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情景导入
新华网北京2012年3月5日电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5%,这是2005年以来,中国首次调低GDP增速预期目标。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主动降低发展速
度表明,“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
利用这样一个机会来“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中
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
持续的问题,使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
源相适应。”【思考】 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来看,我国经济的艰难调整说明了什么?
【提示】 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目标定位
1.理解三个发展阶段人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2.举例说明人类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
(1)原因: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
____________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对自然
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
威胁,对自然具有一种畏惧和盲目崇拜的心理。
(2)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________的
关系。生产力水平依赖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1)原因: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
___________大大减弱;___________提升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2)人与自然: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
__________,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
________自然的存在。依赖性工业文明盲目乐观无视(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对抗开始出现,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
_____________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
______________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____________等。
土地荒漠化生态系统环境污染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1)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_______,才能
生存和发展。
(2)人与自然: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
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3)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____________会
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协调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环境图表导读
读教材图1-1-4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
(2)图中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的分界点处于什么状态?
提示:(1)资源消耗先上升后下降,资源总量在
不断减少;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污染程度
先上升后下降,人口增长先上升后下降,人口
总量一直在增加。
(2)图中分为四个时期。A点,污染程度超过环
境容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B点,污染程度
达到最大值,已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使经
济发展速度下降。C点,污染程度下降到环境
容量之内,可以和谐发展。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_________
和约束。
2.环境伦理观: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_______________关系。
3.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不仅表现在_____________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利益关系上。
规范和谐与平衡人与人人类与自然思考
环境伦理观的含义是什么?它涉及哪些问题?
【提示】 (1)环境伦理观的含义:环境伦理观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2)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
活动的主观性与地理环境的客观性之间的矛
盾贯穿在人地关系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随
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人类利
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逐渐扩大和
加深,因而环境问题的内容和表现也在不断
地变化。按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演变历程,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列表比较如下:
【拓展延伸】 工业文明时期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原因
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主要原因有:
(1)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前所未有地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2)随着工业化城市进程加快,大量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进入环境,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
(3)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性、全球性污染和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2012·咸阳质检)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其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 本题提供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示
意图,考查不同时期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等重要知识。(1)乙图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
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人
地矛盾开始并已经激化。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
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2)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
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带来森林
减少、生态系统更脆弱等问题,由于植被破
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3)古代由于人们
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为了扩大耕地面
积,往往直接放火烧山、围湖造田,从而导
致生态平衡的破坏。(4)影响人地关系的主要
因素包括人类的思想认识,人类作用于环境
的能力(科技、生产工具)以及人口数量等几方面。
【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
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
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
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
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人类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1.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必要性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必须解决的最基本的问
题。随着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出现与
加剧,解决的措施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技术上的
投入以及法律的规范,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
观,建立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只有这样,环
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
相处。2.人类的环境伦理观
传统的伦理观仅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而环境伦理观不仅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不道德,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下表将新的环境观和传统环境观作了比较。
下列说法符合环境伦理观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解析】 环境伦理观既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约束,
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规范和约束。它要求人类在利用自
然、开发自然时应注意保护自然,不能导致生态系统的
破坏。“竭泽而渔,焚薮而田”是一种杀鸡取卵、严重
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符合环境伦理观。“封山育林,
永不采伐”要求人类只保护不利用,这样必然阻碍人类
发展;而环境伦理观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它的
目的是促进人类发展。“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结果是人口急剧增
长,造成对环境的掠夺性使用,不符合环
境伦理观。
【答案】 A
一、教材P4探索
本“探索”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不同学者和组织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我们根据他们的言论,归纳出他们的人地观。
老子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但在总的自然观上,把人类看作自然的奴隶,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培根的人类自然观:文明社会的到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后果是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发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我们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同时,环境也把受到的这种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当两者出现矛盾时,就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关注
环境与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寻求
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二、教材P7思考
树木拥有法律地位。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
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时,何为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
于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
三、教材P8思考
1.(1)阿尔贝特·史怀泽:人类应当保护生命,
爱护生命,既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具
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
(2)马丁·海德格尔:呼吁人类保护环境、拯
救地球。要拯救地球,也需要改变人的主体
地位,即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
(3)奥尔多·利奥波德:人为大地共同体的一
员,伦理道德要向大地扩展;保护生态系统
的和谐稳定、保持生物存在的多样性、保持
土地完整无损的行为就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
的行为。
(4)蕾切尔·卡逊: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
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5)丹尼斯·梅多斯:目前世界的困境可以通过
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资源消耗
等五种因素的联系和变动表现出来。如果世界
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
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
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的某一个时候达到
极限。人类不要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地
追求经济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
2.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当把自己看做
环境中的一员,同其他生物一样,都属于环
境的组成部分,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
区,同其他生物和谐与平衡发展,树立正确
的环境伦理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
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四、教材P8复习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经过了三个阶段,即人
类畏惧、崇拜自然的阶段;人类无视自然,
试图主宰自然的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
协调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
落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
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对自然具有一
种畏惧和盲目崇拜的心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第二阶段:由于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
依赖性大大减弱,工业则提升了人类改造自
然的能力。人类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
无视自然的存在,人与环境开始对抗,矛盾
逐步尖锐。
第三阶段:科技进一步发展,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人与环境开始和谐发展。
2.环境伦理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怎样才算正当、合理的问题以及人类对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问题。环境伦理观源于人类对以往人类文明的反省以及面对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危机意识。
3.环境伦理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类对待
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到底自然有没有
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学生应树立这样的观
点: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个人与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考虑未来。例如:工程建设前要进
行环境评估;垃圾的回收利用等。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