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渔翁
柳宗元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773年出身于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我们学过《小石潭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819年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一、通读,感受诗歌意境
渔 翁 夜 傍 西 岩 宿
晓 汲 清 湘 燃 楚 竹
烟 销 日 出 不 见 人
欸 乃 一 声 山 水 绿
回 看 天 际 下 中 流
岩 上 无 心 云 相 逐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歌朗读
二、悟读,感悟诗歌意境
【词语解释】 西岩:即西山,在今湖南零陵西湘江外。 汲:取水。 湘:湘江。 楚:西山古属楚地。 销:消散。 欸乃:摇橹声。唐代湘中有棹歌《欸乃曲》。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课堂练习
参照注释,发挥想象,用一段散文描绘这首诗的意境。
【化诗为文】
连绵起伏的山脉横亘湘西边界,山上竹林碧绿,幽深似海。湘江如带,蜿蜒绕过山脚,碧波荡漾,款款流向远方。夜幕降临,渔翁停船靠岸,头枕西山歇宿,鸟声作伴,花香沁人心脾。晨曦微露,渔翁汲取清澈的湘水,砍几根楚竹为柴做饭。炊烟散尽。太阳出来,不见渔翁人影,忽然摇撸的“欸乃”声从江面响起,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渔翁划着小船早已顺流而下,回头仰望,蓝天碧山相连,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此篇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回看天际”“云相逐”等语,又都流露出对自由人生的向往。
问题探究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三、品读,赏析名句写法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读者所玩赏称赞。首先,炊烟、日出、江中小船、青山绿水,如电影镜头依次转换,构成一幅多彩的画面 ,扑入读者视野;其次,句句写渔翁,却句句不见人,用炊烟的痕迹,摇橹的声音进行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本诗写到“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恰到好处,“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两句是多余的,你怎么看?
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遭贬谪被管制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而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互契合,体现了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
四、展读,比较类文异同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解析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这正是当时“永贞革新”失败后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江雪》解析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问题探究
1、《渔翁》里的渔翁与《江雪》中的渔翁有什么异同?
2、如果说《江雪》一诗,用“孤舟、穿蓑戴笠、独钓”这些词语刻画了渔翁的静态形象,那么《渔翁》一诗是怎样描写渔翁的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