流域的米底王国和吕底亚王国的士兵正在交战时,天突然黑了下来,白天顿时变作黑夜。交战的双方惊恐万分,以为“上天”怪罪下来,于是马上停战和好。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上天”怪罪,而是一种日食现象。日食发生的原因与(  )有关。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17.(2024五上·通道期中)雨过天晴,空气中漂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起到了(  )的作用,把太阳光分解为不同色光,形成了彩虹。
A.平面镜 B.凹面镜 C.三棱镜
18.(2024五上·通道期中)下列潜望镜示意图中镜子放置最合理的是(  )。
A.
B.
C.
19.(2024五上·通道期中)下列地貌中,由于风的搬运作用形成的是(  ) 。
A.雅丹地貌 B.戈壁滩 C.沙漠
20.(2024五上·通道期中)下列关于火山喷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结果
B.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影响缓慢的
C.火山喷发对人类的生存没有好处
21.(2024五上·通道期中)下列关于地形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
B.中国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多山地高原
C.地球表面看多种地形地貌,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2.(2024五上·通道期中)小龙同学周末与父母去爬山,放眼望远处高山耸立近处山峦连绵起伏,这说明他家乡的主要地形可能是(  )。
A.盆地和丘陵 B.高原和丘陵 C.平原和高原
23.(2024五上·通道期中)关于地壳的一些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和玄武岩四大类
B.根据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可推知,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C.地壳的运动一直是轻微的,并不会让我们感受到
24.(2024五上·通道期中)关于地形地貌的形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黄河入海口的沙洲主要是水的作用形成的
B.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
C.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主要是地震引起的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5.(2024五上·通道期中)科学家   利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成七色光的。小明在太阳下利用喷雾的方式制造彩虹,应   (选填“背对”、“面对”)着阳光站立,向空中喷射水雾才能看到彩虹。
26.(2024五上·通道期中)小明把一把小勺子斜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这把勺子在水中是否被折断了   ,这是因为光的   现象引起的。
27.(2024五上·通道期中)夜视仪能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下看到物体,那是因为夜视仪可以将   的光转换为电子信号。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线从物体的表面反射或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   。
28.(2024五上·通道期中)发生日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且   居中。快速旋转   、绿、蓝三色彩色轮时,彩色轮视觉上会变白色。
29.(2024五上·通道期中)根据以下情境,回答问题。
一栋总高23层电梯房,亮亮家住在12层。一天傍晚,爸爸、妈妈和亮亮一家三口正在客厅吃饭,突然感到地面在震动,悬挂的吊灯也在晃动。
(1)亮亮家生活之地可能发生了(  )。
A.火山 B.地震 C.洪涝
(2)亮亮一家应该选择的逃生办法有(  )。
A.赶紧从电梯逃生
B.赶紧跑到卫生间自救
C.迅速找到生命三角
(3)亮亮的表哥是个高中生。地震时,他还在学校上自习。表哥的正确做法是   。
(4)(  )是“全国防灾减灾日”。
A.6月5日 B.5月12日 C.12月4日
(5)第二天,亮亮通过电视了解到离家20公里的山区形成了一个堰塞湖,这是因为山体发生   阻塞河道而形成的。
30.(2024五上·通道期中)小月同学通过网络查阅得知:形成雅丹地貌的外部力量有两种,并且存在三种类型:一类是以   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一类是以   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还有一类则是两者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
四、连线题(6分)
31.(2024五上·通道期中)把下列地形地貌与形成主要原因用线连起来。
岩层弯曲
雅丹地貌 火山喷发
三角洲 风的作用
天池 地震
沙漠 水的作用
山区沟壑
五、综合题(共19分)
32.(2024五上·通道期中)在下图中画出光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与折射的大致光传播路线。
33.(2024五上·通道期中)把地球内部结构名称填写完整。
34.(2024五上·通道期中)
(1)上图为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装置图,请在图中填写相应内容。
(2)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请分别写出火山喷发的危害和好处。(各写出一个例子)
危害:   。
好处:   。
35.(2024五上·通道期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常用到光的知识,请在现象后面把相关光的原理填写上。
例:波光粼粼:光的反射
(1)潜望镜:   。
(2)夏日树荫下的小圆光斑:   。
(3)开凿隧道时利用激光来引导挖掘机施工:   。
(4)潭清疑水浅:   。
36.(2024五上·通道期中)请你设计一个能验证植被对水土流失有保护作用的实验。
探究计划
探究的问题:   。
我的猜想:   。
需要的器材:   。
实验步骤设计: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如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蜡烛点燃后,光源向周围空间发射光,这些光线在空气中沿直线向四面八方扩散。例如,蜡烛照亮周围物体时,物体背光处会形成影子,正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无法绕过物体。因此,“蜡烛点燃后,光是沿四面八方直线传播的” 这一说法正确。
2.【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灯泡等)。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看起来圆而亮,是因为此时月球、地球、太阳大致在同一直线,地球位于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反射的太阳光最强,但月亮并非光源。因此该说法错误。
3.【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我们能彼此看见对方,是因为人反射了周围的光(如阳光、灯光等),这些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并非人自身发光。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如太阳、灯泡),而人体本身不具备发光能力。例如,在漆黑无光的环境中,我们无法看见他人,这进一步说明人不能自己发光。因此该说法错误。
4.【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传播路径。实验中,充满烟雾的水槽提供了可见的介质:烟雾颗粒会反射激光,使光的传播路径被清晰观察到,且呈现笔直状态。这一现象直接验证了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这一特性。因此该说法正确。
5.【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强光,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6.【答案】错误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太阳光属于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发生色散现象,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可见光,并非仅红、绿、蓝三种。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通过它们的混合可产生其他颜色,但这与太阳光色散后的七色光不同。因此该说法错误。
7.【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的主要成因是地球板块间的相互挤压、碰撞或错动,导致地壳岩层突然断裂或位移释放能量。火山爆发可能引发地震(火山地震),但这类地震占比极低。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构造地震,与板块运动直接相关。因此 “常见地震都是火山爆发引发” 的说法错误。
8.【答案】正确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可能因震动坍塌,造成生命危险。有条件时(如地震初期震动较弱、所处位置离安全地带近且路径安全),尽快跑到室外空旷的安全地带(如远离建筑物的广场、操场),可大幅降低被砸伤的风险。这是地震避险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该说法正确。
9.【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和地震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灾难,如摧毁建筑、引发次生灾害。但也有有益影响:火山灰富含矿物质,能肥沃土壤;地热资源可用于发电供暖;地震能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帮助人类研究地质运动。因此二者兼具破坏性和有益性,该说法正确。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生物活动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十分显著。例如,植物的根系能固定土壤,减少侵蚀,同时枯枝落叶可堆积形成腐殖层;珊瑚虫分泌的钙质骨骼堆积形成珊瑚礁,逐渐发育成岛屿;蚯蚓等生物松土,改变土壤结构;人类活动如开垦、筑路、采矿等,更是直接重塑地表形态。这些都证明生物活动能改变地形地貌,故说法正确。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受此影响,河流多受重力作用自高处向低处流动,因此大多数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如长江、黄河。“自东向西” 与我国实际地形导致的河流流向相反,故该说法错误。
12.【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圈层从表面往下,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最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核厚度约为3500千米。因此,我们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要将最外层做得薄一些。
13.【答案】B
【知识点】光源;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A.错误:地球上蜡烛火焰因重力导致的对流呈纺锤形,太空中失重无对流,火焰呈球形,形状不同。
B.正确:烛焰自身发光,符合光源定义,故是光源。
C.错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如太空舱内空气)仍沿直线传播,失重不改变这一特性。
因此正确选项为B。
14.【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源的认识,萤火虫、点燃的蜡烛、太阳、打火机都是光源,彩虹、镜子不属于光源。此题选C。
15.【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排队时,若后面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的后脑勺,说明前一位同学挡住了来自更前面同学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前方同学会遮挡直线传播的光线,导致后面的人无法看到更前方的物体。此现象与光的反射或光速快慢无关,故正确选项为B。
16.【答案】A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成一直线时,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而形成的。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月球遮挡了太阳的直线光线,使地球上部分区域暂时失去光照。与光的反射或折射无关,故正确选项为A。
17.【答案】C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是太阳光经过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发生折射、反射后分解为七色光的现象。小水滴对光的作用类似三棱镜:阳光进入水滴时发生折射,在水滴内反射后再次折射射出,因不同色光折射角度不同而被分解。A(平面镜)仅反射光,无法分解色光;B(凹面镜)主要会聚光线,与色散无关。故小水滴起到三棱镜的作用,选C。
18.【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通过两块平面镜改变光路。合理的放置应为两块平面镜平行相对,且均与水平面成45°角。此时,光线经第一块镜反射后水平传播,再经第二块镜反射后竖直向上,使人能在低处看到高处物体。若镜面角度不当或不平行,会导致光路紊乱,无法正常成像。B选项正确。
19.【答案】B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风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常见的风力侵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常见的风力搬运作用有沙尘暴,戈壁滩;常见的风力堆积地貌有沙丘。所以此题选B。
20.【答案】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正确: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等物质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的现象,源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使地下岩浆通道打开,是地壳运动的具体表现。
B.错误: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影响多为剧烈、快速的,如瞬间改变地形、覆盖土地等,并非缓慢过程。
C.错误:火山喷发并非全是危害,其喷出的火山灰能肥沃土壤,地热资源可被利用,部分火山地区还成为旅游胜地,对人类有一定益处。
故正确选项为A。
21.【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A.正确:地形图通过不同颜色区分海拔,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棕色表示山地高原,颜色越深海拔越高,这是地形图的基本标识规则。
B.错误:中国地势实际是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为主(如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东部多平原、丘陵(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高西低” 的描述与实际地形相反。
C.正确:地球表面并非平坦,存在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多种地形,整体呈现高低起伏的状态。
故错误的选项为B。
22.【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题干中 “远处高山耸立” 符合高原的特征(海拔较高、顶面较平缓但边缘陡峭),“近处山峦连绵起伏” 符合丘陵的特点(海拔较低、坡度较缓、连绵分布)。A选项中盆地为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与 “高山耸立”“山峦起伏” 不符;C选项中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无 “高山”“山峦起伏” 的特征。因此,家乡主要地形最可能是高原和丘陵,选B。
23.【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A.错误: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玄武岩属于岩浆岩的一种,并非独立类别,该选项混淆了分类层级。
B.正确:地球结构模型显示,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仅5-10千米,大陆地壳确实更厚,此说法符合实际。
C.错误:地壳运动并非一直轻微,强烈的地壳运动(如地震、火山喷发)会被明显感知,只是多数时候运动缓慢不易察觉。
故正确选项为B。
24.【答案】C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A.正确: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水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因流速减慢沉积形成,属于水的沉积作用。
B.正确: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湖泊,是火山活动的典型地貌。
C.错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黄土质地疏松,长期受雨水冲刷,地表被切割形成沟壑,而非地震引起。
故不正确的选项为C。
25.【答案】牛顿;背对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实验,成功将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揭示了太阳光的复合本质,这一实验是光的色散现象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彩虹的形成基于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原理。阳光进入空气中的小水滴后,发生折射、内反射,再折射出水滴,分解为七色光。观察者需背对阳光,让阳光从后方照射水雾,光线经水滴作用后才能在前方形成彩虹;若面对阳光,光线被身体阻挡,无法进入水滴完成色散。
26.【答案】没有;折射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勺子斜放入水中后,我们看到的 “折断” 只是视觉上的错觉,并非勺子真的被物理折断。勺子本身完好无损,这种现象是光的传播特性导致的。这一现象由光的折射引起。光在不同介质(空气和水)中传播速度不同,当勺子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人眼会沿着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判断物体位置,从而感觉勺子在水面处 “折断”,本质是光的折射改变了光线传播路径所致。
27.【答案】看不见;眼睛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基于物体即使在黑暗中也会辐射红外线。夜视仪可捕捉这些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通过光电转换技术将其转化为电子信号,再处理为可见图像。人眼视物的前提是有光线(反射光或自身发光)进入眼睛。光线经角膜、晶状体等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像,再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产生视觉。没有光线进入眼睛,人就无法看到物体。
28.【答案】月球;红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形成的。此时月球居中,遮挡了太阳光线。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三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形成白光。快速旋转红、绿、蓝三色轮时,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三色光在视网膜上叠加,视觉上呈现白色。
29.【答案】(1)B
(2)C
(3)钻到课桌底下
(4)B
(5)滑坡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1)情境中描述 “地面震动、吊灯晃动” 是地震的典型表现。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引发的振动,会导致地表晃动,建筑物内的悬挂物(如吊灯)随之摇摆。选项A,火山活动虽可能伴随震动,但通常还会有岩浆喷发、火山灰等明显特征,情境未提及;选项C,洪涝是积水引发的灾害,主要表现为水位上涨、淹没区域,与 “地面震动” 无关;最可能的是发生了地震,选B。
(2)A.错误:地震时电梯轨道易变形,且可能因断电停运导致被困,电梯并非安全逃生通道,故排除。
B.错误:卫生间虽相对坚固,但12层属于高层建筑,若建筑结构受损严重,狭小空间也可能被坍塌物掩埋,并非绝对安全的通用选择。
C.正确:“生命三角” 是建筑物倒塌时,家具、墙体等与地面形成的三角缓冲空间,能有效减少坍塌物的直接压迫。在高层室内,迅速找到并躲入此类空间(如桌下、墙角与家具形成的三角区),比盲目移动更能提高生存概率,是更优的逃生策略。
因此,正确答案为C。
(3)地震发生时,表哥在教室上自习,首要任务是保护自身免受掉落物伤害。课桌能形成一定的防护空间,钻到课桌底下可利用桌面阻挡屋顶或墙壁掉落的碎片、石块,减少砸伤风险。此时应避免乱跑、跳楼或停留在窗边等危险区域,因为晃动中奔跑易摔倒,窗边可能有玻璃碎裂或墙体坍塌的危险。钻到课桌下后,还需双手抱头,进一步保护头部和颈部,待震动减弱后,再在老师指挥下有序撤离。这一做法是教室环境中应对地震的基础且有效的自保措施。
(4)“全国防灾减灾日” 设立于2009年,日期定为5月12日,旨在纪念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提醒全社会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增强灾害风险防范意识。选项A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聚焦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无关。选项C的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旨在弘扬宪法精神,与题意不符。因此,正确答案为B。
(5)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或崩塌,大量土石顺坡下滑或坠落,堆积在河道中,阻塞水流通道,形成堰塞湖。山区河道被阻塞后,上游水位会迅速上涨,若堰塞体不稳发生溃决,可能引发洪水,威胁下游安全。亮亮家距离堰塞湖20公里,需关注相关预警信息,做好避险准备。
(1)亮亮家突然感到地面在震动,因此可能发生了地震。
(2)一栋总高23层电梯房,亮亮家住在12层,属于中高层。因此发生地震时,首先要冷静,迅速找到生命三角,等待地震过后再通过楼梯到室外空旷处。
(3)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亮亮的表哥是个高中生。地震时,他还在学校上自习,因此应该钻到课桌底下。
(4)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5)堰塞湖是由于河道被滑坡、泥石流或地震等地质灾害阻塞形成的。根据题目情境,“山区形成了一个堰塞湖”,说明可能是山体滑坡导致河道被堵塞,最终形成堰塞湖。滑坡是常见的引起河道堵塞的原因之一。
30.【答案】水力;风力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河谷地带,其形成的关键外部力量是风力和流水。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为主:强风长期吹蚀地表疏松岩层,形成平行于风向的垄脊和沟槽,如新疆罗布泊的部分雅丹。靠近河流或古河道的区域以流水侵蚀为主:洪水或河流冲刷切割地表,塑造出独特的垄岗状地貌,如甘肃敦煌部分雅丹。此外,部分地区受风力与流水交替作用,形成复合型雅丹。
31.【答案】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岩层弯曲多由地壳运动(如地震)产生的挤压力导致岩层变形;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风力长期侵蚀地表疏松岩层形成的;三角洲是河流(水的作用)携带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形成;天池(如长白山天池)由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而成;沙漠是风力搬运、堆积沙粒的结果;山区沟壑主要由雨水或河流冲刷(水的作用)切割地表形成。
32.【答案】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射到水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反射光线:从入射点出发,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虚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水面上方(原介质)传播。
折射光线:从入射点出发,进入水中(另一介质),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虚线)两侧,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传播方向向法线偏折。
33.【答案】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壳: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30-5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5-10千米),由岩石组成。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2900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类物质构成,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地球核心部分,半径约3400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镍等重金属元素组成,其旋转可能产生地球磁场。
这三层结构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被科学划分,反映了地球内部物质成分和物理状态的差异。
34.【答案】(1)
(2)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该实验通过类比模拟火山喷发原理:番茄酱呈黏稠液态,类似地球内部高温熔融的岩浆;土豆泥质地相对坚硬,覆盖在番茄酱上方,模拟包裹地球内部的地壳;酒精灯加热时用外焰,使番茄酱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如同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促使岩浆突破地壳薄弱处喷发,直观呈现火山喷发的动力机制。三者配合可模拟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冲破地壳的过程。
(2)火山喷发的危害和好处体现了自然现象的两面性:危害方面,火山喷发释放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会污染大气环境,引发酸雨,同时大量火山灰弥漫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影响动植物生存,例如1980年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喷发,有害气体造成区域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好处方面,火山灰富含钾、磷等矿物质,沉降后能改良土壤结构,提升肥力,利于农作物和植被生长,如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因火山活动频繁,土壤肥沃,成为重要的农业区。这种两面性反映了火山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影响。
(1)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实验材料有土豆泥、铁盒子、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其中,土豆泥模拟火山、番茄酱模拟岩浆,酒精灯加热模拟地壳深处的高温状态。由于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一般用外焰来加热。
(2)火山喷发既有坏处,也有好处。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还会使温度上升,破坏生物,烧毁森林和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但火山喷发也会给人类带来好处,比如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35.【答案】(1)光的反射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
(4)光的折射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的反射。其内部装有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平面镜。当光线从上方进入潜望镜,先被上方的平面镜反射,改变传播方向90°向下;随后,下方的平面镜再次将光线反射,又改变90°方向水平射出。通过两次反射,光线绕过障碍物,使观察者能在隐蔽处看到上方或远处的景象,这一过程完全依赖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规律,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夏日树荫下的小圆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缝隙时,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无法绕过缝隙边缘,会在地面形成与光源(太阳)形状相似的光斑。树叶缝隙可视为多个小孔,太阳作为光源通过小孔成像,所成的像为圆形(太阳的像),这一现象印证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即 “小孔成像” 原理。
(3)开凿隧道时用激光引导施工,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激光具有方向性强、亮度高的特点,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施工中,激光束被设定为隧道的轴线方向,挖掘机沿激光束指示的直线前进,可确保隧道挖掘方向精准,避免偏差。这一应用直接依托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路径不变的特性,能有效保证隧道的直线度和施工精度,体现了光的直线传播在工程中的实用价值。
(4)“潭清疑水浅” 体现了光的折射原理。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水底的光线射向水面后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感觉水底的位置比实际更浅。这种因光的折射导致的视觉偏差,使得清澈的潭水看起来比实际深度更浅,是光在不同介质(水和空气)中传播时折射现象的典型表现。
(1)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潜望镜就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夏日树荫下的小圆光斑,这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开凿隧道时利用激光来引导挖掘机施工,这是利用了激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
(4)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潭清疑水浅。
36.【答案】植被对水土流失是否有保护作用;植被对水土流失有保护作用;铲子、托盘、洒水壶、两块大小相同植被覆盖不同的土壤;(1)用铲子取两块大小相同植被覆盖不同的土壤,分别放在两个托盘的一端。 (2)用两个相同的水壶装满水,同时分别向两块土壤上浇同样多的水。 (3)观察并记录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探究的问题: “植被对水土流失是否有保护作用”,为实验明确了方向,确保所有环节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猜想 :“植被对水土流失有保护作用”,是基于生活中植被茂盛处泥土更稳固的观察做出的合理推测,为实验提供了验证目标。
器材选择贴合实验需求:铲子用于获取规格一致的土壤,保证初始条件相同;托盘承接冲刷物和积水,方便观察记录;洒水壶模拟降雨,相同的水壶能确保浇水条件一致;两块植被覆盖不同的土壤形成对照,突出植被这一变量的影响。
实验步骤遵循对照原则:步骤(1)保证土壤大小和放置方式一致,排除无关干扰;步骤(2)控制浇水的量、工具和时间,模拟相同降雨环境;步骤(3)通过观察土壤冲刷程度和积水情况的差异,能直观判断植被是否起保护作用。若植被多的土壤冲刷轻、积水少,便验证了猜想,步骤逻辑严谨且可操作。
1 / 1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2024五上·通道期中)蜡烛点燃后,光是沿四面八方直线传播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如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蜡烛点燃后,光源向周围空间发射光,这些光线在空气中沿直线向四面八方扩散。例如,蜡烛照亮周围物体时,物体背光处会形成影子,正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无法绕过物体。因此,“蜡烛点燃后,光是沿四面八方直线传播的” 这一说法正确。
2.(2024五上·通道期中)今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圆很亮,这个光源太好了。(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灯泡等)。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看起来圆而亮,是因为此时月球、地球、太阳大致在同一直线,地球位于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反射的太阳光最强,但月亮并非光源。因此该说法错误。
3.(2024五上·通道期中)我们能彼此看见对方,这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能自己发光。(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我们能彼此看见对方,是因为人反射了周围的光(如阳光、灯光等),这些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并非人自身发光。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如太阳、灯泡),而人体本身不具备发光能力。例如,在漆黑无光的环境中,我们无法看见他人,这进一步说明人不能自己发光。因此该说法错误。
4.(2024五上·通道期中)用激光笔照射充满烟雾的水槽,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传播的路径,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传播路径。实验中,充满烟雾的水槽提供了可见的介质:烟雾颗粒会反射激光,使光的传播路径被清晰观察到,且呈现笔直状态。这一现象直接验证了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这一特性。因此该说法正确。
5.(2024五上·通道期中)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强光,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6.(2024五上·通道期中)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只分解为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太阳光属于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发生色散现象,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可见光,并非仅红、绿、蓝三种。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通过它们的混合可产生其他颜色,但这与太阳光色散后的七色光不同。因此该说法错误。
7.(2024五上·通道期中)我们常见到的地震都是火山爆发引发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的主要成因是地球板块间的相互挤压、碰撞或错动,导致地壳岩层突然断裂或位移释放能量。火山爆发可能引发地震(火山地震),但这类地震占比极低。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构造地震,与板块运动直接相关。因此 “常见地震都是火山爆发引发” 的说法错误。
8.(2024五上·通道期中)发生地震时,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尽快地跑到安全地带避险。(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可能因震动坍塌,造成生命危险。有条件时(如地震初期震动较弱、所处位置离安全地带近且路径安全),尽快跑到室外空旷的安全地带(如远离建筑物的广场、操场),可大幅降低被砸伤的风险。这是地震避险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该说法正确。
9.(2024五上·通道期中)火山和地震既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能给人类带来有益的影响。(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和地震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灾难,如摧毁建筑、引发次生灾害。但也有有益影响:火山灰富含矿物质,能肥沃土壤;地热资源可用于发电供暖;地震能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帮助人类研究地质运动。因此二者兼具破坏性和有益性,该说法正确。
10.(2024五上·通道期中)生物的活动也能改变地形地貌。(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生物活动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十分显著。例如,植物的根系能固定土壤,减少侵蚀,同时枯枝落叶可堆积形成腐殖层;珊瑚虫分泌的钙质骨骼堆积形成珊瑚礁,逐渐发育成岛屿;蚯蚓等生物松土,改变土壤结构;人类活动如开垦、筑路、采矿等,更是直接重塑地表形态。这些都证明生物活动能改变地形地貌,故说法正确。
11.(2024五上·通道期中)我国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自东向西。(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受此影响,河流多受重力作用自高处向低处流动,因此大多数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如长江、黄河。“自东向西” 与我国实际地形导致的河流流向相反,故该说法错误。
12.(2024五上·通道期中)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模拟地壳层橡皮泥厚度应该是最厚的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设计、制作模型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圈层从表面往下,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最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地核厚度约为3500千米。因此,我们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要将最外层做得薄一些。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3.(2024五上·通道期中)2023年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了太空科普授课。其中朱杨柱点燃了一支蜡烛,如图所示。那么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火焰形状与地球上点燃蜡烛时的形状是一样的
B.这时烛焰是一个光源
C.烛焰产生的光不再沿直线传播
【答案】B
【知识点】光源;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A.错误:地球上蜡烛火焰因重力导致的对流呈纺锤形,太空中失重无对流,火焰呈球形,形状不同。
B.正确:烛焰自身发光,符合光源定义,故是光源。
C.错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如太空舱内空气)仍沿直线传播,失重不改变这一特性。
因此正确选项为B。
14.(2024五上·通道期中)下列各组物体中,都属于光源的是(  ) 。
A.点燃的火柴、彩虹 B.月亮、打火机 C.萤火虫、太阳
【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源的认识,萤火虫、点燃的蜡烛、太阳、打火机都是光源,彩虹、镜子不属于光源。此题选C。
15.(2024五上·通道期中)广播体操集合排队时,如果后面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主要是因为(  )。
A.光的反射 B.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光速很快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排队时,若后面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的后脑勺,说明前一位同学挡住了来自更前面同学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前方同学会遮挡直线传播的光线,导致后面的人无法看到更前方的物体。此现象与光的反射或光速快慢无关,故正确选项为B。
16.(2024五上·通道期中)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当两河流域的米底王国和吕底亚王国的士兵正在交战时,天突然黑了下来,白天顿时变作黑夜。交战的双方惊恐万分,以为“上天”怪罪下来,于是马上停战和好。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上天”怪罪,而是一种日食现象。日食发生的原因与(  )有关。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答案】A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成一直线时,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而形成的。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月球遮挡了太阳的直线光线,使地球上部分区域暂时失去光照。与光的反射或折射无关,故正确选项为A。
17.(2024五上·通道期中)雨过天晴,空气中漂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起到了(  )的作用,把太阳光分解为不同色光,形成了彩虹。
A.平面镜 B.凹面镜 C.三棱镜
【答案】C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彩虹的形成是太阳光经过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发生折射、反射后分解为七色光的现象。小水滴对光的作用类似三棱镜:阳光进入水滴时发生折射,在水滴内反射后再次折射射出,因不同色光折射角度不同而被分解。A(平面镜)仅反射光,无法分解色光;B(凹面镜)主要会聚光线,与色散无关。故小水滴起到三棱镜的作用,选C。
18.(2024五上·通道期中)下列潜望镜示意图中镜子放置最合理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通过两块平面镜改变光路。合理的放置应为两块平面镜平行相对,且均与水平面成45°角。此时,光线经第一块镜反射后水平传播,再经第二块镜反射后竖直向上,使人能在低处看到高处物体。若镜面角度不当或不平行,会导致光路紊乱,无法正常成像。B选项正确。
19.(2024五上·通道期中)下列地貌中,由于风的搬运作用形成的是(  ) 。
A.雅丹地貌 B.戈壁滩 C.沙漠
【答案】B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风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常见的风力侵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常见的风力搬运作用有沙尘暴,戈壁滩;常见的风力堆积地貌有沙丘。所以此题选B。
20.(2024五上·通道期中)下列关于火山喷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结果
B.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影响缓慢的
C.火山喷发对人类的生存没有好处
【答案】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正确: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等物质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的现象,源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使地下岩浆通道打开,是地壳运动的具体表现。
B.错误: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影响多为剧烈、快速的,如瞬间改变地形、覆盖土地等,并非缓慢过程。
C.错误:火山喷发并非全是危害,其喷出的火山灰能肥沃土壤,地热资源可被利用,部分火山地区还成为旅游胜地,对人类有一定益处。
故正确选项为A。
21.(2024五上·通道期中)下列关于地形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
B.中国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多山地高原
C.地球表面看多种地形地貌,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A.正确:地形图通过不同颜色区分海拔,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棕色表示山地高原,颜色越深海拔越高,这是地形图的基本标识规则。
B.错误:中国地势实际是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为主(如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东部多平原、丘陵(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高西低” 的描述与实际地形相反。
C.正确:地球表面并非平坦,存在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多种地形,整体呈现高低起伏的状态。
故错误的选项为B。
22.(2024五上·通道期中)小龙同学周末与父母去爬山,放眼望远处高山耸立近处山峦连绵起伏,这说明他家乡的主要地形可能是(  )。
A.盆地和丘陵 B.高原和丘陵 C.平原和高原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题干中 “远处高山耸立” 符合高原的特征(海拔较高、顶面较平缓但边缘陡峭),“近处山峦连绵起伏” 符合丘陵的特点(海拔较低、坡度较缓、连绵分布)。A选项中盆地为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与 “高山耸立”“山峦起伏” 不符;C选项中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无 “高山”“山峦起伏” 的特征。因此,家乡主要地形最可能是高原和丘陵,选B。
23.(2024五上·通道期中)关于地壳的一些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和玄武岩四大类
B.根据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可推知,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C.地壳的运动一直是轻微的,并不会让我们感受到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A.错误: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玄武岩属于岩浆岩的一种,并非独立类别,该选项混淆了分类层级。
B.正确:地球结构模型显示,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仅5-10千米,大陆地壳确实更厚,此说法符合实际。
C.错误:地壳运动并非一直轻微,强烈的地壳运动(如地震、火山喷发)会被明显感知,只是多数时候运动缓慢不易察觉。
故正确选项为B。
24.(2024五上·通道期中)关于地形地貌的形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黄河入海口的沙洲主要是水的作用形成的
B.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
C.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主要是地震引起的
【答案】C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A.正确: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水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因流速减慢沉积形成,属于水的沉积作用。
B.正确: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湖泊,是火山活动的典型地貌。
C.错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黄土质地疏松,长期受雨水冲刷,地表被切割形成沟壑,而非地震引起。
故不正确的选项为C。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5.(2024五上·通道期中)科学家   利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成七色光的。小明在太阳下利用喷雾的方式制造彩虹,应   (选填“背对”、“面对”)着阳光站立,向空中喷射水雾才能看到彩虹。
【答案】牛顿;背对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实验,成功将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揭示了太阳光的复合本质,这一实验是光的色散现象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彩虹的形成基于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原理。阳光进入空气中的小水滴后,发生折射、内反射,再折射出水滴,分解为七色光。观察者需背对阳光,让阳光从后方照射水雾,光线经水滴作用后才能在前方形成彩虹;若面对阳光,光线被身体阻挡,无法进入水滴完成色散。
26.(2024五上·通道期中)小明把一把小勺子斜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这把勺子在水中是否被折断了   ,这是因为光的   现象引起的。
【答案】没有;折射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勺子斜放入水中后,我们看到的 “折断” 只是视觉上的错觉,并非勺子真的被物理折断。勺子本身完好无损,这种现象是光的传播特性导致的。这一现象由光的折射引起。光在不同介质(空气和水)中传播速度不同,当勺子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人眼会沿着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判断物体位置,从而感觉勺子在水面处 “折断”,本质是光的折射改变了光线传播路径所致。
27.(2024五上·通道期中)夜视仪能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下看到物体,那是因为夜视仪可以将   的光转换为电子信号。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线从物体的表面反射或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   。
【答案】看不见;眼睛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基于物体即使在黑暗中也会辐射红外线。夜视仪可捕捉这些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通过光电转换技术将其转化为电子信号,再处理为可见图像。人眼视物的前提是有光线(反射光或自身发光)进入眼睛。光线经角膜、晶状体等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像,再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产生视觉。没有光线进入眼睛,人就无法看到物体。
28.(2024五上·通道期中)发生日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且   居中。快速旋转   、绿、蓝三色彩色轮时,彩色轮视觉上会变白色。
【答案】月球;红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形成的。此时月球居中,遮挡了太阳光线。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三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形成白光。快速旋转红、绿、蓝三色轮时,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三色光在视网膜上叠加,视觉上呈现白色。
29.(2024五上·通道期中)根据以下情境,回答问题。
一栋总高23层电梯房,亮亮家住在12层。一天傍晚,爸爸、妈妈和亮亮一家三口正在客厅吃饭,突然感到地面在震动,悬挂的吊灯也在晃动。
(1)亮亮家生活之地可能发生了(  )。
A.火山 B.地震 C.洪涝
(2)亮亮一家应该选择的逃生办法有(  )。
A.赶紧从电梯逃生
B.赶紧跑到卫生间自救
C.迅速找到生命三角
(3)亮亮的表哥是个高中生。地震时,他还在学校上自习。表哥的正确做法是   。
(4)(  )是“全国防灾减灾日”。
A.6月5日 B.5月12日 C.12月4日
(5)第二天,亮亮通过电视了解到离家20公里的山区形成了一个堰塞湖,这是因为山体发生   阻塞河道而形成的。
【答案】(1)B
(2)C
(3)钻到课桌底下
(4)B
(5)滑坡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1)情境中描述 “地面震动、吊灯晃动” 是地震的典型表现。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引发的振动,会导致地表晃动,建筑物内的悬挂物(如吊灯)随之摇摆。选项A,火山活动虽可能伴随震动,但通常还会有岩浆喷发、火山灰等明显特征,情境未提及;选项C,洪涝是积水引发的灾害,主要表现为水位上涨、淹没区域,与 “地面震动” 无关;最可能的是发生了地震,选B。
(2)A.错误:地震时电梯轨道易变形,且可能因断电停运导致被困,电梯并非安全逃生通道,故排除。
B.错误:卫生间虽相对坚固,但12层属于高层建筑,若建筑结构受损严重,狭小空间也可能被坍塌物掩埋,并非绝对安全的通用选择。
C.正确:“生命三角” 是建筑物倒塌时,家具、墙体等与地面形成的三角缓冲空间,能有效减少坍塌物的直接压迫。在高层室内,迅速找到并躲入此类空间(如桌下、墙角与家具形成的三角区),比盲目移动更能提高生存概率,是更优的逃生策略。
因此,正确答案为C。
(3)地震发生时,表哥在教室上自习,首要任务是保护自身免受掉落物伤害。课桌能形成一定的防护空间,钻到课桌底下可利用桌面阻挡屋顶或墙壁掉落的碎片、石块,减少砸伤风险。此时应避免乱跑、跳楼或停留在窗边等危险区域,因为晃动中奔跑易摔倒,窗边可能有玻璃碎裂或墙体坍塌的危险。钻到课桌下后,还需双手抱头,进一步保护头部和颈部,待震动减弱后,再在老师指挥下有序撤离。这一做法是教室环境中应对地震的基础且有效的自保措施。
(4)“全国防灾减灾日” 设立于2009年,日期定为5月12日,旨在纪念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提醒全社会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增强灾害风险防范意识。选项A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聚焦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无关。选项C的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旨在弘扬宪法精神,与题意不符。因此,正确答案为B。
(5)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或崩塌,大量土石顺坡下滑或坠落,堆积在河道中,阻塞水流通道,形成堰塞湖。山区河道被阻塞后,上游水位会迅速上涨,若堰塞体不稳发生溃决,可能引发洪水,威胁下游安全。亮亮家距离堰塞湖20公里,需关注相关预警信息,做好避险准备。
(1)亮亮家突然感到地面在震动,因此可能发生了地震。
(2)一栋总高23层电梯房,亮亮家住在12层,属于中高层。因此发生地震时,首先要冷静,迅速找到生命三角,等待地震过后再通过楼梯到室外空旷处。
(3)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亮亮的表哥是个高中生。地震时,他还在学校上自习,因此应该钻到课桌底下。
(4)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5)堰塞湖是由于河道被滑坡、泥石流或地震等地质灾害阻塞形成的。根据题目情境,“山区形成了一个堰塞湖”,说明可能是山体滑坡导致河道被堵塞,最终形成堰塞湖。滑坡是常见的引起河道堵塞的原因之一。
30.(2024五上·通道期中)小月同学通过网络查阅得知:形成雅丹地貌的外部力量有两种,并且存在三种类型:一类是以   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一类是以   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还有一类则是两者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
【答案】水力;风力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河谷地带,其形成的关键外部力量是风力和流水。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为主:强风长期吹蚀地表疏松岩层,形成平行于风向的垄脊和沟槽,如新疆罗布泊的部分雅丹。靠近河流或古河道的区域以流水侵蚀为主:洪水或河流冲刷切割地表,塑造出独特的垄岗状地貌,如甘肃敦煌部分雅丹。此外,部分地区受风力与流水交替作用,形成复合型雅丹。
四、连线题(6分)
31.(2024五上·通道期中)把下列地形地貌与形成主要原因用线连起来。
岩层弯曲
雅丹地貌 火山喷发
三角洲 风的作用
天池 地震
沙漠 水的作用
山区沟壑
【答案】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岩层弯曲多由地壳运动(如地震)产生的挤压力导致岩层变形;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风力长期侵蚀地表疏松岩层形成的;三角洲是河流(水的作用)携带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形成;天池(如长白山天池)由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而成;沙漠是风力搬运、堆积沙粒的结果;山区沟壑主要由雨水或河流冲刷(水的作用)切割地表形成。
五、综合题(共19分)
32.(2024五上·通道期中)在下图中画出光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与折射的大致光传播路线。
【答案】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射到水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反射光线:从入射点出发,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虚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水面上方(原介质)传播。
折射光线:从入射点出发,进入水中(另一介质),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虚线)两侧,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传播方向向法线偏折。
33.(2024五上·通道期中)把地球内部结构名称填写完整。
【答案】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壳: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30-5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5-10千米),由岩石组成。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2900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类物质构成,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地球核心部分,半径约3400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镍等重金属元素组成,其旋转可能产生地球磁场。
这三层结构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被科学划分,反映了地球内部物质成分和物理状态的差异。
34.(2024五上·通道期中)
(1)上图为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装置图,请在图中填写相应内容。
(2)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请分别写出火山喷发的危害和好处。(各写出一个例子)
危害:   。
好处:   。
【答案】(1)
(2)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该实验通过类比模拟火山喷发原理:番茄酱呈黏稠液态,类似地球内部高温熔融的岩浆;土豆泥质地相对坚硬,覆盖在番茄酱上方,模拟包裹地球内部的地壳;酒精灯加热时用外焰,使番茄酱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如同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促使岩浆突破地壳薄弱处喷发,直观呈现火山喷发的动力机制。三者配合可模拟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冲破地壳的过程。
(2)火山喷发的危害和好处体现了自然现象的两面性:危害方面,火山喷发释放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会污染大气环境,引发酸雨,同时大量火山灰弥漫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影响动植物生存,例如1980年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喷发,有害气体造成区域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好处方面,火山灰富含钾、磷等矿物质,沉降后能改良土壤结构,提升肥力,利于农作物和植被生长,如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因火山活动频繁,土壤肥沃,成为重要的农业区。这种两面性反映了火山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影响。
(1)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实验材料有土豆泥、铁盒子、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其中,土豆泥模拟火山、番茄酱模拟岩浆,酒精灯加热模拟地壳深处的高温状态。由于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一般用外焰来加热。
(2)火山喷发既有坏处,也有好处。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还会使温度上升,破坏生物,烧毁森林和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但火山喷发也会给人类带来好处,比如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35.(2024五上·通道期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常用到光的知识,请在现象后面把相关光的原理填写上。
例:波光粼粼:光的反射
(1)潜望镜:   。
(2)夏日树荫下的小圆光斑:   。
(3)开凿隧道时利用激光来引导挖掘机施工:   。
(4)潭清疑水浅:   。
【答案】(1)光的反射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的直线传播
(4)光的折射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的反射。其内部装有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平面镜。当光线从上方进入潜望镜,先被上方的平面镜反射,改变传播方向90°向下;随后,下方的平面镜再次将光线反射,又改变90°方向水平射出。通过两次反射,光线绕过障碍物,使观察者能在隐蔽处看到上方或远处的景象,这一过程完全依赖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规律,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夏日树荫下的小圆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缝隙时,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无法绕过缝隙边缘,会在地面形成与光源(太阳)形状相似的光斑。树叶缝隙可视为多个小孔,太阳作为光源通过小孔成像,所成的像为圆形(太阳的像),这一现象印证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即 “小孔成像” 原理。
(3)开凿隧道时用激光引导施工,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激光具有方向性强、亮度高的特点,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施工中,激光束被设定为隧道的轴线方向,挖掘机沿激光束指示的直线前进,可确保隧道挖掘方向精准,避免偏差。这一应用直接依托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路径不变的特性,能有效保证隧道的直线度和施工精度,体现了光的直线传播在工程中的实用价值。
(4)“潭清疑水浅” 体现了光的折射原理。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水底的光线射向水面后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感觉水底的位置比实际更浅。这种因光的折射导致的视觉偏差,使得清澈的潭水看起来比实际深度更浅,是光在不同介质(水和空气)中传播时折射现象的典型表现。
(1)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潜望镜就是光的反射原理的应用。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夏日树荫下的小圆光斑,这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开凿隧道时利用激光来引导挖掘机施工,这是利用了激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
(4)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潭清疑水浅。
36.(2024五上·通道期中)请你设计一个能验证植被对水土流失有保护作用的实验。
探究计划
探究的问题:   。
我的猜想:   。
需要的器材:   。
实验步骤设计:   。
【答案】植被对水土流失是否有保护作用;植被对水土流失有保护作用;铲子、托盘、洒水壶、两块大小相同植被覆盖不同的土壤;(1)用铲子取两块大小相同植被覆盖不同的土壤,分别放在两个托盘的一端。 (2)用两个相同的水壶装满水,同时分别向两块土壤上浇同样多的水。 (3)观察并记录土壤被冲刷和积水的情况。
【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解析】【分析】探究的问题: “植被对水土流失是否有保护作用”,为实验明确了方向,确保所有环节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猜想 :“植被对水土流失有保护作用”,是基于生活中植被茂盛处泥土更稳固的观察做出的合理推测,为实验提供了验证目标。
器材选择贴合实验需求:铲子用于获取规格一致的土壤,保证初始条件相同;托盘承接冲刷物和积水,方便观察记录;洒水壶模拟降雨,相同的水壶能确保浇水条件一致;两块植被覆盖不同的土壤形成对照,突出植被这一变量的影响。
实验步骤遵循对照原则:步骤(1)保证土壤大小和放置方式一致,排除无关干扰;步骤(2)控制浇水的量、工具和时间,模拟相同降雨环境;步骤(3)通过观察土壤冲刷程度和积水情况的差异,能直观判断植被是否起保护作用。若植被多的土壤冲刷轻、积水少,便验证了猜想,步骤逻辑严谨且可操作。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