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10.2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一、分子动理论:微观世界的基石
在探索微观世界的旅程中,分子动理论是解释物质微观行为的基本框架。它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了理解宏观现象背后微观本质的大门。分子动理论通过对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规律的总结,揭示了物质热现象、力学性质等诸多宏观特性的微观根源。本节课我们将系统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深入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隙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三大核心内容。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的本质
(一)扩散现象:分子运动的直观体现
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最直接、最常见的证据。将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它们会自发地彼此进入对方,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一杯清水中滴入几滴酱油,不需要搅拌,整杯水会慢慢变成棕色,这是酱油分子扩散到水分子间隙中的结果。
刚炒好的菜香气四溢,即使在厨房外也能闻到,这是菜的香味分子通过空气扩散到周围环境中的表现。
长期放在一起的金块和铅块,会发现它们的接触面有相互渗透的现象,金中有铅,铅中有金,这表明固体分子也在进行扩散。
扩散现象不受重力等外力的影响,完全是分子自主运动的结果。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速度不同:气体扩散最快,液体次之,固体最慢。这是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大,运动空间充足;固体分子间距离小,运动受到的束缚较大。
(二)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热运动的加剧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密切相关。在前面的课堂实验中我们已经观察到,红墨水在热水中的扩散速度比在冷水中快得多。这一现象表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为了突出这种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分子的热运动。
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能证明温度对分子热运动的影响:
夏天天气炎热,饭菜更容易变馊,这是因为高温加快了食物中分子的热运动和微生物的繁殖速度。
用热水溶解洗衣粉比用冷水快,是因为热水中分子热运动更剧烈,能更快地打破洗衣粉分子间的束缚,使其扩散到水中。
(三)分子热运动的特点:无规则与永恒性
分子的热运动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无规则性:分子的运动没有固定的方向和轨迹,它们像一群杂乱无章的小精灵,在不停地碰撞、反弹、穿梭。这种无规则性是大量分子运动的统计表现,单个分子的运动是偶然的,但大量分子的整体运动遵循一定的统计规律。
永恒性:只要物体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分子的热运动就不会停止。绝对零度是理论上的低温极限,在现实中无法达到,因此分子的热运动是永恒存在的。即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其内部的分子也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三、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物质可压缩的奥秘
(一)生活中的间隙证据
分子之间并不是紧密无间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间隙。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证明这一点:
100 mL 水和 100 mL 酒精混合后,总体积约为 196 mL,小于 200 mL。这是因为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的大小不同,混合时小分子会进入大分子之间的间隙,导致总体积减小。
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我们能把大量空气压入轮胎,这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很大,压缩时分子间距离减小,从而使气体体积缩小。
冰糖放入水中后会逐渐溶解,水的体积增加量远小于冰糖的体积,说明冰糖分子进入了水分子之间的间隙。
(二)不同状态物质的分子间隙差异
分子之间的间隙大小与物质的状态有关,一般来说:
气体分子间隙最大:气体分子间的距离通常是分子直径的 10 倍以上,分子间的作用力极其微弱,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体分子间隙次之: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小得多,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大,因此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流动性不如气体,难以被压缩。
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固体分子间的距离非常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强,因此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难以被压缩和拉伸。
这种间隙差异也解释了为什么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不同:固体密度较大,液体密度次之,气体密度最小(相同条件下)。
四、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与斥力的平衡
(一)分子之间的引力:物质凝聚的纽带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称为分子引力。这种引力使得物质能够保持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是物质凝聚的重要纽带:
将两段干燥的铅柱端面削平,用力压紧后,它们会紧紧地粘在一起,甚至能吊起一个砝码。这是因为铅柱端面的分子距离减小到引力作用范围内,分子引力将两段铅柱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用胶水粘贴物品时,胶水分子与被粘物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分子引力使它们紧密结合,从而达到粘贴的目的。
固体很难被拉断,例如铁丝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被拉断,这是因为固体分子间的引力阻碍了分子的分离。
(二)分子之间的斥力:物质不可无限压缩的保障
分子之间不仅存在引力,还存在相互排斥的力,称为分子斥力。这种斥力使得分子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分子被无限压缩:
用力压缩固体或液体时,会感到明显的阻力,越压缩阻力越大。这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到一定程度后,斥力迅速增大,阻碍分子进一步靠近。
气球吹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吹大,若强行吹大就会破裂,这是因为气球内部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斥力增大,超过气球材料的承受极限。
(三)分子力的动态平衡:引力与斥力的较量
分子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的大小都与分子之间的距离有关,并且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的快慢不同:
当分子之间的距离等于某一平衡距离(r )时,分子引力等于分子斥力,分子力(引力与斥力的合力)为零,此时分子处于平衡状态。
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r < r )时,分子斥力增长比引力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阻碍分子靠近。
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r > r )时,分子引力增长比斥力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阻碍分子远离。
当分子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平衡距离(通常 r > 10r )时,分子引力和斥力都变得非常微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分子力可视为零。例如,气体分子间的距离通常远大于 10r ,因此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这也是气体容易扩散和压缩的原因之一。
五、分子动理论对宏观现象的解释:微观到宏观的桥梁
分子动理论不仅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规律,还能很好地解释许多宏观现象,搭建起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桥梁。
(一)物质的状态变化
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的差异,本质上是由分子的运动情况和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
固态:分子间距小,分子间作用力强,分子只能在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因此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
液态:分子间距比固态大,分子间作用力比固态弱,分子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移动,但仍受周围分子的束缚,因此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分子间距很大,分子间作用力极弱,分子可以自由地无规则运动,充满整个容器,因此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流动性强。
当物质吸热或放热时,分子的热运动剧烈程度发生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和作用力也随之改变,从而导致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二)热胀冷缩现象
大多数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可以用分子动理论解释:
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分子间隙变大,物体的体积膨胀。
温度降低时,分子的热运动减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隙变小,物体的体积收缩。
需要注意的是,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在 0℃到 4℃之间会出现反常膨胀,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减小,温度降低时体积增大。这是因为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在低温时形成特殊的晶体结构,导致体积变化异常。
(三)物质的硬度与延展性
不同物质的硬度和延展性不同,也与分子间的作用力有关:
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的物质,硬度通常越大,越不容易被形变。例如,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之一,这是因为碳原子之间通过强烈的共价键结合,分子间作用力极大。
分子间作用力适中,且分子排列具有一定规则的物质,通常具有较好的延展性。例如,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是因为金属原子之间的作用力较强且具有流动性,在外力作用下原子可以相对滑动而不破坏整体结构。
六、课堂实验:探究分子间的作用力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感受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二)实验器材
两个表面光滑的铅柱、细线、砝码、弹簧测力计、注射器、水。
(三)实验步骤
探究分子之间的引力:
将两个铅柱的端面用砂纸打磨光滑,然后用力将它们的端面压紧。
用细线将其中一个铅柱系好,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另一个铅柱的下方挂上砝码,观察铅柱是否分开。
逐渐增加砝码的质量,直到铅柱分开,记录此时砝码的总重力。
探究分子之间的斥力:
用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水,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出口,用力推活塞,感受推活塞时的阻力变化。
记录注射器内水的体积变化情况,观察是否容易将水压缩。
(四)实验现象
两个压紧的铅柱能够吊起一定质量的砝码而不分开,直到砝码质量足够大时才会分开。
推注射器活塞时,刚开始比较容易推动,随着水的体积减小,阻力越来越大,很难将水压缩到很小的体积。
(五)实验分析
铅柱能吊起砝码,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当引力大于砝码的重力时,铅柱不会分开。
水很难被压缩,且压缩时阻力增大,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随着分子间距离减小,斥力迅速增大。
七、课堂小结
分子的热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直接证据。
分子间隙: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气体分子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最小,这决定了不同状态物质的可压缩性差异。
分子作用力: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它们的大小随分子间距变化而变化,共同维持分子的平衡状态,解释了物质的凝聚性和不可无限压缩性。
宏观现象解释:分子动理论能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热胀冷缩、硬度延展性等宏观现象,是连接微观与宏观的重要理论。
八、课堂练习
下列现象中,利用分子热运动的是( )
A. 扫地时看到灰尘飞扬 B. 晒衣服时衣服变干 C. 冬天搓手取暖 D. 磁铁吸引铁钉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______增大得更快;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______增大得更快。
为什么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请用分子动理论解释。
煮茶叶蛋时,蛋壳会逐渐变成茶色,而且蛋内部也会有茶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九、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分子动理论的知识点。
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举例说明分子动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至少列举 3 个例子,并解释其原理。
思考:如果分子停止了热运动,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写一段简短的科学想象短文。
2024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10.2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学习目标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重点)
02
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知道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重点)
01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并能从分子间距离角度进行解释作用力大小关系。(重、难点)
03
导入新课
神奇的软蛋
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竞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
【实验】体会分子的运动
进行实验:
(1)将香水瓶的盖子打开,很快就能在较远处闻到香味。
(2)在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不一会儿,整杯水就变成了红色。
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一、认识分子动理论
科学家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
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呢?
一、认识分子动理论
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会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物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扩散。无论气体、液体或固体,都会发生扩散,且没有固定的规律,这一事实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律的运动。
一、认识分子动理论
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分子在运动?
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会变黑,用笤帚扫都扫不干净。
长期抽烟的手指会泛黄
一、认识分子动理论
下列现象属于扩散吗?
闻到花香
尘土飞扬
炊烟袅袅
糖溶于水
一、认识分子动理论
分子会运动,那么分子运动会有快慢吗?什么因素会影响分子运动的快慢呢?
我们通常用热水泡茶、冲药……
把凉了的菜加热之后会感到香味浓郁……
一、认识分子动理论
进行实验:
【实验】观察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在分别盛有冷水和温水的杯中,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现象。
说一说你观察到的现象?
一、认识分子动理论
物质中分子的运动情况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理学中,将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一、认识分子动理论
演示实验:
【实验】分子间有空隙
酒精分子
水分子
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一、认识分子动理论
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通常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演示实验:
【实验】探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A.会收缩的液膜
谁把湿棉线拉过去了?
一、认识分子动理论
B.能吊起钩码的铅柱
再试试这个:
C.不听话的活塞
你从这些实验中得出了什么?
一、认识分子动理论
研究表明:物质中的分子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
F引
F斥
F引
F斥
F引
F斥
F引
F斥
<10-10 m以排斥为主
>10-10 m以吸引为主
当分子相距很远时(10-9m),分子间几乎无作用力。
一、认识分子动理论
综上所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这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1
2
4
3
一、认识分子动理论
物质的状态常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不同的物质状态中,其分子的状态也是不同的。
固体分子
固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小,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振动。
固体既有一定的体积,也有一定的形状。
二、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
液体分子
液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大,分子可在某个位置振动,分子群却可以相互划过。
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又流动性,其形状随容器而变化。
二、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
气体分子
气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可以认为气体分子除了相互碰撞或跟器壁碰撞以外,不受其他力作用。
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
分子间作用力:固>液>气
分子间距离:气>液>固
二、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
1星题 知识过关
认识分子动理论
1. 合肥地区春节接待客
人有煮茶叶蛋(如图所示)的习俗。将鸡
蛋放进茶叶水中煮较长时间,剥开蛋壳
发现蛋白变色,这是______现象。
扩散
2.[立德树人·传统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在宋朝时已借助“海
上丝绸之路”名扬世界。人们在泡茶时,茶香四溢,说明分
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用水的温度越高,水中茶
色就越容易变浓,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______。
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剧烈
3.[2024·蚌埠月考] 如图所示,
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互相紧
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这说明
引力
不容易
斥力
分子之间存在______;用针筒抽取半筒水,用手指抵住针筒
口,然后用力推入活塞,水________(填“容易”或“不容易”)
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
4.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的是( )
D
A.海绵容易被压缩
B.花园里闻到花香
C.铁丝很难被拉断
D.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5.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物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D
A.“纷纷暮雪下辕门”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包粽子时米粒间有缝隙,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破镜难重圆”说明分子之间没有引力
D.“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
6.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说法错
误的是( )
C
A.固体具有一定体积和形状
B.液体不易被压缩
C.气体的分子间作用力最大
D.它们的分子之间都存在间隙
7. 甲、乙、丙三幅图中,能形象地描述气态物质分
子排列方式的是图____;若某物质经历熔化过程,则该物质
的分子排列从图____变为图____。
丙
甲
乙
2星题 情景应用
8. 夏天,长时间使用空调会使室内的空气变
得十分干燥。因此人们常在室内放上一盆清水以增加空气的
湿度,这种方法可以说明( )
D
A.水分子由原子构成 B.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C.水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D.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9.[2024·安庆期末] 菱湖公园的荷花竞相绽放,清晨荷叶上的
水珠如颗颗珍珠一般(如图),摇一摇荷叶,水珠会很快滑落,
荷叶上竟然滴水不沾。下列关于荷叶上的水珠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也静
止不动
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个水分子
C.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
说明分子之间只有引力
D.当太阳照射水珠一会儿,水珠温度升高,
水分子的运动变剧烈
√
10.关于固态、液态、气态物
质的分子结构的认识,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
D
A.图中三种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B.图甲分子构成的物体较难被压缩,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
流动性
C.图乙分子之间的距离很远,但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D.图丙分子间的距离小,所以很容易被压缩
11.[2024·合肥模拟改编] 液体和空气
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即表面层,
如图所示。由于液体分子在不停地做
引
蒸发
无规则运动,表面层中就会存在一些具有较大能量的分子,
它们可以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____力,脱离液体跑到空气
中去,其宏观表现就是液体的______现象。
12.[2024·西安模拟] 如图,将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
稍稍用力向上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玻璃板受到的重力。
大于
13.用如图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
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
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
是___(填“”或“ ”)瓶。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认识分子动理论
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距离决定了
分子间作用力大小
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