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理解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
2.时空观念:通过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理解汉化改革对鲜卑族和北方民族交融产生的重要意义。
4.历史解释: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淝水之战,理解前秦战败的主要原因;掌握十六国和北朝政权的更迭。
5.家国情怀:理解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
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十六国”中哪一政权统一了北方?为了加强该国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政权:前秦。措施: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影响: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
合作探究:在4世纪后期,前秦建立并统一了北方。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最终,前秦军队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阅读教材“淝水之战”内容,合作完成淝水之战经过的图表。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和东晋
结果 前秦失败,东晋胜利
特点 东晋以少胜多
成语典故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影响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教师提问:苻坚拥有约90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内部民族矛盾尖锐;东晋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教师讲解: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北方各族纷纷建立政权,互相征战,其中一个政权在征战中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个政权就是北魏。
探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师讲解:鲜卑族是我国游牧在阴山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这种民族交融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其实,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继续实行改革。
。
教师提问: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迁都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洛阳是历史名都,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影响: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合作探究: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想一想,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什么影响?
教师点拨:①语言: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③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④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影响: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探究三:北朝政权更替
教师讲解:北朝是南北朝时期,与南朝对峙的五个北方政权。依次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除了北齐是鲜卑化的汉人王朝之外,剩下的四个都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北朝的朝代更迭不同于南朝的顺序接替。北魏分裂之后衍生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衍生出北齐、北周,然后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最后杨坚灭掉了北周建立隋朝。
探究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师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教师提问: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何具体表现?
学生回答:①经济: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②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③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教师提问:北方民族交融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
教师点拨:(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五胡”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2)友好往来:魏晋以来,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
(3)各族间的征战:各族间的征战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交融。
(4)内迁各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交融。
(四)板书设计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当堂演练
( B ) 1.西晋永嘉年间,“洛阳饥困,人相食,百官流亡十之八九”,至北魏时,洛阳城街巷整齐,人口众多,“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洛阳城出现以上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原战乱致大量人口南迁 B.北魏统一北方并恢复经济
C.大运河保障洛阳物资供应 D.晋商和徽商推动商品流通
( D )2.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 A ) 3. 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 C )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其意在说
A.南朝门阀士族制度是历史倒退 B.北魏改革直接完成大一统
C.北朝政治改革为隋唐盛世奠基 D.南朝玄学不利于文化发展
( C ) 5.(跨音乐)“清乐”是源自汉代乐府的一种清雅音乐,魏晋以来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时的清乐经过改编后由“胡人”演唱,被后人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了魏晋以来
A.北方各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政权分立阻碍文化发展
C.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D.中原传统文化逐渐消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淝水之战示意图》分析淝水之战的概况,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淝水之战的形势。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北朝政权更替,采用大量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到民族交融的表现时,则以学生自学为主,轻易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