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课件3

文档属性

名称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课件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30 12:5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抑制 减轻 生产活动 战争 营养物质 增殖 捕捞 养殖 温室气体 气候异常 1.修建水库对洪涝灾害的发生有什么作用?
【提示】 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预防 降低 化学药剂 云层 温室 烟熏 泄洪 分洪 涵洞 有益生物 农药 检疫 2.试举例说明人类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减轻自然灾害的灾情。
【提示】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自然环境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通过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等。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问题导思】 
1.分析破坏地表植被可能产生哪些问题?
【提示】 加剧水土流失,从而诱发地质灾害,加大旱涝灾害的频率;土地荒漠化。
2.分析赤潮的产生有哪些原因及危害?
【提示】 人为排入沿海海域的营养物质增多,导致海洋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对沿海地区捕捞业和养殖业不利。3.分析城市规模扩大,建筑物迅速增多,排放热量过于集中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提示】 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暴雨增多,内涝增多。
4.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其表现和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 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破坏植被。可以引起气候异常和海平面上升等危害。1.过度开采地下水和破坏植被引发自然灾害(1)图示地区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为________,_______。其中沉降平均速度最快的地区出现在________附近。
(2)导致图示地区地面沉降最直接的原因是______。由于地面沉降,可能给A地区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3)与图示地区地面沉降相关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思路点拨】 该题可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由经纬网确定该地区地处华北地区渤海沿岸;二是通过负等值线判读地面沉降状况,注意该图相邻两条等值线差值不相等。【解析】 由负等值线分布状况可知,该地区地面沉降程度不等,在负等值线闭合处形成沉降中心。地面沉降严重的区域主要在城市,一般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答案】 (1)分布不均 多中心 宁河
(2)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 地面沉降导致地下排污管道遭到破坏,致使市区出现污水外溢;河道泥沙大量淤积,汛期排洪不畅;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水质恶化;风暴潮灾害损失剧增。
(3)干旱(春旱)。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问题导思】 
1.人们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轻旱涝灾害的发生?
【提示】 修建水库;流域内植树造林、建蓄洪、分洪区等。2.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1985年发生了7.8级地震,由于人们在灾前用现代抗震技术逐一加固了房屋,灾损大大减少,仅死亡了150人。而1962年发生在伊朗伊斯法罕的7.6级地震,全市幸存者仅有30%,有一万多人死亡。造成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伊朗人习惯修建厚墙泥砖房,这种房屋抗震力极差。此案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 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2.工程措施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若图中西侧森林被砍伐,引起地下水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河水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
(4)图示地区可采取哪些防治措施“缩小”灾情?
【思路点拨】 本题从图中可以提取相应信息,西坡为城镇所在地,易损程度大。从地下水位线可以看出地下水位低,主要是过度抽取地下水所致。森林具有涵蓄水源的作用。【解析】 图中西坡人类活动多于东坡,发生同一灾害时,西坡的环境更不稳定,更易使受灾体受到损害,这也“放大”了灾情,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植被覆盖率,及时防范等方式来“缩小”灾情。
【答案】 (1)西坡 西坡有城镇分布,人口和经济密度大
(2)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表沉降、引起地面建筑物塌陷,并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
(3)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 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水位高
(4)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利用水资源。 [图表展示]
教材P24图1-3-1 赤潮[解图精要]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赤潮暴发时不仅会使海洋生物缺氧,其分泌的毒素也会引起海洋生物死亡,危害巨大。[图表应用]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2.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解析】 第1题,大量含磷的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封闭的海湾,与外界水体交换少,更容易发生赤潮。第2题,比较四个海湾,珠江口附近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排放含磷的废水较多,温度较高,最易发生赤潮。
【答案】 1.D 2.D教材第24页思考
【答案】 1.可举化工厂排放酸性气体,形成酸雨等。
2.①日本、美国和欧盟计划联合提议建立一个对抗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国际机构,为能源消耗大国提供节能减排方面的建议和经验;②由于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主要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减排”和“节能”上大做文章;③英国对所有商业用电单位征收“气候变化税”等。教材第27页思考
【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部分岛屿;会使部分地区的旱灾加剧;会使沿海地区风暴潮加剧;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会更加严重;气温的升高会使虫灾更加严重。对中国的不同地区影响不同:东北地区增温有利于农业生产;华北地区则继续缺水;西北地区降水增多但仍缺水;华东地区洪涝风险加大;华中地区增温不明显,但旱涝交替频繁;西南地区山地灾害加重;华南地区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显著。人为活动对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影响,身边的事例列举合理即可。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解析】 第1题,读图可直接获得正确答案。第2题,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山地海拔较低处的冰川首先融化,积雪的下界显然上升,由于冰川融化,海水膨胀,造成海平面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有的地方变干,有的地方降水增加,总体降水量不一定增加;南极的大陆冰川融化,冰川面积应该减少。
【答案】 1.D 2.B(3)在目前情况下,你认为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有:
工程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坡地上修建公路后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如何防御的问题。修路必然会破坏植被,改变山坡形态,由此导致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山坡体稳定性变差,还有可能发生滑坡灾害。为防止滑坡发生,可采取工程护坡和植树种草等措施。【答案】 (1)含沙量增大。山体坡度变陡,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2)将变得不安全。因为山体有可能发生滑坡。
(3)修筑护坡工程 植树种草(1)A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A周边地区沙尘暴时有发生的气候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A周边地区沙尘暴现象的出现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4)B地区酸雨现象严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部分河流水质严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A地为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加上人为的不合理开垦及过度放牧,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在风力的作用下易产生沙尘暴现象。B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工业排放的废气中含大量二氧化硫。从图中可看出,长江、黄河、珠江部分河段水质较差,其原因是流域内工农业发达,废水排放量大。【答案】 (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过度放牧,不合理地垦殖,过度樵采,使植被破坏严重
(2)降水少,春季风力强
(3)退耕还牧,植树种草。
(4)该区有色金属冶炼发达,排出的废气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易形成酸雨 减少SO2的排放
(5)流域内工农业发达、废水排放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