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物态变化(解析版)
目录
A题型建模 专项突破 ………………………………………………………………………1~18
题型一:温度及其测量 1
题型二: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常考点) 3
题型三:熔化与凝固图像(难点) 4
题型四: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常考点) 5
题型五: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现象(常考点) 6
题型六: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常考点) 7
题型七: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重点) 8
题型八:升华与凝华(常考点) 10
题型九:水循环与水资源 11
B综合攻坚 能力跃升………………………………………………………………………18~25
题型一:温度及其测量
1.(24-25八年级上·甘肃张掖·阶段练习)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人体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约为42℃ B.冰箱冷藏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一般淋浴用水的温度约为70℃ D.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答案】D
【详解】A.人体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通常在23℃左右,42℃的温度对于室内环境来说过高,会使人感到闷热不适,故A不符合题意;
B.冰箱冷藏室的主要功能是保鲜,其温度通常设置在0℃以上,以保持食物的新鲜度,-5℃的温度过低,会导致食物冻结,影响口感和营养价值,故B不符合题意;
C.洗澡水的温度略高于人体体温,一般为40℃~50℃,故C不符合题意;
D.人的正常体温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通常在36.5℃左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4·河南新乡·一模)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用此温度计测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时,示数为98℃;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示数为2℃。在测一杯温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与温水的真实温度恰好相等。则这杯温水的温度为( )
A.40℃ B.45℃ C.50℃ D.55℃
【答案】C
【详解】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差为
100℃-0℃=100℃
由此温度计测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时,示数为98℃,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示数为2℃,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
在测一杯温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与温水的真实温度恰好相等,设温水的温度为t,则有
解得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3-24八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温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温度的准确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下列有关温度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可以将玻璃管的内径变粗
B. 乙图中,为防止温度计被胀破,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待测液体中后,要立刻读数
C. 丙图中,体温计使用之前必须要用沸水消毒
D. 丁图中,炼铁时温度非常高,常规温度计的玻璃外壳会熔化,可以选择热电偶温度计
【答案】D
【详解】A.实验中,利用细玻璃管内水面的变化来放大外界温度变化引起玻璃瓶内液体体积的变化,玻璃管越细,实验现象越明显,故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待测液体中后,需要等待液柱稳定后再读数,立刻读数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故B错误;
C.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一般是 35℃至 42℃,沸水的温度通常在 100℃左右,用沸水消毒会损坏体温计,故C错误;
D.热电偶温度计利用热电效应原理, 通过测量两种不同金属在温度变化时产生的电势差来测定温度, 具有较高的温度测量范围和稳定性, 适合在高温环境中使用,故D正确。
故选D。
4.(23-24八年级上·江西景德镇·期末)上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温度计利用了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若要测量萘的沸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表格中的 做测温物质。
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萘
熔点/℃ 80.5
沸点/℃ 357 78 111 218
【答案】热胀冷缩;水银。
【解析】[1]温度计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由表中数据可知,甲苯的沸点111℃,水银的为357℃、而萘的沸点为218℃,高于甲苯沸点,低于水银的沸点,因此要测量萘的沸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水银做测温物质。
题型二: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
5.(2025·云南大理·二模)夏天在卖海鲜产品的摊位上,经常看到摊主将冰块放在新鲜的海产品上面用于保鲜,这主要是因为冰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要 热量。
【答案】 熔化 吸收
【详解】[1][2]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冰块有较低的温度和熔点,且冰由固态熔化成液态水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
6.(2022·安徽池州·模拟预测)北京冬奥会采用最先进的高效节水人工造雪设备和智能化的造雪系统,在最合适的条件下造雪,保持最佳造雪效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人工造雪是雾化后的小水滴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晶形成的。
【答案】凝固
【详解】由“人工造雪是雾化后的小水滴”“冰晶”可知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分别为液态与固态,所以发生的物态变化为凝固。
7.(2025·甘肃临夏·一模)哈尔滨亚运会的主火炬塔“雪韵丁香”在开幕式上完美亮相,点火系统由56个如同花蕊般的钛合金喷口组成,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的万众一心,其中钛合金也是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的重要原材料,是因为钛合金不具有下列的哪个特点( )
A.硬度高 B.熔点低
C.密度小 D.耐高温
【答案】B
【详解】钛合金也是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的重要原材料,是因为钛合金具有硬度高、密度小、耐高温、熔点高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4-25八年级上·北京延庆·期中)如图所示是《天工开物》中描述的铸釜时的情境,工匠将铁水倒入模具中固结成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水固结成型属于熔化现象
B.铁水固结成型属于凝华现象
C.铁水固结成型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铁水固结成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
【答案】C
【详解】AB.铁水固结成型,是铁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故AB错误;
CD.铁是晶体,铁水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9.(24-25八年级上·山西吕梁·期中)如图是交城非遗“琉璃咯嘣”的制作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琉璃咯嘣”是晶体
B.玻璃的熔点较高,需要高温才能熔化
C.“琉璃咯嘣”发出的“咯嘣”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D.“琉璃咯嘣”在加热熔化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
【答案】D
【详解】A.“琉璃咯嘣”没有固定的熔点,没有固液共存态,所以属于非晶体,故A错误;
B.玻璃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故B错误;
C.“琉璃咯嘣”发出的“咯嘣”声音的原理是利用上部细长的空管连接下部的葫芦状薄壳,当在外平面吸气或呼气时,气流带动薄壳的外平面振动,从而发出 “咯嘣”的声音,故C错误;
D.琉璃不是晶体,所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故D正确。
故选D。
10.(24-25八年级上·甘肃定西·期中)冬天,北方的菜窖里常放几桶水,这样做的原因是( )
A.降低菜窖内的温度 B.水蒸发要吸热,可避免窖内的菜冻坏
C.用来洗菜 D.水凝固时要放热
【答案】D
【详解】冬天,在地窖中放几桶水,温度降低时,水就会凝固,凝固要放热,可以提高地窖内的温度,使菜不至于冻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题型三:熔化与凝固图像
11.(2024·四川广元·二模)如图所示,图甲是萘的熔化图像,图乙是塑料的凝固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萘和塑料都是晶体 B.萘的熔化过程用了5min
C.萘在B点时为固液共存态 D.与塑料具有相似凝固图像的物质有松香、石蜡、海波
【答案】B
【详解】A.图中奈熔化时温度不变,是晶体,塑料凝固时温度改变,是非晶体;故A错误;
B.萘的熔化从5min开始,10min结束,熔化过程用了10min-5min=5min,故B正确;
C.萘在B点时刚到达熔点,是固态,故C错误;
D.塑料是非晶体,与塑料具有相似凝固图象的物质有松香、石蜡,而海波是晶体,故D错误。
故选B。
12.(24-25八年级上·湖南邵阳·期中)在严寒的雪山高原上,边防战士生活非常艰苦,经常从外取雪加热成沸水,供饮水和使用,如图能正确表示这个过程的图像的是( )
A.B.C. D.
【答案】B
【详解】雪是晶体,晶体熔化时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熔点,雪的熔点是0℃;当雪完全熔化以后,继续加热至水沸腾,水沸腾时温度也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故B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24-25八年级上·甘肃平凉·期中)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锡在EF段放热,是固液共存状态
B.锡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240℃
C.锡熔化过程用了7min,不断吸热
D.锡是不透明的金属,属于非晶体
【答案】A
【详解】AB.由图可知锡在BC段为熔化过程,在EF段为凝固过程,因此在EF段放热,是固液共存状态;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232℃不变,即锡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232℃,故A正确,B错误;
C.锡在BC段为熔化过程,在第3分钟开始熔化,第7分钟熔化结束,因此熔化过程用时4min,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故C错误;
D.锡是不透明的金属,但由于锡有固定的熔点,因此锡为晶体,故D错误。
故选A。
14.(23-24八年级下·湖南娄底·期末)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第15min时,该物质已完全熔化 D.该物质在10~25min内没有吸收热量
【答案】B
【详解】A.观察图像可知,在10~25min 时间段内,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变,这符合晶体的熔化特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 不符合题意;
B.由于10~25min 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且温度不变,此不变的温度即为熔点,从图像能明确看出该温度是80℃,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80℃,故B符合题意;
C.由图像可得,第10min 时物质刚开始熔化,到25min 才完全熔化,因此第15min 时该物质还未完全熔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在10~25min内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晶体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来实现状态的转变,所以该物质在10~25min 内一直在吸收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题型四: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5.(23-24九年级上·山东淄博·期末)小晋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的熔化规律”。
(1)实验中,宜选用 (选填序号“①碎冰块”或“②体积较大的冰块”);
(2)组装器材时,①铁圈、②石棉网、③温度计和④试管四个中,最后固定高度的是 (选填序号);
(3)此实验采用了水浴加热法,这样加热的优点是 ;
(4)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小晋做出了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他发现冰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从实验判断冰是 (选“晶体”或“非晶体”)。 从图像上看水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冰的比热容;
(5)如图乙所示,物质在A点时具有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B点时具有的内能。
【答案】 ① ③ 受热均匀 不变 晶体 大于 小于
【详解】(1)[1]实验中,宜选用①碎冰块,容易使物质受热均匀。
(2)[2]组装器材时,按照从下到上的原则,先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确定①铁圈的位置,然后上面放②石棉网,石棉网上放烧杯,然后固定④试管,最后固定高度的是③温度计。
(3)[3]此实验采用了水浴加热法,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水再给试管中的冰加热,这样加热的优点是使物质受热均匀。
(4)[4]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从实验判断冰是晶体。
[6]从图像上看,在质量和加热时间,即吸收的热量相同时,水温度升高得比冰少,所以水的比热容大于冰的比热容。
(5)[7]由图乙可知,物质在A点到B点的过程中,处于熔化过程,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所以在A点时具有的内能小于在B点时具有的内能。
16.(2025·江苏泰州·三模)小明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
(1)将温度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设置好数据采集软件的相关参数。为了使温度传感器探头与冰块充分接触,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实验中采用“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减缓升温之外还能使冰块 。
(2)观察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冰从开始加热到熔化成水一段时间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是 。
(3)如果将冰块换成石蜡碎块做同样的实验,还需要添加的器材是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地清洗试管,防止石蜡 导致探头无法取出。
【答案】(1) 较小 受热均匀
(2)温度不变
(3) 酒精灯 凝固
【详解】(1)[1][2]本实验应该选用颗粒较小的冰做实验,且采用水浴法,是为了使冰受热均匀。
(2)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冰是晶体,冰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1][2]将冰块换成石蜡碎块做同样的实验时,由物理常识可知石蜡碎块从温水中吸收的热量不足以使它熔化,则需要添加的器材是酒精灯;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地清洗试管,防止石蜡凝固导致探头无法取出。
考点五: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现象
17.(24-25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如图所示,有关家用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箱是利用制冷剂在冷冻室液化放热,在冷凝器汽化吸热来工作的
B.打开冰箱门时常常会出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蔬菜装袋放入冰箱中,可有效减慢蔬菜中水分的蒸发
D.打开工作中的冰箱门,最终能使整个房间内降温
【答案】C
【详解】A.冰箱是利用制冷剂在冷冻室汽化吸热,在冷凝器液化放热来工作的,故A错误;
B.“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B错误;
C.蔬菜装袋放入冰箱中,降低了蔬菜的温度,同时减少了蔬菜与空气的接触,减慢了蔬菜表面的空气流速,可有效减慢蔬菜中水分的蒸发,故C正确;
D.打开冰箱门,冰箱中的冷空气流出,冰箱为了维持温度,压缩机开始工作,将会产生更多的热量,并释放到空气中,最终导致房间内的温度升高,故D错误。
故选C。
18.(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夏天,将冰镇的饮料在温暖的室内放一会儿,饮料瓶外壁上会出现密集的小水滴。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相同的是( )
A.冰封湖面 B.冰雪消融
C.寒冬凝霜 D.秋起晨雾
【答案】D
【详解】夏天,将冰镇的饮料在温暖的室内放一会儿,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瓶放热,液化成小水滴。
A.冰封湖面是液态的水放热,凝固成固态的冰,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吸热,熔化成液态的水,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寒冬凝霜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叶片放热,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秋起晨雾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液态的小水滴,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相同,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9.(23-24八年级上·江西抚州·期末)炒酸奶是夏天很火的一种食品。如图所示,将酸奶和挑选的水果等一起倒在一块铁板上,用铲子充分搅拌,制作动作像炒菜,故称之为炒酸奶。在炒酸奶时铁板附近会出现大量的“白气”。关于“白气”,下列论述分析正确的是( )。
A.炒酸奶时铁板附近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汽化而成的水蒸气
B.炒酸奶时铁板附近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升华而成的水蒸气
C.炒酸奶时铁板附近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小水珠
D.炒酸奶时铁板附近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答案】D。
【解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炒酸奶时铁板附近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3-24八年级上·河北衡水·期末)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知识,关于厨房中发生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在皮肤表面液化吸热
B.手被刚从冷冻室拿出来的冻肉“粘”住,这是凝固现象
C.烧水时,看到水沸腾了,则此时的水温就是100℃
D.揭开锅盖看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答案】B。
【解析】A.水蒸气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在皮肤表面液化放热,故A错误;
B.手被刚从冷冻室拿出来的冻肉“粘”住,是因为手上的水遇到冷的冻肉发生了凝固现象,故B正确;
C.水的沸点和大气压强有关,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所以看到水沸腾了,此时的水温不一定就是100℃,故C错误;
D.揭开锅盖看到的“白气”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这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B。
21.(23-24八年级下·北京丰台·期末)如图所示,小明观察到水烧开时出现大量“白气”,但靠近壶嘴处几乎看不见。这是因为水沸腾时喷出了大量水蒸气,壶嘴附近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仍然保持 (选填“固”、“液”或“气”)态;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由于环境温度 (选填“较高”或“较低”),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 (选填“小冰晶”或“小液滴”),形成“白气”;“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就消失了。
【答案】气;较低;液化;小液滴;汽化。
【解析】[1]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高,水蒸气很难液化,仍然保持气态,所以看不到“白气”。
[2][3][4]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形成了小水珠,所以看到了“白气”。
[5]当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汽化现象,小水珠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无色透明,所以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了。
考点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2.(22-23九年级上·河南鹤壁·期末)如图所示,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处进行,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 方式汽化成水蒸气散发到植物体外。由于这个过程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所以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植物也不会由于外界温度太高而受到伤害。
【答案】蒸发;吸热。
【解析】[1]植物的蒸腾作用就是蒸发现象,发生在植物的表面,蒸腾作用可把植物体内的水以蒸发的方式汽化成水蒸气散发到植物体外,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
[2]汽化有两种方式,即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现象,蒸发能够带走一些热量,具有吸热降温作用。
23.(24-25八年级上·山东滨州·期中)炎热的酷暑,大家想尽一切办法消暑降温,其中扇扇子是驱赶炎热的重要手段,扇扇子时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
A.扇出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
B.扇来的风是凉的
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
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答案】C
【详解】A.扇出的风和身体周围的空气的温度一样,只是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故A不符合题意;
B.扇出的风和空气的温度一样,不是凉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扇来的风加快身体表面汗液的蒸发速度,蒸发可以从人体吸热,从而带走了身体上的热量,使人感到凉快,故C符合题意;
D.夏天,人体的热量是不断向外散发才能保持正常体温的,所以扇子扇不走人体身上的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24-25九年级上·重庆大渡口·阶段练习)下列做法能减慢液体蒸发的是( )
A.将新鲜的水果放入保鲜袋中
B.夏天,将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
C.洗手后,将双手摊开放到干手机下吹干
D.雨后,将篮球场上的积水扫开
【答案】A
【详解】A.将新鲜的水果放入保鲜袋中,减慢了空气流动速度,减慢了水果内水分的蒸发,故A符合题意;
B.夏天,将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洗手后,将双手摊开放到干手机下吹干,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并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雨后,将篮球场上的积水扫开,增大了水分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物理知识。对图中所蕴含物理知识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图甲:自制简易冰箱利用蒸发吸热来保存食物
B.图乙: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C.图丙: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吸热来保存蔬菜
D.图丁: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管引水,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
【答案】C
【详解】A.自制简易冰箱是通过水的蒸发吸热来保持食物处于低温环境,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乙:阳光下可以提高温度加快蒸发,说明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时放出热量来保存蔬菜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庞大的地下灌溉工程,坎儿井在地下,井内的水温比外界低,可以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少水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减慢水面空气的流速,从而减少水的蒸发,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6.(2025·陕西西安·一模)《天工开物》记录了我国古代的传统手工技术
(1)如图所示,人们晾晒豆株时要尽量将豆株铺开,这是通过增大液体 的方法来加快液体蒸发的速度。
(2)小明想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其他因素,如图所示,他在三块完全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等的水;通过A、B两图可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是否有关。
(3)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除了题中涉及到的以外还可能与 有关。
(4)本实验用到的基本方法是 (填探究方法)。
【答案】(1)表面积
(2)温度
(3)环境湿度
(4)控制变量法
【详解】(1)将豆株铺开,是增大了豆株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即增大了豆株上的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即增大液体表面积,达到加快液体蒸发速度的目的。
(2)A、B两图中,只有液体的温度不同,故探究的是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
(3)A、C两图中,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不同,故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上方的空气流速的关系”,故本题中涉及到了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在阴雨天,环境湿度较大,水蒸发的较慢,在晴朗的天气,空气较干燥,环境湿度较小,水蒸发的较快,故环境湿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蒸发的快慢。
(4)控制变量法就是一个因素受到多个变量的影响时,往往控制无关变量不变,仅改变目标变量进行观察分析的一种方法。本题中水的蒸发快慢与三个因素有关,在探究时,往往被探究的因素发生变化,而其他两个因素控制不变,是控制变量法的一种应用。
考点七: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27.(24-25九年级下·河南驻马店·期中)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某同学组装好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后,发现存在的一处错误,改正的方法是 (选填“上移A”或“下移B”);
(2)正确调整实验装置后,在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计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从第2.5min开始观察到了如图乙所示的现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丙上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
时间/ 0 0.5 1 1.5 2 2.5 3 3.5 4
温度/℃ 90 92 94 95 96 97 97 97 97
(3)本次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 ℃;
(4)生活中煮水饺时,放入水饺,待水烧开后,你认为应该把火 (选填“调小”或“调大”)些,这样做的原因是 。
【答案】(1)上移A
(2)
(3)97
(4) 调小 见解析
【详解】(1)图甲所示实验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会导致测温不准,因为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上移A。
(2)根据表格数据,在图丙中描点连线,作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下:
(3)从第2.5min开始观察到了如图乙所示的现象,气泡上升时变大,说明水开始沸腾,由表可知,水沸腾后温度保持在97℃不变,则沸点是97℃。
(4)[1][2]由图像可知,水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上升,沸腾后,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生活中煮水饺时,放入水饺,待水烧开后,为了节能,应把火调小。
28.(24-25九年级下·湖南娄底·阶段练习)小明利用图甲所示的三颈烧瓶做水的沸腾实验。
(1)如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与时间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 ℃;水沸腾时的特点: ,温度保持不变;
(2)撤去酒精灯后,水停止了沸腾。接着将三颈烧瓶的瓶口全部用塞子密封住,小明发现利用图丙装置将注射器的活塞 (选填“向上拉”或“向下推”),可以让已经停止沸腾的水再次沸腾。
【答案】(1) 98 持续吸热
(2)向上拉
【详解】(1)[1]由图乙可知,水从第6min开始沸腾后,水温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
[2]水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来维持,所以,沸腾的特点是:持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将三颈烧瓶的瓶口全部用塞子密封住,然后向上拉动注射器的活塞,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因为水的沸点会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因此水会重新沸腾起来。
题型八:升华与凝华
29.(24-25八年级上·海南儋州·期中)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它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仔细观察发现,“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 (选填“室内”或“室外”)一侧。
【答案】 凝华 室内
【详解】[1][2]北方冬天的清晨,玻璃上的“冰花”是固体小冰晶,是由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发生了凝华现象,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所以“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室内一侧。
30.(24-25八年级上·北京·期中)某同学将气球套在装有适量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广口瓶瓶口上,观察到瓶内干冰变少,而气球膨胀,且瓶内无液体产生。瓶身上出现一层霜,如图所示。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干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发生此物态变化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从而使得瓶壁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小冰晶附着在瓶壁上,因此霜出现在瓶身 (选填“内”或“外”)侧。
【答案】 升华 吸热 凝华 外
【详解】[1][2]物质直接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直接变成为气态的二氧化碳,是升华现象,由于升华需要吸热,所以干冰升华要吸收热量。
[3][4]由于干冰升华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所以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凝华变为固态小冰晶,附着在瓶壁上,因此霜出现在瓶身外侧。
31.(24-25九年级下·重庆长寿·期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描述二十四节气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明雨落润桑田”——“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白露凝珠湿浅草”——“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霜降霜凝秋意寒”——“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冬至雪舞兆丰年”——“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C
【详解】A.“雨”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放热形成的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放热形成的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放热形成的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32.(24-25八年级上·贵州黔东南·期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属于凝华的是( )
A.立春——冰雪消融 B.白露——露珠晶莹
C.霜降——霜挂枝头 D.冬至——千里冰封
【答案】C
【详解】A.冰雪消融,冰雪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晶莹,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挂枝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故C符合题意;
D.千里冰封,水结冰的过程是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题型九:水循环与水资源
33.(23-24八年级上·广东清远·期末)如图所示,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水循环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蒸气上升到气温较低的高空, 成小水珠或 成小冰晶,由此形成一朵朵白云;白云的小冰晶凝聚变大,下落过程中 成大水珠形成雨。(以上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答案】液化;凝华;熔化。
【解析】[1][2][3]大气中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由气态变成液态小水珠,属于液化,或由气态变成固体小冰晶,属于凝华,这就形成了云;当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熔化又变成小水滴,这就形成了雨。
34.(24-25八年级上·河南周口·期末)如图所示,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B.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过程,要放出热量
C.图中云的主要组成是水蒸气
D.图中的循环过程说明水的总量是不变的,我们没有必要节约用水
【答案】AB
【详解】A.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热,故A正确;
B.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小水滴是液化过程,液化会放出热量,故B正确;
C.图中云的主要组成是水蒸气变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虽然地球上有丰富的海洋水,但是能供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使用的淡水却很短缺,所以必须节约用水,故D错误。
故选AB。
1.(20-21八年级下·上海徐汇·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做“测量物体的温度”的实验。
(1)甲测量时操作的错误是 。
(2)乙读数时操作的错误是 。
(3)丙应该读出的温度是 ℃。
【答案】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 拿出待测液体读数 -22
【详解】(1)[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不符合规范。
(2)[2]测温时不能拿出液体读数,否则测温不准。
(3)[3]由图可知,分度值为1℃,数值向下变大,所以是-22℃。
2.(23-24八年级上·安徽阜阳·期中)如图是某温度计的示数,该温度最有可能是( )
A.冰熔化时的温度 B.人体的正常体温
C.泰州夏天的室外温度 D.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
【答案】A
【详解】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读数是0℃。
A.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的熔点也是0℃,即熔化时的温度是0℃。故A符合题意;
BD.人是恒温动物,人体正常体温约为37℃,变化幅度不大。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低于人体温度,约为23℃。故BD不符合题意;
C.泰州夏天温度较高,室外温度可到32℃左右,远远高于0℃。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5·四川成都·三模)我国已经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月壤打砖机,其工作原理是把太阳能聚集起来,通过光纤传输到月壤,月壤在强光照的情况下吸热 成液态,然后 成不同规格的砖块。(均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 熔化 凝固
【详解】[1]月壤在强光照下吸热,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过程。
[2]液态月壤冷却后变为固态砖块,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过程。
4.(24-25九年级上·福建福州·阶段练习)北方的冬天,下过大雪后,常见到一些城市出动装满盐水的洒水汽车,在主要的街道上喷洒盐水,洒了盐水后,雪很快就化了。这是因为:( )
A.盐水和雪起化学反应,放出了热 B.盐水是热的,把雪化了
C.盐水吸收太阳的辐射本领强 D.盐水降低了冰雪的熔点
【答案】D
【详解】北方的冬天下大雪时,常见到一城市出动装满盐水的洒水汽车,在主要的街道上喷洒盐水,洒了盐水后,使雪中有杂质盐,盐水降低了冰的熔点,加快了积雪熔化,尽快疏导交通,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4·江西南昌·模拟预测)熟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但是心急也吃不了冰棒。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舌头舔刚从冰柜里拿出来的冰棒,舌头被“粘”在了冰体上。舌头被“粘”在冰棒上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
【答案】B
【详解】小朋友的舌头被雪糕粘住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温度低的雪糕放热凝固成了冰,所以将舌头粘在了雪糕上,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2-23八年级下·山东日照·期末)用图像来描述物理现象,是物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简单明了。从图中读出的物理信息错误的有( )
A.甲是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B.乙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C.乙物质在B时刻是固态,C时刻是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的熔点是210℃
【答案】C
【详解】A.甲图象中,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熔化图象,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逐渐升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乙图象中,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熔化图象,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乙图象中,物质在BC段属于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物质在B时刻还没有熔化,所以是固态,在C时刻刚熔化完,是液态,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乙图象中,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210℃不变,所以熔点为210℃,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3-24九年级上·山东临沂·期末)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逐渐升高
B.在第8分钟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物质在BC段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D.该曲线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答案】C
【详解】A.从图象上看,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是该物质吸热升温过程,不能表示它的熔点也在升高,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在第8min时该物质刚开始熔化,而不是已全部熔化,故B错误;
C.BC段表示该物质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正在熔化,因此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
D.由图可知,BC段是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由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说明该物质是晶体,该曲线是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故D错误。
故选C。
8.(24-25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热管是一种高效的传热装置,广泛应用于航天、军工、交通及建筑工程等领域。其结构并不复杂,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衬了一层多孔材料制成的吸收芯,吸收芯的中间充以酒精之类易汽化的液体。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管内物质在冷端液化放热 B.热管内物质在冷端汽化吸热
C.热管内物质在热端熔化吸热 D.热管内物质在冷端凝固放热
【答案】A
【详解】ABD.从多孔材料中出来向冷端流动,到冷端遇冷液化放热成液体回到多孔材料中流回热端,这样循环往复完成热的传递。因此热管内物质在冷端液化放热,故A正确,故BD错误;
C.对热管的一端加热,加热处的液体马上汽化成气体,因此热管内物质在热端汽化吸热,故C错误;
故选A。
9.(2025·江苏镇江·一模)狗的汗腺在舌头上,烈日下狗伸出舌头快速喘气,加快了汗水表面的 ,使汗水蒸发加快,蒸发是 过程,使狗感到凉快。
【答案】 空气流速 吸热
【详解】[1]烈日下狗伸出舌头快速喘气,加快了汗水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使汗水蒸发加快。
[2]蒸发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所以狗感到凉快。
10.(23-24八年级上·广东惠州·期末)小明洗澡时,发现浴室里充满“白气”,洗完澡后发现A、B两根水管,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珠,如下图所示。
(1)看到的“白气”实质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此物态变化是 ,这种物态变化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2)通过小明的发现,请你判断A、B两根水管中 是冷水管,另一根是热水管。A管上水珠的形成原因是 ,自然界中 的形成与这一现象相似(选填“霜”、“雪”、“露”或“冰”)。
【答案】小水滴;液化;放出;A;见解析;露。
【解析】(1)[1][2][3]看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需要放出热量。
(2)[4]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会附在冷水管上,由图可知,A管上有水珠,所以A管冰冷,A管通的是冷水,故B管通的是热水管。
[5][6]因为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附在冷水管上,所以A管上有水珠形成,自然界中的露形成与这一现象相似。
11.(24-25八年级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答案】B
【详解】A.给湿头发吹热风可以加热空气流动速度,同时提高液体温度,可以加快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可以减小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减慢蒸发,故B符合题意;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可以加热空气流动速度,同时提高液体温度,可以加快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2025·陕西·中考真题)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种物态变化叫作 。如图,将干冰放在试管中,试管周围会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从空气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导致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浮在空气中,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答案】 升华 吸收 液化
【详解】[1]在常温下固态的二氧化碳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这种物态变化叫作升华。
[2][3]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现象,干冰在升华过程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导致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浮在空中,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13.(23-24八年级上·陕西渭南·期末)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演示实验。下列“变多、变少”的演示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解析】①金属盘下的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①符合题意;
②烧杯中冰变少,是冰的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是气态乙醚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碘锤中碘颗粒变少,是碘的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23-24八年级上·广东汕尾·期末)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题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
(2)碘锤放在热水中,几分钟后里面充满了紫色的气体,这是由于碘固体 (选填“吸热”或“放热”)发生了 现象,把碘锤从热水中拿出放在空气中,一会发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 形成的(后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如丙图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如图丙所示,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答: 。
【答案】乙;吸热;升华;凝华;见解析。
【解析】(1)[1]甲实验中,碘可能先熔化,再发生汽化现象,对实验现象出现干扰;乙实验中,对碘采用水浴加热,碘的熔点大于水的沸点,碘只会发生升华,不会发生汽化,因此更合理的方案是乙。
(2)[2][3]碘锤放在热水中,几分钟后里面充满了紫色的气体,这是由于碘固体吸热发生升华变成碘蒸气的现象。
[4]把碘锤从热水中拿出放在空气中,一会发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碘颗粒。
(3)[5]干冰吸收热量,发生升华现象,导致周围温度下降,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从而形成白雾或是白气现象。
15.(2025·江苏徐州·一模)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晶,形成冰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形成雪花
D.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云
【答案】D
【详解】A.海水吸热形成水蒸气,是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
B.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形成小冰晶,是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故B错误;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形成小冰晶,是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D.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或者凝华成小冰晶,悬浮在高空形成云,符合实际情况,故D正确;
故选D。
1第十一章 物态变化(原卷版)
目录
A题型建模 专项突破 ………………………………………………………………………1~11
题型一:温度及其测量 1
题型二: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常考点) 2
题型三:熔化与凝固图像(难点) 3
题型四: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常考点) 4
题型五: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现象(常考点) 5
题型六: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常考点) 7
题型七: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重点) 8
题型八:升华与凝华(常考点) 10
题型九:水循环与水资源 11
B综合攻坚 能力跃升………………………………………………………………………11~15
题型一:温度及其测量
1.(24-25八年级上·甘肃张掖·阶段练习)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人体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约为42℃ B.冰箱冷藏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一般淋浴用水的温度约为70℃ D.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2.(2024·河南新乡·一模)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用此温度计测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时,示数为98℃;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示数为2℃。在测一杯温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与温水的真实温度恰好相等。则这杯温水的温度为( )
A.40℃ B.45℃ C.50℃ D.55℃
3.(23-24八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温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温度的准确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下列有关温度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可以将玻璃管的内径变粗
B. 乙图中,为防止温度计被胀破,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待测液体中后,要立刻读数
C. 丙图中,体温计使用之前必须要用沸水消毒
D. 丁图中,炼铁时温度非常高,常规温度计的玻璃外壳会熔化,可以选择热电偶温度计
4.(23-24八年级上·江西景德镇·期末)上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温度计利用了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若要测量萘的沸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表格中的 做测温物质。
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萘
熔点/℃ 80.5
沸点/℃ 357 78 111 218
题型二: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
5.(2025·云南大理·二模)夏天在卖海鲜产品的摊位上,经常看到摊主将冰块放在新鲜的海产品上面用于保鲜,这主要是因为冰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要 热量。
6.(2024·河南漯河·模拟预测)北京冬奥会采用最先进的高效节水人工造雪设备和智能化的造雪系统,在最合适的条件下造雪,保持最佳造雪效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人工造雪是雾化后的小水滴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晶形成的。
7.(2025·甘肃临夏·一模)哈尔滨亚运会的主火炬塔“雪韵丁香”在开幕式上完美亮相,点火系统由56个如同花蕊般的钛合金喷口组成,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的万众一心,其中钛合金也是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的重要原材料,是因为钛合金不具有下列的哪个特点( )
A.硬度高 B.熔点低
C.密度小 D.耐高温
8.(24-25八年级上·北京延庆·期中)如图所示是《天工开物》中描述的铸釜时的情境,工匠将铁水倒入模具中固结成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水固结成型属于熔化现象
B.铁水固结成型属于凝华现象
C.铁水固结成型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铁水固结成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
9.(24-25八年级上·山西吕梁·期中)如图是交城非遗“琉璃咯嘣”的制作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琉璃咯嘣”是晶体
B.玻璃的熔点较高,需要高温才能熔化
C.“琉璃咯嘣”发出的“咯嘣”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D.“琉璃咯嘣”在加热熔化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
10.(24-25八年级上·甘肃定西·期中)冬天,北方的菜窖里常放几桶水,这样做的原因是( )
A.降低菜窖内的温度 B.水蒸发要吸热,可避免窖内的菜冻坏
C.用来洗菜 D.水凝固时要放热
题型三:熔化与凝固图像
11.(2024·四川广元·二模)如图所示,图甲是萘的熔化图像,图乙是塑料的凝固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萘和塑料都是晶体 B.萘的熔化过程用了5min
C.萘在B点时为固液共存态 D.与塑料具有相似凝固图像的物质有松香、石蜡、海波
12.(24-25八年级上·湖南邵阳·期中)在严寒的雪山高原上,边防战士生活非常艰苦,经常从外取雪加热成沸水,供饮水和使用,如图能正确表示这个过程的图像的是( )
A.B.C. D.
13.(24-25八年级上·甘肃平凉·期中)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锡在EF段放热,是固液共存状态
B.锡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240℃
C.锡熔化过程用了7min,不断吸热
D.锡是不透明的金属,属于非晶体
14.(23-24八年级下·湖南娄底·期末)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第15min时,该物质已完全熔化 D.该物质在10~25min内没有吸收热量
题型四: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5.(23-24九年级上·山东淄博·期末)小晋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的熔化规律”。
(1)实验中,宜选用 (选填序号“①碎冰块”或“②体积较大的冰块”);
(2)组装器材时,①铁圈、②石棉网、③温度计和④试管四个中,最后固定高度的是 (选填序号);
(3)此实验采用了水浴加热法,这样加热的优点是 ;
(4)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小晋做出了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他发现冰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从实验判断冰是 (选“晶体”或“非晶体”)。 从图像上看水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冰的比热容;
(5)如图乙所示,物质在A点时具有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B点时具有的内能。
16.(2025·江苏泰州·三模)小明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
(1)将温度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设置好数据采集软件的相关参数。为了使温度传感器探头与冰块充分接触,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实验中采用“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减缓升温之外还能使冰块 。
(2)观察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冰从开始加热到熔化成水一段时间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是 。
(3)如果将冰块换成石蜡碎块做同样的实验,还需要添加的器材是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地清洗试管,防止石蜡 导致探头无法取出。
考点五: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现象
17.(24-25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如图所示,有关家用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箱是利用制冷剂在冷冻室液化放热,在冷凝器汽化吸热来工作的
B.打开冰箱门时常常会出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蔬菜装袋放入冰箱中,可有效减慢蔬菜中水分的蒸发
D.打开工作中的冰箱门,最终能使整个房间内降温
18.(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如图所示,夏天,将冰镇的饮料在温暖的室内放一会儿,饮料瓶外壁上会出现密集的小水滴。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与饮料瓶外壁上出现小水滴的原因相同的是( )
A.冰封湖面 B.冰雪消融
C.寒冬凝霜 D.秋起晨雾
19.(23-24八年级上·江西抚州·期末)炒酸奶是夏天很火的一种食品。如图所示,将酸奶和挑选的水果等一起倒在一块铁板上,用铲子充分搅拌,制作动作像炒菜,故称之为炒酸奶。在炒酸奶时铁板附近会出现大量的“白气”。关于“白气”,下列论述分析正确的是( )。
A.炒酸奶时铁板附近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汽化而成的水蒸气
B.炒酸奶时铁板附近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升华而成的水蒸气
C.炒酸奶时铁板附近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小水珠
D.炒酸奶时铁板附近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20.(23-24八年级上·河北衡水·期末)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知识,关于厨房中发生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在皮肤表面液化吸热
B.手被刚从冷冻室拿出来的冻肉“粘”住,这是凝固现象
C.烧水时,看到水沸腾了,则此时的水温就是100℃
D.揭开锅盖看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21.(23-24八年级下·北京丰台·期末)如图所示,小明观察到水烧开时出现大量“白气”,但靠近壶嘴处几乎看不见。这是因为水沸腾时喷出了大量水蒸气,壶嘴附近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仍然保持 (选填“固”、“液”或“气”)态;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由于环境温度 (选填“较高”或“较低”),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 (选填“小冰晶”或“小液滴”),形成“白气”;“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就消失了。
考点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2.(22-23九年级上·河南鹤壁·期末)如图所示,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处进行,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 方式汽化成水蒸气散发到植物体外。由于这个过程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所以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植物也不会由于外界温度太高而受到伤害。
23.(24-25八年级上·山东滨州·期中)炎热的酷暑,大家想尽一切办法消暑降温,其中扇扇子是驱赶炎热的重要手段,扇扇子时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
A.扇出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
B.扇来的风是凉的
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
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24.(24-25九年级上·重庆大渡口·阶段练习)下列做法能减慢液体蒸发的是( )
A.将新鲜的水果放入保鲜袋中
B.夏天,将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
C.洗手后,将双手摊开放到干手机下吹干
D.雨后,将篮球场上的积水扫开
25.(23-24八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物理知识。对图中所蕴含物理知识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图甲:自制简易冰箱利用蒸发吸热来保存食物
B.图乙: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C.图丙: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吸热来保存蔬菜
D.图丁: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管引水,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
26.(2025·陕西西安·一模)《天工开物》记录了我国古代的传统手工技术
(1)如图所示,人们晾晒豆株时要尽量将豆株铺开,这是通过增大液体 的方法来加快液体蒸发的速度。
(2)小明想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其他因素,如图所示,他在三块完全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等的水;通过A、B两图可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是否有关。
(3)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除了题中涉及到的以外还可能与 有关。
(4)本实验用到的基本方法是 (填探究方法)。
考点七: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27.(24-25九年级下·河南驻马店·期中)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某同学组装好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后,发现存在的一处错误,改正的方法是 (选填“上移A”或“下移B”);
(2)正确调整实验装置后,在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计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从第2.5min开始观察到了如图乙所示的现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丙上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
时间/ 0 0.5 1 1.5 2 2.5 3 3.5 4
温度/℃ 90 92 94 95 96 97 97 97 97
(3)本次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 ℃;
(4)生活中煮水饺时,放入水饺,待水烧开后,你认为应该把火 (选填“调小”或“调大”)些,这样做的原因是 。
28.(24-25九年级下·湖南娄底·阶段练习)小明利用图甲所示的三颈烧瓶做水的沸腾实验。
(1)如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与时间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 ℃;水沸腾时的特点: ,温度保持不变;
(2)撤去酒精灯后,水停止了沸腾。接着将三颈烧瓶的瓶口全部用塞子密封住,小明发现利用图丙装置将注射器的活塞 (选填“向上拉”或“向下推”),可以让已经停止沸腾的水再次沸腾。
题型八:升华与凝华
29.(24-25八年级上·海南儋州·期中)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它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仔细观察发现,“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 (选填“室内”或“室外”)一侧。
30.(24-25八年级上·北京·期中)某同学将气球套在装有适量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广口瓶瓶口上,观察到瓶内干冰变少,而气球膨胀,且瓶内无液体产生。瓶身上出现一层霜,如图所示。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干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发生此物态变化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从而使得瓶壁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小冰晶附着在瓶壁上,因此霜出现在瓶身 (选填“内”或“外”)侧。
31.(24-25九年级下·重庆长寿·期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描述二十四节气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明雨落润桑田”——“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白露凝珠湿浅草”——“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霜降霜凝秋意寒”——“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冬至雪舞兆丰年”——“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32.(24-25八年级上·贵州黔东南·期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属于凝华的是( )
A.立春——冰雪消融 B.白露——露珠晶莹
C.霜降——霜挂枝头 D.冬至——千里冰封
题型九:水循环与水资源
33.(23-24八年级上·广东清远·期末)如图所示,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水循环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蒸气上升到气温较低的高空, 成小水珠或 成小冰晶,由此形成一朵朵白云;白云的小冰晶凝聚变大,下落过程中 成大水珠形成雨。(以上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34.(24-25八年级上·河南周口·期末)如图所示,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B.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过程,要放出热量
C.图中云的主要组成是水蒸气
D.图中的循环过程说明水的总量是不变的,我们没有必要节约用水
1.(20-21八年级下·上海徐汇·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做“测量物体的温度”的实验。
(1)甲测量时操作的错误是 。
(2)乙读数时操作的错误是 。
(3)丙应该读出的温度是 ℃。
2.(23-24八年级上·安徽阜阳·期中)如图是某温度计的示数,该温度最有可能是( )
A.冰熔化时的温度 B.人体的正常体温
C.泰州夏天的室外温度 D.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
3.(2025·四川成都·三模)我国已经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月壤打砖机,其工作原理是把太阳能聚集起来,通过光纤传输到月壤,月壤在强光照的情况下吸热 成液态,然后 成不同规格的砖块。(均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4.(24-25九年级上·福建福州·阶段练习)北方的冬天,下过大雪后,常见到一些城市出动装满盐水的洒水汽车,在主要的街道上喷洒盐水,洒了盐水后,雪很快就化了。这是因为:( )
A.盐水和雪起化学反应,放出了热 B.盐水是热的,把雪化了
C.盐水吸收太阳的辐射本领强 D.盐水降低了冰雪的熔点
5.(2024·江西南昌·模拟预测)熟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但是心急也吃不了冰棒。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舌头舔刚从冰柜里拿出来的冰棒,舌头被“粘”在了冰体上。舌头被“粘”在冰棒上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
6.(22-23八年级下·山东日照·期末)用图像来描述物理现象,是物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简单明了。从图中读出的物理信息错误的有( )
A.甲是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B.乙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C.乙物质在B时刻是固态,C时刻是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的熔点是210℃
7.(23-24九年级上·山东临沂·期末)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逐渐升高
B.在第8分钟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物质在BC段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D.该曲线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8.(24-25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热管是一种高效的传热装置,广泛应用于航天、军工、交通及建筑工程等领域。其结构并不复杂,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衬了一层多孔材料制成的吸收芯,吸收芯的中间充以酒精之类易汽化的液体。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管内物质在冷端液化放热 B.热管内物质在冷端汽化吸热
C.热管内物质在热端熔化吸热 D.热管内物质在冷端凝固放热
9.(2025·江苏镇江·一模)狗的汗腺在舌头上,烈日下狗伸出舌头快速喘气,加快了汗水表面的 ,使汗水蒸发加快,蒸发是 过程,使狗感到凉快。
10.(23-24八年级上·广东惠州·期末)小明洗澡时,发现浴室里充满“白气”,洗完澡后发现A、B两根水管,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珠,如下图所示。
(1)看到的“白气”实质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此物态变化是 ,这种物态变化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2)通过小明的发现,请你判断A、B两根水管中 是冷水管,另一根是热水管。A管上水珠的形成原因是 ,自然界中 的形成与这一现象相似(选填“霜”、“雪”、“露”或“冰”)。
11.(24-25八年级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12.(2025·陕西·中考真题)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种物态变化叫作 。如图,将干冰放在试管中,试管周围会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从空气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导致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浮在空气中,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
13.(23-24八年级上·陕西渭南·期末)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演示实验。下列“变多、变少”的演示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4.(23-24八年级上·广东汕尾·期末)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题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
(2)碘锤放在热水中,几分钟后里面充满了紫色的气体,这是由于碘固体 (选填“吸热”或“放热”)发生了 现象,把碘锤从热水中拿出放在空气中,一会发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 形成的(后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如丙图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如图丙所示,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答: 。
15.(2025·江苏徐州·一模)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晶,形成冰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形成雪花
D.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云
1