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煤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选择题
煤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时代进步,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读图完成1~3题。
1.对消费地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使用的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用煤来发电与水力发电的主要不同是( )
A.水电站建设周期短,投资少
B.水电站综合效益高,运转成本低
C.火电站建设周期短,运转时投资少
D.火电站污染空气,水电站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3.综合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实际情况,下列利用方式中,具有战略前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煤发成电供应给消费者,对消费者而言最清洁;火电与水电相比,火电建厂投资少,但后期运营成本高,而水电与之相反;煤炭气化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答案:1.B 2.B 3.D
4.下列关于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都集中在西部,东部很少
B.西部的石油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
C.我国四大天然气区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陕甘宁地区
D.西气东输主干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到珠江三角洲
解析:选C。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东部的大庆、胜利、辽河、中原等油田以及西部的塔里木盆地,但青藏高原目前已探明储量少。西气东输主干道西起塔里木盆地,东到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5.下列煤炭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采煤导致地下采空区地面塌陷
B.堆积如山的煤矸石自燃
C.煤炭运输中的粉尘污染
D.火电站造成的空气污染
解析:选A。煤炭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B、C、D三项是煤炭在开发利用中造成大气污染,只有A项是煤炭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
(2012·青海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回答6~7题。
材料1:近年来,一些采矿人员无视《矿产资源法》,纷纷涌入国家规划的矿区,把完整的大矿区、大矿带人为地分割成若干小矿,乱采滥挖,使矿体从地表到深部,都被搞得支离破碎。
材料2:我国南方某地,铜矿资源丰富。为了炼铜,人们无休止地毁林开矿,加上当地其他一些自然原因,从这以后,泥石流危害严重。地面被冲刷成的沟谷多达上百条,使30%以上乡镇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材料3:我国有许多多种矿物共生在一起的矿床,但采矿时往往只采一种,抛弃其他有用成分。如采铅锌矿时,就把与之共生的硫铁矿(化工原料)抛弃,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
6.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A.进口矿产,后续资源不足
B.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C.地质条件复杂,矿产的开采较为困难
D.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增加了运输的负担
7.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做到( )
A.进口矿产,减少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量
B.集中开采富矿,关闭贫矿
C.大力开采海洋矿产资源,禁止开发陆地矿产资源
D.制止破坏矿产资源的恶劣行为,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解析:第6题,考查的是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A、C、D也是矿产资源问题,但既不是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也不是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7题,要紧扣材料所反映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答案:6.B 7.D
8.关于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生产规模以减少能源消耗
B.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
C.压缩不稳定性能源的利用比例
D.立足国内能源,减少对外依赖
解析:选B。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仍然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因此目前可能采取的措施是加强技术改革,尽可能地提高能源利用率。
9.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挖掘原有资源的生产潜力,加大开采量
B.将人口大量地向外转移
C.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D.从外地运进资源,发展加工工业
解析:选C。以生产煤、石油等为主的城市,经济结构单一,随着资源的耗竭,经济发展相对停滞,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资源型城市要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国家能源局称,“十二五”能源规划的制定,将重点围绕实现中央提出的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和碳减排40%~45%“两项目标”展开。上述两个目标既是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的承诺,也是我国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而“十二五”是落实的关键时期。据此回答10~11题。
10.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
A.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
B.多投入,多产出
C.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
D.发展粗放农业,改善环境
11.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B.资源利用率高,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C.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D.人口数量庞大,资源利用率低,短缺越来越严重
解析:第10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我们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倡导循环经济模式,少投入多产出。第11题,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在资源利用中存在浪费严重,利用率低等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资源短缺日益严重。
答案:10.C 11.D
12.下列生产方式不属于循环型经济模式的是( )
A.石棉废矿料制取硅酸盐制品
B.用煤矸石生产水泥
C.氢氧化铝废料制取绝缘材料
D.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解析:选D。循环型经济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A、B、C三项是废料的再利用,这样能提高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D项森林的砍伐会造成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13.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措施有( )
①提高经济效益,开发富矿、丢弃贫矿 ②发展技术、降低利用矿物的品位 ③发挥重点优势,只采主矿、丢弃伴生矿 ④增加矿产资源的类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对于非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应节约利用、综合利用以及寻找其他替代品,那种只采富矿、丢弃贫矿,只采主矿、丢弃伴生矿的做法是对矿产资源的浪费,是不合理的。
二、综合题
14.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山东某地煤矿示意图。
材料2: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物下压煤超过48亿吨,其中村庄下压煤占2/3。迄今为止,每开采万吨煤炭塌陷农田0.2公顷,全国每年塌陷农田2万公顷,开采造成的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量大面广,平均每开采一吨原煤需要排放两吨污水。
材料3: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煤基液体上合成技术即“煤变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今后5~10年,我国将以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山西等省区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
材料4: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出电力和输出焦炭。
(1)根据材料1、2及所学知识分析,该煤矿易产生哪些环境问题?请提出适当的应对措施。
(2)我国将“煤变油”基地设在内蒙古、陕西、山西的原因是( )
A.交通便利 B.科技发达
C.劳动力丰富 D.接近原料产地
(3)我国启动“煤变油”战略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①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煤变油”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 ③减少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产品的依赖程度 ④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4)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山东的煤矿主要分布于鲁西南地区,鲁西南地区由采煤引起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环境治理的压力比较大。第(2)、(3)题,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是我国的产煤大省,煤炭资源丰富,我国煤炭资源并没有过剩,但产量很大。第(4)题,输煤改输电,对输入地来说减少了大气污染,但对输出地来说大气污染会加重。
答案:(1)环境问题:①采矿能引起断裂、塌陷,甚至地表整体下沉,诱发地质灾害;②能产生粉尘、废气、废渣、废水,导致环境污染;③采矿产生的废渣、煤矸石占用耕地;地面塌陷,破坏土地资源;④地下采矿还会导致地质及地貌景观的破坏。
措施:①用碎石、矸石、沙等回填采空区;②有计划的采矿,尽量避免在建筑物、主要交通线下采矿,禁止私采乱挖和破坏耕地现象;③对采矿区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改善矿区的自然环境;④做好严重塌陷区的治理工作。
(2)D (3)B
(4)在煤变电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气、废水、废渣等,造成当地大气污染加重。
15.读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图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特点。
(2)我国长期以来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简要分析其原因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3)从结构调整的角度,简要说明解决中国能源不足的措施。
解析:本题以能源问题为背景,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以及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我国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而未来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答案:(1)过去由以木柴为主,转为以煤炭为主,现在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由单一化构成转变为多元化。
(2)形成原因:我国矿物能源构成特点是富煤炭贫油气,煤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煤开采价格低,使用技术难度不大。
不利影响:煤炭发热量低,利用不便;燃烧过程中灰渣、废气多,污染严重。
(3)调整及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水能、天然气及新能源;调整工业结构,减少高能耗工业,积极发展高新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