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3.1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30 13:2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
  新华网2012年2月22日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2日在其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总部宣布,巴西成为2012年世界环境日活动的主办国,这也是巴西继1992年后第二次主办世界环境日活动。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绿色经济:你参与了
吗?”据环境署介绍,此主题旨在动员人们思考
绿色经济如何深入日常生活,并以此带来关于社
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良性改变,进而让人们不
断适应地球上70亿人共同生活的现状。【思考】 森林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然而目前森林却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试分析原因有哪些?
【提示】 林木砍伐,森林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是造成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目标定位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物物种减少
(1)生物物种减少的现状:______________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____________。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
①对森林的_____________;②对野生动植物的
____________、砍伐和走私;③_____________;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生物多样性热带森林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思考
1.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体现是什么?
【提示】(1)生态系统被破坏: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生长难以控制,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2)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本地物种的消失与灭绝。2.森林资源破坏
(1)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全球每年平均损失森林面积1800万公顷~2000万公顷,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_____________损失尤为严重。
(2)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
①林木砍伐;②林地_______和开矿;③薪柴采
集和大规模________;④空气________。热带雨林开荒放牧污染3.湿地减少
(1)湿地破坏现状
①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
_____________;②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不断退化;③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加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
(2)湿地减少的原因
急剧缩减①____________;②大量____________和河道___________;③人类_________、________造田;④环境污染;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引水灌溉截流改向围湖围海思考
2.生态环境问题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吗?
【提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生态问题的
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一般
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如水土流失在人类
社会之前就已经存在,只是人类活动加速了水土
流失的过程;物种灭绝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
象,只是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草地资源减少、____________遭破坏等。
图表解读
读教材3-1-10“中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森林破坏严重的两个主要地区在哪里?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生物多样性(2)我国次生盐渍化问题的两个主要地区在哪里?
(3)为什么会发生次生盐渍化?
(4)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区主要涉及哪些省份?
(5)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的主要地区在哪里?
提示:(1)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2)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3)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4)山西、陕西、甘肃、湖北、重庆、贵州。
(5)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南方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湿地减少等。【方法技巧】 对每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1)分布区域
每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都是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因而首先要
明确分布的区域。
(2)形成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
原因。一般来说,自然原因是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基
础(如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湿地等问题都
会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沙漠化往往发生
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而目前大多数生态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原因。从人
为原因来看,主要体现在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
利用。明确成因,有助于对环境问题的解决。
(3)危害
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包括对环境自身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森林的破坏不仅会造成自然环境中其他要素的改变,也会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
(4)解决措施
联系实际,针对成因、危害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的25名国际一流专家组成,以“寻找最后的白鳍豚”为主题的长江豚类科考活动已经结束,该科考队遗憾地宣布:在为期30多天、来回3336千米的考察中未发现一头白鳍豚,这种比大熊猫更珍贵的种群的复壮希望已经极为渺茫。
白鳍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白鳍豚的眼很小,它利用声呐信号来寻找食物或识别目标。声呐信号还用于白鳍豚个体之间的通讯联系。
材料2:相关示意图。
近300年来人口与物种灭绝数量增长趋势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东北虎、藏羚羊和朱鹮等,都如白鳍豚一样濒临灭绝。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和图,旨在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现状及成因、措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保护珍稀动植物物种的意识和责任感。第(1)题,由材料和示意图可明显看出其所反映的内容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第(2)题,主要考虑人为因素,白鳍豚的生存环境破坏和其自身价值引发人类的滥捕滥猎是导致其数量锐减的根本原因。第(3)题,保护珍稀物种,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法力度,依法打击违法行为,同时采取具体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等。
【答案】 (1)生物多样性减少(或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2)主要是人为因素。滥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也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3)完善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规定;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2)我国次生盐渍化地区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①分布:我国次生盐渍化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
方以旱田为主的农耕区,属温带半湿润地区。②
原因:次生盐渍化是由灌溉方式不合理造成的,主要是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抬升,再加上春季
蒸发旺盛,降水较少,盐分随水运动,在地表累
积,形成次生盐渍化。 (2012·湖北黄冈模拟)下面图甲是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图乙是中国贫困区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和图乙的关联性体现如图丙所示。
若此关联性发生在图乙中的H处,则图丙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脱贫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此关联性发生在图乙中的C处,则图丙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脱贫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F处的地壳构造运动活跃,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__________、________等。制约图甲中E处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是__________,为此国家在该区域规划建设了最大的扶贫项目“__________”,该项目的完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旨在考查对我国主要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和
国土整治工作的空间认识能力。从图上提供
的信息可以看出,第(1)题,图乙中H处为南
方低山丘陵,C处为内蒙古东部草原。第(2)
题,图甲中F处为西南云、贵、川三省接壤
处。这里形成了以地震、泥石流、滑坡为主
的灾害系统。图甲中E处为西南地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是交通滞后。
【答案】 (1)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 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过垦过牧 土地荒漠化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
(2)滑坡 泥石流 交通运输 南昆铁路 加快西南地区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货物流通,商品交换,促进市场发展,商业繁荣;带动与商业、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及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教材P40探索
例如在一片草原区,草地、兔子、狼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但由于人为猎杀等原因,使狼突然减少,甚至消失,那么生态稳定性破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被打破,可能出现兔子急剧增长,草场退化等现象。这就给区域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二、教材P41思考
1.有变快的趋势。
2.人口的增长对各种生物资源的需求量增大,获
取这些资源的速度大大加快,当超过了他们的更
新速度时导致物种的灭绝;人口的增长对耕地资
源的需求量增大,在扩大耕地面积时造成生态破
坏,导致物种的灭绝;人口的增长对矿产资源的
需求量增大,在开采和利用的过程中会造成生态
破坏和环境污染,导致物种的灭绝。
三、教材P42思考
1.亚马孙地区地处平原,热量条件好,生物资源丰富;亚马孙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为发展本地区的经济,一方面大量毁林,发展耕作业,导致森林面积锐减;另一方面大量砍伐木材出售,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2.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它的破坏将导致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亚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着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热带森林,其全球生态环境效应尤为显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它的一呼一吸,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它的破坏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气候变暖,洪涝灾害加剧,气候异常。
四、教材P44思考
1.水面逐渐缩小。
2.原因有围湖造田,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淤积河道和湖泊等。
五、教材P46思考
主要采取了预警监督、综合治理、生态恢复和监测预报相结合的治理措施。
六、教材P46复习题
1.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生物物种减少、森林资源破坏、湿地减少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人口少,人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对环境的影响弱,因此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洪涝和干旱等自然原因所引起的。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则主要是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人为原因所造成的。
2.根据学生实际居住地的情况完成该题(提示:可参考图3-1-10来完成)。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