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第2课时)学案
●课标要求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课标解读
1.了解主要的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的类型。
2.掌握风暴潮类型及分布。
3.掌握主要生物灾害的类型、危害。
4.了解世界的主要灾害带的分布。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洪灾、旱灾、蝗灾并称为中国三大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灾害。翻开一卷卷史书,上面所记载的一则则“蝗灾”令人触目惊心。在公元1000年之前,我国有资料记载的蝗灾就不下20起。
在1900年之后,我国也多次发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蝗灾。根据资料记载,1944年,河北、河南、山西三省129个县发生蝗灾,受灾面积5
900万亩。最后一次我国发生的大蝗灾是在1985年。这年全国发生夏秋蝗面积共计514万亩。天津北大港水库脱水,秋蝗灾发生,将天津境内10余万亩芦苇吃光,周围几百亩玉米被吃成光秆。据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看教材P19~20填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海洋灾害”,并完成【思考交流】1;看教材P20~2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生物灾害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 步骤2:教师提问、练习等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学习“海洋灾害”内容。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
步骤7:先由学生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6: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分析“生物灾害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知识。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掌握海洋灾害的分类,风暴潮、海啸的形成原因和分布、危害。
2.了解生物灾害的种类、危害及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世界两条主要自然灾害带,分析各大洲自然灾害的特点。
掌握海洋灾害的形成原因、分布、危害。(重难点)
海洋灾害
1.灾害性海浪:冲击摧毁沿海堤岸、码头等,还伴随风暴潮,沉损沿岸船只,使水产养殖受损、农作物被淹和土地大面积盐渍化。
2.风暴潮
(1)定义: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其影响海区的潮位,大大偏离平常潮位的现象。
(2)分类
(3)主要影响地区:太平洋、印度洋、西北大西洋沿岸地区。中国、孟加拉国、美国是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三个国家。
3.海啸
(1)定义: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
(2)主要影响地区: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
1.风暴潮就是海啸吗?为什么?
【提示】 不是。风暴潮和海啸在灾害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和灾情上虽有相同之处,但它们的成因却不同。风暴潮和海啸都是海岸水面异常升高的现象,瞬间形成滔天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毁堤防,涌入陆地,吞没城镇、村庄、耕地。风暴潮的诱因是强烈大风,而海啸则是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底滑坡、塌陷等活动激发的海洋巨浪。
生物灾害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一、生物灾害
1.虫害
(1)概念:指害虫造成的灾害。
(2)常见
害虫
2.鼠害
(1)类型:野栖鼠和家栖鼠。
(2)危害
①影响农业生产:危害植物的根系,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和草场破坏。
②危及人类: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灾害带:主要灾害有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等。
2.北纬(20°~50°)环球灾害带:主要灾害有地震、风暴潮、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冻融灾害、雹灾、洪灾、旱灾、风灾、冻害等。
2.北纬环球灾害带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位于板块的交界处的地区,多火山、地震。(2)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山地地质灾害严重。
海洋灾害
【问题导思】
1.海洋灾害会带来哪些危害?
【提示】 可以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2.美国墨西哥湾和我国渤海湾的风暴潮有何不同?
【提示】 墨西哥湾发生的风暴潮为热带气旋风暴潮,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渤海湾发生的风暴潮为温带气旋风暴潮,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3.海啸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提示】 大部分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此外还有火山爆发,水下塌陷和滑坡等。
1.风暴潮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热带气旋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的比较
成因类型
特点
分布地区
热带气旋(台风)风暴潮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沿岸地区,中国、孟加拉国、美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三个国家
温带气旋风暴潮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海啸是由海地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滑坡等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可以引起海啸,地震引起的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2013·天津高考)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下图,回答(1)~(2)题。
4月14日20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
(1)据上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
A.完善预警系统
B.围海造田
C.修筑沿海堤坝
D.建防护林
【思路点拨】 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正确阅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解析】 第(1)题,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显示,乙地位于低压的东侧,根据气流运动规律,此处吹偏东风,从海洋吹向海岸即“向岸风”。加上该地处于海湾,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和危害。第(2)题,风暴潮的危害主要是由大风和巨浪导致海水涌向陆地引起的,所以修筑沿海堤坝是抵御风暴潮的重要措施。完善预警系统只能做到“早知道”,本身没有“抵御”作用;围海造田不能抵御风暴潮;建防护林降低登陆后的风速,对海上风速影响较小,阻止不了海水涌向陆地。
【答案】 (1)B (2)C
生物灾害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问题导思】
1.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害虫是哪一种?
【提示】 蝗虫。
2.导致虫害和鼠害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适宜的气候,天敌减少等。
3.为什么环太平洋灾害带上的灾害损失严重?
【提示】 带内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1.虫害、鼠害大规模发生的原因
2.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两条巨型的灾害带上,即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北纬(20°~50°)环球灾害带如下表所示:
灾害带
位置
主要自然灾害
形成原因
自然地理背景
人文地理背景
环太平洋灾害带
环太平洋沿岸、宽数百千米的地带
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以及大量的地质灾害和海岸带灾害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地区
北纬(20°~50°)
环球灾害带
20°
N~50°
N的一条环球自然灾害带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水、台风、干旱、低温、风沙等气象灾害
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近热带、副热带海洋→台风→风暴潮;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山地地质灾害
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
农作物虫害的原因分析
农作物虫害的成因主要是由气象、农作物及虫害天敌三个方面因素决定的。
气象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雨、雪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等。气象因素不仅作用于害虫本身,还作用于其他环境因素(如天敌),从而有利于或抑制虫害增殖,它是决定虫害能否爆发成灾的重要因素。例如,洪涝以后的水位降落和干旱,会出现大量适于蝗虫生活和繁殖的荒地、草滩,容易引发蝗虫灾害;湿度大,有利于黏虫的生存繁殖;低温是蚜虫成灾的重要因素。
作物是害虫的食料。作物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的抗虫性及栽培措施是决定农业害虫能否成灾的因素之一。害虫的天敌是抑制害虫数量增殖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使用农药不合理(如过多地使用农药),会严重杀伤其天敌,破坏生态平衡,导致重要害虫的再度猖獗或次要害虫灾害的大爆发。
读“2013年全球地震一览表(部分)”,回答(1)~(2)题。
时间
地点
震级(里氏)
2013年2月9日
哥伦比亚(1.1°N,77.4°W)
7.0
2013年2月8日
圣克鲁斯群岛(11.0°S,166.0°E)
7.2
2013年1月5日
阿拉斯加东南部海域(55.3°N,134.7°W)
7.8
2013年2月25日
日本本州岛(36.9°N,139.4°E)
6.0
(1)上述地区地震集中发生在________自然灾害带。
(2)该自然灾害带集中了全球75%的火山、80%以上的地震、2/3的台风和海啸以及风暴潮等灾害。分析该自然灾害带灾害集中的主要原因。
【思路点拨】 根据地震发生的地点判断所属灾害带,根据该灾害带所处的板块位置和海域位置分析灾害集中的原因。
【解析】 第(1)题,表中所列地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位于环太平洋地区,在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内。第(2)题,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正处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缘地带,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吻合,多火山、地震灾害。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又位于海陆交接处,受海洋影响大,多台风、风暴潮等灾害。
【答案】 (1)环太平洋沿岸
(2)处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缘地带,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吻合,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位于海陆交接处,多海啸、风暴潮等水文灾害和台风等气象灾害。
[图表展示]
教材P22图1-2-15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解图精要]
两大自然灾害带的成因和类型是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由于特殊的板块位置和海域位置,多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等灾害;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由于位置、地形、气候等原因,多水旱、台风、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要注意区分。
[图表应用]
北纬20°~50°之间环球自然灾害带内山地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是( )
A.多高山积雪冰川
B.植被稀疏,地面以荒漠为主
C.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
D.水旱灾害频繁
【解析】 北纬20°~50°之间环球自然灾害带内地势起伏较大,板块活动剧烈,导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
【答案】 C
教材第23页思考
【答案】 亚洲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大洋洲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最轻。因为亚洲人口密度大,大洋洲人口密度小,同样强度的自然灾害,给亚洲带来的损失更大。1.2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第1课时)学案
●课标要求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课标解读
1.了解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
2.结合相应图表,掌握地震的成因、结构、危害及分布。
3.掌握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分布。对比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找出异同点。
4.通过教材中的图分析热带气旋(台风)的形成、结构及危害。
5.结合实例认识旱灾造成的危害及主要分布区。引导学习寒潮发生的季节、造成的危害。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可利用近期世界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导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课。如:2012年7月21日至22日,河北省9个县(区)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部分村庄一度交通、通信中断,截至7月26日10时统计,河北省59个县(区)中,共造成266.92万人受灾、33人死亡、23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22.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0.71千公顷,绝收面积22.29千公顷。倒塌房屋28539间,损坏房屋44339间,部分基础设施受损十分严重。据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看教材P12~15填写【课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并完成【思考交流】1;看教材P15~1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 步骤2: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学习“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内容。
步骤7:学生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照【课堂小结】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6:教师通过【例2】,分析“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的知识。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掌握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的分布情况,培养地理读图能力。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分布及危害。(重难点)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
(1)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2)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表示地震的强度。
(3)烈度: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主要影响因素有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等。
(4)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D为等震线:是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成的曲线。
(5)世界地震带的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泥石流与滑坡
概念
条件
危害
泥石流
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给村镇、道路、建筑物和矿山等造成毁灭性灾难
滑坡
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
破坏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1.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提示】 世界有环太平洋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出现断裂和错位,引起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我国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故地震多。
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1.热带气旋
(1)源地:主要分布在南北纬5°~20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温较高的洋面上。北半球为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五个海域,南半球为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三个海域。
(2)主要影响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
(3)台风
①定义: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其以上的热带气旋。
②天气状况
2.旱灾
(1)定义:指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2)成因: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3)多发地区: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发生旱灾频率高。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3.寒潮
(1)定义: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2)时空
分布
(3)影响:短时间内气温骤降,伴有大风、雨雪和霜冻等。
4.洪涝灾害
(1)从气候因素看,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多发生在江河的两岸,特别是河流的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
2.台风作为自然灾害能不能造福人类?并分析理由?
【提示】 台风对人类的影响从全局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有过也有功。对某些地区来说,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地区庄稼的生长、农业的丰收就不堪设想。西北太平洋的台风、西印度群岛的飓风和印度洋上的热带风暴,几乎占全球强热带气旋总数的60%,给肥沃的土地带来了丰沛的雨水。
台风降水是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北诸省夏
( http: / / www.21cnjy.com )季雨量的主要来源;正是因为有了台风,才使珠江三角洲、两湖盆地和东北平原的旱情解除,确保农业丰收。也正是因为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才使许多大小水库蓄满雨水,水利发电机组能够正常运转。所以,有人认为台风是“使局部受灾,让大面积受益”,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问题导思】
1.(构造)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怎样表示地震的大小?
【提示】 用震级表示。它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3.怎样描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有哪些影响因素?
【提示】 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世界上的地震分布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地震。
5.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各需要哪些条件?
【提示】 滑坡:①岩体比较破碎;②地势起伏较大;③植被覆盖较差。
泥石流:①地形陡峻;②有大量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③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1.地震
(1)影响烈度的因素:由于影响烈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次地震可出现多个烈度,应针对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形成机制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其发生过程如下所示:
(3)分布规律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全球地震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另外,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震级与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的能量多少有关。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振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所以同一次地震中受影响的各地区烈度不尽相同。
2.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
(1)滑坡的发生机制
(2)泥石流的发生机制
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一是陡峭的沟谷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是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三是充足的水源。地震频繁的地区,山体中断裂成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一旦有暴雨因素诱发,就容易形成泥石流。
(3)两者的比较
类型
相同点
不同点
发生地点
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作用力
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
诱因
人类活动可诱使其发生
特点
突发性;破坏力极强
(2013·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判读等高线图,并明确河流谷地是泥石流易发之地。
【解析】 第(1)题,水源、地形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成泥石流的重要因素。根据等高线特征可判断出甲地位于河流谷地,且谷地两侧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甲地又位于山脉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因而甲地夏季易发生泥石流。乙地等高线稀疏,坡度小,远离河流谷地,且位于山脉背风坡,降水较少,因而泥石流发生概率较小。
第(2)题,首先,泥石流会阻塞河道;其次,丙地东侧的山谷谷口处有两条铁路线经过,若丙地发生泥石流,顺河流而下,很可能会冲毁铁路,中断交通。
【答案】 (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问题导思】
1.我国为什么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提示】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
【提示】 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旱灾。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旱灾并不是最严重的地区。
3.是不是所有的冷空气活动都是寒潮?
【提示】 并不是所有的冷空气活动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寒潮,只有强冷空气南下,降温幅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是寒潮。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4.分析涝渍灾害有哪些形成条件?
【提示】 一是气候因素,包括水的来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的蒸发等;二是地形因素,影响水的排出。如三江平原内涝严重的原因:一是河流众多,且常有凌汛发生;二是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三是有多年冻土,地表水难以下渗;四是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1.台风及其影响
台风多发的季节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7~11月最为频繁
台风形成的源地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热带、副热带海域,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台风灾害特征
台风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在沿海地区还会产生风暴潮。台风灾害主要是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
台风影响的地区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2.旱灾
概念
旱灾指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特点
普遍性
旱灾是一种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导致农业受灾,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渐发性
即使在降水丰富的某些地区,如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降水稀少,导致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与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时,也会酿成旱灾
成因
自然因素
降水、蒸发、气温等
人类活动
农业土地利用、种植结构、城市建设、人口增长、生产水平以及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等
分布
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3.洪水和涝渍的区别与联系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泊、水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相伴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完全分开
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因素
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坡度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的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思路点拨】 从地形、气候方面分析洪灾原因。
【解析】 该区域位于江南丘陵,属于亚热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居民点位于河谷中的河流两岸,易发生水灾。应对措施可从修建水库、将居民点迁出河谷(即迁出高风险区)、修建堤坝等方面回答。
【答案】 原因: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图表展示]
教材P14图1-2-3 世界地震带的分布
[解图精要]
展示了世界主要地震带。(1)地震活动在空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布上与板块交界处一致,在图中除了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外,还有其他次要的地震带,都是循着现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云集,呈带状分布。(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境、经过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它横越欧、亚、非三洲,全长2万多千米。该地震带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3)环太平洋地震带。该地震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在东太平洋主要沿北美、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在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主要沿岛屿外侧分布。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我国台湾省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这条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
[图表应用]
结合上图,完成(1)~(2)题。
(1)2006年7月17日,印度尼西亚
( http: / / www.21cnjy.com )爪哇岛南部的印度洋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沿岸部分地区海啸,造成至少668人死亡,1438人受伤,287人失踪,74100人无家可归。印度尼西亚处在(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
B.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
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
D.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日本有观测史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里氏9级地震,整个日本东北部海岸遭遇不同程度的海啸袭击,有的巨浪高达20米。日本是世界多地震的国家,其原因是( )
A.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
B.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
C.日本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
D.日本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
【解析】 印尼爪哇岛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
( http: / / www.21cnjy.com )板块的消亡边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日本则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多地震。
【答案】 (1)D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