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生产力水平 蒙昧阶段 盲目崇拜 依赖 依赖性 工业文明 盲目乐观 无视 土地荒漠化 生态系统 环境污染 协调 尊重自然 和谐相处 人类环境 1.从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长江流域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提示】 中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平原地区退耕还林、兴修水利、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等。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规范 和谐与平衡 人与人 人类与自然 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就是保护自然,不利用自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 不正确。人地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保守的维持现状,不敢去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地去开发利用大自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问题导思】
1.简要概括三个发展阶段中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表现。
【提示】 第一阶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第二阶段:人类与环境对抗开始出现;
第三阶段: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2.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环境问题将日益严重,这种认识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人类社会现已具备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恰当地运用这种能力,可以为人类带来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使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3.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
【提示】 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制约力则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迄今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图中A表示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解析】 第(1)题,A是农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而对农业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地资源。第(2)题,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和劳动力、资本所占比重下降,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增强。第(3)题,工业文明时期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开发资源速度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第(4)题,环境文明时代,人类开始谋求人地协调,在这一时期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答案】 (1)土地 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问题导思】
1.简述环境伦理的含义。
【提示】 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人类正当的、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2.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说:“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这句话体现了地理上一种什么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有何意义?
【提示】 它体现了地理上的环境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念的确立能使人类明确认识到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把尊重和爱护自然的意识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已经认识到,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还必须改变不适宜的伦理观念。只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1.在传统环境观支配下的人地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人类陶醉于“伟大的胜利”之中,自认为能为所欲为。人们认为人可以超越自然环境,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能动反作用可以决定一切。其结果: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并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下图所示:2.环境伦理观和传统伦理观的比较(1)将下列内容填入图中的空白处:
①建筑材料 ②燃料
③农田 ④水土流失
⑤文明衰落
(2)简要分析该部落农业生产模式是否符合环境伦理观?
(3)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该部落应该如何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才能避免走向衰落的厄运。【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注意根据给出的内容按照因果逻辑关系来推理未知的内容。由环境伦理观的含义来解答(2)、(3)题。
【解析】 第(1)题,森林在原始社会中主要是作为建筑材料和燃料,植被破坏后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第(2)题,该地是一种单一的以开垦土地为生存手段的生产模式,乱砍滥伐,不注重抚育更新,超过了大自然的自我恢复速度,最终走向衰落。第(3)题,答案合理即可。【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①②③⑤④
(2)不符合。该生产只注重了人类生存所需,未关注环境发展规律。
(3)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科技,寻找燃料、建筑材料替代品;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对森林要采育结合,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解图精要]
1.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是:资源消耗先上升后下降,资源总量在不断减少,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污染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人口增长先上升后下降,人口总量一直在增加。
2.图中分为四个时期。A点,污染程度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B点,污染程度达到最大值,已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速度下降。C点,污染程度下降到环境容量之内,可以和谐发展。[图表应用]
图中四个阶段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失调阶段的是阶段(双选)( )
A.Ⅰ B.Ⅱ C.Ⅲ D.Ⅳ
【解析】 读图可知Ⅱ、Ⅲ阶段人口、污染程度超过环境容量,处于失调阶段。
【答案】 BC【答案】 树木拥有法律地位。树木与人类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组成因子,如果认为树木不具有法律地位而肆意破坏,人类所处的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所以,人与树木等生物之间必须保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环境伦理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约束,也表现在人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环境伦理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教材第8页思考
【答案】 1.(1)阿尔贝特·史怀泽:人类应当保护生命,爱护生命,既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具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
(2)马丁·海德格尔:呼吁人类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要拯救地球,也需要改变人的主体地位,即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
(3)奥尔多·利奥波德:把人看做大地共同体的一员,伦理道德要向大地扩展;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保持生物存在的多样性、保持土地完整无损的行为就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为。(4)蕾切尔·卡逊: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
(5)丹尼斯·梅多斯:目前世界的困境可以通过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资源消耗等五种因素的联系和变动表现出来。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的某一个时候达到极限。人类不要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2.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当把自己当作是环境中的一员,同其他生物一样,都属于环境的组成部分,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同其他生物和谐平衡发展,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一、选择题
1.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C.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解析】 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受环境制约比较大。农业文明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活动,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产业革命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加强,人与自然对抗性增强,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近代,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答案】 D2.下列人类对环境的态度,符合环境伦理观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C.伏季休渔
D.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解析】 A、B、D项均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不符合新的环境观主张的人地协调。伏季休渔,使鱼类能够得到休养生息,利于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利于人地协调。
【答案】 C(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
A.生产规模________,B.________自然资源,C.生产活动________自然规律,D.破坏________。
(2)图中反映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向________方向发展,表明人类同环境关系的________性。要协调人地关系,就必须促进二者的________。【解析】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主宰和和谐。要想和谐发展就要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过多造成生产规模扩大,会大量开采资源造成环境质量下降。人类发展不合理致使人口素质过低,生产活动会更不合理,形成恶性循环。
【答案】 (1)扩大 滥采滥用 违背 生态环境
(2)恶性循环 对立 协调统一(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简述其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2)A~B时段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这一时段属于人类社会________时代。此时人类的人地关系思想为________。
(3)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时段,其形成原因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人类谋求________发展的结果。【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以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程度都较低。A~B阶段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B点以后经济继续发展,但环境污染程度降低,到C点以后,环境污染水平处在较低水平,而此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逐步成熟,环境问题最终会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答案】 (1)A点以前 此时段人口数量较少,生产规模小,利用的自然资源和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都在环境所承受的范围之内。
(2)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 工业化 人类征服自然
(3)C点以后 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