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科学探究_凸透镜成像--2025-2026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课件(80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5科学探究_凸透镜成像--2025-2026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课件(80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14 06:3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0张PPT)
4.5科学探究_凸透镜成像
第4章 光的世界
教科版2025-2026学年 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4.5 科学探究_凸透镜成像
学习目标
知道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如光心、焦点、焦距,能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通过科学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不同物距下像的大小、正倒、虚实及像距的变化。
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高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激发对光学探究的兴趣。
情境导入
展示一组图片:用照相机拍摄的风景照、投影仪投射的幻灯片、用放大镜观察的细小文字。
提问:这些工具都能形成清晰的像,它们内部都有一个重要的光学元件 —— 凸透镜。那么,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像的性质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主题:本节课我们将通过科学探究,揭开凸透镜成像的奥秘。
凸透镜的基本概念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
基本概念:
光心(O):凸透镜的中心,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分别位于透镜的两侧。
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符号 “f” 表示。
主光轴:通过光心和两个焦点的直线。
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像距(v):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示意图:画出凸透镜,标注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大小、正倒、虚实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
根据生活经验和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猜想:
当物体离凸透镜很远时,可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照相机)。
当物体离凸透镜较近时,可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投影仪)。
当物体离凸透镜很近时,可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放大镜)。
实验器材
光具座、凸透镜(已知焦距)、蜡烛、光屏、火柴。
实验步骤
组装实验装置: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即 “三心等高”),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测量并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f。
探究 u > 2f 时的成像情况:
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 2 倍焦距以外(u > 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记录物距 u 和像距 v。
探究 u = 2f 时的成像情况:
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 2 倍焦距处(u = 2f),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
观察并记录像的性质及像距 v。
探究 f < u < 2f 时的成像情况:
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f < u < 2f),移动光屏,观察像的性质,记录物距 u 和像距 v。
探究 u = f 时的成像情况:
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u = f),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是否能成像。
探究 u < f 时的成像情况:
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 1 倍焦距以内(u < f),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是否能成像;从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的性质。
改变凸透镜的焦距(或更换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验证结论的普遍性。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次数
物距 u 与焦距 f 的关系
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性质
1
u > 2f
大小:______ 正倒:______ 虚实:______
2
u = 2f
大小:______ 正倒:______ 虚实:______
3
f < u < 2f
大小:______ 正倒:______ 虚实:______
4
u = f
(能否成像:______)
5
u < f
大小:______ 正倒:______ 虚实:______
实验现象与结论
当 u > 2f 时:
现象: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 f < v < 2f。
实例:照相机。
当 u = 2f 时:
现象: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 v = 2f。
应用:可用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当 f < u < 2f 时:
现象: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 v > 2f。
实例:投影仪、幻灯机。
当 u = f 时:
现象:不成像,此时折射光线平行射出。
当 u < f 时:
现象:光屏上不成像,从透镜另一侧能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
实例:放大镜。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时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便于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调整 “三心等高” 是保证像成在光屏中央的关键,若像偏上,可将蜡烛或光屏上移,或凸透镜下移。
移动光屏寻找清晰的像时,要缓慢移动,直到像最清晰为止。
记录数据时要准确,读数时视线应与光具座的刻度线保持水平。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照相机:
原理:当 u > 2f 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结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远景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镜头向后缩;拍摄近景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镜头向前伸。
投影仪:
原理:当 f < u < 2f 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投影片要倒放,才能在屏幕上成正立的像。
放大镜:
原理:当 u < f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使用: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透过凸透镜观察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越大。
课堂活动: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各小组展示实验数据,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共同分析数据,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完成以下表格:
| 物距 u | 像的性质 | 像距 v | 应用 |
|---|---|---|---|
|u > 2f | 倒立、缩小、实像 | f < v < 2f | 照相机 |
|u = 2f | 倒立、等大、实像 | v = 2f | 测焦距 |
|f 2f | 投影仪 |
|u = f | 不成像 |——|——|
|u < f | 正立、放大、虚像 | v > u(与物同侧)| 放大镜 |
讨论:当物体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像的大小和像距如何变化?
结论:物近像远像变大(u 减小,v 增大,像变大),但要注意 u < f 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随堂练习
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它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______。
当物体在凸透镜的 2 倍焦距以外时,成______、______的______像,这是______的工作原理。
用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要看到正立、放大的像,课本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
A. 大于 20cm
B. 等于 20cm
C. 在 10cm 到 20cm 之间
D. 小于 10cm
某同学用凸透镜观察物体,当物体距凸透镜 15cm 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5cm
B. 10cm
C. 15cm
D. 20cm
简述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并说明投影片为什么要倒放。
答案
会聚;焦距
倒立;缩小;实;照相机
D
A
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是当物距在凸透镜的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f < u < 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片倒放是为了使屏幕上呈现正立的像,因为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像,倒放的投影片经过凸透镜成像后会变为正立。
总结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其成像性质与物距密切相关。
凸透镜成像规律:当 u > 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 = 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 < u < 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 = f 时,不成像;u < 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都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具体应用。
通过科学探究,我们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分析归纳的过程,提高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深刻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1.透镜的概念
透镜是用透明物质(通常是玻璃)制成的、至少一个表
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光通过透镜发生折射,改变光
的传播方向.
2.透镜的分类
种类 概念 图示 实例
凸透 镜 中间厚、边 缘薄的透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大镜
种类 概念 图示 实例
凹透 镜 中间薄、边 缘厚的透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视眼镜
典例1 在如图所示的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__,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凹透镜的是
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A、B、D
中间厚、边缘薄
C、
中间薄、边缘厚
[解析] 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属于凸透镜的是A、
B、D,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凹透镜
的是C、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中间薄、边缘厚.
3.透镜的相关概念
名称 概念 图示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作主光轴,简称主轴.每个透镜都有一条主光轴,主光轴用点划线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 概念 图示
光心 透镜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作透镜的光心.可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 概念 图示
凸 透 镜 焦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焦距 名称 概念 图示
凹 透 镜 焦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焦距 厚度远小于球面半径的透镜叫作________(厚度
可忽略不计).中学阶段研究的透镜均为薄透镜.
薄透镜
教材深挖
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原理是光的折射,透镜中光路也是可
逆的.若把点光源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射向凸透镜的光
折射后会变成平行光,因此可利用凸透镜获得平行光.
4.实验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也是判断透镜种类的依据)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如图所示,让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
观察到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
(2)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如图所示,让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
观察到光通过凹透镜后偏离主光轴,但其反向延长线交
于主光轴上一点.
归纳总结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
用.因此,凸透镜又叫作会聚透镜,凹透镜又叫作发散透镜.
5.对“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理解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指的是通过凸透镜的光将
向主光轴方向偏折(但不一定会聚于一点),如图所示.
让会聚光更会聚 减弱发散光的发散程度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指的是通过凹透镜的光将
向远离主光轴方向偏折(但仍有可能会聚于一点),如
图所示.
教材深挖
类比三棱镜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凸透镜可以理解成如图甲所示的无数个三棱镜的组合.由
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一束光平行于棱镜底边射入棱镜
时发生两次折射,两次折射时光都由棱镜薄的位置向棱
镜厚的位置偏折,从而使凸透镜对光有了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同样,凹透镜可以近似分解成如图乙所示的无数个三棱
镜,一束平行于棱镜底边的光射入棱镜后,经过两次折射将
向棱镜厚的位置偏折,从而使凹透镜对光有了发散作用.
典例2 小柯记录了光线通过四个透镜(图中未画出)的
情形,其中是凸透镜的是( )
B
A.、 B.、 C.、 D.、
[解析] 由图可知,经过、 后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
是发散的,、是凹透镜;经过、 后折射光线相对于
入射光线是会聚的,、 是凸透镜.
6.平行光聚焦法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如图所示,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使太阳光平行于主光
轴)(太阳离我们非常远,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看成平
行光),再拿一张白纸放在它的另一侧,调整凸透镜与纸的
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
焦点).测出这个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该凸透镜的
焦距.这种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称为平行光聚焦法.
7.透镜的三条特殊光路
通过光心的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焦点的光经凸
透镜和凹透镜折射后的情况如表所示.
凸 透 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光心的光 经凸透镜后, 传播方向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行于主光轴的 光经凸透镜后, 折射光通过焦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焦点的光经
凸透镜后,折射
光平行于主光轴
凹 透 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光心的光 经凹透镜后, 传播方向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行于主光轴的 光经凹透镜后, 折射光的反向延 长线过凹透镜的 虚焦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长线过另一侧
虚焦点的光经凹
透镜折射后,平
行于主光轴射出
典例3 [ 巴中期末 ] 如图甲,为凸透镜的焦点, 为
光心,请将光路补充完整.

[答案] 如图乙所示.

1.物距和像距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用“ ”表示,如图所示.
像距: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用“ ”表示,如图所示.
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问题 与猜 想 问题: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小明一直认为,用放大镜把书上的字放大后都是正立的;小聪告诉他,放大镜还能使书上的字倒立.
猜想:放大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可能与放大镜及物体的位置有关
制订 方案 确定合适焦距的凸透镜;为方便测量物距和像距,光源选定平面光源,为方便比较想的
大小,选用带有标度的白色光
屏.保持凸透镜不动,使光源从
距离凸透镜较远处逐渐靠近凸
透镜,随之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光屏上成清晰像.分别测量出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观察像的大小、正倒.移动光源的过程中,选取若干个位置,并调整光屏位置,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 过程
实验 过程
实验 过程
实验 过程
实验 结论
凸透 镜成 像规 律 实验表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实验注意事项
(1)凸透镜最好放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便于调节物距
和像距.
(2)调整光屏时最好不调整凸透镜的位置,否则会引起
物距改变.
(3)判断像是否最清晰的方法:光屏在某位置时,若向
前或向后移动光屏,像都会变模糊,则此位置即为像最
清晰的位置.
特别提醒
1.若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像可
能成在光屏的上方或下方.
2.当光源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外,但非常靠近焦点时,虽
然能成实像,但所成的像很大,且像距也很大,而光具
座长度和光屏的大小有限,光屏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3.若光源位于凸透镜的焦点处,光源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
射后平行射出,光屏上不会出现像.
4.若光源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之内,光源与其所成的虚像在
凸透镜同一侧,此时光屏不能承接到像.
4.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分析
利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路中的任意两条可以画出相应的
光路图,从而判断出像距的大小和成像的具体情况,这
是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最好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射光线是一束平行
光线,不能相交,其反向
延长线也不能相交,所
以不能成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4 [ 湘潭期末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灯、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
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
B.此时将光屏取下,凸透镜将不能成像
C.将 灯向左移,光屏也向左移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D.将 灯向右移至任意位置,光屏都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解析] 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与是否有光屏无关.将 灯向右移,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用
光屏承接.

1.放大镜
放大镜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可以将较小的物体“放大”,
如图所示.
特点 (1)物体通过放大镜所成的像是一个正立、放
大的虚像.
(2)像和物体在放大镜的______.(故只能透过
放大镜观察)
(3)在一定范围内,放大镜离物体越近,所成
的像越小;离物体越远,所成的像越大.
(4)若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增大到一定程度,
所成的像便消失了
同侧
使用 (1)使像变大的办法:让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
距离适当增大一些.
(2)使像变小的办法:让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
距离适当减小一些
2.照相机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要求被拍物体成像在相机内感
光元件上.
特点 (1)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大于镜头到感光元件的
距离.
(2)照相机的感光元件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
实像.
(3)像和物体在镜头的两侧.
(4)物体离镜头越远,感光元件上成的像越
小,像到镜头的距离越近
使用 (1)拍摄近处的景物时,应增大像距,即镜头
应往前伸,增大感光元件与镜头之间的距离.
(2)拍摄远处的景物时,应减小像距,即镜头
应往后缩,减小感光元件与镜头之间的距离.
(3)若想使拍摄的景物的像大一些,可以减小
景物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同时将镜头前伸;若想
使拍摄的景物的像小一些,可以增大物距,即景
物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同时将镜头后缩减小像距
特别提醒
1.平时我们看到照相机成的像都是正立的,这是为了取景
方便,经过技术处理将倒立的像转变成了正立的.照相机
在感光元件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2.“缩小的像”与“像变小”两种说法含义不同.“缩小的像”是
指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比较,像比物体小;“像变小”是
指物体后一次成的像比前一次成的像小,反映的是前、
后两次成像大小的变化.
3.投影仪(放映机)
投影仪、放映机等投影设备都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
头,来自投影片或数码装置的图像要求能在远处银幕上
呈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
成像原理
特点 (1)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小于镜头到银幕的距离.
(2)图案(文字)在银幕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
大的实像.
(3)像和投影片在镜头的两侧.
(4)投影片离镜头越近,像到镜头的距离越大,
银幕上所成的像越大
使用 (1)使银幕上的像变大的办法:减小物距,即减
小投影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同时增大像距,即
增大银幕与镜头之间的距离.
(2)使银幕上的像变小的办法:增大物距,即增
大投影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同时减小像距,即
减小银幕与镜头之间的距离
辨析比较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物镜距离 远 近 最近
镜像距离 近 远 ——
像的特点 倒立、缩小 倒立、放大 正立、放大
物像位置 透镜两侧 透镜两侧 透镜同侧
物像变化 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近像近像变小
4.实像与虚像
(1)实像: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
后会聚而成的,有光能聚集,所以能用光屏承接.如果把感
光胶片放在像的位置,能记录所成的像,这种像是实像.
(2)虚像:通过放大镜用眼睛看到的像不是由实际光会
聚成的,在像的位置上没有光能聚集.因此在像的位置,
光屏上不能成像,这种像是虚像.
知识点1 透镜的分类
1. [2024·保定期末]如图所示的四种玻璃透镜中( C )
A. 只有a是凸透镜
B. 只有a和b是凸透镜
C. 只有d是凹透镜
D. 只有c和d是凹透镜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识点2 透镜对光的作用
2. [2024·深圳开学考试]关于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D )
A. 光通过凸透镜后一定会变成平行光
B. 凸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C. 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才有会聚作用
D. 对任何光都有会聚作用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2024·石家庄期末]如图是一束光射向并通过透镜的光路
图。由图可知该透镜是 (填“凸透镜”或“凹
透镜”),此透镜对光有 (填“会聚”或“发散”)
作用。
凹透镜 
发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识点3 焦点和焦距
4. [古代科技][2023·襄阳]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记
载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其
中“削冰令圆”是把冰削成 透镜;“以艾承其影”
是把“艾”(易燃物)放在透镜的 上。
凸 
焦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关于透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
作凸透镜的焦点
B. 凹透镜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作焦距
C. 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D.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2024·新疆期末]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下列
操作最合理的是( C )
A B
C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识点4 三条特殊光线
7. [2024·深圳一模]如图所示,完成两束光的折射光路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2024·韶关模拟]请补全如图所示的光路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如图所示,将一副无色透明眼镜放到太阳光下,靠近地面
时,依据在地面上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判断镜片是( D )
A. 平玻璃镜
B. 平面镜
C. 凸透镜
D. 凹透镜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2024·北京期末,多选]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凸透镜的
焦距分别是3 cm和5 cm,跟主光轴平行的光分别射向
甲、乙两个凸透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
A. 该平行光经过甲、乙凸透镜都会聚于各自的焦点处
B. 甲凸透镜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小于乙凸透镜焦点到光心
的距离
C. 乙凸透镜的折光能力比甲凸透镜强
D. 平行光射向乙凸透镜先会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点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该平行光经过甲、乙凸透镜都会聚于各自的焦点处,A正确;凸透镜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甲、乙两个凸透镜的焦距分别是3 cm和5 cm,说明甲凸透镜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小于乙凸透镜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平行光射向甲凸透镜先会聚,B正确,D错误;凸透镜的焦距越小,折光能力越强,所以乙凸透镜的折光能力比甲凸透镜弱,C错误。
【答案】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2024·株洲期末]如图所示的一块长方形玻璃,内部有一
个很大的椭圆形空气泡,当一束平行光从左平行射向它
时,它对这束平行光将有 (填“会聚”或“发
散”)作用;实际上,我们可以用图中竖直虚线将它分作
左右两部分来看,就相当两个 透镜。
发散 
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点拨】
  由图可知,竖直虚线将玻璃分为左右两部分,形成两个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因此当一束平行光从左平行射向它时,它对这束平行光有发散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2024·宁波期中]小明为判别直径相同的两透镜的类
型,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
在纸上得到相应的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
(d1<d<d2)。其中形成甲光斑的是 (填“凸”
或“凹”)透镜,判断的理由是
,为了判断形成乙光斑的是哪种类型的透
镜,小明将透镜远离纸片,
观察光斑的大小一直变大,
由此小明判断此透镜
(填“一定”“可
能”或“一定不”)是凹透镜。
凸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
聚作用 
可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因为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所以根据图示可知,甲一定是凸透镜将光会聚而成的,而乙可能是凹透镜将光发散而成的,也可能是光经凸透镜会聚到焦点后,继续向前传播,形成放大的光斑,因此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凹透镜。
【点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2023·成都]如图甲所示是博物馆内“刘充国印”的展
台,上方是凸透镜,透过它能看到放大的印章;下方是
平面镜,通过它能看到印章底部的字。图乙是其示意
图,F为凸透镜的焦点,O为凸透镜的光心,光线A平行
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图中点划线)。请在图乙中画出:
(1)光线A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2)光线B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点拨】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透镜焦点。(2)先过入射点垂直于平面镜作法线,由光的反射定律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实验探究]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的折射程度是不相同的,
即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不一定相同。
(1)焦距的大小由凸透镜的什么因素决定呢?你的猜想是:
、 、材料。
(2)某同学用同种材料制成的两个凸起程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太阳光,测得会聚点到光心的距离都是10 cm,由此可推断

凸起程度 
横截面积 
凸透镜的焦距和凸透镜的横截
面积无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某同学用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凸起程度不
同的凸透镜会聚太阳光,测得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
的会聚点到光心的长度是5 cm,另一个是8 cm,你的
推测是:

凸透镜的焦距和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
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实验设计】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第三种猜想,写出简
要的实验方法:



要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和凸透镜的材
料是否有关,就要采用控制变量法,需要选用不同材
料制成的、相同凸起程度和相同横截面积的凸透镜,
测量焦距,得出结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