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欧姆定律的应--2025-2026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31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3 欧姆定律的应--2025-2026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31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14 06: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14.3 欧姆定律的应用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沪粤版2025-2026学年 物理九年级上册【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14.3 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熟练运用欧姆定律解决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综合计算问题。
学会分析电路故障,能利用欧姆定律判断常见的电路故障原因。
了解欧姆定律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滑动变阻器的应用、安全用电等。
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和推理能力。
欧姆定律在电路计算中的综合应用
串联电路的综合计算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I = I_1 = I_2\)),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U = U_1 + U_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R_{ }=R_1 + R_2\))。结合欧姆定律,可进行多变量的综合计算。
例题 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 18V,\(R_1 = 10 \),\(R_2 = 20 \),求:
(1)电路中的总电阻;
(2)电路中的电流;
(3)\(R_1\)和\(R_2\)两端的电压。
解:(1)串联电路总电阻\(R_{ }=R_1 + R_2=10 + 20 =30 \)。
(2)根据欧姆定律\(I=\frac{U}{R_{ }}\),电路中的电流\(I=\frac{18V}{30 }=0.6A\)。
(3)\(R_1\)两端的电压\(U_1 = I R_1=0.6A\times10 = 6V\);\(R_2\)两端的电压\(U_2 = I R_2=0.6A\times20 = 12V\)。
答:(1)总电阻为 30Ω;(2)电路中的电流为 0.6A;(3)\(R_1\)两端电压为 6V,\(R_2\)两端电压为 12V。
并联电路的综合计算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相等(\(U = U_1 = U_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 = I_1 + I_2\)),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frac{1}{R_{ }}=\frac{1}{R_1}+\frac{1}{R_2}\))。结合欧姆定律,可解决复杂计算问题。
例题 2:电源电压为 12V,\(R_1 = 6 \),\(R_2 = 12 \),两电阻并联,求:
(1)电路的总电阻;
(2)通过\(R_1\)和\(R_2\)的电流;
(3)干路电流。
解:(1)根据并联电路总电阻公式\(\frac{1}{R_{ }}=\frac{1}{R_1}+\frac{1}{R_2}\),\(\frac{1}{R_{ }}=\frac{1}{6 }+\frac{1}{12 }=\frac{2 + 1}{12 }=\frac{3}{12 }=\frac{1}{4 }\),所以\(R_{ }=4 \)。
(2)通过\(R_1\)的电流\(I_1=\frac{U}{R_1}=\frac{12V}{6 }=2A\);
通过\(R_2\)的电流\(I_2=\frac{U}{R_2}=\frac{12V}{12 }=1A\)。
(3)干路电流\(I = I_1 + I_2=2A + 1A=3A\)。
答:(1)总电阻为 4Ω;(2)通过\(R_1\)的电流为 2A,通过\(R_2\)的电流为 1A;(3)干路电流为 3A。
串、并联混合电路的计算
对于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混合电路,需先分析电路结构,明确各电阻的连接方式,再分步计算。
例题 3: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 12V,\(R_1 = 3 \),\(R_2 = 6 \),\(R_3 = 4 \),其中\(R_1\)与\(R_2\)并联后再与\(R_3\)串联,求:
(1)\(R_1\)与\(R_2\)并联后的总电阻\(R_{12}\);
(2)电路中的总电阻\(R_{ }\);
(3)干路电流\(I\);
(4)\(R_3\)两端的电压\(U_3\);
(5)\(R_1\)与\(R_2\)两端的电压\(U_{12}\);
(6)通过\(R_1\)和\(R_2\)的电流\(I_1\)和\(I_2\)。
解:(1)\(R_1\)与\(R_2\)并联,根据并联电阻公式\(\frac{1}{R_{12}}=\frac{1}{R_1}+\frac{1}{R_2}\),\(\frac{1}{R_{12}}=\frac{1}{3 }+\frac{1}{6 }=\frac{2 + 1}{6 }=\frac{3}{6 }=\frac{1}{2 }\),所以\(R_{12}=2 \)。
(2)电路总电阻\(R_{ }=R_{12}+R_3=2 + 4 =6 \)。
(3)干路电流\(I=\frac{U}{R_{ }}=\frac{12V}{6 }=2A\)。
(4)\(R_3\)两端的电压\(U_3 = I R_3=2A\times4 = 8V\)。
(5)\(R_1\)与\(R_2\)两端的电压\(U_{12}=U - U_3=12V - 8V=4V\)。
(6)通过\(R_1\)的电流\(I_1=\frac{U_{12}}{R_1}=\frac{4V}{3 }\approx1.33A\);
通过\(R_2\)的电流\(I_2=\frac{U_{12}}{R_2}=\frac{4V}{6 }\approx0.67A\)。
答:(1)\(R_{12}=2 \);(2)\(R_{ }=6 \);(3)\(I = 2A\);(4)\(U_3 = 8V\);(5)\(U_{12}=4V\);(6)\(I_1\approx1.33A\),\(I_2\approx0.67A\)。
电路故障分析
常见电路故障类型
断路:电路中某处断开,电流无法通过,用电器不能工作。
短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从导线流过,分为电源短路(危害大,会烧坏电源)和用电器短路(被短路的用电器不能工作)。
利用欧姆定律分析故障
串联电路故障分析:
若电路中所有用电器都不工作,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测电源电压有示数,可能是与电压表并联的部分断路;若电压表无示数,可能是其他部分断路或电源故障。
若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另一个用电器工作,电流表有示数,可能是不工作的用电器短路。
例题 4:在串联电路中,电源电压为 6V,\(L_1\)和\(L_2\)串联,闭合开关后,两灯都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测\(L_1\)两端电压,示数为 6V,故障可能是什么?
分析:两灯都不亮,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断路。电压表测\(L_1\)两端电压为 6V(等于电源电压),说明电压表与电源两极相连通,因此故障是\(L_1\)断路。
并联电路故障分析:
若干路电流表无示数,所有用电器都不工作,可能是干路断路。
若某一支路用电器不工作,其他支路正常,可能是该支路断路;若所有支路用电器都不工作,且电源被烧坏,可能是某一支路短路(导致电源短路)。
例题 5:在并联电路中,\(L_1\)和\(L_2\)并联,闭合开关后,\(L_1\)不亮,\(L_2\)亮,电流表测干路电流有示数,故障可能是什么?
分析:\(L_2\)亮,说明干路和\(L_2\)支路正常。\(L_1\)不亮,可能是\(L_1\)支路断路(如灯丝断了、接触不良等)。
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滑动变阻器的应用
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调节音量:收音机、电视机中的音量调节旋钮,实质是一个滑动变阻器。调节旋钮时,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使扬声器的音量发生变化。
调节亮度:调光台灯中,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通过改变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调节灯泡的亮度。
调速:电风扇的调速开关也是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电动机的转速。
安全用电
防止过载:家庭电路中,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时,根据\(I=\frac{P}{U}\)(家庭电路电压\(U = 220V\)不变),总电流会过大,可能引发火灾。保险丝(或空气开关)会在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保护电路安全,这是欧姆定律在安全用电中的应用。
选择合适的导线:不同规格的导线有不同的最大允许电流(与导线电阻有关)。根据欧姆定律,若通过导线的电流超过其最大允许值,导线会因过热而损坏,甚至引发火灾。因此,需根据用电器的总电流选择合适的导线。
欧姆定律在测量中的应用
除了伏安法测电阻,欧姆定律还可用于测量电源电压、未知电阻等。例如,用一个已知电阻\(R_0\)和电流表,可测量电源电压:将\(R_0\)与电流表串联在电源两端,读出电流\(I\),则电源电压\(U = I R_0\)。
课堂练习
一个串联电路中,电源电压为 9V,\(R_1 = 5 \),\(R_2 = 4 \),则电路中的电流为( )A,\(R_1\)两端电压为( )V。
两个电阻\(R_1 = 10 \)、\(R_2 = 20 \)并联在电压为 6V 的电源上,干路电流为( )A,总电阻为( )Ω。
串联电路中,若\(R_1 = 2R_2\),则\(U_1:U_2 = \),\(I_1:I_2 = \)。
并联电路中,若\(R_1 = 3R_2\),则\(I_1:I_2 = \),\(U_1:U_2 = \)。
某同学连接了一个串联电路,闭合开关后,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且接近电源电压,故障可能是( )。
课堂总结
欧姆定律在电路计算中应用广泛,可解决串联、并联及混合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综合计算问题,解题关键是明确电路结构,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结合欧姆定律分步计算。
利用欧姆定律可分析电路故障,判断断路或短路的位置及原因。
欧姆定律在生活中应用于滑动变阻器调节、安全用电等方面,体现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后作业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_1 = 5 \),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A_1\)的示数为 1.2A,电流表\(A_2\)的示数为 0.8A,求:
(1)电源电压;
(2)\(R_2\)的阻值;
(3)电路的总电阻。
(提示:\(R_1\)与\(R_2\)并联,\(A_1\)测干路电流,\(A_2\)测\(R_1\)支路电流)
一个串联电路中,电源电压为 10V,\(R_1 = 2 \),\(R_2 = 3 \),求:
(1)电路中的电流;
(2)若在\(R_2\)两端并联一个\(R_3 = 6 \)的电阻,此时干路电流是多少?
分析家庭电路中,为什么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用电器容易引发火灾?结合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知识进行解释。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将定值电阻换成灯泡,调节滑片P,发现灯泡电压、电流发生变化,灯泡电阻是否发生变化?
结合电阻影响因素表达观点,猜想电阻大小的变化情况。
进行猜想
测量原理:
测量工具:
电压表、电流表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分组实验
1、2组用标有“2.5 V”的灯泡,3、4组用标有“3.8 V”的灯泡,分组进行测量。
数据展示
表2 测量灯泡电阻大小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电压U/V 0.6 1.0 1.5 2 2.5
电流I/A 0.16 0.2 0.24 0.26 0.3
电阻R/Ω 3.8 5 6.3 7.7 8.3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
多次测量的目的:
探究普遍性规律
分析数据
提问:
①分析数据发现,灯泡电阻是否在发生变化
②思考能否用取平均值的方法处理数据
判断灯泡电阻发生变化不是因为测量误差造成的,
不能取平均值。
③不同电压下灯泡电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图像
将灯泡的电压、电流的数据绘制在U-I图像中,发现不是一条直线,说明不同电压下,灯泡电阻在发生变化。
电压越大 ,
灯泡温度越高 ,
电阻越大。
伏安法测定值电阻和灯泡电阻实验中,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都是改变待测电阻的电压和电流。
易错提醒
多次测量的目的不同:
测定值电阻时,为了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测灯泡电阻时,发现灯泡电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不能取平均值。
学以致用
若缺少电流表或电压表,增加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
该如何设计方案测量未知电阻
答 案 :缺少电流表时,
可用电压表和已知电阻并联代替电流表使用;
缺少电压表时,
可用电流表和已知电阻串联代替电压表使用。
了解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变大还是变小 如何通过实验探究
对比单个电阻和两个电阻串联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示数。
方案设计
1. 实验探究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
串联、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

下面的电路用到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提问:如何判断“等效”
猜想:可以用电流表示数判断,即当总电阻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示数如果和原来相同,则判断效果相同。
用5Ω电阻和10 Ω电阻进行实验,猜一猜总电阻可能是多少
实验演示
将15 Ω电阻接入电路,发现电流表示数确实相同,即可用15 Ω电阻等效替代5Ω电阻和10 Ω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
假设有一个电阻可以代替串联的电阻而不影响电路的效果,我们就称这个电阻是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2.引导学生理论推导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
(1)试推断串联的总电阻与分电阻满足什么数量关系
串联总电阻R =R +R
(2)试着理论推导、证明。
(3)结论:两个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推导:
若有n个电阻串联,则它们的总电阻R总= R +R +R + …… +Rn,
若有n个相同阻值的电阻R0串联,则总电阻:R总=nR0。
了解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1.实验探究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
提问: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与各分电阻相比是变大还是变小了
两端导体并在一起,相当于增大了横截面积,所以总电阻可能会减小。
设计实验
先将一个电阻接入电路,记录电流表示数,再并联一个电阻,对比电流表示数,判断总电阻变大还是变小。
实验演示
两个电阻并联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示数变大,说明总电阻变小了。
实验改进
刚才实验演示时,并联的两个电阻分别是10 Ω和20 Ω,记录电流表示数为I,为了找到等效总电阻,可以将一个电阻箱接入电路,慢慢调节电阻箱,直到电流表示数为I,记录电阻箱的示数。
假设有一个电阻可以代替并联的电阻而不影响电路的效果,我们就称这个电阻是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2. 理论推导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
(1) 试着运用理论推导加以证明。
推论:
若有n个电阻并联,则它们的总电阻
若有n个相同阻值的电阻R0并联,则总电阻:R总=
学以致用
手边只有几个400 Ω和几个100 Ω的电阻,如何获得200 Ω的电阻
将两个100 Ω电阻串联或将两个400 Ω电阻并联。
3.认识两电阻串联或并联时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两电阻串联,其两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尝试推导。
总结:即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随讲随练
两电阻并联时,流过两个电阻的电流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2
3
4
5
6
7
8
1
1.某同学列出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几点注意事项,其中不必要的是(  )
A.在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始终是断开的
B.连接电路应从电源正极开始,开关应靠近电源正极
C.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前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D.开关闭合通电前,先将变阻器调到电阻最大的位置上
B
知识点1
测定值电阻的阻值
2.[2025·芜湖模拟改编]小点进行“测量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
【实验思路】
(1)欧姆定律公式:
I=  得变形公式R=  。
【实验过程】
(2)图甲是实验中设计的电路图,请在图中
圆圈内正确填写表示电表的字母符号。
U
I
伏安
如图所示。
2
3
4
5
6
7
8
1
(3)连接电路前,发现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
此时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4)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片P到某一位置后,电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电压表的示数为    V,电流表的示数为0.5 A,本次测得的结果为Rx=    Ω。
(5)为了减小测量的误差,接下来的操作是
                 。
电流表调零
2
3
4
5
6
7
8
1
2.5
5
改变电阻两端电压,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2024·合肥模拟改编]小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知识点2
测小灯泡的电阻
2
3
4
5
6
7
8
1
解:(1)如图所示。
(2)正确连接电路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一端移到另一端的过程中(移动过程中曾改变电压表的量程),测得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根据第________次数据可知,电路出现故障,故障原因是        ,由此也可知电源电压是    V。
4
实验序号 电压表示数/V 电流表示数/A 灯泡亮度
1 1 0.2 较暗
2 2.5 正常发光
3 2.8 0.32 强烈发光
4 6 0 不发光
2
3
4
5
6
7
8
1
灯泡断路
6
(3)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
           。
(4)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__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保护电路
2
3
4
5
6
7
8
1
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
8.3 Ω
4.某同学比较“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和“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两个实验后,认为:①所测的物理量相同;②测量的工具相同;③多次测量的目的相同。他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A
2
3
4
5
6
7
8
1
5.[2025·黄山月考]在“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的实验中,关于四位同学遇到的一些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刚连接完电路的最后一根导线,小灯泡就亮了,是因为滑动变阻器短路
B.小强连接完电路闭合开关后小灯泡不亮,可能是因为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了最大
C.小梅要判断小灯泡是否正常发光,应在调节滑动变阻器的同时仔细观察小灯泡亮度
D.小丽发现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测得的电阻值均不相同,有可能是由测量误差导致的
B
2
3
4
5
6
7
8
1
6.[新考法]小陌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将实验中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中的A、B、C三点并连线,断开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未调零,他利用测量数据求得电流表接入电路前指针所指的刻度值为   A,定值电阻的阻值为   Ω。
0.04
2
3
4
5
6
7
8
1
5
思路点睛:如图所示,延长A、B、C三点的连线,与横轴相交于0.04 A,此时电阻R两端的电压为0 V,说明电流表接入电路前指针所指的刻度值为0.04 A。
7.[2024·合肥模拟改编]小点测量小灯泡发光时的电阻,所用小灯泡上标有“3.8 V”字样,电源电压为6 V。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如图所示的实物电路。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滑到   (填“A”或“B”)端,目的是        。
2
3
4
5
6
7
8
1
B
保护电路
解:(1)如图1所示。
(3)闭合开关,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记录下不同的电压值和对应的电流值,并计算出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阻值,数据处理如表所示,其中有一处是不恰当的,这一处是          ,原因是               。根据表格信息可得,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    Ω。
取灯泡电阻的平均值
实验次数 电压/V 电流/A 电阻/Ω 平均电阻/Ω
1 3.0 0.36 8.3 9.3
2 3.8 0.40 9.5 3 4.2 0.42 10 2
3
4
5
6
7
8
1
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9.5
(4)若电压表0~15 V的量程损坏,只有0~3 V量程可用。为完成上述实验,请你用原有器材重新设计一个电路图画在虚线框内;根据你的设计重新连接电路进行实验,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    V时,小灯泡正常发光,并记下此时电流值。
2
3
4
5
6
7
8
1
2.2
如图2所示
8.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若电源电压为15 V,被测电阻阻值约为50 Ω,实验中,电流表有“0~0.6 A”“0~3 A”两个量程,电压表有“0~3 V”“0~15 V”两个量程。为了保证电路安全的同时,尽量减小误差,电压表应选用    量程,电流表应选用     量程。
0~15 V
2
3
4
5
6
7
8
1
0~0.6 A
欧姆定律
的应用
测小灯泡电阻
原理:
电路图:
多次测量的目的:探究普遍性规律
串联
电阻的
串联
和并联
并联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比
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
公式: R= R +R +R + …… +Rn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
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小
公式: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