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5.4升华和凝华
第5章 物态变化
教科版2025-2026学年 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5.4 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能准确区分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理解升华过程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的特点。
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及温度变化特点。
能运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樟脑丸变小、霜的形成等。
了解升华和凝华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感受物态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激发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情境导入
展示一组图片: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冬天冰冻的衣服慢慢变干、窗玻璃上形成的冰花、深秋早晨草叶上的霜、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等。
提问:樟脑丸没有变成液体为什么会变小?冰冻的衣服没有融化为什么会变干?窗玻璃上的冰花和草叶上的霜是怎么形成的?这些现象与我们之前学过的物态变化有什么不同?
引出主题:这些现象涉及到另外两种物态变化 —— 升华和凝华,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升华和凝华的特点。
升华
升华的概念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举例:樟脑丸变小、干冰升华、冰冻的衣服变干、钨丝灯用久了钨丝变细等都是升华现象。
说明:升华过程中,物质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
升华吸热
实验探究:观察碘的升华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石棉网、研钵、玻璃皿、碘粒等。
实验步骤:
将少量碘粒放入研钵中研碎,放入烧杯底部。
在烧杯口盖上玻璃皿,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微加热。
观察烧杯内碘的状态变化和玻璃皿底部的现象。
实验现象:固态的碘受热后,直接变成紫红色的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停止加热后,玻璃皿底部出现黑紫色的固态碘。
实验分析: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说明升华需要吸热;停止加热后碘蒸气直接变为固态,说明凝华需要放热。
特点:升华需要吸收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应用: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在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于冷藏食品、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等。例如,人工降雨时,向云层中播撒干冰,干冰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长大后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滴降落。
医学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特点进行冷冻治疗,如治疗皮肤病时,将干冰放在病变部位,利用低温杀死病变细胞。
钨丝灯的灯丝用钨制成,钨在高温下会升华变成钨蒸气,当钨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灯泡内壁时,会凝华成固态钨附着在灯泡内壁上,久而久之灯泡内壁会变黑。
凝华
凝华的概念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举例: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雾凇(树挂)的形成、灯泡用久了内壁变黑(钨蒸气凝华)等都是凝华现象。
说明:凝华过程中,物质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固态。
凝华放热
特点:凝华需要放出热量。
应用:
深秋或初春,夜晚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如果霜结在农作物上,会因凝华放热使农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降得太低,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作物免受冻害。
人工降雨中,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成雨滴,其中凝华过程放出的热量也会促进雨滴的形成。
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
樟脑丸变小: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所以樟脑丸会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冰冻的衣服变干:冬天,气温低于 0℃,衣服上的冰不能熔化成水,但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使衣服慢慢变干。
霜的形成:深秋或冬天的夜晚,气温降低到 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草叶、屋顶等物体上,形成霜,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窗玻璃上的冰花:冬天,室内气温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窗玻璃,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内表面,形成冰花,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冰花的形状各异,这与玻璃表面的光滑程度、水蒸气的分布等因素有关。
雾凇(树挂):在严寒的冬季,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寒冷的树枝,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树枝上形成洁白晶莹的雾凇,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雾凇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但有时也会对树木造成一定的负担。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生活中的应用:
用干冰冷藏食品:干冰升华吸热,使食品周围的温度降低,防止食品变质,且干冰升华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不会使食品潮湿。
衣柜中放樟脑丸:利用樟脑丸升华产生的气体,杀死衣柜中的蛀虫,防止衣物被虫蛀。
生产中的应用:
人工降雨:向云层中播撒干冰,干冰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长大后下落形成降雨。
冷冻干燥技术:将食品冷冻后,在真空环境中使食品中的冰升华成水蒸气,从而除去食品中的水分,制成冻干食品。这种食品保留了原有的营养成分,且易于保存和运输。
科技中的应用:
航天领域中,利用升华和凝华原理设计的热控系统,可调节航天器内部的温度,保证航天器正常工作。
低温物理实验中,利用干冰或液氮(液氮汽化吸热,也可使周围物质发生凝华)创造低温环境,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
实验: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
实验目的: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皿、碘粒、火柴等。
实验步骤:
在烧杯底部放入少量碘粒,用玻璃皿盖住烧杯口。
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微加热(注意:不要加热过猛,以免碘蒸气过多)。
观察烧杯内碘的状态变化,看到固态碘逐渐减少,同时出现紫红色的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
停止加热,观察玻璃皿底部的变化,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玻璃皿底部出现黑紫色的固态碘,这是凝华现象。
用手触摸加热过程中的玻璃皿外壁,感受温度变化(升华吸热,玻璃皿外壁温度较低);触摸停止加热后玻璃皿底部,感受温度变化(凝华放热,玻璃皿底部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碘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也可以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物态变化的总结
六种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
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汽化:液态→气态,吸热(蒸发、沸腾)
液化:气态→液态,放热(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升华:固态→气态,吸热
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物态变化通常与温度的变化有关,温度升高时,物质容易发生熔化、汽化、升华;温度降低时,物质容易发生凝固、液化、凝华。
课堂活动:列举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解释
活动任务:小组合作,列举生活中更多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示例:
现象: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变黑。解释:灯泡发光时,钨丝温度升高,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当钨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灯泡内壁时,又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附着在灯泡内壁上,使灯泡内壁变黑。
现象:北方冬天的雾凇。解释: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寒冷的树枝,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交流与讨论:各小组分享列举的现象和解释,讨论这些现象对生活的影响,如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
随堂练习
物质从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需要______热量;物质从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需要______热量。
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______,属于凝华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 樟脑丸变小 ② 霜的形成 ③ 冰冻的衣服变干 ④ 窗玻璃上的冰花 ⑤ 干冰降雨时干冰的变化
干冰是固态的______,它在常温下会迅速______,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的温度______,可用于______、______等。
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是______现象,形成在玻璃的______(选填 “内” 或 “外”)表面,这是因为______。
为什么用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
答案
固;气;吸收;气;固;放出
①③⑤;②④
二氧化碳;升华;降低;冷藏食品;人工降雨(合理即可)
凝华;内;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直接凝华成小冰晶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会迅速升华,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熔化成雨滴,从而形成降雨。
总结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生活中常见的升华现象有樟脑丸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干冰升华等;凝华现象有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雾凇等。
升华和凝华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有广泛应用,如干冰冷藏食品、人工降雨、冷冻干燥技术等。
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物质状态变化的完整体系,且都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吸热或放热)。
通过实验观察和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加深了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提高了运用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1.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1)升华:物理学中,物质由固态直接(都不经历液态)
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
(2)凝华:物理学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叫作凝华.
2.演示实验:碘的物态变化
实验 过程 (1)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固态碘颗粒,
将玻璃泡浸入热水中,如图甲所示,仔细观察,
碘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 过程 (2)将锤形玻璃泡从水中取出,如图乙所示,仔
细观察,冷却过程中碘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 结论 (1)实验中,固态的碘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
是碘的升华;
(2)冷却后从紫色碘蒸气变成碘颗粒,是碘的凝
华;
(3)碘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不出现
液态
3.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升华现象
①北方的冬天,雪人会一天天变小,其中就有雪的升华.
②放在衣橱内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是由于樟脑
丸发生了升华.
③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过一段时间会变干,是
由于衣服上的冰发生了升华.
④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是由于钨发生了升华.
(2)凝华现象
①常见的霜、雾凇和窗户上的冰花,都是空气中的水蒸
气在低温下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②灯泡变黑,是由于钨蒸气遇冷凝华附着在了灯泡内壁上.
4.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
(1)对升华的理解
①升华并不是熔化和汽化两种物态变化之和.
②理论上讲,固态物质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升华,但实际
上常温下很多固态物质,如金属,可以认为是不升华的.
③加热可以加速固体升华,如碘升华,在常温下非常缓
慢,但稍一加热,升华现象就非常明显.
(2)对凝华的理解
①凝华并不是液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之和.
②理论上所有气态物质都能发生凝华,只是在通常情况
下很多气体都难以凝华或者凝华得极其缓慢.
典例1 [ 平顶山期中]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
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
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
现象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
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
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
[解析]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直接变成的固态
小冰晶 凝华. 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
成的小冰晶附着在树枝等物体上形成的 凝华. 露是
液态的小水珠,日出后逐渐消失,是汽化成了水蒸气
汽化.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液化.
1.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演示实验:干冰升华
实验 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到烧杯中.
发生了什么现象?烧杯中的“白雾”是怎样形成的
得出 结论 (1)干冰可以从固态直接升华成无色透明的二氧
化碳气体.
(2)干冰在升华过程中大量吸热,周围的温度快
速降低,使周围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这便是
我们看见的“白雾”
实验拓展
碘凝华放热
将充满紫色碘蒸气的锤形玻璃泡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
锤形玻璃泡中的碘蒸气遇冷后变成了固态的碘,附着在
玻璃泡内壁上.用温度计测量,发现冷水的温度升高.此实
验说明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2)干冰升华的应用
舞台 效果 在舞台上喷撒干冰可使舞台上方 的空气温度迅速下降,空气中的 水蒸气迅速液化成大量小水滴, 可形成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贮藏 物品 干冰升华不但能吸收大量的热, 还没有残留物,因而可以将干冰 制成强制冷剂,用于贮藏物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工 降雨 将干冰撒入云层,干冰升华吸热 使空气温度急剧降低,云层中的 水蒸气大量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 成小冰晶,聚集形成降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2 小明去取妈妈在网上购
买的海鲜,发现包装袋中有如
图甲所示类似于冰块的物质.经
升华
吸热
凝华
过查阅后得知这是用来给海鲜降温的干冰,因为干冰在
常温下会发生______现象,并______(选填“吸热”或“放
热”).如图乙所示,小明将干冰放入玻璃杯中,过了一会
儿杯子外壁出现白霜,这是因为水蒸气发生了______.
[解析] 干冰在常温下极易从固态升华为气态二氧化碳,
同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玻璃杯外壁出现的白霜,是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2.物态变化总结
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
和气态.这三种状态之间又存在着
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
化、液化、升华、凝华.各过程的
吸、放热情况与联系如图所示
(可以概括为“3633”,即3态6变化3吸热3放热).
典例3 [ 上饶期中 ]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
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
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解析] 丙放热变为甲,甲放热变为乙,可知甲是液态、
乙是固态、丙是气态,所以甲到乙是凝固,乙到丙是升
华,丙到甲是液化.
知识点1 升华现象
1. [2023·永州]人们为了防止食品在长时间运输中腐烂变质,
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这是因为( C )
A. 干冰熔化吸热 B. 干冰液化吸热
C. 干冰升华吸热 D. 干冰凝华吸热
C
1
2
3
4
5
6
7
8
2. 在北方的冬天,0 ℃以下的冻衣服也会变干,这是
现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 热量。
升
华
吸收
1
2
3
4
5
6
7
8
知识点2 凝华现象
3. [2023·绥化]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B )
A. 冰雪消融 B. 雾凇
C. 昆虫和植物上的露珠 D. 冰凌
【点拨】
B
冰雪在太阳光照射下化成水,属于熔化现象,A错误;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B正确;昆虫和植物上的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C错误;冰凌是液态水凝固变成的冰,D错误。
1
2
3
4
5
6
7
8
4. 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要 热量。
【点拨】
易拉罐中混合物的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
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
接凝华成为固态的霜,同时放出热量。
凝华
放出
1
2
3
4
5
6
7
8
5. [传统文化][2023·陕西]“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
明的伟大成就之一。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
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
的智慧。诗句“一朝秋暮露成霜”描述了“霜降”前后的
气温变化。下列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D )
A. 露和霜都是固体
B. 露是由霜熔化形成的
C. 霜是由露凝固形成的
D. 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
2
3
4
5
6
7
8
【点拨】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液态小水滴,是液化形成
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形成
的,D正确。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6. [2023·沈阳]小组同学做对比实验,如图所示,在甲、乙两
个相同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块。放置一段时
间后,发现杯内物块均变小。甲杯内有液体出现,外壁有
小水珠生成;乙杯内仍然是干燥的,外壁有一层薄霜生
成。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B )
A. 冰块变小是凝固现象,干冰块变小是升华
现象
B. 冰块变小需要吸热,干冰块变小需要吸热
C. 小水珠生成是汽化现象,薄霜生成是凝华
现象
D. 小水珠生成需要放热,薄霜生成需要吸热
1
2
3
4
5
6
7
8
【点拨】
冰块变小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干冰块变小是
升华现象,需要吸热,A错误,B正确。小水珠生成是
液化现象,需要放热;薄霜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
热,CD错误。
【答案】 B
1
2
3
4
5
6
7
8
7. [古代典籍]北宋《春明退朝录》中记载:“天圣中,青州
盛冬浓霜,屋瓦皆成百花之状。”这里“百花”状的霜是
指空气中的 遇冷形成的小冰晶,该过程需
要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北方冬天,我
们也能在家里的窗户玻璃上看到这种“花”,该“花”附
着在窗户玻璃的 (填“外侧”或“内侧”)。
水蒸气
放出
内侧
1
2
3
4
5
6
7
8
8. [安全意识][2023·常德]为加强消防安全,在学校楼道内必
须配备消防设备,其中常见的有干冰灭火器,如图所示。
当发生火灾险情时,我们可打开灭火器阀门对准火源根部
灭火。请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干冰能快速灭火的原理
(字数不超过100字)。
当发生火灾险情时,我们打开干冰灭火器阀门对准火源根部,干冰迅速升华,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起到灭火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