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5.5跨学科实践_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5章 物态变化
教科版2025-2026学年 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5.5 跨学科实践_地球上的水循环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蒸腾等环节,能说出各环节的具体内容。
分析水循环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如蒸发、液化、凝华、熔化等,并能说明其吸放热情况。
认识水循环与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的联系,理解水循环的跨学科本质。
知道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水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培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和探究能力。
情境导入
展示一组图片:广阔的海洋、奔流的江河、皑皑的雪山、缭绕的云雾、滋润万物的雨水等。
提问:地球上的水存在于哪些地方?海洋里的水、陆地上的水、大气中的水之间是如何联系的?为什么雨水会不断落下,江河会不断流淌?
引出主题:这些现象都与地球上的水循环有关,本节课我们将通过跨学科实践,探究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的概念: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叫做水循环。
主要环节:
蒸发:海洋、湖泊、河流、土壤中的水以及植物叶面蒸腾的水,在太阳照射下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中。这是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需要吸热。
水汽输送:大气中的水蒸气随着气流运动,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
降水:当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时,会发生液化形成小水滴或凝华形成小冰晶,小水滴和小冰晶相互聚集,当它们的重力大于空气浮力时,就会从云中落下,形成雨、雪、雹等降水现象。其中,雨是液化形成的,雪、雹是凝华或凝固形成的,液化、凝华、凝固都需要放热。
径流: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一部分水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江河湖海。
蒸腾:植物通过叶片的气孔将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这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属于汽化中的蒸发,需要吸热。
水循环示意图:展示地球上水循环的示意图,标注各主要环节,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分析
蒸发和蒸腾:都是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需要吸收热量。例如,海洋表面的水蒸发、湖泊里的水蒸发、植物的蒸腾作用等。
降水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形成降雨: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不断聚集形成雨滴下落。液化需要放热。
形成降雪: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形成雪花下落。凝华需要放热。
形成冰雹:大气中的水蒸气先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与过冷水滴碰撞,过冷水滴凝固在小冰晶上,使小冰晶不断变大,形成冰雹。凝华和凝固都需要放热。
冰雪消融:高山上的积雪、冰川在温度升高时会熔化成水,汇入江河。熔化需要吸热。
总结:水循环过程中伴随着多种物态变化,这些物态变化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水循环与跨学科知识的联系
与物理学的联系:
水循环中的蒸发、液化、凝华、熔化等过程都是物理学中的物态变化,涉及吸放热知识。
水汽输送与大气的流动有关,涉及物理学中的流体力学知识;降水过程中雨滴下落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涉及力学知识。
与地理学的联系: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而水循环会影响地形的形成(如河流冲刷形成峡谷)、气候的湿润程度(如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地下径流、地表径流与地下水文、河流分布等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地理学研究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与水循环紧密相连。
与生物学的联系: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同时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促进自身生长,这是生物学中植物生理的重要内容。
水循环为生物提供了生存必需的水资源,各种生物都依赖水循环维持生命活动,水循环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与气象学的联系:
气象学研究大气的物理状态和现象,如降水、云、雾等,这些都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气象学通过研究水循环,预测天气变化和气候趋势。
台风、季风等气象现象会影响水循环的强度和分布,气象学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水循环的变化规律。
与化学的联系:
水在循环过程中会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以及土壤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这与化学中的溶解、化学反应等知识相关。
水质的好坏与水中的化学成分有关,化学知识可用于分析和处理水中的污染物,保护水资源。
水循环的意义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不断循环,保持全球水量的相对稳定,使淡水资源得到不断更新和补充。
调节气候:水循环中的蒸发吸热和降水放热等过程,能够调节地球表面的温度和湿度,使气候保持相对稳定。例如,海洋的蒸发能吸收大量热量,使沿海地区夏季温度不会过高;降水过程释放热量,能使寒冷地区的温度不会过低。
塑造地表形态:地表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塑造了各种地表形态,如峡谷、平原、三角洲等。
为生物提供水资源:水循环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必需的淡水资源,没有水循环,生命就无法生存和繁衍。
促进物质循环:水循环在输送水的同时,也输送了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营养物质等,促进了地球表层物质的循环和交换。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正面影响:
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储存水资源,在旱季供水,在雨季防洪,改变水循环中径流的时间分布。
跨流域调水: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到水资源短缺地区,改变水循环中径流的空间分布,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植树造林: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促进降水;同时,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负面影响:
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问题,破坏地下水循环。
破坏植被:乱砍滥伐会减少植物蒸腾,降低大气湿度,减少降水;同时,植被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等污染水体,使水资源失去利用价值,影响水循环的质量。
城市化建设:城市路面硬化导致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容易引发城市内涝,改变了水循环的径流环节。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节约用水:在生活中,随手关闭水龙头,使用节水器具(如节水马桶、节水洗衣机),减少浪费;在农业上,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在工业上,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防治水污染:加强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放;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源地,防止水源受到污染。
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开展水资源监测,及时掌握水资源的变化情况。
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水循环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提高节水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短缺现状,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跨学科实践活动:探究本地的水循环
活动任务:小组合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探究本地的水循环过程,分析本地水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措施。
活动步骤:
资料收集:通过查阅本地的地理资料、气象资料、水利部门报告等,了解本地的河流、湖泊、地下水、降水等情况,绘制本地水循环示意图。
实地考察:参观本地的水库、河流、污水处理厂等,观察本地的水体状况、植被覆盖情况、水资源利用设施等,记录考察所见所闻。
数据分析:分析本地的降水数据、水资源利用数据、水污染数据等,找出本地水循环和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等。
跨学科分析: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本地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本地地形、气候对水循环的影响;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本地植被对水循环的作用;从环境学角度分析人类活动对本地水循环的影响。
提出建议:针对本地水循环和水资源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学科知识,提出合理的保护和改善措施。
成果展示:各小组制作探究报告或 PPT,展示本地水循环的探究成果,包括本地水循环示意图、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和保护措施等,进行班级交流。
课堂活动:水循环模型制作
活动任务:小组合作,利用透明塑料盒、小杯子、海绵、沙子、冰块、热水、保鲜膜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循环模型,模拟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制作步骤:
在透明塑料盒底部一侧放置海绵和沙子,模拟陆地;另一侧倒入适量热水,模拟海洋。
在 “陆地” 上方放置一个小杯子,模拟湖泊或水库。
用保鲜膜密封塑料盒口,在 “陆地” 上方的保鲜膜上放置一些冰块,模拟高空中的冷空气。
将塑料盒放在阳光下或用台灯照射,观察模型内的变化。
观察与分析:
观察到 “海洋” 中的热水蒸发,产生水蒸气(模拟蒸发)。
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保鲜膜上方的冰块,会在保鲜膜上液化成小水滴(模拟降水)。
小水滴落在 “陆地” 上,一部分被海绵吸收(模拟地下径流),一部分流入小杯子(模拟地表径流和湖泊)。
分析模型中模拟的水循环环节,以及各环节涉及的物态变化。
随堂练习
地球上的水循环主要包括______、、、______等环节。
水循环过程中,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______,属于______现象,需要______热量;水从气态变为液态或固态的过程是______,属于______或______现象,需要______热量。
植物的______作用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属于______现象。
简述水循环的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
答案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或蒸腾)
蒸发(或蒸腾);汽化;吸收;降水;液化;凝华;放出
蒸腾;汽化(蒸发)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量平衡;调节了气候;塑造了地表形态;为生物提供了水资源;促进了物质循环。(合理即可)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正面影响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等;负面影响有过度开采地下水、破坏植被、水污染、城市化建设导致地表径流增加等。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包括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加强水资源管理、植树造林、提高节水意识等。(合理即可)
总结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水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蒸腾等环节不断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过程中涉及多种物态变化,如蒸发(汽化)、液化、凝华、熔化等,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水循环与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密切相关,是一个跨学科的自然过程。
水循环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塑造地表形态、提供水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我们应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促进水循环的良性循环。
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探究水循环,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保护水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实践活动 调查寻找地球上的水
地点 水的形态 来源
江、河、湖、海 液态 高原冰川、山上泉水、雨
雪、地下水补给等
雨水 液态 天空中的云
雪、霜、冰雹 固态 降水
地点 水的形态 来源
自来水 液态 地表水(如河流、湖泊)
或地下水
空气中的湿度 气态 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
… … …
1.水循环示意图
2.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1)地球上的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蒸发
(汽化)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雪山上的积雪升华直接
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
(2)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
的液化成小水滴,有的凝华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
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凝固成小冰晶.
(3)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以雨或
雪的形式落到地面上,冰川中的冰熔化,之后汇入江河,
流向大海.
典例1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有了它,才构成了这个蔚蓝
的星球.有了它,整个世界才有了生命的气息.下列图中水
的三态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都正确的是( )
A. B.
C. D.
√
3.云
每年全球海洋和陆地约有 的水通过蒸发升
入空中,或随风流动,或化为朵朵白云,形成地球上空
的水汽输送.云的生消演变是水汽和大气运动的体现.云的
类型是大气稳定性的反映.
实践活动 探究云的形成过程及云对降水的影响
1.云的形成
在光照下,江、河、海中水的蒸发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水蒸气进入大气层.因为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温度降低,
大气层容纳水蒸气的能力越来越小,当温度降低到一定
程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便会达到饱和.此时,如果空气
继续上升,就会有多余的水蒸气析出.当大气的温度高于
时,多余的水蒸气便液化成小水滴;当温度低于
时,多余的水蒸气则凝化成小冰晶.当这些小水滴和小冰
晶逐渐增多,并“相聚”在一起达到一定量时,便形成通过
肉眼可以看到的云.
2.不同形态的云
从形态上来分,云主要有积云、层云、卷云三种.
(1)积云由水滴组成,有时可伴有冰晶,一般在
的低空,主要是由空气对流形成的.因此,
积云通常在湿润地区和热带地区出现,当积云变成积雨
云后,就会形成强降雨.
(2)层云属于低云族,像雾,但不接地,经常笼罩在山
体和高层建筑周围.层云完全没有结构,由细小的水珠组成.
层云往往会形成细雨或者细雪,但是一般不会形成大雨.
(3)卷云一般由细小且稀疏的冰晶组成,云体呈白色.因
为含有冰晶,所以卷云看起来较透明也较亮,一般在
的低空.卷云因为云层太高,即使形成小
水滴,下降过程中也很容易蒸发,不会抵达地面,故在
地面上不会感到降雨,因而卷云象征晴朗的好天气.
1.地球水资源状况
(1)储量大:水覆盖着地球约 的表面,地球总水量
约 .
(2)淡水资源缺乏:淡水只占全球水储量的 ,大
部分淡水分布在极地冰川与雪盖、高山冰川和永久冻土
层中,不便于人类直接利用.
(3)水资源危机:人类的活动在大量消耗水资源的同时,
还造成了水的污染,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2.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1)空间分布不均匀:东南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水资源
较为丰富,而西北内陆地区和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南方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约 ,而北方地区的
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约
.
(2)时间分布不均衡: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也存在不
均衡,夏秋两季较多,冬春两季较少,年际间变化也较大.
(3)我国是世界上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
平均水平的 .
3.水资源保护措施
(1)应尽量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并采用先进技术对污
水进行处理,使水资源能够循环使用.
(2)要提高水的使用效率.例如,在工业生产中,改进生
产工艺节约用水;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喷灌技术或滴灌
技术,可以提高灌溉效率.
(3)要加强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制定有关节水的法规,
有效地使用水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认为水是“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实践活动 家庭用水调查及节水方法
家庭用水量因家庭成员数量、生活习惯、地理位置、季节
变化以及是否采取节水措施等因素而有很大差异.以下是一
些常见用水活动的平均用水量和节水方法,仅供参考.
用途 节水方法
洗衣 满载洗涤;选择合适的水位;
使用高效能洗衣机;手洗小件
或轻柔衣物;重复利用洗涤水
等
用途 节水方法
沐浴 选择低流量或带有节水功能的
淋浴头;缩短淋浴时间;在涂
抹沐浴露等身体清洁用品时关
闭水龙头;淋浴时用桶收集流
出的水
用途 节水方法
冲马 桶 安装节水型马桶;在马桶水箱
中放置节水砖或瓶子,从而减
少每次的冲水量;使用洗米水
或洗衣水冲马桶
用途 节水方法
清洗 餐具 使用洗碗盆一次清洗多个餐
具;在涂抹洗涤剂或手动擦洗
餐具时关闭水龙头;用洗菜后
的较干净的水初步冲洗餐具,
再用干净的水进行最后的冲
洗;在水龙头上安装节水器或
流量控制器
知识点1 多姿多态的水
1. [2024·商洛期末]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
化。下面是“水”的几条转化路线:①水→冰→水蒸气;
②冰→水→水蒸气;③水蒸气→水→冰;④水蒸气→冰→
水。“水”的这几条“旅行”路线中可行的是( D )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①③
C. 只有②③ D. 四条路线都可以
D
1
2
3
4
5
6
7
8
9
2. [2024·武汉期中]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甲、
乙和丙分别是水的三种状态,它们三者之间转化过程的吸
热、放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甲是水蒸气
B. 由甲到丙是升华过程
C. 露的形成是由甲到乙的过程
D. 由乙到甲的过程有两种方式
B
1
2
3
4
5
6
7
8
9
知识点2 地球上的水循环
3. [科学推理][2023·宁夏]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地球上的
水循环,关于图中水循环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
D
A. 海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
上升到空中
B.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
化成云中的小水滴
C. 云中的小水滴遇冷,凝固形成冰雹
D. 云中的小冰晶吸热,升华形成雨
1
2
3
4
5
6
7
8
9
选择理由:
。
小冰晶是固态,雨是液态,物质从固态变成
液态的过程是熔化
1
2
3
4
5
6
7
8
9
【点拨】
海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故A正确;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由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由液态的小水珠变成固态的小冰粒,是凝固现象,故C正确;小冰晶是固态,雨是液态,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故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知识点3 保护水资源
4. [节约意识]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京杭运河是南北航
运的“黄金水道”,宏伟的三峡工程用水来发电。所以,
我们都应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D )
D
A. 建议并提倡居民使用节水龙头
B. 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园林或农田
C. 将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D. 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1
2
3
4
5
6
7
8
9
5. [节约意识]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中国人均水资源
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从身边
小事做起,请写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措施:
(写一条)。
一水
多用(或及时关闭水龙头等,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6. 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不停地循环,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水循环各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 ①是海水升华成水蒸气
B. ②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C. ③是水蒸气凝固成小冰晶
D. ④是小冰珠凝华成雹
1
2
3
4
5
6
7
8
9
【点拨】
海水吸热蒸发,从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当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后,会迅速液化成小水滴,故B正确;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当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后,会凝华形成小冰晶,故C错误;小冰珠和雹都是固体,雹不可能是小冰球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答案】 B
1
2
3
4
5
6
7
8
9
7. 图中的A、B、C、D、E、F分别表示一种物态变化,下列
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②夏
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③冬天,
河面上结了一层冰;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
后“消失”了;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
一层冰花;⑥北方寒冷的冬天,雪人“变矮”了。属于F
物态变化的现象是 (填序号);
属于B物态变化的现象是 (填序
号);B物态变化过程要 (填
“吸热”或“放热”)。
④⑥
②
放热
(第7题)
1
2
3
4
5
6
7
8
9
【点拨】
根据几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可知,A为凝华放热,B为液化放热,C为汽化吸热,D为凝固放热,E为熔化吸热,F为升华吸热。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属于汽化现象;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属于液化现象;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属于凝固现象;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属于升华现象;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属于凝华现象;⑥北方寒冷的冬天,雪人“变矮”了,属于升华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8. 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
(第8题)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根据 . (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或“烧瓶”)高度,先固定好 (填“铁夹”或“铁圈”),然后再依次固定好其他器材。
酒精灯及其火焰
铁圈
1
2
3
4
5
6
7
8
9
(2)点燃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在瓶口的上方倾斜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 ,这是因为水蒸气由于 而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3)若要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在金属盘内盛放适量
的 (填“冰块”或“热水”)。
小水珠
降温
液化
冰块
1
2
3
4
5
6
7
8
9
(4)实验时,握金属盘的手明显感觉到金属盘的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下列生活中的事例 (填序号)与此现象原理一致。
①夏天饮料里加冰块
②菜窖里常放几大桶水
③蒸笼蒸馒头
升高
③
1
2
3
4
5
6
7
8
9
【点拨】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高度,先固定好铁圈,然后再依次固定好其他器材。(2)点燃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在瓶口的上方倾斜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水蒸气由于降温而发生了液化。(3)在金属盘中加入冰块,冰块熔化吸热,使金属盘变得更冷,水蒸气更容易液化,从而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4)实验时,握金属盘的手明显感觉到金属盘的温度升高,说明水蒸气液化要放热,蒸馒头就是利用水蒸气液化放热使馒头蒸熟的。
1
2
3
4
5
6
7
8
9
9. [项目化学习]学习小组在学校科技比赛中选择“人工
增雨”模型进行研究。下面是项目研究的实施过程,
回答问题。
【项目分解】
(1)查阅资料;(2)项目设计;(3)调试与评估。
1
2
3
4
5
6
7
8
9
【项目实施】
(1)查阅资料: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在适合的天气实施人工增雨来缓解旱情。人工增雨运用“云降水”物理学知识,通过向云中播撒降雨剂(如干冰、碘化银),使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一般在自然云已经降水或者接近于降水的条件下,人工增雨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当云里已经凝结的水分特别多,但是因为云中某些条件不具备,无法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时,可以用高射炮将带有干冰的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将干冰播撒向云中,干冰会迅速升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进一步凝结成更多更大的水滴或冰晶,降落到地面形成有效降雨。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2)项目设计:
A. 研究小组根据资料绘制了如图1所示的流程图,请将内
容补充完整。
① ;② ;④ 。(均填物态变化
名称)
B. 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烧杯中装少量
水的目的是 。
升华
液化
熔化
提供充足的水蒸气
1
2
3
4
5
6
7
8
9
(3)调试与评估:
实验时在玻璃板下表面形成较多的霜,较长时间后,才出
现水滴,符合图1中的路径 (填“一”或“二”);
若要调整实验方案,按照另一路径实现模拟人工增雨,应
如何调整方案: (易获取的材料任选)。
二
将干冰换成冰
1
2
3
4
5
6
7
8
9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