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每课一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每课一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8 21:4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基础过关]
1.以下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是 (  )
A.森林面积减少 B.湖泊面积缩小
C.臭氧层空洞 D.水土流失加剧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2~3题。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11
33
33
31
11
11
33
33
31
22
31
31
31
11
12
31
31
11
11
11
31
11
11
11
11
2.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
A.草原退化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增加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3.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读“我国36°N附近某地1955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状况图”,完成4~6题。
4.图中的森林类型和耕地类型分别是 (  )
A.温带落叶阔叶林、旱地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旱地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田
D.亚寒带针叶林、水田
5.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该地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现象有 (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河流含沙量大 ③酸雨 ④海平面上升 ⑤沿海地区滩涂扩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
6.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下列行为中合理并可行的是 (  )
A.停止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建住宅
B.将林地开垦为耕地,以弥补道路占地
C.尽量少占耕地,并在道路两旁和住宅周围植树造林
D.将住宅用地移至滩涂地带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上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回答7~8题。
7.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地消除拉萨市区北部山洪的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面关于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的25名国际一流专家组成,以“寻找最后的白鳍豚”为主题的2006年长江豚类科考活动于12月13日结束,该科考队遗憾地宣布:在为期30多天、来回3 336千米的考察中未发现一头白鳍豚,这种比大熊猫更珍贵的种群的复壮希望已经极为渺茫。
白鳍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白鳍豚的眼很小,它利用声呐信号来寻找食物或识别目标。声呐信号还用于白鳍豚个体之间的通讯联系。
材料二 相关示意图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东北虎、藏羚羊和朱鹮等,都如白鳍豚一样濒临着灭绝。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能力提升]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0~11题。
10.关于农牧交错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a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
B.a带植被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C.b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b带是多民族聚居区
11.b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造成其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
①人口增长速度快 ②压缩农业用地 ③轮作套种 ④盲目开荒,粗放耕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读下表,完成12~13题。
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hm2
   转化来源
湿地类型   
旱田
城镇
用地
工矿
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0
235
48
海涂
43
-155
-2 027
0
17 627
水库坑塘
25 657
-33
-211
5 694
926
水田
76
-793
-1 053
0
0
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12.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13.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14.下列关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存在
B.青藏高原因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
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
D.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15.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读“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
积图”,回答问题。
(1)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却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东南沿海省区水土流失面积相对不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却达________万公顷,主要原因是什么?水土流失对该地区河流造成的影响主要是什么?
(3)简述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案例探究]
16.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计表明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今只剩下83个。昔时“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淡水湖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除闻名中外的罗布泊外,东西居延海、艾丁湖已是一片荒漠。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材料二 下图所示我国某湖泊不同年份的图片。
(1)结合材料二,分析该湖迅速退缩的主要人为原因。
(2)我国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主要原因是什么?
(3)湖泊退缩、消亡对环境的影响重大,试根据所学知识对此作出简要阐述。
答案
1.C [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臭氧层空洞属于环境污染问题。]
2.C 3.C [从“辽宁西北部某地”这一条件可以看出,该地靠近内蒙古高原,处在农
牧过渡带,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从1979~2005年耕地挤占了大量湖泊,湖泊面积减小。第2题,湖泊面积减小,空气湿度会明显减小,水生生物物种会减少,干旱、洪涝的频率会增加。第3题,该地处在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带,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不适合发展基塘生产,也不适合发展水稻种植和大牧场放牧业,而应该退耕还湖,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4.A 5.B 6.C [第4题,该地位于我国36°N附近,属于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
发育温带落叶阔叶林。第5题,该地砍伐森林、扩大耕地面积,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中泥沙增多,入海口滩涂扩大。第6题,应退耕还林,营造防护林,保持水土。]
7.C 8.D [第7题,②项错误,湿地的作用是调节气候,减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冬季可以增加拉萨市的温度,夏季可以降低气温。第8题,建立蔬菜和瓜果生产基地,受气温条件的限制不可取。]
9.(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主要是人为因素:滥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强化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法律规定;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和图,旨在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现状及成因、措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保护珍稀动植物物种的意识和责任感。第(1)题,由材料和示意图可明显看出其所反映的内容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第(2)题,主要考虑人为因素,白鳍豚的生存环境破坏和其自身价值引发人类的滥捕滥猎是导致其数量锐减的根本原因。第(3)题,保护珍稀物种,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法力度,依法打击违法行为,同时采取具体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等。
10.A 11.C [第10题,北方的农牧交错带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合,降水
较少,不易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因而农业生产潜力不大。第11题,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对耕地的需求量增加,导致开垦草地数量的增多,从而造成环境破坏,同时盲目开荒和粗放耕作也会造成环境的破坏。]
12.B [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可以通过表中数据计算得出,然后根据增减的绝对值
进行排序。]
13.C [通过上题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生物
多样性增多,水鸟的栖息地增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14.D [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在,故A错;青
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故B错;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错;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15.(1)气候干旱,降水少 植被覆盖良好
(2)500~1 000 ①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具有直立性,土质疏松;②夏季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③植被破坏严重。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在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
(3)①加强宣传,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②制定法律法规,严禁破坏森林、草原植被;③植树种草,恢复植被;④采取修筑梯田、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⑤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解析 本题以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图为载体,考查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的差异、原因及水土保持工作采取的措施等。第(1)题,新疆地区面积较大,但由于气候干旱少雨,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东南沿海省区由于森林覆盖率高,水土流失面积小。第(2)题,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又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大;对河流的影响体现在泥沙含量大,河床抬高等。第(3)题,水土保持工作主要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技措施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6.(1)上游地区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使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大规模
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缩小。
(2)全球变暖,蒸发加剧;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增多;荒漠化程度加剧;涵养水源减少,下渗量增大。
(3)削弱了径流的调蓄功能,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农业生态遭破坏。
解析 湖泊退缩原因主要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两方面分析;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湖泊退缩、消亡对环境的影响,要综合东西部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